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学时:6学时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

但是,“经济增长”这一概念是一个包含深刻而丰富历史内涵的范畴它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历史阶段性的范畴;既是一个国际一般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范畴。

库兹涅茨在其获得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对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

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技术改进,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讲和改善,它是连续的动态的,伴随着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过程。

具体地说,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3)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1、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如果没有产出量的一定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便失去物质基础。

没有增长便不会有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总是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一定状态。

2、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延深和扩展,人类经济生活的每一历史性进展,又总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只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认为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对方的过程中的问题,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增长问题。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其实,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既有经济增长问题,又有结构变动、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经济发展问题。

3、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量的增长,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提高。

经济增长了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有时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着眼于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物质福利的改善,等等。

要注意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既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又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要求有一定的增长速度。

速度问题,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他要求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就必须使社会生产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是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

人民满足需要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只有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人民生活的提高才有可靠的物质保证。

2、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就没有地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因此,速
度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社会化生存条件下,社会两大部类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些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如果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发展,也就不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即使暂时上去的速度也要掉下来。

例如,1958年开始发动的“大跃进”,尽管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结果欲速不达,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全国人民深受其苦。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一再告诉我们,不能离开比例平衡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我国强调国民经济之间的比例和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种比例关系要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出现某种不平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及时发现和加强薄弱环节,及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实现新的平衡,以使国民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

如果单纯强调比例,过于求稳,只能保持静态平衡,国民经济可能停滞不前。

目前,我国经济已摆脱了长期以来的不平衡状态,进入了相对平衡时期。

在平衡时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突破,才能实现经济较快的增长,而这种突破不是很容易的,往往需要对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重新调整。

虽然这样可能会暂时是经济的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慢一些,但只有实现了新的比例关系和新的结构水平上的平衡,才可能进入新一轮持续健康的快速增长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中,还必须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速度是指一定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较好的经济效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增长速度。

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就谈不上效益良好。

速度本身包含着对效益的一定要求,效益本身也包含着对速度的一定要求,两者是同一的。

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又不完全一致。

经济增长速度所反应的是产值、产量等指标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是劳动投入与有用成果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速度并不一定体现劳动投入的节约程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如果在一定时期,劳动投入增长的幅度大于产量、产值增长的幅度,即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经济效益却降低了。

如果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积压在仓库里,造成严重浪费,也就没有经济效益,甚至产生负面效益。

我们要求的速度应该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提高资金效益和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即要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必须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既要充分认识经济增长速度的紧迫意义,迅速发展生产力;又要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切实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不渝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发展,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比例、速度和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三更为重要因素。

它们既统一,又矛盾。

要坚持速度、比例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较快的速度。

三、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经济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因而决定和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

1、投资和投资效率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是推动以国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力。

其中,资本的投入(即投资)往往被称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表现为两方面的推动作用:(1)投资数量的增加具有乘数效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根据投资的乘数原理,初始投资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所带动的收入增加额会数倍于初始投入本身,从而提高一国的国民经济水平。

(2)投资效率的改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

在投资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投资结构效率也会引起一国经济的增长,而且这才是保证经济高质量持续增长的长久之计。

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投入要素,其中供给及生产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呈正效应。

劳动力供给是指适龄的劳动人口量,其中包括原先存在的待业、失业人员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而新增的劳动力。

劳动力供给涉及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两个层面:(1)从劳动力供给数量上看,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引导其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
进经济增长。

但是,劳动力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他是受到社会人口总规模和单个劳动者劳动供应量的限制,因而对经济的拉动是有限的,只适用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2)从劳动力供给质量看,劳动力供给质量(表现为劳动力素质)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日益明显。

在各国经济发展的中后期,简单劳动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而高素质劳动力的作用则越来越大。

当今时代,可以说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国的经济增长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供给素质上的差异。

(2)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

劳动生产率提高表现为劳动力的一定投入使用所能产出的产品数量的增加。

这种增加,就微观而言,取决于劳动者积极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就宏观而言,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

由于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较为复杂,因而难以简单地量化为若干经济变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它对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3、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数量。

(2)自然资源的开发。

(3)自然资源的加工。

(4)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4、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程度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2)科技进步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产值已直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制度或体制
制度或体制(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制度或体制安排不仅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而且会改变经济中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潜力。

世界各国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变革旧制度或通过建立一种新制度或新体制来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6、国际经济的参与程度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受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一国经济发展可以突破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
个市场,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是取决于它们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事实上,一国经济增长是上述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统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之间,各种增长因素的作用也不一样。

因此,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济增长战略。

(二)社会主义积累和经济增长
1、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基础。

恩格斯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积累也是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形成的剩余,是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一般说来,积累愈多,生产资料的数量愈多,质量愈高。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高低,要受现实的生产发展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积累率过高,投资增长过快,不仅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导致投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并引起需求膨胀和结构失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必须保持适度的积累率,适当控制投资增长速度。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所以,社会主义积累的渠道和形式也是多样的。

首先,公共积累是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渠道。

其次,企业积累也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

最后,各种形式的个人积累是社会主义积累的有效补充。

个人积累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个体经营者的积累,劳动者购买股票、债券等积累,农村承包户的积累,等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积累还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来实现直接向社会融资,还通过资本市场的开放向国外融资,比如我国企业发行的B股、H股等。

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增加融资方式,不仅能多方面多渠道的开拓资金来源,而且能使资金供求双方自愿选择投资或筹资的条件、方式,促进资金供需的最优组合,促进资金的使用效果。

2、在增加社会主义积累的渠道,扩大资金积累来源的同时,还必须提高投资和积累的效益,使积累资金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促进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

我国在建设中,一方
面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投资效益不高,损失浪费很大,例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建设工程长,重复建设、分散投资极为严重,导致大批积累基金没有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大量的积累没有创造出相应的国民收入。

只有挖掘现有的生产能力的潜力,把闲置的生产能力变为有效的生产能力,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三)社会主义人口和经济增长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社会经济增长同投入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者人数成正比例。

但是,生产领域中劳动者人数的增加,既要受到劳动人口再生产的限制,又要受到社会能够用来装备劳动者的生产资料的数量限制。

社会主义劳动人口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恢复和保持、劳动力的补充和增加、劳动力的培养和提高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劳动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关键。

因为,劳动力的再生产不是单纯体力的再生产,而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综合的再生产。

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和思想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生产的需要。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是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劳动力必须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物质资料的主人,创造物质财富,使经济增长。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结合的社会方式,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它有生产技术状况决定。

任何生产,都要使用一定种类、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把两者合理地组织起来。

因此,劳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必须与社会拥有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适应,劳动人口的质量要同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也就是说,劳动人口再生产与生产要素再生产之间要求一定的比例关系。

当劳动人口超过社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时,部分劳动者就不能就业。

当劳动人口不能满足社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时,部分生产资料会闲置。

这两种情况会影响生产和经济增长。

当然,劳动人口和生产资料这两种再生产之间的比例不可能绝对平衡,因为两者的结合始终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平衡只是相对的、动态的。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费用较低,这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竞争中,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劳动者和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大体可分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两大类。

前者指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大张来实现经济增长。

后者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是一种单纯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

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它是一种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其表现是: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

从各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来看,在实现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两种类型与实现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即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有区别的。

尤其不能把粗放型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外延扩大再生产。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新增厂房、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等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种外延扩大再生产可以是单纯的数量扩张,没有质量效益的提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

但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也可以是依靠新增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而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就属于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我国的扩大再生产要走以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即着力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质量、效益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增长,这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必要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对我们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时,新增的投入一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究质量与效益,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

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效果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

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要消耗和占用一定的劳动,所以,经济效果的有无和大小,是从生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比较来评价的。

经济效果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经济效果具有可比性。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社会评价。

不同社会的生产目的不同,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