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一、病名:1、中医病名:中风病。
2、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特点:急性起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辅助检查:(1)CT、MRI扫描可见脑梗塞灶。
(2)发病24h内CT扫描未见异常,24h后复查头颅CT可见梗塞灶。
(二)证类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中脏腑(1)风火上扰清窍主症:神识恍惚,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大滑数。
(2)痰湿蒙塞心神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中风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
中风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风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详解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缺血中风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诊断依据: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一)中经络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1. 引言中风,即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中风的诊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中风诊疗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2. 中风的定义和分类中风是指因脑血管异常导致的脑功能损害。
根据损害的原因和部位,中风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血流减少,而出血性中风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3. 中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头痛、肌力减退、言语困难等。
诊断中风通常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来确定病情。
4. 中风的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中风治疗的关键,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危险因素管理等。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恢复脑血流,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手段清除血管阻塞或修补破裂血管。
此外,危险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因素,以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5. 中风的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运动功能,语言治疗旨在恢复受损的言语能力,而心理支持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并逐步适应疾病的影响。
6. 中风的预防和管理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医学检查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等。
7. 结论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指导,能够更好地指导中风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规范的内容,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中风诊疗规范诊断标准1.临床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
2.起病形式:多为急性起病。
3.多有诱因:情绪激动、劳累、酗酒、气候骤变。
4.多有先兆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
5.年龄:好发中老年。
6.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7.头颅C T 、M R I 可发现梗塞病灶与出血病灶。
分型诊治(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眩晕头胀痛,耳鸣,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象: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生石、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临床应用: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胆南星、竹沥、石菖蒲等以清热化痰;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中经络转为中脏腑: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2、风痰阻络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或滑润。
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
临床应用:瘀血重: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烦躁不安、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全蝎、钩藤、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
语言不清:菖蒲、远志以祛痰宣窍。
3、痰热腑实主症: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兼次症:腹胀便秘,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中风诊疗方案
1.严格遵循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2.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重视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五、总结
本诊疗方案旨在规范中风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脑内异常信号,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三、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2)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300mg,每日1次。
-心理支持:对有心理困扰的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必要的治疗。
3.后期管理与预防
-持续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压控制、血糖管理以及血脂调节。
-定期随访:制定长期的随访计划,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中风预防、识别和康复知识的教育。
四、方案实施要点
1.快速反应:建立中风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治疗。
-抗凝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考虑使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
-血糖控制: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
-降纤治疗:在专业评估后,对于特定患者可考虑使用降纤药物。
2.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疗法,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言语和认知治疗:针对言语和认知障碍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常规概述: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它亦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它包括现代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从中风定义看中风病因病机,中风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
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
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此时风火痰瘀诸邪已成,蓄势为患,一遇诱因,则顿生阴阳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导致神机失用,发为神昏、偏瘫。
脑梗塞症状1.麻木是中风比较常见的,表现为: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2.嘴歪眼斜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
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常见的脑中风后遗症。
6.失语失语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丧失。
7.失认失认是指病人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是中风的症状之一。
8.失用失用,即运用不能,病人肢体无瘫痪,也无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MRI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中医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病诊疗规范
中风病诊疗规范【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局部肢体麻木、头晕等先兆症状。
(3)主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神识昏蒙。
次症:头痛,眩晕,饮水呛咳,目睛偏视或偏盲,共济失调。
凡具备2个及2个以上主症,或者1个主症和2个及2个以上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
头颅CT等有助于诊断。
2.类症鉴别(1)痫证痫症为发作性疾病,神昏发作时间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发作时可伴有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二便失禁等。
且本病多在青少年即起病,反复发作。
(2)厥证不省人事时间短暂,同时伴有四肢厥冷,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二、西医诊断1.脑血栓形成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具有脑梗死的一般特点,神经症状可以用某一血管综合症解释者,应当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
再经过头颅CT/MRI 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瘤卒中和炎症性疾病等,既可确诊。
2.脑栓塞骤然起病,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偏瘫、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发作等局灶病状,有心脏病史或其他栓子来源,结合脑CT或MRI可以诊断。
3.脑出血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应首先考虑脑出血的可能。
头颅CT或MRI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辩证】1.邪组经络,神机失用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可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腹胀便秘等症,舌质淡红或红、紫暗,舌苔薄白腻或薄黄、黄厚腻,或上有瘀斑瘀点,脉弦滑。
2.闭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甚则手足抽搐,四肢厥冷,兼见鼻鼾痰鸣,躁扰不宁,便干便秘等症,舌质红绛或淡胖,舌苔黄腻而干或白腻,脉弦滑数或沉实有力。
3.脱证神昏,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出,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萎,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实用标准文档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脑梗塞)诊疗方案范文
张店区中医院针灸科诊疗方案中风(2012年)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是局部的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是局部脑组织的代谢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现象所致。
一、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一)症状:可能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安静休息时发病者较多,常在晨间睡醒后发现症状;为突然或急性起病,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症状,也可能出现眩晕、共济失调、饮水咳呛、偏身感觉障碍;意识常清楚或轻度障碍;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呈进展性。
(二)体征:多对颅神经检查阳性,半身肌力下降,病理反应阳性。
(三)实验室检查1.特异检查:72小时颅内CT检查常显示出梗塞灶;24小时内颅脑核磁检查可见梗塞灶。
2.常规检查:脑脊液清晰,压力不高;应进行血液流变学、尿常规、便常规检查。
二、鉴别诊断应与脑出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癫痫等病相鉴别。
三、中医证型(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红或绛,苔黄燥,脉弦有力。
2.风痰腑实: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烦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淡有瘀斑,脉细缓。
(二)中脏腑1.风火闭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壅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中风诊疗规范
xx(恢复期)诊断规范一、概括xx:是以蓦然昏扑,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倾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倾斜等症状。
xx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像。
包含: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限制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辨证论治。
xx恢复期:一般是指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急救治疗,若神清,生命体征安稳,但仍遗有半身不遂,或肢体麻痹,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语言不清,口舌不正等,渐进入中风恢复期,一般在脑血管病发病两周至 6 个月。
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为本科要点收治疾病,提议初期痊愈和踊跃痊愈治疗。
二、诊断标准1.病史:脑血管急性发病病史 2 周后,或中风后遗症期。
2.临床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语言不利,偏身感觉异样3.兼次症:肢体麻痹,饮水发呛,共济失调,眩晕或头痛4.CT或 MRI 检查,可发现拥堵病灶或出血病灶以明确诊断。
三、分型诊治1、风痰瘀阻证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痹,舌暗紫,苔圆滑,脉弦滑。
病机:风痰阻络,气血运转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
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息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烟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病机: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合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倾斜,或语言蹇涩之证。
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诊断中风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以下是诊断中风的常用方法和准则:1. 临床表现:中风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面部肌肉麻痹等。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
2. 脑影像学检查: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或MRI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中风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程度和部位。
3. 辅助检查:中风患者还应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血压监测等辅助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可能的诱因。
治疗中风的治疗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和康复护理。
以下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和准则:1.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旨在尽快恢复脑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2. 恢复期治疗:恢复期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损功能,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3.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应针对中风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包括心理支持、营养支持和家庭照顾等。
预防与宣教中风的预防和宣教对于减少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预防和宣教的一些建议: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惯、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惯,有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
2. 高危人群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筛查和管理,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3. 宣教和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和社区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中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中风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中风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康复效果。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遵循这些规范,以确保中风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是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失去意识,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
诊断中风和脑梗死的标准有中医和西医两种。
中医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的诊断标准和常见证侯分类标准,西医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治疗中风和脑梗死的常规是中西医结合的。
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治疗是其中一种方式。
对于肝阳暴亢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等。
治疗方法是平肝潜阳、通经活络,方药是天麻钩藤饮加减。
如果头痛明显,可以加羚羊角粉3g,以清熄风阳;如果伴有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则可以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少栀子、黄芩。
如果偏瘫较重,可以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
如果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则可以减少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
如果语言不利严重,则可以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可以选用全天麻胶囊或醒脑静注射液等。
对于风痰阻络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等。
治疗方法是熄风化痰、通经活络,方药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中成药可以选用天麻素注射液等。
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治疗中风和脑梗死,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3)方药: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12g)。
如舌质暗或有瘀点,加桑枝9g,川牛膝15g,生地12g以活血通络;如手足肿胀明显,加茯苓12g,泽泻12g以利水消肿;如心悸自汗,加黄连9g,丹皮9g以燥湿止汗。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中风诊疗规范(2023年版)
前言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对于患者的
康复至关重要。
本规范旨在通过系统规范中风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减少误诊、漏诊和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 急性起病,出现口眼歪斜、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中风典型
症状
2. 病程短,表现为病情加重或恶化
影像学检查
1. 头颅CT检查,对于症状符合中风的患者,建议在症状开始
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
2. 脑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复杂情况,建
议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中风,应立即入院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定期翻身和压迫深呼吸
2. 防止误吸,口腔护理包括口腔卫生和吸痰
改善脑血流灌注
1. 使用神经保护剂,如硫辛酸和维生素B组
2. 血压控制必须适度,减轻脑水肿和脑出血风险
特殊治疗
对于特殊情况,如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出血等,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特殊治疗,包括颅内压监测、外科手术等。
康复治疗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应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
康复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手段。
结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疾病,对于患者的诊疗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本规范详细说明了中风的诊疗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医生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导,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
一、病证名:
中医诊断:缺血中风
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诊断依据:
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
(一)中经络
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
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
1、闭证:
(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2、脱证:
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汉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四、、治疗常规:
1.体针治疗:
(1)中经络
主穴:百会四神聪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
元。
手足不仁者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治以滋阴潜阳;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太冲太溪
2)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通络;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丰隆合谷
3)痰热腑实治以清热化痰通络;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曲池内庭丰隆
4)气虚血瘀治以补益气血;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足三里气海
5)阴虚风动治以滋阴熄风;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
尺泽委中太溪风池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
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头针: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可配语言区。
3.电针: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进针后作提插行针,使针感向远端扩散,然后用电机通电,采用疏波或断续波,中等强度,常用于半身不遂,病程久者。
4.康复治疗:对于解除神经功能抑制、发挥神经细胞代偿过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5..可配合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静点以活血通络。
五、病种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六、疗效评定:
通过对近十年住院1100例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得出如下结论:
1)治愈率:12.3%
2)好转率:72.2%
3)未愈率:11.1%
4)死亡率:4.5%
5)中医治疗率:100%
难点分析:
中风病后肢体的痉挛尤其是上肢痉挛是康复的一大难点,也是康复医学面临的难题。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通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等。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之一,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抗痉挛的药物和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药物、针刺、手术、电刺激等方法,但由于疗效、费用及专业技术要求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
从针灸、康复方面探讨其治疗方法,充分发挥针灸、康复毒副作用小的优势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理,寻找有效的抗痉挛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
因而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没有统一的疗效标准,有一些还用肌力的恢复来评价偏瘫的治疗效果,目前看来并不完全科学。
因为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
肌力的评价方法反映不了运动模式的改变情况。
其次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施治者的手法操作无严格的规范标准,且刺激量无明确量化标准。
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