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th be not pround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多恩(John Donne, 1572-1631)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人,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曾在欧洲大陆游历。多恩的诗歌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宗教诗等。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多恩写过一些宗教诗。在这些诗歌中,他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他对宗教,乃至人生的看法,因此,倍受英美现代派诗人的推崇。

死神,你莫骄傲

死神,你莫骄傲,尽管有人说你

如何强大,如何可怕,你并不是这样;

你以为你把谁谁谁打倒了,其实,

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现在也还杀不死我。

休息、睡眠,这些不过是你的写照,

既能给人享受,那你本人提供的一定更多;

我们最美好的人随你去得越早,

越能早日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你是命运、机会、君主、亡命徒的奴隶,

你和毒药、战争、疾病同住在一起,

罂粟和咒符和你的打击相比,同样,

甚至更能催我入睡;那你何必趾高气扬呢?

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

再也不会有死亡,你死神也将死去。

这是一首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诗的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许多人对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把死亡同黑暗的地狱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多恩看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他把死亡看作睡眠,看作是通向“永远觉醒”的必经之路。死亡只是从有限的生命通向永恒的过程。这种思想并非多恩特有,因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莎士比亚也曾根据西方人的宗教思想把死亡比作睡眠,但是,把死神作为无能而又自傲的形象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讥讽,恐怕只有出现在多恩的作品中。

这首诗说理多于抒情。从诗的结构来看,第一、二行“死亡,不要骄傲,虽然有人说你/强大而又可怖,而你并不真的这样”,是论点,而第二行到第八行是论据,说明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死亡同睡眠没有多少不同,都可以使人“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第九、十行指出死神的无能,而第十一、二行说明死神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没有什么可资骄傲的理由。这四行进一步提供论据,来支持诗人的论点。第十三、四行则是结论。虽然这首诗有很强的论说性,但表达了诗人对死神的蔑视和无畏之情。情与理的结合使诗本身具有有说服力,而比喻的运用使这篇说理的诗生动。整个诗作铿锵有力,富于阳刚之气。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 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这两句描绘了死亡的罪恶肮脏,也进一步表现诗人对死亡的蔑视。而最后一行作为强有力的结尾,甚至提出“死神将死”的观点,可说是对世俗见解的大胆挑战,彻底削弱了死亡的力量。说真的感觉还是不像Lake Poets的诗作那样舒服,不

仅因为多处为古英语的关系,还因为诗中缺少画面的营造,尽管不乏新奇大胆的想象,却未免显得美感不足。

该诗以语意的逐层递进为特点,由三组四行诗和一个偶句组成。

第一组四行诗以拟人的手法呼吁死神不要骄傲,(“Death, be not proud”)起句突兀,表达了对死神的嘲笑和蔑视,然后立刻指出死神不应骄傲的第一条理由:For those, whom thou think’st thou dost overthrow, Die not, poor Death, nor yet canst thou kill me.”

第二组四行诗指出死神无需骄傲的另一条理由:死亡不过是更安逸的休息、更甜美的睡眠,“Much pleasure, then from thee much more must f low,”人们都会争着希望得到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Rest of their r bones, and soul’s delivery.”

第三组四行诗嘲笑死神奴隶般的从属地位:“Thou’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并以罂粟和咒符来衬托死神的无能为力:“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And better than thy stroke”既然这样,你何必趾高气扬呢?“why swell’st thou then?”这三组四行诗以不同的理由对死神威胁的解构确实已非同一般。然而,接下来的偶句并不放过对死神的最后一击:睡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不可一世的死神将走向自身的死亡,“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诗歌的说理递进模式在此戛然而止,生与死原有意义上的关系彻底逆转:死亡是瞬间的,将很快不复存在,而死后的欢乐则是永恒的,人对于死亡的畏惧变成了死亡自身的恐惧,死亡对于人来说不过是通往幸福永生的大门。这种强烈的戏剧化效果和反讽意味的获得最终是通过悖论语言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