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动物)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一、研究目的及内容临床前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日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白结合等。
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
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
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
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药物在生物样品中的分离与测定要建立一个灵敏、特异、重现性好的测定方法。
(一)灵敏度:一般以ng(或ug)/ml(g)生物样品表示。
度,或能检测出Cmax的1/10浓度。
(二)特异性:必须证明所测药物为原形药或其代谢产物。
(三)重现性:用cv%表示药物加入生物样品中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在实际所用标准曲线(至少四个浓度)范围内,日内变异系数争取达到5%以内,但不能超过10%。
(四)标准曲线及回收率:1.要指明药物的化学纯度。
2.要进行药物在血、尿、粪、胆汁及组织匀浆等中的标准曲线,每条标准曲线在应用浓度范围内,最少包含四个药物浓度;并指出其相关系数。
要注意不同组织的空白干扰及回收率可能不同。
3.在所测浓度范围内,药物自生物样品的回收率不低于70%。
(如有特殊情况,请加以说明。
)(五)分离及测定:1.根据实验室条件,首选先进的HPLC、HPTLC、GC等分离方法,以及可见光、紫外光、荧光等测定方法。
2.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在用前要进行纯度检查,放化纯度要>95%。
定位标记要指明标记位置。
尽量不用以曝射法法制备的非定位3H标记物。
3.放射免疫法和酶标免疫法具有—定持异性,灵敏度高,但原药与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常有交叉反应,需提供证据,说明其特异性。
4.生物检定法常能反映药效学本质.一般特异性较差,最好用特异性好的方法予以对比、证明,否则要加以说明。
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脏是人体排除代谢产物和药物的主要器官之一。
对于肾脏疾病患者来说,了解药物在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药代动力学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肾脏疾病的影响肾脏疾病包括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 药物吸收和分布针对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肾脏疾病可能会改变药物在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的浓度。
由于肾脏功能不全,药物的转运和代谢可能受到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肾小管中堆积,导致肾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和排泄肾脏疾病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
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从而影响药物的排泄。
对于需要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来说,肾脏疾病可能会引起药物的积累,增加药物的毒性风险。
4. 药物剂量调整了解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对于药物剂量的调整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剂量间隔和给药途径,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5. 药物监测药物监测也是肾脏疾病患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以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物监测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肾脏移植后,对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实施至关重要。
6. 药物研究的挑战在进行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药物代谢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使得研究难度增加。
此外,由于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复杂性,确定药物剂量调整的最佳方法也是一个挑战。
总结: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变化,可以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药代动力学,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H】G C L1-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四年三月十七日目录一、概述 (5)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7)(一)常用分析方法 (7)(二)方法学确证 (8)1、特异性 (8)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8)3、定量下限 (9)4、精密度与准确度 (9)5、样品稳定性 (10)6、提取回收率 (10)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10)8、方法学质控 (11)(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报告提交 (12)1、方法建立数据 (12)2、样品分析数据 (12)3、其他相关信息 (12)三、具体内容 (13)(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1受试者的选择标准 (13)1.1.1健康状况 (13)1.1.2性别 (14)1.1.3年龄和体重 (14)1.1.4伦理学要求 (14)1.2受试者例数 (14)1.3对试验药物的要求 (14)1.3.1药物质量 (14)1.3.2药品保管 (15)1.4药物剂量 (15)1.5研究步骤 (15)1.6采样点的确定 (15)1.7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6)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7)2.1受试者选择标准、例数、试验药物的要求 (17)2.2试验药物剂量 (17)2.3研究步骤 (17)2.4采样点的确定 (17)2.5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8)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8)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9)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0)(二)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20)(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1)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1)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2)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23)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3)(四)不同个体、种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4)(五)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24)四、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与合理用药 (24)五、参考文献 (26)六、起草说明 (27)七、著者 (29)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给药方案调整和说明书撰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帮助申办者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开展肾功能损害(Impaired Renal Function)患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以评估肾损害对试验药物PK的影响。
对于何时应进行研究以评价肾损害对研究药物PK的影响,以及这些研究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一些建议。
包含本指导原则在内,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发布的各项指导原则不具有法律方面的强制性要求,而只代表其对本问题的最新看法,是一种建议性文件,除非在已经发布的药政法规或法律要求中进行了专门的说明。
指导原则中的“应当”意味着建议或者推荐使用,而非强制要求。
二、背景药物进入体内后,通过排泄或者代谢排出体外。
尽管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多种途径,但是,大多数药物是以原型药物的形式,通过肾脏排泄和/或肝脏(和/或小肠)代谢来消除。
如果一种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消除,肾功能损害可能会导致其PK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这部分患者需要改变给药方案。
肾损害患者所致改变多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减少,但也可发生肾脏代谢方面的变化。
肾脏损害可能对肝/肠药物代谢的某些旁路产生影响,也可能引起其他变化,如药物吸收、血浆蛋白结合、转运和组织分布的变化。
在肾脏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中,这些变化更为显著,即使肾脏消除途径不是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时也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
因此,对可能应用于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大多数药物(包括经肾脏排泄并非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都应在肾脏损害患者中进行PK研究,以提供合理的给药建议。
Ⅲ.B项下所列的情况除外。
本指导原则给出了如下建议:·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肾功能损害患者的PK研究,以及在什么情况时不必进行这类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PK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在需要透析(如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中进行PK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上述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和报告;·在批准的产品说明书中体现上述研究的结果。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G C L 1-2指导原则编号: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1)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 (一)常用分析方法 (2)(二)方法学确证 (2)1、特异性 (3)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3)3、定量下限 (4)4、精密度与准确度 (4)5、样品稳定性 (5)6、提取回收率 (5)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5)8、方法学质控 (6)(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6)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 (7)2、样品分析的数据 (7)3、其他相关信息 (7)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7)(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8)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1)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3)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14)(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17)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7)四、结语 (18)五、参考文献 (19)六、著者 (20)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和排泄是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肝肾功能减退会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药物的药物代谢和排泄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对于合理用药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 肝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体内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转化,形成代谢产物被排泄出体外。
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肝脏代谢功能受损,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2. 肾功能减退对药物排泄的影响肾脏是体内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通过尿液排泄代谢产物和药物。
在肾功能减退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药物的排泄能力也会减弱。
这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药物浓度升高,容易引起药物过量和药物积蓄导致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为了研究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需要采用适当的研究设计和方法:1. 临床研究设计通过选择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分析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与正常肝肾功能患者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
可以选择特定的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血样和尿样,检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代谢产物,计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2.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清除率、体积分布率以及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通过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合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计值。
三、药物剂量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调整根据药物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医生可以合理地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
1. 药物剂量的调整肝肾功能减退会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
药物剂量调整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剂量调整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药物剂量调整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药物治疗而避免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我们对药物在不同肝肾功能状态下的代谢、消除和剂量调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药物剂量调整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 剂量调整的必要性肝肾功能不全会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产生显著的影响。
肝功能不全会降低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的毒性。
肾功能不全会降低药物的排泄,引起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亦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针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理地调整药物剂量是非常必要的。
2. 肝肾功能评估的指标肝肾功能评估是进行药物剂量调整的前提。
常用的肝功能评估指标包括肝素酶、胆红素、白蛋白等。
而肾功能的评估指标则包括肌酐清除率、尿素氮、血尿酸等。
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水平有助于准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剂量调整。
3. 药物剂量调整的方法药物剂量调整的方法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常见的方法包括剂量减少、增加给药间隔、调整给药途径等。
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考虑到药物的代谢受损,通常需要降低药物剂量。
而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由于药物的排泄受限,需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或减少剂量。
因此,在进行药物剂量调整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对药物剂量调整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药物在不同肝肾功能状态下的代谢和消除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研究表明,肝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和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还揭示了某些药物在特定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剂量调整策略,提供了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
5. 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实际临床中,药物剂量调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正确认识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影响是关键,因为不同药物的肝肾清除率存在差异。
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被称为药代动力学,其中肾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对这一人群中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以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影响。
1. 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的排泄速率减慢,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这是因为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之一,负责清除血浆中的药物代谢产物。
当肾功能受损时,药物排泄的能力降低,药物会在体内积累,容易引发药物的毒性反应。
2. 药物代谢酶在肾功能不全中的变化除了肾脏受损,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一些药物是通过肝脏的代谢酶来进行代谢,然后由肾脏排泄。
然而,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肝脏代谢能力的降低,从而影响药物的清除过程。
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要考虑到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变化。
3. 药物剂量在肾功能不全中的调整基于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医生们会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来决定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药物剂量需要减少以防止药物的过度积累和潜在毒性。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深入了解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是关键,它有助于医生们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剂量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5. 药物选择与肾功能不全除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药物的选择也是关键。
某些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更安全地使用。
然而,其他药物可能需要在剂量和给药频率上进行调整,或者甚至需要完全避免使用。
结论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至关重要。
医生们应当密切关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并在需要时调整给药方案。
EMEA关于肾功能损害病人药代动力学评价指南说明

发布日期20070726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EMEA关于肾功能损害病人药代动力学评价指南说明作者王水强部门正文内容审评四部审评八室王水强审校伦敦,2004年6月23日索引:CHMP/EWP/225/02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生效日期2004年11月目录1.概述2.决定是否对肾功能损害病人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3.试验设计3.1 试验人群3.2 肾功能评估指标3.3 药物的给予3.4 样本收集和分析3.5 简化/阶段性试验设计3.6 群体药代动力学3.7 药效学评估3.8 透析4.数据分析4.1 参数估算4.2 数据呈现4.3 建立推荐剂量5.药物说明书事项本指南应作为2001/83/EC指导原则(Directive 2001/83/EC)的补充,同其它所有现行以及将要实行的欧盟和ICH指导原则和法规中的相关论述互为参考,特别是:Ÿ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申请者需知,Vol.3C C3A, 1987)Ÿ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CPMP/EWP/560/95)Ÿ手性活性物质的研究(申请者需知,Vol.3C C29a,1994)Ÿ口服和经皮制剂的改释剂型:第II部分(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评价)(CPMP/EWP/280/95)Ÿ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CPMP/EWP/QWP/1401/98)Ÿ分析方法的验证(ICH Q2A和Q2B)Ÿ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ICH E3)Ÿ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ICH E6)Ÿ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ICH E8)本指南可在医疗产品开发过程中对申请者提供帮助。
本指南只作为指导性文件,任何偏离本指南内容的情况,应在临床综述中进行解释和讨论。
1. 概述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作为确定患者亚群的一种方式,例如肾脏损害病人,在这一亚群中,由于有效性或安全性原因,需要改变用药方案。
肾脏疾病或从四十岁开始随着年龄而出现的肾功能衰减都可引起肾功能降低。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1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由于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临床生物样品,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如激素、维生素、胆汁以及可能同服的其他药物)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
(一)常用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2)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3)微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抗生素药物的测定。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附件6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引言1.1 目的1.2 背景1.3 适用范围2:术语和定义2.1 药代动力学2.2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2.3 相关术语解释3:研究设计3.1 研究目标3.2 研究方案设计3.2.1 大体设计3.2.2 动物模型选择3.2.3 给药途径和方法3.2.4 样本采集和处理3.3 数据分析4:药物代谢研究4.1 代谢途径4.2 代谢酶和转运蛋白4.3 代谢产物鉴定和半定量分析 4.4 酶动力学研究4.5 靶向代谢物的检测和分析5:药物分布研究5.1 组织分布5.2 脑组织分布5.3 组织-血浆分布系数5.4 组织细胞分布6:药物排泄研究6.1 肝排泄6.2 肾排泄6.3 肠道排泄6.4 肺排泄6.5 其他排泄途径7:药物相互作用研究7.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7.2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7.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7.4 药物-植物相互作用8:安全性评价8.1 安全性指标8.2 毒性研究设计8.3 ADME评价9:数据报告和审计9.1 数据记录和分析9.2 报告撰写规范9.3 审计和验证附件:附件1:样本采集表格样本附件2:实验记录表格样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2: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动物模型或体外体系中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给药途径:药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如口服、注射等。
4:样本采集和处理:收集待研究的生物样本,并进行预处理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5: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被分解和转化的途径,如氧化、还原等。
6:半定量分析:对药代动力学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但不给出精确的数值结果。
7:组织-血浆分布系数:衡量药物在组织和血浆之间的分布差异的指标。
8: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
9: ADME评价:通过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评价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给药方案调整与说明书撰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就是帮助申办者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开展肾功能损害(Impaired Renal Function)患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研究,以评估肾损害对试验药物PK的影响。
对于何时应进行研究以评价肾损害对研究药物PK的影响,以及这些研究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一些建议。
包含本指导原则在内,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发布的各项指导原则不具有法律方面的强制性要求,而只代表其对本问题的最新瞧法,就是一种建议性文件,除非在已经发布的药政法规或法律要求中进行了专门的说明。
指导原则中的“应当”意味着建议或者推荐使用,而非强制要求。
二、背景药物进入体内后,通过排泄或者代谢排出体外。
尽管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多种途径,但就是,大多数药物就是以原型药物的形式,通过肾脏排泄与/或肝脏(与/或小肠)代谢来消除。
如果一种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消除,肾功能损害可能会导致其PK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这部分患者需要改变给药方案。
肾损害患者所致改变多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减少,但也可发生肾脏代谢方面的变化。
肾脏损害可能对肝/肠药物代谢的某些旁路产生影响,也可能引起其她变化,如药物吸收、血浆蛋白结合、转运与组织分布的变化。
在肾脏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中,这些变化更为显著,即使肾脏消除途径不就是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时也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
因此,对可能应用于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大多数药物(包括经肾脏排泄并非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都应在肾脏损害患者中进行PK研究,以提供合理的给药建议。
Ⅲ、B项下所列的情况除外。
本指导原则给出了如下建议:·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肾功能损害患者的PK研究,以及在什么情况时不必进行这类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PK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在需要透析(如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中进行PK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上述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与报告;·在批准的产品说明书中体现上述研究的结果。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及临床用药原则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及临床用药原则卢文胜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肾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以原型或其代谢产物形式完全或部分随尿液经肾脏排泄。
当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效应强度和持续时间将随之改变,即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产生影响。
因此,重视肾功能不全时临床用药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显著减退的直接结果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降低;但因肾功能不全而出现的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也可改变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
1.1 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病人体循环的百分数。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许多因素可导致药物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
主要影响因素有:①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使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②植物神经病变、服用磷结合剂(氢氧化铝胶等)和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腹膜炎使肠蠕动减弱,造成胃排空延缓;③胃内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胃内pH 升高,引起弱酸类药物吸收减少;④肝脏降低了对某些药物摄取率使其首过效应改变。
如普萘洛尔在尿毒症时首过效应显著降低,血药浓度明显增高。
1.2 药物的体内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常用表观分布容积表示。
假定机体是均匀一致的一腔,则血浆的药物浓度与各组织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同,此时药物分布所占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体液容积改变、酸碱平衡紊乱和尿毒症毒素蓄积等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容积的重要因素。
慢性肾功能不全使许多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产生变化。
通常酸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如巴比妥类、磺胺类、呋塞米、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等),而某些碱性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增加(如妥布霉素、奎尼丁及利多卡因)或不变(地西帕明),仅少数下降(吗啡、氨苯蝶啶)。
蛋白结合率下降的机制可能涉及尿毒症时低蛋白血症、白蛋白组成和结构发生异常、结合抑制剂置换药物的蛋白结合位点以及药物代谢产物蓄积降低药物与蛋白结合的亲和力等因素;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是慢性肾脏疾病时弱碱性药物与蛋白结合增加的主要原因。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编号: 【 H 】 P T 5 - 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录一、概述1二、基本原则2三、试验设计2 (一)总体要求2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3 (三)研究项目4四、数据处理与分析9五、结果与评价9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10七、参考文献13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15九、著者2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受试物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与技术规范

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与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policy.do?method=view&id=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policy.do?method=view&id=3093.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WS01/CL0053/24529.html4.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改草案)(2014)/article/cazjgg/201402/20140200394953.shtml 5.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WS01/CL0053/24473.html6.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指南(试行)(2014)/plus/view.php?aid=5217.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plus/view.php?aid=5208.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4)/WS01/CL0058/9346.html9.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2004)/WS01/CL0058/9346.html10.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细则(试行)(2014)/plus/view.php?aid=52211.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标准(2009)/WS01/CL0087/42913.html12.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工作细则(2010)13.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2008)/policy.do?method=view&id=32314.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试行)(2011)/WS01/CL0844/67395.html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2013)/WS01/CL0087/92620.html16.一次性疫苗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管理规定(2013)/WS01/CL0844/95014.html17.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2014)/WS01/CL0053/103756.html18.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4)/WS01/CL0784/97814.html19.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2012)/article/cazjgg/201311/20131100393524.shtml2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年)/WS01/CL0087/105374.html2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WS01/CL0087/105225.html2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WS01/CL0087/105224.html23.《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2014)/WS01/CL0053/103757.html指导原则(一)化学药物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82.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533.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524.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5.治疗脂代谢紊乱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96.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87.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78.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69.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510.癫痫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411.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312.抗肿瘤药物上市申请临床数据收集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313.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114.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的心血管风险评价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015.治疗糖尿病药物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916.预防和或治疗流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817.药物代谢产物安全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718.健康成年志愿者首次临床试验药物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估算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3319.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20.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2)/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621.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指南(试行)(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922.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2010)/zdyz.do?method=largePage&id=9823.抗HIV药物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22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125.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254226.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027.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628.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临床研究资料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529.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430.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43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7032.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6933.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6634.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35.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936.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837.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738.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6439.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整体例与理规范(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540.化学药药学资料CTD格式电子文档标准(试行)(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1441.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71(只有起草稿)42.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43.抗菌药物立题原则建议/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544.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WS01/CL1616/90967.html(二)中药、天然药物1.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9 2.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临床研究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83.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综述(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74.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15035.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26.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17.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zdyz.do?method=largePage&id=1208.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299.中药、天然药物药品说明书撰写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610.中药、天然药物中试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511.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412.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前处理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313.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214.中药、天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115.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9016.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撰写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917.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818.中药、天然药物申请临床研究的医学理论及文献资料撰写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719.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208620.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1498(三)生物制品1.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wsb/pzcjd/201303/022ce8030a36442bab563d07c57faf1b .shtml2.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0)/zdyz.do?method=largePage&id=993.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2007)/zdyz.do?method=largePage&id=674.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5./zdyz.do?method=largePage&id=666.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技术评价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97.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88.预防用生物制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59.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研究审评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410.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和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311.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一般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212.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5113.联合疫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14.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915.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816.多肽疫苗生产及质控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717.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618.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说明书指导原则(第二稿)(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419.预防用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制剂的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320.预防用DNA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221.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122.细胞培养用牛血清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4023.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924.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825.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726.变态反应原(变应原)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627.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8)/zdyz.do?method=largePage&id=3528.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2008)。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指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推荐根据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生理pH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例如,对于弱酸性药物,可以选择肠溶衣片延缓溶解,从而在中性环境下被吸收。
另外,药物的pH值还可以影响药物的离子化,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减少药物吸收的干扰。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体内蛋白结合情况和组织的血供情况等。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达到合理的药物分布。
例如,对于强疏水性药物,通常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以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和组织,并迅速发挥药效。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限。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既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无活性或低活性的代谢产物,也可以使药物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
在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关注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例如,针对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过度代谢或缓慢代谢所导致的药效不足或毒副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共同使用的药物是否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进而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法。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产物的清除来实现。
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的测定。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排泄的速度和效率。
肾衰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剂量调整

2.3
26
2.7
50
1.4
15
4.6
16
4.3
12
5.8
24
※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千差万别,影响药物
的代谢的因素很多。上述公式的使用受严 格的条件限制,不能盲目照搬套用 书本上总结的也是某药物的一般规律 临床病人复杂多样,必须个体化考虑 要考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要考虑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25
治疗药物监测
适用于治疗窗较宽的药物 适用于半衰期较短的药物
给药间期不变,改变每次剂量
适用于治疗窗较窄的药物 适用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同时改变给药间隔和每次剂量
16
根据肾衰程度粗略估计用药量
粗略估计
Ccr ml/min
Scr μmol/L
41-60 177
10-40
177884
<10 >884
药物用量 正常量% 75-100 51-75 25-50
13
确定负荷剂量
许多药物需要给予一个负荷剂量以迅速达到 有效的治疗血药浓度。
负荷剂量= Cinitial×Vd Cinitial:开始要达到的目标血药浓度 Vd:药物分布容积(L/kg)
肾功能不全时,负荷剂量是否需要调整取决于 药物分布容积的变化。 修正的负荷剂量=通常的负荷剂量× 病人的Vd
正常人Vd
同时肾脏易受各种药物或毒物的损害, 因此肾衰患者用药更应慎重。根据肾功能 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3
肾衰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及用药调整 血液净化患者药物的调整 肾衰时抗感染药物调整
4
肾衰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肾衰对药物代谢和清除的影响主要是肾脏 对原形药和代谢产物排泄情况的改变,药物的 生物利用度,药物的分布,排泄均受影响: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71
究和简化 PK 研究。
72
若研究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在肾功能
73
不全不同分级的患者中进行独立 PK 研究,相应的研究结果
74
将支持在肾功能不全不同分级患者中的用药方案。研究显示,
75
分子量小于 69kDa 的治疗性蛋白质和肽类在肾功能不全患者
76
−1.234
−0.179
× 年龄
( × 0.79 女性)
eGFR(mL/min/1.73m2);血清肌酐(mg/dL);年龄(岁)
男性且血清肌酐≤0.9 mg/dL:
= 141 × (
血清肌酐
0.9
)−0.411 × 0.993年龄 ( × 1.159黑人)
男性且血清肌酐>0.9 mg/dL:
9
是肾清除率受影响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若药物主
10
要通过肾排泄清除,肾功能不全(Impaired Renal Function)
11
可能会导致其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发生一定
12
程度的改变。因此,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肾功能不全
13
患者可能需要调整给药方案。
男性且血清肌酐≤0.9 mg/dL且血清胱抑素C>0.8 mg/L:
C)
= 135 × (
血清肌酐
×(
0.9
)−0.207
血清胱抑素
0.8
3
)−0.711 × 0.995年龄 ( × 1.08黑人)
男性且血清肌酐>0.9 mg/dL且血清胱抑素C≤0.8 mg/L:
= 135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给药方案调整和说明书撰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帮助申办者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开展肾功能损害(Impaired Renal Function)患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以评估肾损害对试验药物PK的影响。
对于何时应进行研究以评价肾损害对研究药物PK的影响,以及这些研究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一些建议。
包含本指导原则在内,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发布的各项指导原则不具有法律方面的强制性要求,而只代表其对本问题的最新看法,是一种建议性文件,除非在已经发布的药政法规或法律要求中进行了专门的说明。
指导原则中的“应当”意味着建议或者推荐使用,而非强制要求。
二、背景药物进入体内后,通过排泄或者代谢排出体外。
尽管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多种途径,但是,大多数药物是以原型药物的形式,通过肾脏排泄和/或肝脏(和/或小肠)代谢来消除。
如果一种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消除,肾功能损害可能会导致其PK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这部分患者需要改变给药方案。
肾损害患者所致改变多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减少,但也可发生肾脏代谢方面的变化。
肾脏损害可能对肝/肠药物代谢的某些旁路产生影响,也可能引起其他变化,如药物吸收、血浆蛋白结合、转运和组织分布的变化。
在肾脏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中,这些变化更为显著,即使肾脏消除途径不是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时也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
因此,对可能应用于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大多数药物(包括经肾脏排泄并非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都应在肾脏损害患者中进行PK研究,以提供合理的给药建议。
Ⅲ.B项下所列的情况除外。
本指导原则给出了如下建议:·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肾功能损害患者的PK研究,以及在什么情况时不必进行这类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PK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在需要透析(如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中进行PK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上述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和报告;·在批准的产品说明书中体现上述研究的结果。
三、确定是否在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进行PK研究(一)当研究可能非常重要时当药物有可能被用于肾脏功能损害患者,且肾脏损害有可能从作用机理上显著改变药物和/或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药动学特征时,应在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进行药物的PK研究。
最典型的情况是药物或一种主要活性代谢物大量经肾排泄,原形药物在尿中的累积排泄量超过了给药剂量的30%。
另外,由于肾脏损害可能抑制药物在肝或肠代谢与转运的某些旁路,因此,即使一种药物主要通过代谢或随胆汁分泌来消除,也可能需要进行该研究。
对于拟长期应用的大部分药物,都应该进行肾脏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些短期使用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等),如果临床上可能会用于这些病人,也应考虑在肾功能损害患者开展研究,以便为合理地调整剂量提供依据。
虽然目前有关肾损害影响治疗性蛋白体内变化过程的数据不多,但来自生物制品注册申请 (BLA) 综述的数据表明,肾损害可降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剂(分子量<69000道尔顿)的肾清除率。
有时,针对阿那白滞素(anakinra,白介素受体阻滞药)、PEG干扰素α-2A、PEG 干扰素α-2B及奥普瑞白介素(oprelvekin,血小板生长因子)等药,有必要调整给药方案以降低肾损害患者可能承受的因暴露增加而引起的药物毒副作用风险。
因此,在新药研发中也应对这类治疗性蛋白开展肾损害条件下的研究。
另外,对于进行透析的ESRD患者,应分别在透析和非透析两种情况下进行PK研究,以确定透析对药物和其潜在活性代谢物体内清除的影响。
(二)当研究可能不太重要或不可行时对于某些药物,肾脏损害可能不会显著改变药物的PK,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能开展一项研究来证实上述预测的可靠性,当然这项研究不做也是可以的。
如果没有进行该研究,在药品说明书中应该明确说明未就肾脏损害对药物PK的影响进行研究,但不可能出现要求进行调整剂量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知识,以下的药物特征支持不进行肾损害患者的PK研究:·气态或者挥发性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肺脏消除;·仅需单次给药的药物,除非临床显示需要采取其他方式;·单克隆抗体。
(三)其他考虑即使肾脏损害对药物PK的影响较小或无影响,也应考虑血液透析对药物PK的影响。
对于某些药物而言,与肾脏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透析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
在下文中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四、研究设计在后期(3期)临床试验中,参加试验的受试者为更具代表性的目标人群,可建立药物在某个给药剂量(或者给药剂量范围)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显著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是被明确排除在受试人群之外的。
然而,可以纳入肾功能在一定范围内的受试者,通过群体PK 分析评估肾功能降低对药物的影响。
建议在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PK是否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以至于需要对在3期临床试验中确定的给药剂量进行调整。
在很多情况下,用一种“简化PK研究”设计(见下面的IV.A),在肾功能很差或无功能的患者进行一项“最严重病例”研究,可以初步评价肾功能损害对药物PK的影响。
这种方案可用于大部分经过代谢或经胆汁分泌消除的药物。
简化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药物在两个极端(肾功能正常患者与未进行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情况下的药动学特征。
如果研究结果显示肾损害对药物PK有明显影响(例如:一般药物AUC至少增加50%~100%,治疗范围较窄药物的AUC增加幅度相对较小),则应在所有中间水平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进行一项全面的肾损害研究。
如果在肾功能处于两极的患者间未发现PK的差异,则不必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本技术指导原则的附录中给出了一个“决策树”,以此来帮助确定何时需要进行肾损害患者的PK研究。
(一)简化PK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简化PK研究对未进行透析的ESRD患者与肾功能正常受试者的PK 参数进行比较。
应入选足够例数的ESRD患者,以确定ESRD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的PK参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在ESRD患者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与正常受试者之间存在PK的显著差异(附录中的“阳性”),提示在肾损害患者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应进行全面的PK研究(见下文的IV.B)。
本研究中,肾功能正常对照组的受试者应能代表被研药物的目标患者人群。
例如,如果典型患者群体由老人和妇女组成,则不应该以健康、年轻的男性志愿者作为肾脏功能对照组。
又例如,对拟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疾病的药物,合适的对照组可以是相对健康的老年男性和女性患者,其肾功能基线值无疑会不同于健康、年轻的男性志愿者。
2.给药方法如果有证据显示单剂量研究可以准确描述药物及其潜在活性代谢物的PK特性,仅进行单剂量研究就可满足要求。
当在拟研究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在浓度方面存在线性和非时间依赖性PK时,就可进行单剂量研究。
当药物或者其活性代谢产物表现为非线性或者时间依赖性PK时,则需要进行多剂量研究。
在单剂量研究中,因为肾脏功能一般不会明显影响药物的峰浓度,所以不必考虑患者肾脏功能,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通常都可以给予相同剂量的药物。
在多剂量研究中,为预防药物和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蓄积,对于肾脏功能损害患者,应考虑降低给药剂量或减少给药频率。
基于前期研究中在肾功能损害患者获得的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PK数据,可以对给药剂量进行调整。
在多剂量给药研究中,通常需要足够长的连续给药周期以便达到稳态。
为使达到稳态的过程更快,负荷剂量策略可能是一种理想方法,在药物清除半衰期因肾脏损害而明显延长时更是如此。
3.样本采集和分析应对血浆或全血、尿液样本(必要情况下)中的原型药物及已知(或可疑)活性(治疗或不良作用)代谢产物进行分析。
血浆样本和尿液的采集频率和时程要足够,以便准确评估原型药物及活性代谢产物的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见下面V.部分:数据分析)。
在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浆蛋白结合率常常会发生变化。
对于全身起作用的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药物转运到作用部位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血中的游离药物浓度。
只有当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表现为浓度依赖、和/或受代谢产物或其他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影响时,才需要测定每个血浆样品中的游离药物浓度。
否则,可以从每位患者选取有限数量甚至是一个血浆样品来测定游离药物的比例。
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相对较低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例如,结合程度少于80%),肾功能损害对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药物在血中的总浓度来表述其药动学特征。
4.附加研究如果简化药代动力学研究观察到有临床意义的PK参数变化,可进一步进行研究,以评估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等程度降低对药物PK参数的影响。
既可进行全面的PK研究(见下面的IV.B部分),也可进行附加研究,诸如在2期或3期临床试验中进行群体PK评价(见附录的决策树)。
在一般的群体PK研究中,每一个病人仅采取少数几个样本来获得血浆药物浓度数据。
可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建模技术等为不同的协变量间的相关性建模,诸如肌酐清除率和描述药物表观清除率的PK参数(CL/F,CL为表观清除率,以剂量/AUC计算出来,F是口服生物利用度)。
原则上,这种群体PK研究的设计和分析,应保留下文中介绍的有关全面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要素。
以下几点需重点考虑:●应有足够例数且能够代表各个肾功能范围的受试者入组,使之可以检测出PK差异,满足剂量调整的需要。
●必要时,测定游离药物浓度。
●对原型药物和可能有活性的代谢物进行测定。
当新药申报单位要根据其试验结果支持肾功能损害患者不需进行剂量调整时,上述几条尤为重要。
(二)完整PK研究设计1.研究人群和肾脏损害的测定该研究中的肾功能对照组应与简化PK研究相同。
在不能入选目标适应症的患者,或者难以入选足够例数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的受试者时,一种替代方法是使用肾功能和其他因素诸如年龄、性别、种族和体重方面与目标适应症患者相当的志愿者。
在评价肾损害对PK的影响时,有几种定义肾功能的方法。
虽然外源性标志物如菊粉、碘钛酸盐、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和欧乃派克溶液(iohexol)可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但这些方法不是临床实践中常规使用的方法。
有两种常用的基于血清肌酐的计算公式,可用于评估肾功能。
(1)Cockcroft-Gault (C-G) 公式估计肌酐清除率 (Clcr)下面的公式是用血清肌酐值(mg/dL)估计CLcr(mL/min):[140 - 年龄(岁)]×体重(kg)CLcr (mL/min)= {×0.85 女性患者}72 ×血清肌酐(mg / dL)(2)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最近几年已经产生了几个版本的MDRD公式,预计将来还会有调整(例如针对亚洲人群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