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旅游助推转型综改加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以文化旅游助推转型综改加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作者:盛佃清

来源:《前进》 2017年第10期

盛佃清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的重大举措,是推动转型发展、构建多元产业

体系的必由之路。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高位推进下,自去年全省旅发大会以来,全省旅游业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决策部署,在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培育引进市场主体、着力打造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

水平、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我省旅游发展

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1-8月,全省商业住宿单位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1.95万人次,同比增长5.66%;实现海外旅游创汇2.3亿美元,同比增长9.99%;接待国内游客3.76亿人次,同比增

长26.8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41.53亿元,同比增长26.49%;实现旅游总收入3555.70亿元,同比增长26.44%。旅游业已成为我省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

一、顶层设计,山西文化旅游发展绘就新蓝图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资源基础。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

转型综改中心工作,瞄准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从全面视觉出发,对旅游

业发展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系统安排,调动各方面要素向旅游业聚集,促进产业健

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明确发展定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骆惠宁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

掘“地上”资源,高起点大手笔谋划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将我省打造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在大同调研时强调,用好文化旅游这张开放

“名片”,瞄准国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真正把旅游业做成具有重

大牵引性的产业。楼阳生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加快培育成

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把山西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并要求加快实施“五个一批”、把握“六字要诀”、做好“八个加强”。在今年全省旅发大会上提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做好黄河、长城、太

行三篇大文章,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产业,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引进市场主体,提升旅游品质等新思路,为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方法。各市对省委、省政府文化

旅游业的定位和目标高度认同,分别在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培

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积极推动落实,形成了推动山西文化旅游

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顶层设计

为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职能,省、市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39个县(市、区)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了由单一的行业主管部门转变为旅游发展综合协调、

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行业监管的政府综合部门。坚持从创新政策、完善政策、落实政策上发力,自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六个政策性文

件,发布了《全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已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在刚刚发布的《山西省鼓励投资政策(2017年版)》中,有15条支持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对新创建的5A景区、4A级景区分别奖励500万、200万元,对引客入晋的旅行社实行递进奖励。整合省属国有企业、文化旅游资源,组建了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决心培育发展专业的文化旅游投资平台,在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发展当中发挥龙头作用和领军作用。基本形成了扶持文化旅游业大发展的组织、政策、市场支持体系。

二、改革创新,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省旅游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高起点大手笔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在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开发、旅游业态创新、市场综合整治、公共服务提升和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效。

(一)全力推进重点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为抓好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17年全省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推进方案》。在改革创新中,坚持从解决景区景点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等困扰旅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入手,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各种利益关系,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149家景区景点基本完成了以“两权分离”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0家公益型景区景点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增加了经营性项目,进一步规范了管理;70家景区景点已经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股份制改造;8家长期履行协议不到位的景区景点,全部理顺了关系,引进了新的合作方,为下一步进行市场化运营、开展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

(二)大力培育引进旅游市场主体

坚持把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和项目建设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省、市、县联动,加强项目库建设,策划包装了1218个、项目投资总规模万亿元投资项目册,先后在北京、合肥、广州组织了招商引资推介会。在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文旅板块,省旅发委与八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初步建立了旅游投融资平台,吸引华侨城、银泰集团、乌镇集团、中景信集团、中景润集团等旅游知名集团落户山西。2017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签约48个项目,投资额度达到1001.07亿。上半年,全省公园和游览景区投资完成124.8亿元,增长28.7%,与旅游业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38%。

(三)不断创新丰富旅游业态

大力推进“旅游+文化、工业、农业、体育”等,逐步发展生态游、商务游、休闲游、会展游、体育游等新业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有新进展,洪洞大槐树景区通过了景观质量评审,芦芽山景区已进入景观质量评审序列。大同方特城、盂县大汖温泉、吕梁孝义梦幻海水上乐园、祁县千朝农谷、晋中百草坡公园房车自驾车营地、灵石崇宁堡温泉度假酒店等一批休闲度假产品向游客开放。《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太行山》和临汾云丘山、吕梁孝义三皇庙、晋城皇城相府等大型旅游综合、红色、民俗演艺节目丰富了旅游内容。运城芮城圣天湖景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大同环古城全民健身走活动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达到49家。探索旅游与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新路子,支持推动左权、右玉、太原西山等区域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大同市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名单。晋中、忻州市及壶关、平顺、右玉、阳城县等2市、18县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四)着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近年来,坚持把旅游宣传营销作为扩大客源市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手段,努力探索新

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提高宣传营销效果。进一步明确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宣传主题,确立了山西旅游形象标识(LOGO),对现有的旅游广告宣传片进行重新拍摄和编辑制作。加强

文化旅游区域合作交流,坚持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推广“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特别是2017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申办《人说山西好风光》第二季电视竞演,以更加开放的市场理念

和创新思维,提升宣传效果,实现了从演播厅走到了景区现场、官员秀变成了企业家秀、单向

推广向双向互动等一系列的转变,随着山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和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的宣

传推广,在全省掀起了关注和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的热潮。2017全省旅发大会于9月21日在

晋中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600多位嘉宾齐聚山西,畅谈旅游改革发展大计,共绘文化旅游

融合创新蓝图。大会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为主题,举办了主题大会和旅游投融资项

目洽谈会、旅游推介洽谈会、省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以及一系列国际国家级、省

市县级和各景区多层级、多形式的活动,对山西旅游来一次大展示、大推介、大招商。大会内

容丰富,亮点频出,成效巨大,好评如潮,达到了提升旅游业地位、扩大山西旅游影响、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塑造山西美好形象的效果,真正成为海内外朋友了解、认识山西旅游平台和窗口,

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走进山西,发展山西,实现共赢。

(五)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发挥旅游在产业扶贫方面的独特优势,利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聚焦全省

10个深度贫困县选定了20个深度贫困村开展重点帮扶,通过专业培训、旅游企业结对帮扶和

组织客源旅游消费等措施,助推脱贫攻坚。组织省内11家有资质的规划单位,为30个乡村旅

游扶贫试点村编制了旅游扶贫规划。在山西旅游信息咨询官网设立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板块,

全面展示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情况。编制乡村旅游产品线路宣传手册,鼓励旅行社、在线

旅游企业开发打造乡村旅游扶贫专线。加强与省内外农业、旅游等相关院校专家的合作,组织

60个国定贫困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和村支书参加了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北戴河乡村旅游

专题培训。左权县日月星生态庄园、壶关县桥上乡、阳曲县青龙古镇、永济水峪口、汾阳贾家

庄等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宠,一经面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全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进入了快

车道。

(六)营造山西旅游好环境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安、顺、诚、特、需、愉”上下功夫、做文章。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深化旅游景区景点综合整治,特别是加

强周边环境整治,坚决落实能进能出的景区等级动态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解

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等突出问题。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联合公安、工商、物价、质监、食药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旅游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加大旅游市场专项

检查力度。忻州市公安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安分局旅游警察大队、长治市壶关县太行山大峡

谷景区旅游警察大队、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旅游警察大队等3支旅游警察队伍,五台山风景

名胜区旅游工商分局,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旅游法庭,先后挂牌成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

责任体系,提升旅游安全水平。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在唱响“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同时,再唱

好一曲“人说山西好环境”。

三、瞄准目标,全力构建山西旅游发展升级版

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我省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此,我们将以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

大旅游板块为支撑,以深化文旅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业态、丰富产品和培育主体为重点,挖掘

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加快构建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升级版,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

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一)实施集群开发,实现板块隆升

立足长城、黄河、太行独有的山水风光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聚焦黄河、长城、太行三大

旅游板块打造,整合资源要素,优化产业链条,促进跨界耦合,创新旅游业态,实施集群开发,推动板块隆升,加快构建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升级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突破传统

的点状分散、线状短窄、片状不足的小格局,构建“崇山、乐水、尚城”的旅游品牌体系。二

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生态游、商务游、休闲游、养老游、会展游、体育游等新业态,特别是依托我省清凉气候、青山绿水、传统医药、有机食品、历史文化等独特优势,打造

特色鲜明的文旅村镇,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跨省域、跨市域、跨行业

协同推进机制,着力推动三大板块所在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重组、要素重置、产业重整和功能

重构,探索打造以大企业为主导、沿线区域各方利益共享的市场发展新模式。

(二)强化文旅融合,铸魂山西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围绕旅游做好文化功能开发,在文化审美、历史

追忆、自然美欣赏、情操熏陶、美食享受、民俗体验、休闲养身等方面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展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文化功能与旅游价值深度融合,把山西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

优势。一是充分挖掘黄河的博大内涵,凝练“黄河风情、民族精神”主题,推出文明溯源、寻

根祭祖、非遗展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业态,构建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

生态黄河的国家旅游精品线路。二是充分挖掘长城的边塞、军事、农牧、贸易等历史文化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推出遗产考察、研学观光、国防教育、丝路寻踪、航拍演

艺等旅游业态,构建古建长城、军事长城、民族长城、丝路长城的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公园。三

是充分挖掘太行的山水、生态、红色圣地等文化元素,凝练“大美太行、天下脊梁”主题,推

出神话探秘、四季观光、森林康养、红色教育、演艺动漫等旅游业态,打造雄奇太行、秀丽太行、红色太行、古韵太行的国家精品风景旅游带。

(三)念好“六字”要诀,提升旅游品质

瞄准国内一流的行业水平,念好“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着力打造全优的

旅游服务环境。一是继续加大旅游酒店、公路、停车场、厕所等建设力度,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水平。二是构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实现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旅游案件联合查办。进一步

深化旅游景区景点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建设

“山西智慧旅游云平台”,实时向游客提供交通、酒店、餐饮、气象、安全、医疗、购物、空

气质量等信息服务“套餐”,实现“一网知山西、一网游山西”。四是强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多部门信用惩戒联动,使失信者一次失信、处处受限,不断提升旅游业诚信水平。加强文

明旅游教育引导,努力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系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责编:高武

加快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加快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1)凝聚共识,高位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国家将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应据此真正把旅游产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来谋划去推动,真正在人员、机构、投入、资源整合上下真功夫。落靠各部门发展旅游的责任,主动寻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主动参与旅游发展进程,全时空、全领域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形成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把旅游工作列入政府一级目标管理,把旅游经济发展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2)构建城市“多规融合〃制度。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 (3)协调统一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旅游功能,在涉及城市形象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等问题时,强化旅游在城市规划中的特色;编制的城市旅游规划要能够弥补城市总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要尽量在保护旅游城市文化、景区景点的同时,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总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要努力通过旅游城市特色来提升我市的城市竞争力。 在城市旅游规划设计之外,结合城市特色开展城市旅游专项研究和规划设计。 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1)加快旅游文化和各种体育、疗养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适应国内外旅游者不同兴趣和爱好,建立一定数量的游乐中心、网球场、游泳池等,增加各种服务设施和开展多种服务项目,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全市景区旅游标识、厕所、加油站、停车场建设尽快达标, 旅游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加快市区到各景区景点及内部的道路建设和改造,构建高铁一高速公路一省道干线一旅游公路一景区内部循环线的交通网络,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要合理安排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运营线路,争取城区每一处景区景点都有公交交通站点;开发引进专门城市观光交通工具,使外来游客坐车即可了解城市容貌;进一步优化旅游包车客运市场环境,规范旅游包车客车经营行为,提高旅游客运服务质量和水平。 (3)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一是引导和鼓励我市旅游企业间进行兼并、合作、联营或成立大的旅游集团,实施统一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营销,通过连锁化和规范化经营打造企业品牌;二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人性化、个性化,使服务成为绥芬河旅游的一个魅力品牌;三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二、加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 1 .完善建设景区景点。尽快完善旅游景区。要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科学设计、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打造观光与娱乐一体化的景区综合体,充分满足内地游客对异国情调的追求和向往。要形成科学的旅游观光环线,让游客在畅快淋漓中享受口岸自然风光,避开游客与军方的接触,避免游客产生不自然、不自在的旅游体验。 2、升级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将成为旅游的新常态,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城市不会成为真正的旅游名城。一是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进行完善。开创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使其成为城市标志性旅游购物点、城市文化集中展示点。街区的整体风貌要突出地方发展史,体现地域特色C要坚持每天做一点,每年完成一项的策略,分步打造、逐年实施, 将具有异域风情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印象,使之成为印象之城,深深印记在每一

上海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上海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上海的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上海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卓越的产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在未来,上海的文旅产业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而了解这些趋势对于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持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层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越来越多元化和专业化,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和行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还将包括电影、音乐、设计、手工艺等多个方面。同时,通过艺术品贸易和文化创意设计,上海可以将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和科技行业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海将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例如,通过智能导游、虚拟现实展览等方式,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的科技场景中,为游客打造更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旅游体验。

三、发展文化旅游融合产业 近年来,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在上海快速发展,成为了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将继续拓展,不仅仅是旅游景点和文化场馆的经营,还将涉及到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多个领域。同时,上海将加大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与旅游业的结合,提供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的旅游机构、文化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提升文旅产业的品质和竞争力。同时,上海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旅游活动,借助国际平台,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是当前的重要战略,也是上海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将加大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力度,通过挖掘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独特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上海还将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培育农村文旅产业的新动能,实现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打造全球旅游之都

以文化旅游助推转型综改加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以文化旅游助推转型综改加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作者:盛佃清 来源:《前进》 2017年第10期 盛佃清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的重大举措,是推动转型发展、构建多元产业 体系的必由之路。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高位推进下,自去年全省旅发大会以来,全省旅游业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决策部署,在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培育引进市场主体、着力打造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 水平、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我省旅游发展 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1-8月,全省商业住宿单位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1.95万人次,同比增长5.66%;实现海外旅游创汇2.3亿美元,同比增长9.99%;接待国内游客3.76亿人次,同比增 长26.8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41.53亿元,同比增长26.49%;实现旅游总收入3555.70亿元,同比增长26.44%。旅游业已成为我省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 一、顶层设计,山西文化旅游发展绘就新蓝图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资源基础。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 转型综改中心工作,瞄准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从全面视觉出发,对旅游 业发展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系统安排,调动各方面要素向旅游业聚集,促进产业健 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明确发展定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骆惠宁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 掘“地上”资源,高起点大手笔谋划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将我省打造成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在大同调研时强调,用好文化旅游这张开放 “名片”,瞄准国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真正把旅游业做成具有重 大牵引性的产业。楼阳生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加快培育成 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把山西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并要求加快实施“五个一批”、把握“六字要诀”、做好“八个加强”。在今年全省旅发大会上提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做好黄河、长城、太 行三篇大文章,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产业,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引进市场主体,提升旅游品质等新思路,为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方法。各市对省委、省政府文化 旅游业的定位和目标高度认同,分别在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培 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积极推动落实,形成了推动山西文化旅游 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顶层设计 为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职能,省、市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39个县(市、区)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了由单一的行业主管部门转变为旅游发展综合协调、 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行业监管的政府综合部门。坚持从创新政策、完善政策、落实政策上发力,自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六个政策性文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国内文旅小镇发展现状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国内文旅小镇发展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受到持续关注,成为了 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国内文旅小镇发展迅速, 成为了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文将从产业融合、国内文旅小镇发展现状等多个 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当前国内文旅小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产业融合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两者的融合 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可以推动文化 产业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又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实现两者 共赢的局面。而文旅小镇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崛起 并蓬勃发展。 二、国内文旅小镇的发展现状 1. 文旅小镇的兴起 国内文旅小镇在近几年迅速兴起,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这些小镇通常以当地独 有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相关产业链,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文化体验和商品消费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扶持下,文旅小镇发展势头 良好,吸引了大量投资和游客前来。 2. 发展模式多样 国内文旅小镇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有的小镇通过规划建设,打造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如江苏苏州的周庄、浙江杭州的西溪湿地等;也有的小镇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拓展了文 创产业,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田子坊;还有的小镇则是将传统的农村村落改造 成了文旅小镇,如湖南凤凰古城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旅小镇都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不错 的成绩。 3.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虽然国内文旅小镇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一些小镇的规划和 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和浮躁性,一味地复制模仿,缺乏自身特色和竞争力;其次是部分小镇 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导致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最后是一 些小镇在管理和运营上存在不足,导致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游客体验和小镇形 象。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旅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旅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丰富文化旅游产 品供给 培育文旅产业,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需求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旅体验产业培育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 一、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构建“一轴、两核、四带、四区、八组团”旅游空间。延伸拓展西长安街中轴线,以109国道新线为“发展轴”,拓展京冀产业联系,形成核心带动效应,推进门头沟新城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斋堂镇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两核”建设,打造京西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高地。加快建设沿永定河展开的西山永定河文化旅游带、以古商道为串联的古道文化旅游带、门头沟城区至斋堂镇的门斋铁路列车观光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四带”。聚焦打造以斋堂镇为核心的古村古道文化休闲名区,协同打造北部高端民俗文旅区、南部煤业矿业文旅区与西部生态山水旅游区“四区”。升级打造潭柘寺-戒台寺-定都峰-九龙山组团、

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组团、爨柏-灵水-黄草梁组团、妙峰山-樱桃沟-玫瑰园-神泉峡组团、珍珠湖-南石洋-碣石沟组团、清凉界-十八潭-落坡岭-北岭组团、大台矿山文化组团、京西商旅古道组团等“八大旅游景区组团”,构筑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争取3到5年内打造1到2个区域内具有发展标杆效应的5A级精品景区。 着力提升传统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理顺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景区的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积极发展壮大京西旅投公司,整合区域闲置旅游资源,盘活龙门涧、南石洋大峡谷等传统景区。围绕景区建设精品民宿,争取到2025年精品民宿游客年均增长率、精品民宿收入增长率保持增长,到2035年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二、打造精品旅游产品—空间—业态体系 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挖掘精品旅游产业全链条附加值,利用科技手段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实施游客汽车“后备箱”工程,研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收入。推进非遗文化融入生活,实施古村落与非遗整体保护,依托琉璃渠村国家级传统村落,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琉璃重生模式。推动影视拍摄、动漫游戏、时尚购物与旅游相结合,开发数字旅游创意产品。

文旅融合蹚新路———运城市盐湖区打造文旅融合支柱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文旅融合蹚新路———运城市盐湖区打造文旅融合支柱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李哲 来源:《前进》 2020年第11期 李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制度体系统筹谋划。为贯 彻省委打造文旅融合战略性支柱产业精神,落实市委在文旅融合加法上做文章的要求,盐湖区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能融则融,宜融尽融,大力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规划引领融合,蹚出转型新路 盐湖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文旅资源丰富,是虞舜德孝文化和关公忠义文化发源地。为把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 发展方向,在空间上大拓展,在产业上大融合,在领域上大布局,奋力蹚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坚持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 战略。市委制定出台了《黄河流域(运城段)创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 践行“三篇光辉文献”和“两山理论”的行动纲领。盐湖区坚持规划牵引,全面系统谋划规划 衔接,结合本地人文和自然资源选择项目,抢抓国家发展全域旅游机遇,邀请北京巅峰旅游专 业团队,编制《盐湖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做大“古中国”文化品牌,探索文旅融合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把 文旅产业培育成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 坚持与建设华夏文明旅游示范区融合。建设华夏文明旅游示范区是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总 目标,也是传承弘扬优秀黄河文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现实路径。盐湖区 把文旅融合发展与建设华夏文明旅游示范区融合,全力打造“大美运城、靓丽盐湖、生态湿地、晋南粮仓、康养避暑、奇秀运城、华夏古都、关公故里”等“古中国”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关 圣文化景区、千里黄河风情旅游带和盐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挖掘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 文化、池盐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关公文化核心区板块、舜帝德孝文化研学基地板块、解州特 色小镇板块和盐湖滨水休闲度假板块,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盐湖、打卡盐湖。 坚持与“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合。“十四五”规划是在经济动能转化、发展方式转变、国 际价值重塑的形势下,编制的具有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的总规划。对于文化旅游产 业来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要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准确 把握文旅未来发展趋势,以打造“古中国”忠孝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高标准融合发展为 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文化繁荣自信、文物保护利用、全域旅游发展三大内涵,加强 文旅融合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重点在文旅融合、空间规划、全域旅游、乡村振兴、高质量发 展等战略方向,构建编制好规划的技术路线,为未来5年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可操作 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做好加法文章,融合引领发展 全省第六次旅发大会明确提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盐湖区立足文旅资源优势,按照市委关于“文旅产业是外部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的产业,我

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座谈会讲话稿供借鉴

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座谈会讲话稿供借鉴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的会议,可以说内容丰富实在。与会各位领导和专家围绕我区文旅文创产业发展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会后,我们将认真梳理,充分吸收,真正把大家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为*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无论是省委省政府、还是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省委书记把“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去推进,市八次党代会上史书记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去发展。今年4月11日,*市政府又专门印发《*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以*区为主要依托、*区为新兴载体、其它县(市、区)为重要支撑的三国历史文化名城。为此,今年五一期间,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举办了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全面提升三国文化品牌影响力,加快旅游兴市步伐。 众所周知*区有着丰富的曹魏文化、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火爆出圈”的胖东来,并且近年来与打造的河湖水系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随着疫情过去、经济复苏,人民群众的外出意愿、消费意愿都非常强烈,这对文旅文创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今年“五一”期间,仅曹魏古城南大街街区就接待市民游客41.85万人次,实现综

合收入361.44万元,较2019年同期同比增长了71.98%。可以说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文旅文创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旅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区文旅资源丰富,但发挥的经济效益与之不相匹配。比如,我们先后投入了20多个亿打造了曹魏古城,但是北城门开发运营未能有序进行,南城门空铺多、生存差,没有形成消费链条。比如,文化馆活动少,长期闲置。 2.旅游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曹魏古城“五一”等假期旺季容不下人,淡季没有人。此外,作为老城区“夜经济”的短板十分明显,曹魏古城夜景旅游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许多游客白天在胖东来、曹魏古城、曹丞相府、灞陵公园游玩,晚上到*住宿、泡温泉,没能把游客留住、消费留住。 3.旅游市场主体小、弱、散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区目前共有80多家旅行社、旅游公司,其中还包括一些挂靠旅游资质的个人散户,整个旅游市场呈现杂乱无序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旅游路线没有合理规划,游客到*区旅游不知道怎样把景点串起来,各景区之间又各自为政,配套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没有真正形成“点、线、面”全域发展。 4.文旅产业规划研究不够、思路不清晰。还停留在门票经济上,指望景点单打独斗,城市整体的曹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文创产品缺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文化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新机遇,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争创旅游景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强城,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立足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原生态文化风貌,突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重点加强生态康养游和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以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品质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项目设计、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深化旅游开放合作。以建设文化公园为载体,打造现代、创新、融合、开放型文旅,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更好发挥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效果显著,旅游

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旅游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增加就业、惠及民生,形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瓶颈障碍,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 (二)坚持质量效益。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超前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坚持品质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1.优化区域联动发展。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系统谋划、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每年推出若干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支持旅游市场共建共享,打造大旅游圈。发挥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加强城市联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推出辐射全区的精品旅游线路。高水平建

文化旅游节演讲稿:以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

文化旅游节演讲稿:以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的话题。在这个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世界上,文化和旅游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领域。文化传递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旅游则是人们与文化亲密接触的重要途径。因此,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体验,更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 一、文旅融合的背景和意义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下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涵。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文化旅游节成为了旅游市场的热点。 文旅融合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可以提升旅游的内涵价值。文化是每个国家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体验,还能够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文旅融合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文化旅游节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向产业化转型升级。 二、文旅融合的策略和举措

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举措。首先,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文化资源,制定出全面的、长远的文旅融合规划,将各种文化活动编入旅游计划,实现旅游和文化的相互促进。其次,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是文旅融合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建立跨界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文旅品牌。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文旅理念和经验,促进国内文旅产业的升级。最后,要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的宣传推广,将文旅融合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提升文旅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三、成功案例分析 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有很多,下面我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杭州的西湖文化节。通过在西湖周边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提升了西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四川的成都文化节。成都作为中国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以其独特的川剧文化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成都文化节以川剧演出和美食展示为主要内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尝,为成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再次,北京的文化遗产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节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示北京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参观。

关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关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文旅产业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当前我国文旅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低附加值、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为了推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下面就提出一些关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 文旅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文化、体育、艺术等多种元素。为了提高文旅产业的附加值,必须打造具有创新性和特色的新业态。在文化旅游中融入科技元素,推出数字化、互动化的体验项目,结合VR、AR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在文化演艺方面,结合当地特色和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让游客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文旅产品的创新和升级 文旅产品是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强产品的创新和升级。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体育等,打造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需要依托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设计出

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三、优化文旅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文旅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优化文旅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扩大文旅资源的规模和范围,提高资源的供给能力。 四、加强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 文旅产业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加强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借助企业、院校等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培训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文旅产业。 五、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旅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产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了实现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环境,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相信在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结束】. 第二篇示例:

结合“一带一路”契机 甘肃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一带一路”契机甘肃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作者:赵雁婷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3期 甘肃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旅游产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地处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将文化旅游业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文旅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丝绸之路就已成为我国向国际社会推出的四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受到来自全球各地游客的推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腹地,东西绵延1650公里,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无论是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在自然风光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应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使旅游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精神层面需求而前往文化景观处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是对艺术、古迹、遗产资源、宗教等事物的瞬间消费。随着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模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了文化生产、传播等内容,是一种综合的交叉性行业,有着辐射深、幅度广的特点。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更加优化,区域贸易投资逐渐便利化,人文交流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在国家总体部署下,各相关地区纷纷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致力于文化旅游的发展。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关键地区和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区,甘肃同样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培育适宜的地方特色文旅产业,是甘肃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甘肃来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地区,促进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甘肃以往的发展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较其他产业有更高的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也较为落后,而低碳环保的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能够充分利用甘肃省的特色地质地貌资源优化本省产业结构。同时,对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创新,能同时带动其他相关

心得体会:把旅游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最新)

心得体会:把旅游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最新)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对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幸福具有综合推动作用。当前,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进入发展黄金期,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义重大。X市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活力强劲,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以X市为例探寻旅游业助推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积极价值。 旅游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旅游业是提升消费品质、拉动综合消费的重要抓手。X市素有江南福地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X市大力推动旅游业快速优质发展,创成5A级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和4A级方塔古迹名胜区、服装城购物旅游区、蒋巷乡村旅游景区、梅李聚沙园等高A级景区群,打响了“江南福地,常来X”经典旅游品牌。2018年,X旅游接待人次超过2200万,同比增长2.5%,

旅游总收入突破360亿元,同比增长4.6%。 旅游业是促进文化传播、践行生态理念的重要契机。X拥有3000年文明史,吴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源远流长。X注重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精心打造江南文化旅游品牌,推动X古城古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虞山文化流派的典故故事,不断探索用好沙家浜IP的新方法。同时,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旅游发展,确立长江铁黄沙岛生态旅游用途,严守虞山尚湖生态红线,保护昆承湖、南湖等湿地景区自然风貌,旅游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成效显著。 旅游业是带动多业发展、促进融合提升的重要平台。X旅游在发展中以产业融合来释放综合带动效应,积极创新“旅游+”“+旅游”,“+研学”推出“常塾·研学堂”品牌和平台,“+体育”打造尚湖国际马拉松赛、“风光智跑”赛事、尚湖铁人三项等精品活动,“+农业”涌现出以蒋巷村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典型,“+工业”产生了波司登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点。产业间的融合既丰富了旅游业发展的内涵,更为相关产业拓展新空间、提供新舞台,为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新时代旅游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和使命发生了重要变化,满足游客对旅游生活的美好需求,提供丰富完善、结构合理、品质优越的旅游产品,成为未来旅游业高

调研报告:文旅融合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文旅融合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XX文旅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与化工、建材、泵阀、农副产品深加工并列成为XX主导产业之一。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助推。下面就我县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方向作出探讨。 一、存在问题 1、资源不能统筹利用。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属多个部门,存在交叉管理,管理缺乏活力,资源优势难以形成产品优势。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既没有整体旅游规划、也没有整体旅游宣传推荐,更没有营销策略和监管体系,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文化元素未能渗入旅游元素、旅游元素也不能彰显XX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不能形成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束缚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多数景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旅游企业投入,融资能力不强,制约了我县文旅产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3、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XX丰富的文化宝藏缺乏深度开发,文化旅游没有

进入真正的产业化时代。旅游产业项目推进缓慢,而更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无形性,例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XX猿人遗址、国家级非遗—东路庐剧没有进行任何的产品和产业化开发。 二、下步工作方向 1、深挖和州文化,讲好和州故事,输出和文化内涵。首先汇集文化资源,XX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故事享誉全国。从远古时期XX猿人遗址、乌江霸王祠、刘禹锡陋室、朱元璋点兵镇淮楼,还有喜雨亭、文昌塔。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提到“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城”,历阳又称亚父城。XX历史遗迹众多且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影响力颇大。但是面对全国众多城市竞相在历史名人方面做文章的现状,XX的文化资源如何呈现异彩,需要费一番心思。看省内案例,“六尺巷”位于桐城的西南,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史遗迹与邻里谦让的故事相结合,使建于清代的六尺巷重焕生机。为何普通的巷子能火起来,成为游客的目的地?因为它与主流价值观念相契合,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故事流传深远且受众广阔。以六尺巷为主线贯穿发展始终,融入地方民俗等元素,整合景区、景点和历史遗存,集中展示六尺巷“和”文化与桐城士大夫文化,重点打造六尺巷片区“礼让”“包容”“和谐”教育基地,彰显六尺巷文

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一、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国家属性、人民属性和本质要求出发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具有明确的历史经纬和现实考量,更是内外部发展的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给予各产业、各环节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激励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这也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兴起的大背景,更是新时代赋予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包括湖南“十八洞村”作为我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统苗寨风貌和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乡村文化旅游探索的典型代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探索。从主观因素看,上述8个边境县(市、区)乡村人口占据着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广西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伟大实践探索,其中我国于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集中贫困连片区的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乡村文化旅游在新时代开启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发了乡村内部发展活力、潜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意。 (二)乡村振兴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丰足,更在于精神上的满足。物质生活体

现在对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追求,而乡村文化旅游则可以 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充分融合、共同发展。乡村振兴决定着小康社 会的底色、成色,小康社会虽然已经建成,但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弱项,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还很薄弱、建设思路还不系统、 发展前景还没有勾勒清楚,这都需要以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聚焦乡 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紧紧抓住新冠肺炎疫情的窗口期,更要将乡村 振兴落实落地,让小康社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不可逆性。新冠肺炎 疫情虽然对乡村旅游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同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和机遇,天津市蓟州区结合扶持政策,探索突围之路,把丰富优质的 绿色农产品融合到农家院的发展之中,推动“一村一景”提升改造, 让游客感受到更多乡村旅游的古朴文化气息,文旅产业愈发规范,进 入良性发展和循环。 (三)乡村振兴是农民生活的内在需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文旅产业的排头兵、建设者。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 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农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镇化的快速、持续推进,让乡村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了弱势群体,这 不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更不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民作为生活 的主体和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各 地发展进度不一的现实情况下,实施乡村振兴则是激发农民内在动力、推动乡村发展、满足农民需要的必要举措,通过乡村振兴来切实提高 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是在“逆城 镇化”过程中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之中所探索的有效发展之道,可以 说是农民自身生活、发展理念的一种转变,也是整合乡村自然、人文、建筑、文化等资源而拓展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规划目的 以创新作为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以提高全民素质、文化生活为突破,找准文化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并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战略,围绕确立的青海空间发展规划及青海全域旅游“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发展空间布局,科学研判澜山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和挑战,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和行动方向。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强化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创新谋划全域旅游环线、特色风景廊道、文化旅游新业态、A级景区创建与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研判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精心策划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建设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文旅互促,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能力及水平,推进澜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二、总体思路 围绕“全域旅游与文化兴旅”战略,以“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

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为建设体系,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入澜山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打破传统以景区为核心的空间局限,全面推进城乡资源和产业融合的旅游化发展;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旅游业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澜山区全域旅游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 三、战略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期,完成“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文化旅游产品初显成效,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程度加强,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凸显。构建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形成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品牌与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交通网络全面覆盖,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综合效益日渐明显,把澜山区打造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