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精华录十(动处练性)

合集下载

黄元吉先生,关于丹道入门下手方法辑录!

黄元吉先生,关于丹道入门下手方法辑录!

黄元吉先生,关于丹道入门下手方法辑录!1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

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

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

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

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

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

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

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为大众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即凝神又调息,即调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倾刻间入于杳冥之地,此无为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有为焉。

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矣。

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

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归玄窍。

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之本,此最为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

修行人但将万缘放下,静养片晌,观照此窍,惚兮似无,恍兮似有。

虚极静笃之中,神机动焉,无象者有象。

此离己之性光,木火浮动之象,即微阳生时也。

再以此神光偶动之机,含目光而下照,恍兮若有觉,惚兮若无知,其中阳物动焉,此离光之初交于坎宫者。

其时气机微弱,无可采取,相会于气穴之中。

调度采取为一候,归炉温养为一候。

依法行持,不片晌间,火入水底,水中金生,杳杳冥冥,不知其极,此神气交而坎离之精生也。

今欲攒簇五行,和合四象,会于中宫,归于玄窍,其必万缘放下,一私不起,垂帘塞兑,以目视鼻,由鼻对脐,降心火于丹田,不过片响工夫,即见玄关窍开,一阳来复,周身之气,自然齐集丹田,融融泄泄,乐不可名。

2学人欲归根复命,惟将此心放下,轻轻微微听气息之往来(此处不就是下田外鼎处),如听至其气息似有似无,则凡息将停、胎息将现,而本来真心亦可得而现。

宋元明清四朝,留形住世六百余年道学祖师——黄元吉

宋元明清四朝,留形住世六百余年道学祖师——黄元吉

宋元明清四朝,留形住世六百余年道学祖师——黄元吉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平事迹近于神奇传说。

黄裳,字元吉。

其名字取自《易经》坤卦“六五”爻辞;“六五,黄裳,元吉”。

黄裳之名很早就见于道教史。

在宋代就有黄裳奉宋徽宗之命镂雕《道藏》。

元代复现身丰城,为著名的净明忠孝道第三代宗主;清末咸丰年间,复受命而来,设帐“乐育堂”,留传丹道正法。

是以门内传说黄裳祖师“留形住世六百余年”,当有依据。

他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

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外界已难于搜求,门内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诀》等秘本。

道家传统丹道向来有两大主干,一是钟离权吕洞宾一脉,称为少阳派,后开全真派发扬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陈抟张三丰一脉,陈抟与吕洞宾互为师友,吕洞宾尊称陈抟为“先生”。

这派称为隐仙派。

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黄元吉和张三丰,其中黄元吉开创乐育堂法脉,将隐仙派发扬光大。

黄元吉真人于清末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奉师命应运而来,数次往来蜀中,诲人不倦,创立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炼流派——天府乐育堂。

“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

“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园也。

我们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大道”这个母体,也终将归于不死不灭的大道家园。

“乐育”寓意“以化育众生和万物为乐”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阔无物、承载万物之含义!黄元吉先生之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其丹法则带有中派的特色。

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上。

真人人传记录传说黄元吉真人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传,“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9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9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9[注释]此节引自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十章部分注文。

老子原文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玄鉴,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周易》坤卦象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此处取母马性情柔顺、样和、纯正之义。

重楼即气管。

此节言河车运行之路及火候。

自会阴穴起火,引至尾闾,经夹脊、玉枕而升上泥丸,名为进火,法取武火宜刚健;从泥丸复下重楼入绛宫温养送入下田,名为退符,法取文火宜柔顺,即沐浴之候。

运行河车属乾坤交媾,在此复述铅汞融和化成甘露神水,犹如醍醐灌顶,以润一身百脉之义。

三、《易经》屯蒙法则(原文)吾见生等阳生之时,进火之际,尚未明《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则。

盖《易》之屯卦坎在上为药,以坎中一阳生也;霞在下为火,以震下一阳即所进之火也。

尔等逢阳生时,不管他气机往来如何,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气从前之顺行者,至此不许他顺,且意思向上,而顺行之常道遂阻。

顺道既阻,无处可去,自然气机往上而升,自后而上,势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

有不待导之而后升,引之而后上者。

暮取蒙之义何如?蒙卦坎水在下,中有阳,即药在下也。

艮山在上,上有一阳,阳即所退之符,符即阳气升于泥丸,温养片时,化为甘露神水,实皆阳之所化,非真属阴也。

以其行功至此,精化为气,气化为丹,宜行顺道,不宜如前进火时刚健之气,故曰:退符。

总之,药朝上阙泥丸,气满药灵,有一片清凉恬淡之象,即阳气上升于头目,宜退阴符之时也。

此时不须引之降下,但以神主宰泥丸,意注于高上之天,自然循循降下重楼,入于绎宫,温养片晌,导入丹田与气打成一片,和合一团。

斯时不进不退,无出无入,静候个中消息再行周天。

学者勿视为怪诞也,论阳生之始气机微微,若孟子所云:“平旦之气为最切。

”继而抽铅添汞,渐采渐炼,愈结愈坚,又若孟子所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为至论。

古人又云,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

玄牝(黄元吉)

玄牝(黄元吉)

玄牝(黄元吉)“凝神于虚,合气于漠。

”此个虚无窟子,古人谓“不在身中,却又离不得身中”,此即太上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此个玄牝门,不先修炼则不见象,必要呼吸息断,元息始行。

久久温养,则玄牝出入,外接天根,内接地轴,绵绵密密于脐腹之间,一窍开时,而周身毛窍无处不开,此即所谓胎息,如赤子未离母腹,与母同呼吸之气一般。

生能会得此窍,较从前炼口鼻之气大有不同。

生自今后,须从口鼻之气微微收敛,敛而至于气息若无,然后玄牝门开,元息见焉。

此点元息,即人生身之本,能从此采取,庶得真精真气真神。

生年华已老,得闻妙谛,须日夜行工,如佛祖之不见如来不肯起身,直于座下立见青天,斯用工猛烈,而功可成矣。

非生有一片诚心,吾亦不敢私授,尚其改图焉可。

此个工夫无非一个玄牝而已。

古云:“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

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乌搦兔儿?”是知玄牝之门,非如今之时师传人以出气为玄、入气为牝之谓也,又非在离宫、在坎宫、水火二气之谓也,盖在有无之间,不内不外之地,父母媾精时一点灵光堕入胞胎内,是为玄牝之的旨。

尔学人细心自辨。

若说是出玄入牝,是浑浑沦沦,毫无踪迹,又堕于顽空。

在他初学之徒,吾亦不过于形色间指出一个实迹。

若诸子工夫已有进步,可以抉破其微。

吾闻昔人云:“念有一毫之不止,息不能定。

息有一毫之未定,命不我有。

”是知玄牝者,从有息以炼至无息,至于大定大静之候,然后见其真也。

近日用工,虽气息能调,究未归于虚极静笃,则玄牝之门犹不能现象。

惟于日夜之际,不论有事无事,处变处常,时时以神光直注下田,将神气二者收敛于玄玄一窍之中,始则一呼一吸犹觉粗壮,久则觉其微细,则少静矣。

又久则觉其若有若无,则更定矣。

迨至气息纯返于神,全无气息之可窥,斯时方为大定大静,炼丹则有药可采,此可悟玄牝之门,此可见生身受气之初,是即真正玄牝之消息,以之修炼,可以得药成丹也。

不然,有一息之未止,则神随气动,气与神迁,有何玄牝之可言哉!不知定息静神,徒于有息有虑之神气上用工,莫说丹不能成,即药亦不可得;莫说命不我立,即病亦有难除。

七损八益十动十静(精)

七损八益十动十静(精)

“七损八益”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载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早期墓葬竹简古医书《天下至道谈》。

它说的是七种有损身体的性行为和八种有益身体的性行为,是中医房中术将房事活动与养生紧密结合的重要概念。

历代医家多以“七”为女性生理特点之数,如二七(14岁)时月经初潮,七七(49岁)时经尽;并以“八”为男性生理特点之数,如二八(16岁)时开始遗精,八八(64岁)时精尽。

古人认为,性爱如果“不能用八益,去七损”的话,那人到40岁时,生理机能就会减半;50岁时,生活起居能力易衰弱;60岁时耳不聪、目不明。

如果“去七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就能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壮,壮年人不致衰老,日常生活安定愉快,皮肤细腻平滑,身体轻便灵活,甚至不会有多汗、喘息等病症。

具体说来,七损包括:1、闭,指男性精道闭塞不通,或无精可泄,或房事中阴茎剧烈疼痛。

2、泄,房事中汗出不止。

3、竭,房事没有节度而导致精气枯竭。

4、勿,阴茎不举却硬行房事。

5、烦,性爱中呼吸急促带喘。

6、绝,没有欲望时勉强行房。

7、费,性爱时急速图快。

八益则是:1、治气,每天早晨起床后正坐在床上,伸直脊背,放松臀部,收缩肛门,可以引导体内的气下行。

2、致沫,也就是吞咽口中的唾液,保证呼吸通畅。

3、知时,房事前夫妻应相互爱抚、嬉戏,等双方都有了强烈欲望后再行房。

4、蓄气,性爱中,双方应放松背部,收缩肛门。

5、和沫,性爱不能过于粗暴,要尽量轻柔、舒缓。

6、积气,性爱时,男性要放慢动作,每一步都稍有停顿,以便女性充分体验。

7、待羸,高潮将至时,男性应弯曲背部;射精后,男性要等候一会,不能自顾自地结束。

8、定倾,在阴茎没有完全疲软前抽出,且双方在房事后都要清洗下身。

]从这里,就看得出,庄子先生是何等的气派!·广成子对黄帝说的要点如下,都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道德经》蒂五十九章)的具体实行方法:(一)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就是: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心神保持宁静,形态自然就端正了。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10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10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10吾观诸子用火有伤,不是用力之过,是动后天三焦火之过。

而今又近柔懦,故真阳陷溺,不经神火猛烹急炼,断不能飞腾而上泥丸,以补脑而还精。

古曰:“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

”斯时金己煅出,惟有略用一点真意采而受之足矣。

若药未出时,不妨温温铅鼎。

故曰:“药未出矿须猛火,药已归炉宜温养。

” 足见药生之火武火也。

药还之火文火也。

火候文武只有意无意之分焉耳。

其余周天火候,只一个温温神火,不即不离,斯无危殆焉!故曰:“凝其神,柔其意。

”盖神不凝则丹不聚;意不柔则火不纯。

火不纯而丹亦难成也。

故升降之际有浴沐抽添者此耳。

到得药气已上泥丸,尤当一意不散,一尘不起,凝聚精神,团于一处温养片刻,然后脑中阴精化为甘露神水滴入绛宫。

冶炼片时而后化为金液,归于丹田温养成珠。

此处务要温温铅鼎,以行封固可也。

然此封固,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人多知之。

若泥丸宫内凝聚一时烹炼成药,人少知也。

夫以此个宫内极是清虚玄朗。

落于后天致有渣滓之窒塞,所以其神不清,其心不灵,常不兔于昏懵。

若能凝聚半晌,则浊气自降,清气自升,常与天地轻清之气相通。

苟能久久温养,则清气充而浊气去,不但身体康强,颜色光耀,而金液大还无非由此静养之功积成也。

[注释]此言文武火在采炼中之运用。

初下手时神气未交用武火,神气渐交时则用文火。

药未出炉时用武火,药已出炉用文火,药归炉则宜温养。

古人说,火候只是呼吸二字。

又说,火候只是真息。

则知武火须善用外呼吸;文火则须善调真息。

古人用“温温铅鼎”形容武火,此句出自吕洞宾《沁园春》词:“温温铅鼎,光透帘帷。

”怠即火气温温于产铅之鼎。

用文火或沐浴温养中如调真息得当,元神有如明镜高悬,专意致柔,则可做到身心白化晶化,我与天地同体,人天合一的境界。

运行河车中药气上于泥丸,其火候最为重要,当用温养之候。

只有温养片刻,脑中阴精才能化为甘露神水而实现还丹。

三、进火采药之法(原文)进火采药在后天原是两项,不是一事。

夫进火者凝神一志不分也。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乐育堂之名,是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地,语录是平时对弟-子们讲解之记录。

先生主张中派丹道,清静修为,援儒入道,援道入仙,非显非密,亦显亦密。

其澈始澈终之功-法,即守「中」一字。

中则无过不及,不用后升前降,不讲开阖,而是「中黄直透」。

指此「中」字,在身亦中,在心亦中,在天地亦中。

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幺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是禅家之“中”。

儒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是儒家之“中”。

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

」是道家之“中”,为修道一贯之工夫,如炼精化气,养神还虚合道,皆于此「中」字可得。

此书朴实言道,深入浅出,直截了当,阅后即能自悟,实自修悟道之不朽名著,应视作修仙修圣之不二法门。

先生自丰城至西蜀,设帐于乐育堂十有余载,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

尝于注释心经与道德经之余,即与门人讲授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道,无不阐发尽致。

目的在造就人材,普渡世人。

此语录言理极精深,语意至明显,引人入胜,人皆可为,是以修真之士,得此梯航,不难悟道。

先生尝谓修道者,应性命双修,是以言命功者,见此而得其关窍;讲性学者,见此而知操存;谈因果报应者,见此而知重内轻外;修德行仁,其有益于人心风俗,实非浅鲜。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述。

它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其间经历十余年,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取名曰《乐育堂语录》。

中国道教历代之丹经,可谓是汗牛充栋。

其间门派林立,各有各的说法,且几乎尽是隐语譬词,让一般缺乏明师指示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无可奈何、抱憾终身的迷茫之中。

《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

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决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

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学者社会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立竿乃能见影。

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

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原中中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18801969),曾对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丹经著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十章:结论(附注释)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十章:结论(附注释)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十章:结论(附注释)《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邱陵我国古代道家对内丹学极其秘惜,都是非常慎重地挑选弟子,并经过严格考验后,方才心传口授,一般不记录成文;凡著成文字的,也大多比名喻象、藏头露尾、隐约其词,非常晦涩难懂。

被尊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中就说:“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瘖,绝道获罪诛。

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

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思虑。

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

”可见古人对这门学问是多么的虔诚和珍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现象也逐渐改变。

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众多内丹学典籍中,理论通达、方法详明而又切实可行的,当以《黄元吉文集》为最优秀杰出。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或成都)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今汇编为《黄元吉文集》。

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派修真要旨》中说:“道家玄宗,以南北东西四派最大,原无中派之立宗,然就其修丹诀法之异同而言,则又有判分中派之必要。

中派亦可归于北宗……然细考之,究亦有可分者在,故按分宗判教之理而为之立中派焉,使学人知有所循途取法焉。

”黄元吉所传的丹法,“彻始彻终以‘守中’一着为诀法”,因此被归入中派。

陈撄宁对黄元吉的丹法极为推重,认为得陈抟(字图南,宋大宗赐号希夷先生)、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一脉心传,称之为隐仙派,引以为黄元吉的私淑弟子,并把他的学说整理为《口诀钩玄录》以介绍。

在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六五”至“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中也以十四页的篇幅详细介绍黄元吉的内丹诀法,并最后总结说:“‘阅丹经甚多,惟此无半点虚语’,用同样的话概括黄裳著作的特点,可能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转载]黄元吉精华录八(一惊而觉之后)

[转载]黄元吉精华录八(一惊而觉之后)

[转载]黄元吉精华录八(一惊而觉之后)四先天一炁分阴阳天人合发即玄关一窍开一节一分为二【一惊而觉】二节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元和内运】以上二节实为一意,并非二个阶段。

三节周天之说【一二循环】四节玄关几种层次说法先天一炁即玄关一窍,几关键点:一神气合一无知无觉二 1先天一惊一觉 2一分为二 3元神元炁出 4天人合发 5元和内运6一息之瞬 7真意主持 8不可夹杂此一刻又名先天活子时,太极开基,混沌初开,一划开天地,静极而动,无中生有,阴极而阳,天人合发,天人合一,先天一觉,玄关一窍,先天一炁,心死神活,天理来复,时至神知,一阳生,一阳来复,地雷复,神炁穴,天地根,有无窍,造化炉,众妙门,阴阳窍,阴阳鼎,玄牝门,真炉鼎,生死门,生死窍,生杀舍,念头不起谓之中,念头起处为玄牝,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钻杳冥等等名目,不胜枚举。

实为不同的人编造出不同的名词对同一个事物进行描画而已!!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大约读到玄关一窍的特征、来历、作用等等含义。

必是由神气合一,进而还原为先天一炁,即等同于宇宙万物未生前之一无所有、鸿鸿濛濛、混混沌沌、杳杳冥冥、无形无象之元始先天一炁,这是最最最本质的一点,为最最最核心之核心。

其表现为“无知无觉、一无所有”。

一一分为二混沌一觉有真亦有假。

如今之人,昏迷一下即以为混沌,知识忽古云:“修道之要,不在尘劳不在山,直须求到杳冥端。

”杳冥端,即虚极静笃之时。

虚之极,静之笃,真精真炁真神即从此而生。

务令无知识、无念虑,混混沌沌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

从此有觉,即是先天之觉。

从此有动,即是先天之动。

总之——清明之神由混沌而来。

古人曰:“玄窍一开,即如同太极一动,阴阳于此分。

”又谓“伏羲一画,两仪于此兆。

”其间千变万化,无穷无极,莫不由此混沌一刻立其基。

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现也。

须从动极而静,真意一到为之造化,才能入于杳冥。

及静极而动,此时阴阳交媾,将判未判、未判欲判,恍恍惚惚中,忽觉真铅发生,此即玄关现象,全赖元神为之主持。

黄元吉道门语要

黄元吉道门语要

黄元吉道门语要道门语要黄元吉道门语要序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

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

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

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

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

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

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

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

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

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

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探性命之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者性也,两仪者命也,名虽有二,实则性为之主,流行于阴阳之间者也。

然性本无迹,而命微有迹,性无生灭,而命有生灭,性无始终,而命有始终,性无动静,而命有动静。

未有命时而性之理长悬天壤,既有命后而性之理已具人身。

大哉性乎,蔑以加矣,而要非命则性无由见,是性也命也,可合而不可分者也。

夫人自父母媾精之始,一点灵光藏于胞胎之内,先天元性化为离之阴汞,先天元命化为坎之阳铅,是谓元炁。

自此一水一火一升一降,神炁交而心肾具,温养久而胎婴成,由是脱离母腹,独辟乾坤,虽有形质之拘,不如先天一炁,然而不识不知、无作无为,其去天地也不远,所以形体日长,智慧日开,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迨至二八期完,一斤数足,不知返还之术,致令习俗之移,往往欲心生而贪恋夫声色,侈心起而驰骋夫荣华。

志一至焉,气则随之,气一动焉,而神则因之。

于是内萦外扰,神驰炁散,而性命不保矣。

学者欲还先天性命,非复后天神气不可,欲固后天神气,非复先天性命不能。

试观古今来成真证圣、跨鹤登仙者,无非修性以立命而已,断未有修性不炼命、炼命不修性、各执一偏而能有成者。

盖性为命根,命为性蒂,二者虽有先后之不同,而其功断不容以偏废也。

胡为末学缁流每每偏于性、偏于命,竟至终身无成而尚不知悔耶,夫性为一身之主宰,命是一身之运用,若不保精裕气,徒事妙觉圆明,则身命不存,性将焉寄,若不涤虑寻真,徒事烧丹采药,则心性未见,命亦空存。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黄元吉注释目录例言(摘要)黄元吉自序第一章众妙之门第二章功成弗居第三章不见可欲第四章和光同尘第五章不知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七章天长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专气致柔第十一章无之为用第十二章去彼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第十四章无象之象第十五章微妙玄通第十六章虚极静笃第十七章功成身遂第十八章大道废第十九章少私寡欲第二十章独异于人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第三十章故善者果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第三十五章往而无害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多藏厚亡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第五十章生生之厚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兮福倚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第六十章两不相伤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第六十二章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终不为大第六十四章无为无执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为百谷王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第七十章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不召自来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第七十九章常与人善人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按:《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

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

黄元吉养生静功注释*导读:按:黄元吉,又名黄裳,字元吉。

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传统内丹功宗师,黄氏系江西丰城人,乃博学鸿儒,深究经史……按:黄元吉,又名黄裳,字元吉。

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传统内丹功宗师,黄氏系江西丰城人,乃博学鸿儒,深究经史,兼精佛乘,曾遍游名山胜地,卒获异人传授道门心法真诀,终而入道。

清道光、咸丰年间,于四川自贡、富顺、荣县等地,设馆授徒10余载,朝夕讲解老子《道德经》,并传授道门真法,门人有数千之多,亲撰《道德经注释》一书,门人又将其语录集成《乐育堂语录》,流传于世。

此二书集儒释道三家千经万典之要蕴而无遗,“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举往圣之所不泄者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传之”,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陈樱宁先生称其为“道门必读之书”。

本站此辑录的为其养生静功心法注释,由邱陵编著,对了解黄元吉传统内丹功性命双修的精髓,很有参考价值。

目录李序…………………………………………………(略)自序…………………………………………………(略)第一章玄关一窍…………………………………( )二、玄关现象……………………………………( )三、一觉而动……………………………………( )四、玄关真际……………………………………( )五、玄关常在……………………………………( )六、玄关开后……………………………………( ) 第二章玄牝之门…………………………………( )一、何谓玄化和玄牝之门………………………( )二、玄牝之门现象………………………………( )三、出玄入牝之处………………………………( )四、玄牝相交……………………………………( )五、调息与听息…………………………………( )六、治息与元气…………………………………( ) 第三章真意………………………………………( )一、何谓真意……………………………………( )二、戊已成圭……………………………………( )三、真意用法……………………………………( )四、真意与真觉…………………………………( )五、真意与真息、真气…………………………( ) 第四章明心见性…………………………………( )一、明心死性真谛………………………………( )二、本来面目……………………………………( )四、性命双修……………………………………( ) 第五章精气神……………………………………( )一、炼已之功……………………………………( )二、炼精…………………………………………( )三、炼气…………………………………………( )四、炼神…………………………………………( )五、神融气化……………………………………( )六、三件功夫……………………………………( ) 第六章坎离交媾和乾坤交媾……………………( )一、坎离真义……………………………………( )二、坎离交而产药………………………………( )三、乾坤交而结丹………………………………( )四、醍醐灌顶……………………………………( )五、凝神泥丸……………………………………( ) 第七章河车(周天)………………………………( )一、运转河车之时………………………………( )二、河车之路……………………………………( )三、《易经》屯蒙法则……………………………( )四、起火之法……………………………………( )五、以柔以默以静………………………………( )六、卯酉沐浴……………………………………( )第八章采炼火候…………………………………( ) 一.外药、大药和圣胎…………………………( )二、文火武火……………………………………( )三、进火采药之法………………………………( )四、玄关采药……………………………………( )。

[转载]黄元吉精华录四(数息听息)

[转载]黄元吉精华录四(数息听息)

[转载]黄元吉精华录四(数息听息)我中华天人合一绝学黄元吉丹法精华录《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原理原则次序分类整理目录天道丹道原理:一炁为本,分二为用一天之道,造化之源——先天一炁二先天一炁分阴阳,天地万物皆由此“二”而生丹道同于天道,也是一炁为主,分二为用三先天一炁与真阴真阳辨别四主次偏差旁门幻境1 迷失于丹道名词2 后天神气3 有为与无为4 神气未合一之时,“采取”的只是后天神气5 积德之重要6 幻境性命双修功夫次序:二合一为本,一分二为用一心乱数息,心静听息【有念有觉】二神气相依,渐而合为“一”之秘【无念有觉】(此前须我做后天有为功夫,此后只须顺先天自然去造去化)三还原为先天一炁,即成玄关一窍【无念无觉】四先天一炁分真阴真阳,天人合发【一惊而觉】与天地同造化。

即玄关一窍开【元和内运】五先天一炁分真阴真阳,如何应之【一二循环】六“虚空”二字犹著不得,何物可以添上?【体渐纯阳】第四章小目录1先天“一觉”,一分为二2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3周天之说4玄关几种层次之说一分为二详解:真性真命——元神真意元炁胎息一先天一炁分阴阳之真阳——真命·元炁·胎息二先天一炁分阴阳之真阴——真性·元神·真意三日常应事接物之玄关,真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四附:睡诀。

实修功夫次序一心乱数息心静听息坐下存神入听,始而神不凝,息粗凡,不妨以数息之武火微微的一其志,定其神。

如此片晌,神凝息定,然后将心神放开,惟存心于听息。

如此久听,自然真阳日生,而玄牝现象。

我凝神以正,抱意以听,此亦阴阳交媾之一端也。

我一心以听,到凡息已停,不问他元炁动否,而元炁自在个中矣。

无息之息,真息也。

不神之神,真神也。

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炁相往还,所谓神炁合一而成丹也。

我须于混沌中落出先天一点真意,以之翕聚元炁,是元神与元炁相交,而大道可成。

此个听息法,第一修炼良法。

【2-14】初下手时,神未凝,息未调,神气二者未交,此当意念略紧,当即数息,此武火。

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摘录笔记

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摘录笔记

黄元吉养⽣静功⼼法注释摘录笔记第⼀章⽞关⼀窍 ⼀、回光返照 [注释]此为黄元吉⽒《道德经注释》书第⼆⼗⼀章注⽂张紫阳在《⾦丹四百字》中谈到⽞关窍时说:“此窍⾮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内有坎离精。

”黄⽒引此作为⽞关窍的定义。

可知此窍由乾坤合成,乃神⽓相交之地,⽣产坎离之精、形成先天真⽓之所。

欲得⽞关窍开,必先实⾏回光返照。

下⼿之初,但将万缘放下,静养⽚晌,观照下丹⽥。

 黄⽒⽓功养⽣学所应⽤的主要窍位,上丹⽥为泥丸(在头顶百会⽳内),中丹⽥为绛官(在两乳间膻中⽳深⼊⼀⼨三分处)下丹⽥为脐下⼀⼨三分(实是脐内⼀⼨三分)处,以及阴跷(会阴⽳)、⼭根(即祖窍,在⾯眼之间⿐梁上)等等。

黄⽒所云中黄宫、中宫、中黄正位、黄庭、坎宫、⽔府和⽓⽳等名称,均指下丹⽥。

还有内、外丹⽥之说,即观照脐丹⽥离⽪⾁⼀⼨三分之间。

他认为观照丹⽥不要死死执着,应“似在空中盘旋⼀般,然亦不可竟向空中驰逐也。

”他认为,⼈⾝有离宫、坎户和⽞门、牝户之分,实际上离宫、⽞门均可代表两眼之间的祖窍,坎户和牝户则可代表下⽥。

他说:“⾃涌泉以⾄⽓海(指下⽥)皆属阳,则为坎;⾃泥丸以⾄⽞关皆属阴,阴则为离。

⼆、⽞关现象(原⽂)学⼈下⼿之初,别⽆他术,惟⼀⼼端坐,万念胥捐,垂帘观照。

⼼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窟⼦。

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往⼀来,但以神、⽓两者凝注中宫为主。

 五、⽞关常在 ⽓功态中凡能⼊于杏冥,便有⽞关窍开,故云⽞关常在。

⽽要⼊于杏冥,则靠真意之作⽤。

真意⽣于前念已去,后念未续之际,即“前后际断”,此时动极⽽静,⽆知⽆觉六、⽞关开后运动河车,栖息泥九,所谓补脑还精,长⽣之道在是矣!⼈欲长⽣,除此守中、河车⼆法,⾏持不辍,别⽆积精累⽓之法焉。

[注释]⽞关窍开之时,我即以真意主宰,凝神⽓⽳,温之养之,等待真阳⼤发,我再运⾏⼦午周天,此为守中、河车⼆法之运⽤,亦⽞关窍开之后积精累⽓不易之法。

《三车秘旨》⼀书,对⽞关窍开之后功法另有真诀。

[讲稿]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

[讲稿]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一、久坐必有禅(原文)诸子近日静养,无非从色身亡寻出真性出来,要做一次见一次功效,长一番精神,法身涵养久久始足昭高明广大之天。

若真机初到遽行下榻,则真气未充,真神未壮,安能荡开云雾独见青天?从今后不坐则已,一坐必要将真神元气收得十分完足,自然真机在抱,不须守而自守,不费力而自在。

俗云:“久坐必有禅”,询不诬也。

又张三丰云,大凡打坐,去欲存理,务须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

此等语非过来人不能知也。

吾教诸子静坐,始虽有思有为,终归大静大定。

如此打坐,可以三五日不散。

否则,忽焉而得,忽焉又失。

如此行持一任干百次,坐有何益哉?望诸子耐心久坐,不起一烦恼心,庶几深远以道,此为近日切要,不似入门时但教之寻真机焉。

顾人不肯耐烦就榻者其故有二:一则由于未坐之时未曾将日间所应当应酬之事如何区处,如何分咐别人一一想透,故上榻对此心即为尘情牵挂,坐不终局也。

非惟不能终局,且一段真机反为思虑识神牵引而去者多矣,诸子打坐之初,务将当行之事一一想过,安顿妥贴然后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于中搅扰焉。

一剔由于知升而不知降,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是以摄提坎宫真气上冲泥丸,神因之而外泄,不知低头下盼,收敛神光于丹鼎。

是以忙了又忙,慌了又慌,末到如如自如,了了自了,而即欲下榻也。

且道本无物,修原无为,想见真气冲冲,元神跃跃,不知此气机自然运动,于本来物事无相关涉,知死死执着这个消息,常存不放,因而惹动后天凡息不能平静,扰乱先天元神无以主持,又以坐未十分如意,而遽行下榻也。

究之未下榻时,觉得吾身世忙有如救火追亡,一刻难缓;即至下榻又却无一急切之事,皆由识神为主,而元神不能坐镇故耳。

诸子安心就坐向水府求玄,升提阳气,将眼、耳、目、口、鼻一切神光会萃中宫,不令一丝外入外出,蕴蓄久久自焕发焉。

尤要知道道本无物,至此跃跃欲出皆是气机发泄于外,吾道贵收敛,不贵发泄,此处尤须防闲,毋许后天识神扰动,庶可安坐榻上,切记切记!【注释】练功坐不终局,遽行下榻,亦为今之学者通病。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总序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黃,卲道德經講義(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

此兩者却出而異名,却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朱子雲:「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却也」。

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

天地未冹以前,此道懸於太空;天地既辟以徍,此道寄諸天壤。

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長存,徍天地而不敝。

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仏,無可見、亦無可聞。

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費而隱,實無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發見耳,非真常之道也。

以言乎名,虛而無物,實無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

人不知道,曷觀之《詵》乎,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維天之命,於穏不已」——道不可無稱矣。

須知至無之仏,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

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

太上慈悲渡世,廣為說法,曰:鴻蒙未兆之先,原是渾渾淪淪,絕無半點形象——雖曰無名,而天地人物鹹育個中。

此所以為天地之始也。

及其靜之既久,氣機一動,則有可名,而氤氤氳氳,一段太和,氣,流行孙宙,養育群生。

此所以為萬物之母也。

始者,天地未開之前,一團,氣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徍,化生萬物是也。

學人下手之初,冸無,術,惟有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

心之下,腎之上,彷徂有個虛無窟子。

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

不頃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

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貣一明覺心。

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

,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若使昏聵,適成枯木死灰。

修士至此,當滅動心,不滅照心。

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

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太極開基。

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

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

,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总序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吉精华录十(动处练性)
三日常应事接物之玄关
真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应事接物之时,须把静中所修所得光景时常玩味可也。

【2-1】静处练命,动处练性。

何谓动处练性?动乃有事应酬之谓也。

有事之时即是用功修性之时,对境而有返勘之念,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从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练性之功,莫此为最。

【5-8】
静则守中抱一,动则因物随缘。

【34】
苟能静而不能动,犹是无本之学。

【4】
犹镜之:物来则照,物去则已,因应随缘,空灵若此。

【81】一事之忆放,凡圣之别。

喜怒哀乐人所不无,但圣人处中得正,前后际断。

当喜怒哀乐之临,临则应之,及事过境迁,淡然忘之矣。

【5-27】
不知逆来顺受,即非载道之器,成道之资。

【5-26】
无论处静处动,有为无为,总总一个了照心常常知觉,即有
主宰矣。

不许此心一息游移,一念放荡。

【5-19】动处练性,随时随处皆有天机勃发,总要在在发动,在在觉照。

日间庶事应酬,不论为大为小,为人为己,均有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如心而出,因物以施,此即古云“无心之心即道心”。

学者能从凡百事为,与静里无事时,用回光返照法,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即玄关一窍、玄牝门立其基。

总之收心于虚无炁穴之中,即如以火炼药,必要此时此情浑无一事,方是元神发动,与孟子乍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真心同一机轴。

此所以心无其心,神即元神,始可以为炼丹之主帅。

【4-22】
举凡日用云为,一切喜怒哀乐之生,皆我真机发动,我须回光返照,收之养之足矣。

要之,此四端发动之初,出于无思无为者为真,有思有为者为伪。

果能随时知觉,随时采取,则红尘中随在皆道机发现,无在非炼丹之所,无时非药生之候,亦随在皆修炼功夫。

以道在人伦日用,不在深山穷谷也,特患人不知返而求之。

【4-11】
学者修养之时,忽然静定,一无所知,一无所觉,突起知觉之心,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干干净净,即乾元一炁之本来面目。

玄关一窍,勿区区(只)于大静大定中求,然而小静小定,
亦见天心之来复。

若人事匆匆,思虑万端,事为烦扰,无有止息。

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猛然一惊而醒,此即玄关一窍。

《唱道真言》:真元心体实自玄关一窍寻来,动静与俱,随时皆有,但非感动,无以觉耳。

试有人呼子之名,子必应之曰:有。

此一应是谁?虽曰是口,然主宰其应者,是真元心体,此一应间,直将真元心体凭空提出与人看,真善于指点者也。

总之,此窍只此息之顷,以前不是,以后不是。

如人当闭寂之时,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应,即玄关矣。

一应之后,判为阴阳两仪,又非玄关也。

玄关者,太极将分,两仪将判之时。

动不是,静亦不是,其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间。

所谓动静无端,玄关亦无端,学者须善会之。

【1-6】
尘情杂虑纷纷扰扰时,从中一觉而出,即是玄关。

思念纷纭,不可了却,我能一觉而动,即便扫除,此即是玄关。

念若纷驰,我即收回,收回即是。

神如昏罔,我即整顿,整顿即是。

足见人之修炼,只此觉照之心。

【38】
大凡行动应酬,常常用一个觉心。

当闹之时,人声鼎沸,当前了照,蓦然一觉,撞开个中消息,胜于蒲团上打坐千百次。

【3-16】
心中无物即是性,一心无二即是心。

明之见之,必反观内照而后知也。

切勿于心无一物之时,又去思量:如何是心?如何是性?若是,则本明之心,本见之性,又因后天私识计较,反不明不见矣。

【5-16】
修炼人多有静处已见道源,及至事物纷来,心为所乱,道即不存者多矣。

此殆只知静中之道,而不知动处无非是道,是以静存而动散。

识得道时,无在不是道机。

即如遇亲则孝,遇兄则恭,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如心而出,不计利计功,此即天良勃发,突如其来。

凡人不知保之养之,往往举念即是,一转念间又为游思杂念打散矣。

保养又非有别法,我无喜无忧无好无恶,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4-21】阳生之道,已非一端,总不外无思无虑而来。

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矜孤寡穷困,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候。

又或读书诵诗,忽而私欲尽去,一灵独存。

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天怀,真机勃发。

更于琴棋书画,渔樵耕读,果能顺其自然,本乎天性,无所欲亦无所求,未有不悠游自得,消遣忘情者。

此皆阳生之象也。

总要一动即觉,一觉即收,而丹药不难于生长。

【1-2】
铅亦有别。

命阳发生,静里修持之事,此积铅之一法。

若性地之铅,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由积义而生者是。

义之所在,不止一端。

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古论今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游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型仁讲义,扶危济困,种种义举,偶然感附,忽的悟入大乘,人能于机关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窥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如此之悟,是为真悟,此为集义妙法。

此为动处积铅,性中之玄关一窍发端。

【5-9】
集义生气是去人欲以存天理之学。

金丹大道是化气质以复本来之方。

此中大有分别,何也?
去人欲之学,洁流之学也。

化气质之学,清源之学也。

盖人欲缘于后起,气质禀于生初,因气质之有偏,而后物欲因之而起,。

若但去外物之诱,不化其气质之累,本源未清,末流安洁?如其气质未化,根蒂犹存。

可见古仙于生初气质曾经神火锻炼,犹除恶----如除草而拔起根,不似集义之学只向外面驰求,而不知先从根株是拔也。

【5-1】
田诚阳: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
随时随地皆在道中。

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

不修自修,方为妙境。

功夫之效验,归根结底决定于静定之力。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著,顿悟直超。

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而不见”之真景象。

附:睡诀
陈抟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

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

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吕洞宾
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

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张三丰咏蛰龙
蛰法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

神漠漠,炁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西派海印子:陈希夷老祖,高卧华山,睡诀共三十二字,名
蛰龙法。

即心息相依之功夫,不过在睡中修之。

睡中身心不动,天地真阳入我躯体,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顶,周身酥软美快,和畅如春,酣融似醉。

田诚阳: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

此睡中真境界。

注:睡诀无他,心息相依运用于入睡而已,仍然是神气合一的原则,至于用何姿势,我以为不是太重要。

其实神气合一的原则,不但可应用于睡眠,亦可扩大于生活之时时处处,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结束:纵观黄元吉真人全书,真可谓是至简至易。

一句话:抓住一,二阴阳三元四象五行等等,皆在手掌之中。

李道纯之练虚歌,泄尽我仙家功夫,令人百读不厌,略作摘改,敬献于诸君:
练一歌
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一里做功夫。

学仙虚一为丹旨,一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一妙无穷,一运乾坤炁圆融。

阴阳造化一推荡,人若潜一尽变通。

还丹妙在一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

一极又一元炁凝,一之又一阳来复。

采铅虚一无作为,进火以一为橐龠。

抽添加减总由一,粉碎虚一成大觉。

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

一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

若向真一一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

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一出从一入。

出出入入复还一,平地一声春霹雳。

一霹震时天地开,一中迸出一轮来。

圆陀陀的光明大,无欠无余照四海。

一至无一绝百非,潜一天地悉皆归。

一里安神一里行,此是练虚第一机。

执一为本二自运,公开诸君一消息。

我先贤之丰功伟绩终将为世人所敬仰!!!我中华天人合一之绝学光耀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