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183例论文

合集下载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第一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摘要】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西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防控措施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

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

一、国内外流行概况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

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

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

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的观察及护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由唾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传染。

潜伏期2~6天,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

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存在复发。

一般病程轻,预后较好。

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1~5岁儿童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

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男101例,女67例,年龄4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的146例,5~10岁22例。

所有病例均有轻度酸中毒,5例病人合并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合并肺炎有胸片异常,2例合并心肌炎,心肌酶谱各项增高。

无肺水肿、肺出血及弛缓性麻痹。

病程7~19天,无死亡病例。

临床特征:本组168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5℃,口腔黏膜(以腭部、下唇内侧黏膜多见)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咽峡炎,疼痛明显,哭闹拒食,有些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手足掌面出现米粒大小斑丘疹、疱疹,臀部、肛周、会阴部也可见斑丘疹。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浑浊液体少量。

2例伴有咳嗽,1例并发脑膜炎,神志清晰,精神差,反应迟钝,恶心、呕吐明显。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16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给予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给予病毒唑、病毒口服液,外周血象高的患儿加用头孢曲松钠或阿奇霉素或头孢克洛等抗感染治疗,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支持治疗,口腔溃疡给予双料喉风散、口腔炎喷剂局部喷口腔,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美林或泰诺林口服液及水合氯醛灌肠等。

手足口病论文辨证论治论文专方专药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辨证论治论文专方专药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辨证论治论文专方专药论文:中医对症治疗手足口病【摘要】就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方面的情况做一综述。

按照文献分为两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

对中医治疗手足口病进行总结。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辨证论治;专方专药。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其特点: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

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现对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病因病机中医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

《医宗金鉴》认为:“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心疳则见面红目脉络赤,壮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干燥,渴饮生疮”,皆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症状、尤其疱疹之形态进行了要点描述。

二中医对症治疗1 辨证分型论治:经对332例患者的病证分析,认为手足口病病邪性质为温邪夹湿,普通型病位在心、脾、胃,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主要根据湿热轻重分为两型辨证施治,重症患者以热毒内陷厥阴、心包,病位在心、脾、肝,关键在于根据“热”、“瘫”、“痫”证的不同以专方风引汤辨证治疗。

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措施和体会。

方法对178例手足口病病人给予高热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对病人临床表现的认真观察及细心护理,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料,提高治愈率。

结论手足口病病人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应立即将病人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进行正规治疗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护理隔离手足口病(hfmd)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疾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属隐性传染病,常呈爆发性流行。

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柯萨奇a型和肠道ev71型最常见[1]。

本病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

[2]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以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

[3]现将手足口病归为丙类传染病。

2010年4月—2010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78例,经精心地临床治疗和细心地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78例,年龄在1~5岁的学前儿童,最小的8个月,共166例;11例为5~14岁学龄儿童,1例为成人(女,26岁,患儿家长),其中4例并发脑膜脑炎。

1.2 临床表现发热(一般在38℃—40℃)及在手掌、指间、足底、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卵圆形斑丘疹和疱疹,突出皮面。

本组病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镇静止惊、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护理。

2 护理2.1 消毒隔离严格执行传染病的一般护理常规,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整洁、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内,病房内的地面、床头柜、床头、椅子及患儿的各种用具每天用含氯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hg·l-1),擦拭2次。

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hg·l-1)静置两小时后倾倒。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183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利巴韦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5 mg/ kg 次每天3次蒲地蓝组患儿采用蒲地蓝口服液口服治疗0.3mL/ kg 次每天3 次疗程均为1 周.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咽痛消失及开始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资料l.l 一般资料选择2008 -0l ~20l2 -0l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183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治疗组93例中男性45例女性48例年龄6月~8岁平均2.6岁,对照组90例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6月~9 岁平均2.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l.2 诊断标准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1.3 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183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臀部、肛周和下肢,口腔典型部位179例,多见于颊黏膜,软、硬腭,舌面及齿龈唇内面,多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玫瑰红色斑疹、丘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2~3 mm大小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流涎、进食困难,约l周左右愈合消散;皮疹仅见于手、足、臀部4l例,以手掌、足底两侧缘和足跖、臀部多见,少数见于膝部,疱疹直径约2~4 mm,呈灰白色,疱壁较厚,疱液少,皮疹不痛不痒,约l周左右消散,不结痂、不结疤。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作者:陈皋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手足口病患者1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87例),对治疗前和治疗3天后患者总体疗效进行评估,并对两组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天数和退热天数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手足口病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中图分类号】 R978.7 ;R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63-01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

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者,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根据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选取183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3~42(13.54±8.97)月;对照组87例,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4~47(12.72±9.24)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常规抗病毒颗粒及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0.1g配1ml生理盐水肌注,每日1 次,连续3天。

1.3 观察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3天后患者总体疗效进行评估,并对两组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天数和退热天数进行比较。

医学毕业论文手足口病98例护理体会

医学毕业论文手足口病98例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98例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护理办法,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方法对98例患儿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重视心理护理,采取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隔离,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结果98例患儿经过5-10d护理,均痊愈出院,未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未出现大的流行。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手足口病(HFMD) 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EV71)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1]。

我科于2009年2月至11月共收治98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措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9年2月-11月共收治98 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72例,女26例;其中3岁以下81例,3~9岁17例,病程5~10d,平均住院天数为5.6d。

临床表现为体温37.5~40℃,持续1~5d;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疹和(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

合并心肌炎1例,合并胃肠道症状者3例。

无死亡病例。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在流行季节发病的学龄前儿童出现以下条件之一者为临床诊断病例:(1)典型患者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溃疡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衰竭,末稍血细胞增高,血糖增高等。

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 病毒或EV71IgM抗体,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即为确诊病例。

1.3治疗方法①抗病毒治疗。

②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③皮肤丘疱疹,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高桂珍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儿科535300【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以便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方法:一旦发现儿童发热和疱疹应该立刻采取隔离,第一时间把患儿带到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同时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关于此病的宣传,让群众知道这是一种可防可控的常见病,建议儿童和家长避免到儿童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结论:患儿患此病一般都能在7~10d左右治愈。

目前并没有关于此病的疫苗,所以生活中勤洗手是预防此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16肠道病毒71( ev71型)。

多数患儿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预后良好。

洗手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教育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愈后良好。

重症病例表现为:①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脑疝。

②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③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1]。

1.2 病例鉴别诊断:小儿手足口病应与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疱疹等鉴别。

水痘的症状:呈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

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虽有发热、咽部疱疹,但水疱如针眼大小,以咽颊、软腭、扁桃体多见,发热常在38℃以上,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2、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3、妊高征患者综合护理论文4、手术室护理中风险防范护理论文5、皮肤病患者护理中的整体护理论文全文总字数:10201 字篇一: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护理方法1.1.1研究组:给予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

1.1.1.1心理护理:患儿口腔内疱疹、溃疡等严重影响食欲,患儿哭闹情绪低落,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患儿讲故事、做游戏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紧张情绪积极的配合护理。

1.1.1.2饮食护理:手足口病导致患儿口腔溃疡、消化功能减弱等,因此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流食、无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时多摄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食物,并且讲究色香味来增加患儿食欲,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使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状态。

1.1.1.3口腔护理:通过正确的口腔护理可以改善患儿不适同时可以促进溃疡快速愈合,饭后及时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药物涂抹溃疡处,对于流涎的患儿及时擦干并清洁口周。

1.1.1.4皮肤护理:皮肤出现疱疹时用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涂抹,在涂药后家长密切看护,避免患儿误食,饮食前将药物及时擦去,同时保持床单及皮疹周围皮肤干燥和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处引起感染,小婴儿加强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降低红臀的发生率。

1.1.2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隔离护理,保持隔离室通风良好,每天对病房用紫外线照射2h,地面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让患儿勤洗手,并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等变化情况。

1.2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护理3d后疱疹数量显著减少、无渗液且基本结痂,无发热等症状,食欲良好;有效:护理4~6d后疱疹数量有所减少,且出现干燥结痂,食欲恢复良好;无效:护理6d后疱疹数量未见减少,有渗液和发热症状,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手足口病论文住院病例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住院病例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住院病例论文手足口病论文住院病例论文手足口病论文住院病例论文2010年青云谱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分析【摘要】目的了解2010年青云谱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疫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方法使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对2010年青云谱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2010年青云谱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住院病例95例,住院病例报告率23.84%,采集住院病例咽拭子23份,阳性率74%,其中ev71型、ev未分型、coxa16型阳性率分别为48%、17%、8.7%,住院病例中3岁及以下婴幼儿85例,占89.5%,男性60例,占63%,散居75例,占79%,发病到就诊住院的时间中位数为2.63天,住院病例中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并有发热在38.5度以上的患者79例,占83.2%。

结论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并有发热在38.5度或以上,如病毒型为ev71型或ev未分型,家长对小孩的疾病又发现较晚的3岁及以下的男性散居婴幼儿极有可能发展为住院病例。

【关键词】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分析2008年5月2日国家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逐年受到政府和疾控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无有效疫苗的预防,该疾病的危害尤其是住院病例给家长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身心危害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或教育部门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有效控制住院病例的发生,减少手足口病带来的危害,现将2010年青云谱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下载青云谱区2010年度手足口病住院病例,对所有住院病例回顾性查阅“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并对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进行统一汇总、统计和分析。

2结果2.1一般资料2010年度的95例手足口病住院病例中,男60例、女35例,男女发病比1.7:1,年龄最小者4月龄,最大者7岁(具体分布相见附表1),发病到就诊住院为2.63天,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75例,(占79%),幼托儿童18例(占18.9%),学生2例(占2.1%),95例患者中仅有12例有明显接触史,其余均没有明显接触史。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根据手足口的发病特征对轻度和重度患儿进行区分,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患儿家长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患儿的痊愈,说明规范护理是患儿康复的有力保证,同时消除了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范文一:手足口病的护理【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一年4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

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

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

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

现将该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2月30日一12月2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298例,其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7岁。

其中3岁以下218例,3岁~7岁80例,病情较重7例。

平均住院6天,经过精心护理、严格消毒隔离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体会2.1发热的护理绝大多数患儿有发热。

采取的护理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患儿T 38.6℃给予物理降温,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

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鸡蛋汤、菜汤等;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手足口病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

社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家庭护理江苏省南京市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芳(210018) 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有日渐上升的趋势,我中心兰园站点在西医临床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对辖区内32名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家庭监护和管理,均临床治愈,无一例有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家庭护理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

该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我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本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阿昔洛维(无环鸟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

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属于祖国医学之“口疮”范畴。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有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也有论述的“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者,搏于血气,则生疮疡。

”指出该病与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有关,有一定传染性,认为手足口病符合口疮中的风热乘脾型。

现代小儿多食厚味,脾胃积热,外加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上熏口舌而发为口疮。

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玄武区中医院,中医特色十分明显,针对手足口病患儿日渐增多的特点,2010年至今在西医临床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我中心兰园站点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对辖区内32名手足口病(3~12岁)患儿进行家庭监护和管理,均临床治愈,无一例有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治疗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病毒,此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该病有中度传染性,病毒可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一般而言患者会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腹泻、食欲减退、低热等。

随后,在口腔内两侧颊黏膜、软腭会陆续出现疱疹,水疱破溃后就会形成小溃疡,从而导致咽痛、下咽困难、流涎,影响进食甚至拒食;同时手足远端部位特别是手掌、足底外侧也出现米粒大小,边缘充血疱疹性皮疹。

一般仅需对症治疗,愈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患者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病死率,尤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该病的诊治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

1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特点1.1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1.2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1.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1.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1.5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中西医治疗策略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中西医治疗策略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中西医治疗策略2009年7月18日,清晨6:00,我匆匆赶到医院。

患儿是个6岁的小女孩,抱在父亲的怀里,脸儿红扑扑的,双眼半开半闭着,呼吸很急促。

我用手中的小电筒一照:女孩小小的舌头上布满了红红的疮疹。

“发病多少天了”?“第3天了。

”主管医生很快地回答着。

“又来了?手足口病的重症?”我心里不禁问自己,因为在这清晨之前的两个早上,已有两个患儿患了同样的病,很晚了才来住院,错过了救治的时机,最后虽经积极抢救但回天无术了。

手中的听诊器很快移到小女孩的背部,在她细细的呼吸里,我听到了粗糙的啰音,这是手足口病发展为危重症的早期征象。

“马上按重症病例救治,同时做好转送上级医院的准备!”我转身下达了指令。

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来自之前两个小孩的教训,清楚现有的抢救条件与技术的限制。

1.5个小时后,我接到了电话,小女孩永远地走了,2个小时前的小女孩此刻变成了天使,我再也看不见她红红的脸了。

——一位基层医生的日记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服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剂等。

阿昔洛韦治疗剂量为20 mg/kg体重,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日;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mg/(kg·天),分3~4次服。

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的作用。

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为5~10 mg/kg体重,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日,疗程3~5天。

干扰素治疗剂量为100万u,肌肉注射,1次/日。

有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如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疗效。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

治疗剂量为10 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3次/日,疗程3天;或者口服利巴韦林含片1/4~1/2片,4次/日。

利巴韦林气雾剂给药方便,既避免了口服引起的口咽部不适,又大大降低了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家长与患儿都易接受;并且药物含有高浓度的微粒能透过黏膜,进入口咽部,直接与病毒组织接触,降低肝脏首过代谢,提高了局部药物抑制病毒的浓度,可迅速减轻病情。

手足口病发病论文发病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报告

手足口病发病论文发病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报告

手足口病发病论文发病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报告2008年5月18日9时,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报告,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有一名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出现皮疹,请我中心专业人员协助调查,10时,我中心派疫情调查组赶赴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现有常住人口2799人,其中,学龄前儿童174人,岗子村有一所幼儿园,现有托幼儿童74人。

自2008年5月12日起,该村儿童陆续出现发热,部分儿童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截至5月18日下午17时,累计出现5例病例,3例为岗子村幼儿园儿童,2例为散居儿童。

患病儿童年龄分布在1-4岁之间,其中,1岁2例,3岁2例,4岁1例。

经调查,病例周利婷,女,3岁。

该患者于5月13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皮疹,随在当地村卫生所就诊,于5月16日住进红古区人民医院,查体:t:38.4℃,手、足、口腔部位有皮疹,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无症状,实验室检查wbc:8.4×109。

给予抗病毒、对症治疗。

目前,患儿仍在接受治疗。

对其余4名儿童调查表明,均无发热、手、足、口腔皮疹不明显,医生嘱咐在家留观。

我中心微生物检测检验所业务人员随后采集患儿咽拭子,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疫情发生后,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及时关停岗子村幼儿园,在岗子村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治疗。

二核实诊断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中心调查组人员认为患儿刘利婷符合临床诊断病例。

三建议(一)将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政府部门:将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及时报告区政府主管领导及卫生、教育行政部门。

(二)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要易早而快:对手足口病要易早而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对手足口病患者要做到隔治并重:在重点地区,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毒疫情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朱晶波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16)015
【摘要】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83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2组患儿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予以更昔洛韦5 mg/(kg·d)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5~ 10 mL/次,3次/d;对照组加用双黄连口服液,5~10 mL/次,3次/d.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咽痛消失及开始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朱晶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南通,22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1
【相关文献】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 [J], 陈春梅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J], 秦晓媛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J], 黄维飘
4.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丙种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r的疗效观察 [J], 秦新芳
5.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J], 黄春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足口病180例诊疗体会论文

手足口病180例诊疗体会论文

手足口病180例诊疗体会【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包括coxa4.5.8.10.16型,b2.3.5.7型,ev71及埃可病毒,尤以coxa16及ev71最为常见。

ev71占54.5%,coxa16占17.4%,其它肠道病毒占28.3%[1]。

ev71感染可以仅引起手足口病(hfmd),也可合并疱疹性咽峡炎等呼吸道症候群或消化道症状,少数累及神经系统并出现心肺症状[2],甚至死亡。

ev71感染多呈季节性流行,亦可全年散发。

【关键词】手足口病;诊疗自2008年10月起,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爆发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年龄从6月-13岁不等,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亦差别较大。

就乌兰察布市而言,2008年10月起,截止至2009年7月31日,我地区手足口病例明显增多,而本地区经济较落后,无能力进行病毒分离,不能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进行全面检验,但针对本病特点及幼儿病毒感染的表现,我科依靠临床仅有辅检,结合常规抗病毒治疗经验,对患儿进行综合治疗[3],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依我科诊疗,向医界同仁及类似我区不发达地区共同探讨治疗,促进手足口病的治疗。

1 实验对象2008.10.1——2009.07.31,我科收治的手足口病180例。

年龄6月-13岁(〈1岁,男5,女2;1-3岁:男45,女49;3-7岁:男35,女34;7-13岁:男6,女4;血常规:wbc4-15*109/l,快速血糖410mg/l持续发热〉38.5℃,3天以上患儿。

临床表现:精神差,口腔黏膜散布小溃疡,咽后壁多分布充血性小疱疹,咽扁桃体充血ⅰ-ⅱ°。

手足掌面散布充血性小丘疹,多不伴痒感。

肛周为浅红色小丘疹,心肺腹查体多无阳性体征。

可伴口腔疼痛,流涎,或不能进食水。

治疗经过:常规予头孢ⅲ代抗生素,或阿奇霉素,加炎琥宁注射液(5-10mg/kg)西咪替叮注射液(1-2mg/kg),能量和剂(维c、atp、辅酶a)。

手足口病(重症)论文丙种球蛋白论文

手足口病(重症)论文丙种球蛋白论文

手足口病(重症)论文丙种球蛋白论文: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冲击治疗连续 2d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住院时间及辅助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常规治疗组为对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脑脊液、脑电图的治疗前后改善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或p < 0.01);结论:对手足口病(重症)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丙种球蛋白;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0年8月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1.1 入选标准所收集54例手足口病(重型)患者符合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抽搐、呕吐、易激惹、嗜睡、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可以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脑电图、脑脊液异常。

随机将54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1. 93 ±1. 05 岁,病程 3~5d;治疗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2. 30 ±1.30 岁,病程 3~5d,平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20%甘露醇0.5~1g/kg/次,每6~8h静滴1次至颅内高压症状改善、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次静滴共7~10d、α干扰素1a100万u/次,1次/d皮下注射共11~14d、神经节苷脂20~40mg/d ,1次/d静滴,治疗组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冲击治疗连续 2d;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上述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脑脊液、脑电图的变化情况。

手-足-口病18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18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180例临床分析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7月门诊18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每年都有散发病例,但在2005年5月~7月间,手-足-口病却在吉林地区流行(1 998年也曾流行),我院诊治手-足-口病每日达80次左右,持续就诊2个月。

现对2005年180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今后对此病的预防、治疗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對象与方法病例均选自口腔科、皮肤科、儿内科门诊初诊病例180例,同意参加观察活动,并能按时复诊,按规定服药。

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为3个月~7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3个月的患儿有3例,4个月~3岁33例,3~6岁94例,6~7岁50例,以3~6岁为高发年龄组。

男86例,女94例。

在我院持续2个月的就诊时间中,还有2例成年患者,均为患儿家长,均有与患儿密切接触史。

180例中,确认同校或同学或同幼儿园有相同患者,并有密切接触史者140例,一般接触者30例,周围有流行但无确切接触者10例。

症状:120例无发热,其余60例有发热,其中37.5~38℃有54例,发热期一般为1~3天;38~39℃有6例,发热期一般为3天。

前驱症状指低热、口腔和咽喉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手-足-口病多数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本组中120例无前驱症状,60例有发热、口腔或咽喉痛等前驱症状。

口腔及皮疹表现:口腔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天出现。

口内疱疹极易破溃成溃疡,周围黏膜充血红肿,上覆灰黄色假膜。

患儿常有流涎、拒食、烦躁等症状。

若溃疡较多,溃疡面较大,常伴有颈、颌下淋巴结肿大。

皮疹多在第2天出现,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出现于手掌、足底、臀部、四肢(以肘关节、膝关节伸侧面为多),开始时为玫瑰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半透明小水疱,如不破渍感染,常在2~4天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落后无瘢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183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部分流行特点,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2009-07-10-2009-11-14及2010-06-02-2010-09-02甘肃省灵台县医院小儿科收治的儿童手足口病的部分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的特点及其治疗和预防。

结果 183例患儿中发热16例占87%,手部皮疹182例占99%,足部皮疹169例占92%,口腔粘膜疱疹178例占97%,臀部皮疹68例占37%。

结论手足口病患者多以发热及手、足、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表现,少数可有臀部皮疹,常合并心肌炎,极少数可合并肠炎,肺炎。

有2例重症患者均有肺水肿、心衰,其中1例,合并呼吸循环衰竭,进展迅速,病情凶险,住院1天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重症患者转西安儿童医院抢救治疗二周后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关键词]手足口病;症状;体征[中图分类号] r720.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86-0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自2008年3月份以来在我国部分省市均有手足口病疫情。

本文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期间183例手足口病的部分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9年7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81例手足口病患儿;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儿,二年合计诊治183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19例,女64例,男女比1.8 :1;183例中<1岁的10例,<2岁的58例,<3岁的53例,4至7岁的50例,7至10岁的6例,10岁以上6例,病程6—11天。

1.2 方法:回顾分析18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部分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体征及血常规、肝功、心肌酶及*x线检查,部分患儿的心电图检查及其治疗、预后。

1.3 发病月份:18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6月份35例(19%),7月份75例(40%),8月份43例(23%),9月份15例(0.08%),10月份9例(0.05%),11月份6例(0.03%)。

2010年流行时间较2009年提前一个月。

1.4 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热160例,手部皮疹182例,足部皮疹169例,口腔粘膜充血,有疱疹者178例,臀部皮疹68例。

1.5 并发症及伴发症:183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并发心肌炎29例,支气管肺炎6例,急性肠炎5例,高热惊厥2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1例;伴发病:同时有先天性心脏病3例,佝偻病3例;重症患者2例。

1.6 辅助检查1.6.1 血常规123例白细胞数正常(4—10×109/l)(67%),60例白细胞数升高(>10×109/l)(32%),其中48例淋巴细胞数正常(26%),135例淋巴细胞升高(74%),有1例患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低于正常。

1.6.2 肝功能化验60例肝功能正常(33%)123例谷草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37u/l)(67%),20例总胆汁酸升高(>10umol/l)(11%),有1例谷草转氨升高,同时总胆红素升高(>30umol/l),间接胆红素升高(>20umol/l)。

1.6.3 心肌酶学化验67例α-hbdb(>182u/l)(37%),12例α-hbdb及ck均升高(>196u/l)(0.07%),另有33例ldh升高,(>245u/l),部分同时有ck及α-hbdb升高(18%)。

1.6.4 *x线检查176例正常(96%),7例*x线拍片检查为支气管肺炎(0.04%)。

1.6.5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95例,其余患儿因年龄小不合作未查。

95例患儿心电图检查报告窦性心动过速及部分t波改变(二个或二个以上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22例(23%),单纯窦性心动过速25例(26%),ii度i型窦房阻滞2例(0.02%),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4例(0.04%),窦性心动过速伴有右室肥大2例(0.02%),交界区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0.01%)。

1.7治疗及转归1.7.1抗感染治疗首先选择病毒唑、炎琥宁、清开灵静滴治疗五至七天,同时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呋辛钠静滴预防合并细菌感染;补液,口腔炎重者同时给予复合维生素b,鼓励患儿多饮水,饭后漱口,禁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1.7.2预后绝大部分病例经以上治疗一周痊愈出院,少部分有合并症者病程超过一周,极少数达十一天。

有2例为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例转上级医院确诊并抢救治疗,二周治疗痊愈,另1例抢救治疗一天,病情迅速恶化死亡。

1.8 重症病例介绍:病例1患儿,男,1岁5 个月,反复发热,嗜睡,气促二天。

入院体查:t:38.6℃,p180次/分,r40次/分,意识不清,中度昏迷,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口周发绀。

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i度肿大,咽峡部未见疱疹,颈项强直,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率17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二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ii级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5次/分。

四肢肌张力减低,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戈尔登氏征,巴彬基征不典型阳性。

入院诊断:1)、流行性乙型脑炎2)、心肌炎并心衰3)、支气管肺炎。

入院后给予吸氧,强心利尿,降颅内压,抗感染,补液等综合抢救治疗,病情进行性恶化,次日(入院二十小时)护送转西安儿童医院诊治,住院第二天手掌出现少许红色米粒样皮疹。

经陕西省疾控中心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抢救治疗十七天,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痊愈出院。

病例2 患儿,女,2岁1个月,间断发热,手足疱疹五天,精神差,间断肢体抖动一天入院。

体查:t37.8c°,p120次/分,r30次/分。

神志清楚,精神差。

手掌及足部可见红色丘疹及疱疹,咽部充血水肿。

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

心率120次/分,律齐有力,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腹壁反射,膝腱反射均存在,布氏征,克氏征及巴彬氏基征,夏道克氏征均未引出。

入院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入院后给予补液、静滴氨苄西林舒坦钠、病毒唑、炎琥宁、清开灵及水溶性维生素等治疗。

于次日上午九时许,患儿意识不清,四肢乱动,伴间断*,呼吸急促、困难,全身皮肤发青,腹壁及四肢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面色显著发青,口腔粘膜及手掌、足底部皮疹增多。

吸气三凹症阳性。

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中小水泡音。

心率18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呈奔马律,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胀,肝脏于右肋缘下2.5cm,剑突下约2cm;脾脏未触及。

急诊给予吸氧,2:1等张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等抢救治疗,患儿烦躁症状减轻,抽风暂时缓解,经以上抢救治疗患儿病情迅速恶化,昏迷程度加深,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反复呕吐,呕吐物为大量咖啡样物,反复躁动不安,四肢乱动,瞳孔散大约4mm,双侧不等大,补充诊断:脑干脑炎,脑疝形成,休克,dic,肺水肿,呼吸衰竭。

住院一天,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手足口病是近三年来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此后有局部地区暴发流行。

自2008年3月份安徽阜阳等地均有手足口病疫情,目前已列为丙类传染病。

我县2009年7月至11月份收治手足口病81例,2010年6月至9月份收治手足口病102例,两年共收治手足口病183例,其中7月份发病率最高(40%),8月份发病次之,9月份以后明显减少,且2010年流行时间较2009年提前一个月。

男性119例,女性64例,男女比1.8:1。

年龄分布为1—2岁68例(37%),2—3岁53例(28%),1岁以内、3岁以上发病率明显减少。

183例患儿中大部分有手足部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仅有三分之一的患儿臀部皮肤有皮疹。

29例(16%)例患儿并发心肌炎,6例(0.03%)并发支气管肺炎,5例(0.02%)并发急性肠炎,2例并发高热惊厥。

血常规化验:123例(67%)白细胞数正常,60例(32%)白细胞数升高,白细胞分类135例(74%)淋巴细胞数升高,48例(26%)淋巴细胞数正常。

肝功化验有三分之二的患儿(67%)谷草转氨酶升高,11%总胆汁酸升高。

有1例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心肌酶学化验67例(37%)α-hbdb升高,12例(0.06%)α-hbdb及ck均升高,另有33例(18%)ldh升高,部分(18%)ck及α-hbdb同时升高。

全部患儿*x线检查,176例(96%)正常,7例(0.04%)*x线检查为支气管肺炎。

心电图检查95例,其余病例因患儿年龄小不合作未查心电图,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及部分t波改变22例(23%),单纯窦性心动过速25例(26%),ii度i型窦房阻滞2例(0.02%),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4例(0.04%),窦性心动过速伴有右室肥大2例(0.02%),交界区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0.01%)极少数心电图报告为窦房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半束枝传导阻滞。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肠道病毒适宜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从我科收治患者发病月份可以看出,7、8月份发病率最高,进入9月份以后发病率明显降低,符合该病的流行特点。

同时2例重症患儿均为3岁以下患儿,其中1例患儿入院时即有手足震颤,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抢救治疗期间合并脑干脑炎,并呼吸循环衰竭,肺水肿,dic形成,病情不断恶化,入院二十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最后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

另1例重症患儿以发热、意识障碍、气促及心衰入院,且入院时手、足、口腔粘膜皮疹不明显,次日一侧足底有少数皮疹,转西安儿童医院病原学检查确诊为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

据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对19例手足口病脑干脑炎患儿资料分析显示,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是脑干脑炎的预警信号,该例重症患儿入院时有肢体震颤表现,最后病情恶化合并脑干脑炎,符合以上特点。

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若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心肺功能障碍者,尽管入院时皮疹不典型均应考虑到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尤其在住院期间应反复检查手、足、口腔粘膜、臀部有无新出现的皮疹;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免误诊,延误抢救治疗的时机。

参考文献[1]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3] 俞惠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358—359.[4] 任晓旭,宋国维,儿童急救医学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3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