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意识是世界是存在的本原。

“存在”即有的意思。

世界的有无与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世界的本原归于它的存在。

存在是无所不包的,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

因而,它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神学家:存在——上帝,唯心主义者:存在——精神,唯物主义者:存在——物质。

要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

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

2.为什么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分析]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其次,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那么,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书本、主观愿望出发。

最后,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和运动着的,那么,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3. 客体当然是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一定就是客体,
因为:①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还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程度和水平;
②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人的活动的客体的;
③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

4.从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
(1)主体的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要求和需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它们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淀在客体中
(2)客体的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非对象化)的表现(3)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矛盾运动: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因而它也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6.怎样历史地看待“人类中心主义”?
7.“抽象的同一”与“具体的同一”
表象思维:只是用概念去指称对象,而没有把握到对象的本质规定性,所以它只能是抽象地
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而不能达到思维与对象的本质规定性的具体的同一。

形式思维:只是在概念的相互对立中去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在概念的相互规定中去把握对象的规定性的内在差别与联系,所以也无法达到思维与对象的本质规定性的具体的同一。

8.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2分)
(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1分)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2分)
10. 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唯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阐述辩证的否定观的具体内容。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同时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创新。

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看作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唯一途径是片面的。

11.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
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内容: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同她相适应,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它适应了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由此可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一种基本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3. 社会主义先建立上层建筑,后建立经济基础,这是上层建筑决定论的观点。

这是错误的命题。

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必须首先掌握国家政权,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的表现。

但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开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建立和巩固还有赖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先建立上层建筑,后建立经济基础”的观点并没有排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不能说成是“上层建筑决定论”。

14.坚持生产力标准
第一,对生产力标准本身要完整理解。

第二,要把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第三,要结合“综合国力标准”和“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全面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四,要从静态事实和动态发展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1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是:
其一,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其二,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改变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三,物化于或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
其四,转化为科学的生产管理手段。

16. 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构成因素,现代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先导和基础;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作用日益强烈。

17.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发展的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18.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衡量和判断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性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政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为我们党的历史所证明。

19.试论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阐明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正是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或快或慢的变化;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化了,迟早会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于是社会就将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觉生产力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决定力量。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中心思想,就是提出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这才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因此,要使我国社会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加速我国的发展,特别要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2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包括英雄人物在内,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包括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是相对立的。

因为,说“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不是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而是把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看作是两个孤立、相互平行的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

从而歪曲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把杰出人物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相提并论,混同起来。

认为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必然混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因为,这种“共创论”,在人民群众作用之外与之平行地提出杰出人物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就等于承认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

22.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3. 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

首先,人的认识是以人的认识结构为前提的具有选择性和建构性的反映活动。

其次,人的认识是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活动。

再次,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最后,人的认识是一种不断深化的反映活动。

24.“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一切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一切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根本立场出发,认为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依赖于客观存在的,感觉是把思维同外界事物联系起来的中介。

唯心主义则否认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否认感觉依赖于客观存在,把感觉和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把物质看作是依赖于感觉和思想的,是第二性的。

25.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认识和实践也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具有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6.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这是错误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

27.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但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8.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列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1)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
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
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2)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指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
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

(3)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

“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
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

以避
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
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