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
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
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方法与过程: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爱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难点:体会文中表现的浓浓的爱意、淡淡的哀愁。
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
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
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课文父母心教学反思
课文父母心教学反思引言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更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
在本文中,将对课文教学中的父母心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的角色与责任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们不仅是孩子生活的引导者和榜样,还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在课文教学中,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起主要责任。
他们应该关注孩子学习的情况,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并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只有通过与教师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其次,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课文教学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同时,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父母在课文教学中的作用父母在课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课文。
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同时,父母还可以提供适当的解释和示范,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其次,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课文。
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和事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运用课文知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例如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将课文中的故事重新演绎出来。
这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发挥父母在课文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父母在课文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建议:1.父母应该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与教师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关爱学生成长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解 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06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探讨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需求
01
定期举办家长会
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及孩子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父母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和沟通方式,掌握与父母有效沟通 的技巧和方法,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应该能够培养自己的感 恩意识、责任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回顾
教材分析与处理
文本解读
对《父母的心》这篇文章进行了 深入的解读,包括文章的主题、 情感、人物塑造等方面,帮助学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 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多媒体辅助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 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情 感。
课堂氛围与互动情况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 度高,表现出浓厚的学习 兴趣。
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频繁 ,教师能够及时回应学生 的问题和观点,鼓励学生 发表自己的看法。
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协助家长解决教育难 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家庭参与学校活动
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社会实践等,增强家庭对学校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追寻语文的本真——《父母的心》教学反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说得真好,走出了教学的课堂,我又走进了思考与学习的大课堂。
关于文本解读的深度,邢春校长在评课环节中指出:作为一篇经典的小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很难构成小说或者很难构成精彩的小说。
在文本解读的人文价值、教学方向确定的基础上,其实完全可以在情节的矛盾处进行处理、设计,从而实现自己教学的目的,而这一点我自己在解读文本为力求整体、集中、连贯的理念下,的确忽略了小说情节安排上的矛盾处对主题的深入和突显价值,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比如:对于贵妇人的分析,没有子女的她最后也完全被穷人的父母之心所感动了,不仅把孩子还给了他们,且送给他们一百元作为教给她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
这不正是证明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价值和力量,让人感动,使人激荡,令人震撼,所有天下人都应理解懂得这可怜的父母之心,这不就是一个文本本身强有力的佐证吗?而自己在课堂设计上将教材进行整合、取舍过程中的确没有深思熟虑,达到对于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运用,不能不说这是对于自己文本分析能力、解读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很好的提示。
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这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界的一种砥砺和修炼,在细读中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进程。
自己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细读的方向,所以,必须不断修炼自己。
另外,从本次课堂实践中,让我感慨最深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经验不足,这种经验已不是简简单单所言的紧张、应对、灵活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习惯。
任何偶然都是一种必然。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为什么送时,对于父亲语言描写的反复诵读用时过长,还是本来已经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自己对于父母矛盾、两难、痛苦的心的理解,却由于时间调控不足而现场删除等,归根结底都是自己和学生间的课堂没有形成一种生命的“场”,而这种生命的“场”的形成在主题设计上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对于父母的浅层含糊的爱的理解提升为父母心那真切、痛苦、矛盾的具体的理解,从而由文本到生活,完成一种生命的升腾和精神的洗礼,这本应是一种生命盛宴。
《父母的心》录像课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录像课教学反思太仓市浮桥中学朱军《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上的课文,之所以选这篇文章来上课,原因有两点:一、故事情节曲折而不复杂,适合八年级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二、本文主旨鲜明,即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虽然这一主题有点老生常谈,但却有一定的警醒意义,尤其是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让其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本堂课在教学环节上,主要分四大块:一、通过填空的形式理清故事情节。
二、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读后感,初步感受文中所透露出的人物感情。
三、从学生的体会中总结出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一种不舍和浓厚的爱,这种感情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继而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这是体会人物情感的第二步。
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母的内心并且训练学生对表现人物的描写手法的运用,我还安排了一个补写:补写出父母送出小女儿后的情景。
上完课后,我认真细致地看了自己的教学录像,想到了很多。
常常听人说,上一些比较浅显的文本,或者经典的、被挖掘得较多、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的文本,并不太难。
而我认为,要上好任何一堂语文课,都有相当难度。
尽管有的语文课确实因为文本的难度增加了课堂的难度,但是,没有阅读障碍的文本未必能够讲好。
语文课所以有难度就是因为它是语文学科,就是因为每个教师都必须个性化地处理文本。
语文学科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可比拟的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第一个标志就是阅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态度必须是个性化的,你不可以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而必须秉持阅读主体的矜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又要尊重文本自身的尊严。
从这个意义上说,浅显的、参考资料多的文本反而更有难度。
上完课文,我深感自己阅读空间和思维空间的狭小这使得我在课堂上没有保持自尊的、个性化的阅读姿态,没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把它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对我来说这有着很大的难度,尽管这是对一个现代化教师的基本要求。
2024年《父母的心》教案_2
《父母的心》教案《父母的心》教案1级别:市级开课时间:开课班级:八(1)班开课教师:__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父母的心》教案。
2、能联系生活,对__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父母的心》教案》。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老师提问:1、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__的内容。
2、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父母的心》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__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父母的心》教案4。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重点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
”(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__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
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
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父母的心》教案4》。
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
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父母的心教学反思1今天的的这节课上的,按照生本的理念来说比较成功,但按照我设想的还有很多没做到。
本李课许校长推门听课,听后给我指点,更多的是鼓励我,使我深受感动,感谢领导的支持与认可,我会把它当做鞭策我的动力,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节课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一、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
课伊始,学生课前一分钟讲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为本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主线层层展开。
二、施昊洋小组的学生在读书中锻炼了朗读水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升华了情感。
三、张文文同学溢于言表的真心表白催人泪下,是她的真情流露。
四、李文琪小组设计的板书别出心裁。
不足之处: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课堂上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科学、艺术的提问,准备引导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思考。
如设计“想象一下,夫妻俩回到简陋的客舱,面对孩子们,孩子们会问些什么?父母的心情怎样?”“送走三岁的女儿,当时女儿会怎样,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的问题。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父母之爱。
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汇报完,只能“生”到下节课了!父母的心教学反思2《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这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背篓里数妈妈的白发》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
《父母的心》教案及反思
《父母的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深沉。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的爱。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父母对你们的爱有多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课文——《父母的心》。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一件事?b.课文中的父母是如何关爱子女的?c.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三、品析课文1.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针对学生的朗读,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讲述的故事。
2.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父母的心》,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训练,如:写一篇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讨论。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1.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
2.阅读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文章,进行摘抄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1.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少,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3.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例如:“同学们,当小女儿问父母为什么那么辛苦工作,父母的回答是什么?这表现了父母怎样的心情?”2.感受父母的爱: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对话,例如:“请两位同学一组,一位扮演父母,一位扮演小女儿,模拟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
《父母的心》语文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语文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这是第二次认真认真兜这一课了,那次本来已经觉得上得不错尽管了,这次备课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忽然感觉到“财主夫人”其实也是一位既善良也可怜的人因,呢她何时才能圆上一梦做母亲的梦;而那对贫穷的夫妇也是既善良骨气而有主见的人。
又想到余秋雨的“两难之境”理论,发现很切合此文,使得对文章的分析上升了一个境界,更想像了文章的魅力。
再有就是由分析课文从结尾入手开课,由结尾入手收课。
授课本身也做到回环呼应,还是有点妙处的。
对文章结构的划分,引导得很有层次。
板书设计也还不错。
对情感的理解比较到位,爱的主题撷取明晰。
遗憾之处:
因为听课老师来得很多,而且很早,所以我就提前开始上课了,上课时学生略微受了一点硬性,我的上课语言也一精再以精,几乎一句废话没有,所以上课节奏就快了些,课已讲完,却留下了两分钟的时间。
安排了一个快速机动环节:让学生写《十年之后》,但是这个安排有杀伤力,许多学生一时难以下笔,导致整个课堂本来非常券的原本气氛忽然下降。
所以机动环节安排得不合适,要安排一个难度并不太大的又能展现成果的才好。
讲课过程中有个别方言词汇出现,虽然起到了非常活跃气氛、拉近与学生亲密关系的效果,但是也可能会年轻人让人觉得降低自己的水平。
以后上课还是要注意一点。
不用那样的话,一样可以起到上面的效果。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学反思育新中学语文组符窈《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
因为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让他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分三大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
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这一块我安排了四个步骤:第一步骤:“初读,理情节。
”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通过近5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抓神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
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2.理解父母在送孩子时候的心理活动,感悟一家六口的不离不弃的挚爱深情;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意。
教学难点: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父母送孩子的心理;2、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放映《我的兄弟姐妹》的剪辑视频,教师讲述画外音:《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母亲咳血,父亲背着病重的母亲上医院,临走前嘱咐大儿子:“忆苦,你是哥哥,照顾好弟妹”,谁知,意外发生了,天黑路滑,父母跌落山崖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
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
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歇斯底里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
导入:命运总是捉弄多难、贫穷的家庭。
当一个家庭面临着分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亲情是血浓于水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去体会那血水深情。
二、朗读课文合作朗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父亲的对白,女生读财主夫人、女佣、母亲的对白。
朗读要求:1、正音褴褛(lán)(lǚ)嗓门(sǎng)一妥百妥(tuǒ)爹妈(diē)酬谢(chóu)失魂落魄(pò)2、揣摩人物心理,带着情感朗读。
3、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贵妇人的故事。
三、构思探究1、“最终”只是故事的结局,这个故事,如果只是一句话,就没有感染力了。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我思故我在
——公开课反思行
这次上了一节不成功的公开课:《父母的心》,对自己的能力是大为绝望,甚是痛心。
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一、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前预设
听到要上公开课这个消息,第一直觉就是寻找电脑——找资料,看有没有好的教案或课堂实录。
有,很好,下载下来,稍改一下就可以拿到课堂上用了,不管它是否适用于我的课堂,适用于我的学生。
因为有了现成的教案,我没有了深入挖掘课文的必要性和欲望,文章囫囵的看一遍了事,根本谈不上精细阅读,更不用说自己的独特发现。
在这种状态下上课,我只是一个劣质的拷贝机器,根本谈不上全面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更是个神话!不忘掉某个教学环节就是上天垂怜了!
二、教学语言不够生动、精炼
听了同组几个老师的课,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教学思路,同样年级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如此的不同。
我的课堂,一句话,静谧是最高的品质;而在这些课上,学生的思维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这些课上的精彩纷呈。
反思造成这两种迥然不同场面的原因: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同。
老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准确与否,使学生思维发散优差的最主要原因,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让一篇枯燥的课文生动,而不准确的语言则能使生动的课文枯燥,其效果的明显,通过这次公开课,可以见之!
三、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这节课的失败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对学生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八年级的学生正是不喜发言的时候,我在课前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过分的静谧!
现在想来一切的不足原来都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希望能通过反思自己,让自己更加的出色!虽然我已经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但是工作还是要做的,加油,努力!。
《父母的心》的教学教案
《父母的心》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2. 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珍惜父母的爱。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2. 学会感恩,珍惜父母的爱。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
2. 如何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启发。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母的爱。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父母的心》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卡片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是什么。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3. 讲解课文:分析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父母爱的真实故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珍惜父母的爱。
6. 情境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母的爱。
7. 总结: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父母的爱。
七、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的文章。
2. 为父母做一件感恩的事。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这个知识点,以及学生是否学会了感恩,珍惜父母的爱。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40分钟。
十、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亲子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爱。
2. 邀请家长来校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让学生更加了解父母的心。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感恩的认同和行为表现。
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传递,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一《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
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
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
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
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
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
”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二《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通过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告诉我们再优越的条件也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别人,进一步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前四篇课文已对学生进行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的亲情教育,本文被选为第五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二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
因为目前的初中生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往往忽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很少真切地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让他们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能去试着理解、体谅父母。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分三大块: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这环节我提出一个学生很喜欢讨论的问题,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提了一些学生日常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父母的注意,唤醒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动起来了。
从而架起了文本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
这一块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骤:“初读,理情节。
”理清故事情节——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小说的教学目标要求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通过近5分钟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第二步骤“二读,抓神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如“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
讨论这对父母是否“心狠”,并结合文中这些关键的词语谈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分析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学生可以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步骤“三读,析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语言的词语。
我自己认为学生解读文本还是比较到位的,有学生能够从父母的话中分析出换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对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较关键的词句,如“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记得我们的,想到这儿觉得他可怜的不得了”中的“可怜”一词,这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如“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一个“总”字体现了父母时刻对孩子的牵挂。
学生找出了能够表现父母内心的语言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父母的心不仅是一颗依依不舍之心,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是一颗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骤“四读,明主旨”学生们讨论,并找出了相关的语句。
感受到了这对父母的可怜又可敬。
这一块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们走了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三、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让学生讲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内心深处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即要珍视亲情、珍爱父母。
是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简洁,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但我相信,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三带着压力上了这堂公开课,尽管课上得只是差强人意、并不完美,但收获确实挺大的。
它让我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错点: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仍旧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整个上课的流程就是由一连串的教师发问组成,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智慧不足,个别环节表现为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能因势利导,很好的来引导学生,在续写结尾这一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被自己的课前预设所支配,尤其是事前设计好的ppt,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让我灵感一现,或者说下一个环节可以省去不讲了,但往往被ppt束缚了手脚;教学的不同环节的过渡语不够凝练自然,有为了过渡而过渡的生搬硬套之感;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个性魅力和感染力,极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听课和发言的热情。
同时,语文课堂是否上出了真正的语文味,这也是本人值得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当然,不堂课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例如:课堂的教学内容比
较充实丰富,各个教学流程衔接有序,本人偶尔的诙谐幽默,学生的精彩发言,同样赢得了听课老师的认可和好评。
我想,今后的课堂上,信息技术如何真正为我所用,如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长处,如何夯实教学基本功,这是本人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借孙中山先生的话聊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