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简答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卷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检测试卷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
要概括。
(4分)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
要赏析。
(4分)
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痛苦。
(每点2分)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
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
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
3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起句“转” “又”二字,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悲苦凄凉的感情基调。
B.“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
C.下片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报国理想。
D.这首词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4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这首词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请说说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期望?【答案】39.C 40.示例:希望青年勇担历史责任,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这是一首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其感情基调是激昂的,并非悲苦凄凉;B.“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不是“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D.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不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故选C。
4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九下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8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字词解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③斫去桂婆娑:传说月中有桂树。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砍。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内容描述: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俯视那魂牵梦绕的沦陷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
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
全诗赏析:词人想象力丰富,通过嫦娥的升华传话,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立志收复中原土地的政治理想。
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月到中秋,这良辰美景让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山河,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
词人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桂婆娑”寓意丰富,请写出。
(2分)(2)【思想感情分析】“被白发,欺人奈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 分)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第一组题目:(1)【词语理解】(2分)“桂婆娑”寓意丰富,既指挡住月光的阴影,也指带给人民黑暗的朝廷投降势力。
(2)【思想感情分析】(2分)白发日增,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1分)?这抒发词人感慨时间流逝、功业无成、白发已多的惆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1分)。
第二组题目:(1)【画面描绘】(2分)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1分)描绘了一幅月轮转动、万里清辉的中秋月明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简答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简答题及答案【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简答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3、“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4、“把酒问姬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通过描写自己的言和行,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5、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④【注释】①吕叔潜:名大虬(quu求),是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②飞镜:喻月亮。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
③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④“斫去”二句:这是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zhuo酌),砍。
婆娑,枝叶摇曳的样子。
【译文】一轮秋月冉冉移动,发出金色的光波,就象晶莹透亮的铜镜刚被磨过。
我举起酒杯试问月里嫦娥:怎么办啊?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好象是在存心欺侮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得前代诗人曾经说过:要是砍去那婆娑摇曳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一定会更明更多!【集评】清·周济:“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宋四家词选》)【赏析】此词大约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作者在建康饮酒赏月时写给朋友吕大虬的。
它虽是篇幅极短的小令,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寄托很深。
它的主题是表现对于妨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的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恨,但通篇没有一句是直截地宣泄这个概念。
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的。
结末二句化杜甫之成句来写自己的意愿,是一篇之警策。
关于“桂婆娑”影射什么人,古人有许多狭隘的理解。
有人斤斤于是否指秦桧,这是不懂文学形象创造规律的迂见。
姑且不说稼轩南归时秦桧早已作古,即使秦桧健在、或者秦桧党羽还在掌权,“桂婆娑”作为一种艺术象征也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只是指某一个某几个人。
它应被当作阻碍光明的整个社会黑暗势力的象征来看待。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分)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4分)3.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1分)3.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问题】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水调歌头》《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
完成4~5题。
(6 分)[甲]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与青天明月对话,在对话小探讨人牛的意义,既白理趣,又有情趣。
B.乙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杜树等典故,使词的意蕴深刻、情感更加含蕾。
C.“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D.“乘风归去”“乘风好去”均表达了问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
5.两词中以“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一)(6 分)1. (3 分)D2. (3 分)甲词借怨月偏在别时圆,衬托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1分)乙词怨月凭空让人披白发,表达年华空逝的苦闷和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愤与痛苦。
(2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辛弃疾 阅读鉴赏 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内容主旨: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解析】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3、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最新推荐】《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1页)
【最新推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阅读附
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
5.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
6.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2019-202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1页)
2019-202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阅读答
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8.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分)
9.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4分)
8.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 1分),更想到了举杯
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
9.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
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
通过这首诗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表达作者辛弃疾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分)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4分)
3.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 ( 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1分)
3.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
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