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合集下载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1.1.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1.1.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内涵。

1.2.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1.2.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如何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3.2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1.2 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1.3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2.2 教学难点2.2.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

2.2.2 文本的深层次含义及作者的观点阐述。

2.2.3 学生如何将文本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通过展示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3.3.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3.3.2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3.3.3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归去来兮辞》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能归纳“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及特殊的句式。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1)遵循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答疑, 掌握一些浅近的文言知识。

(2)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对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对他同黑暗的社会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给予肯定。

理解并评价作者的“隐居”思想, 这种思想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2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 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朗读课文, 给生字词正音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同学们能背诵一下吗?(教师出示灯片)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再一次来聆听他的“田园”之歌, 进一步来体会他的归隐之情。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家作品及有关背景陶渊明(365~427), 名潜, 字渊明, 一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设计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对古代文人归去来兮之情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设计内容:1.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等。

2.阅读和分析归去来兮的原文。

3.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让学生对归去来兮之情有深入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创作一篇类似归去来兮的文章。

设计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诗歌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古代,感受古人的思绪。

然后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什么了解和想法?第二步: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15分钟)第三步:学习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去来兮中表达的情感,包括离别的伤感、归乡的喜悦和人生的无常等。

然后请学生通过对比归去来兮的情感,找出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讨论和整理各自创作的诗歌,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丰富彼此的创作。

第五步:整合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创作整合成一篇完整的作品。

然后全班轮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总结和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能力和魅力。

设计评价: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深入思考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同时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整合创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归去来兮辞》
2.《归去来兮辞》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及过程
4.教学效果及反思
5.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
正文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该篇以作者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在教学这篇名篇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讲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我们通过分析辞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最后,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让学生深入交流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不仅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不仅注重对学生文
学素养的提高,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资料:一、作者介绍: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三、了解文体:“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归隐思想,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取舍。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解读。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归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时的背景和心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理解诗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身遇到的疑难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汇报,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案设计。

参考译文和注释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教学难点】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举例法3.小组讨论法【预习准备】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篇二: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一:课程主题:《归去来兮》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去来兮》,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通过吟诵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归去来兮》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去来兮》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诗歌背景介绍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教师呈现《归去来兮》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和主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标题的含义。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 诗歌欣赏教师播放或朗读《归去来兮》诗歌,引导学生静心聆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Step 4: 诗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归去来兮》的诗句、诗句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5: 艺术特点探究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归去来兮》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Step 6: 吟诵和朗读教师教导学生正确的吟诵和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并感受诗歌的美。

Step 7: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和体会。

Step 8: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在家自主进行更多古诗学习和欣赏,提高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诗歌分析和吟诵等。

2. 学生的口头反馈,包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对艺术特点的分析等。

教学拓展:1. 继续学习其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增加诗歌鉴赏的广度。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古诗的创作过程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师节祝福语】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全文;b.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归去来兮”,“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等;c.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和思想特点,以及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b.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c.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理解他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思想;b.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c.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全文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3.作者生平背景和思想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作者抒情手法的欣赏和分析;3.对作者思想意义的深刻领会。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简介陶渊明生平及文学地位;b.提问:“归去来兮”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c.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2.自主学习a.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音韵律;b.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c.让学生思考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

3.合作探讨a.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抒情手法;b.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欣赏与分析a.让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b.分析作者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c.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延伸a.让学生谈谈对陶渊明其他作品的了解,如《桃花源记》、《饮酒》等;b.讨论陶渊明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如隐逸思想、淡泊名利等;c.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b.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c.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理解诗人在政治失意后寻求心灵慰藉的心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翻译。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3.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

2. 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学习情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讲解诗文: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翻译诗文。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意象、修辞手法等。

6. 作业布置:7. 板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意象:X X修辞手法:X X情感:X X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修下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骈偶押韵的独特语言美感教学过程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宋代李格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宋代陈知柔:盖其词高甚,晋宋以下,欲追蹑之不能。

清代刘熙载:屈子辞,雷填、风飒之首;陶公辞,木荣、泉流之趣。

虽有一激一平之别,其为独往独来则一也。

二、走进作家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深情朗读,纠正字音眷然归欤之情一稔(rěn)敛裳骏奔轻飏(yáng)熹微衡宇载欣载奔〔载(zài)盈樽壶觞自酌,眄(miàn)庭柯容膝扶老流憩矫首遐(xi á)观出岫(xiù)景(yǐng)翳翳(yì)盘桓西畴(chóu)或棹窈窕yǎo tiǎo)壑崎岖曷(hé)遑(huáng)遑耘(yún)耔(zǐ)东皋(gāo)赋诗四、自读攻读,理解文意余家贫,耕植(耕田种植)不足以(足够用来)自给(供给)。

幼稚(古今异义,古义:小孩)盈(满)室,瓶无储粟,生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两个词维持生活)所资(凭借),未见其术(方法,指营生的本领)。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词,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词的意境、意义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学生将能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辛弃疾这位中国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作品。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主体活动:步骤1:词的背景介绍1. 向学生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这首词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享一些与词相关的文化背景,例如宋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辛弃疾个人经历的影响。

步骤2:词的分析和解释1. 分发《归去来兮辞》的词文本给学生,并阅读词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词的意境、意义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词中的重要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步骤3:个人和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并进行深入讨论。

3. 指导学生思考词中的主题和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步骤4:写作活动1. 要求学生以《归去来兮辞》为基础,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创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

总结活动: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总结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进一步探索。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辛弃疾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以增加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词的分析和解释的准确性和深度。

3. 评估学生写作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对词的理解的准确性。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归去来兮辞》教案(公开课)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归去来兮辞》教案(公开课)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朗诵节奏
已矣乎!寓形/宇内/ 复几时, 曷不 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 遑 遑/ 欲何之/ ?富贵 非 吾/愿,/ 帝 乡 不可 期/ 。怀/ 良辰 以/ 孤往/ , 或 植杖 而/ 耘籽/ 。登 东皋 /以 舒啸/ ,临 清流 /而赋诗/ 。聊 乘 化/ 以归/尽,乐夫 天命/ 复奚/疑!
学习第一段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迈进,和 风渐渐吹拂着我旳衣裳。
问征夫此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向行人探询前面旳路,只遗憾晨
光朦胧天不亮。
状语后置句
研读课文内容
(一)读悟第1段。
1.陶潜辞官归田旳原因是什么?(用自己旳话回答)
(1)客观原因:家中“田园将芜”。 (2)主观原因——①领悟到出仕做官是违反本心旳,所以 心理感到惆怅伤悲; ②懂得了自己过去出仕为官旳不是,不 乐意今后再错下去。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家中孩子诸多,米缸里没有储存旳粮食,维持生 活所需要旳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旳方法。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高官,我自己也产生了 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归去来兮辞》序文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旳事情,各地 州郡长官都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一等奖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抒情小赋,它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篇辞赋,它继承了先秦两汉辞赋的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所学文言文知识的巩固,也为之后学习其他辞赋打下了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缘由;第二部分描绘了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情;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陶渊明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辞赋的特点;(3)能够翻译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会运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手段,理解课文;(3)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勇气和决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学习作者坚守信念、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1. 知识点:生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课文结构的分析;2. 方法: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翻译和背诵技巧;3. 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这些重难点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说教法在教学《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突出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1.简介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余年。

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

2.词语积累词语①(实)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g:舟慢行状。

熹xī微:天微明。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1.介绍《归去来兮辞》2.教案背景及意义二、作者背景与作品简介1.作者陶渊明简介2.《归去来兮辞》作品简介三、教案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四、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2.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3.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4.学生讨论与分享5.总结与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2.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3.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正文:《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辞官归隐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本次教案以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陶渊明,字元亮,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田园诗和饮酒诗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后世影响深远。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文中描述了他辞官后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本次教案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讨论与分享,使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涵,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然后,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接下来,学生讨论与分享,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总结课堂所学,布置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选全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摘要:1.归去来兮辞教案概述2.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的背景和意义3.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的获奖标准和要求4.如何编写一篇获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5.结论正文:一、归去来兮辞教案概述《归去来兮辞》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描绘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篇诗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隐逸诗”的鼻祖。

针对这篇诗赋,教案是一种教学设计和指导方案,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编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的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二、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的背景和意义为了鼓励教育工作者研究《归去来兮辞》这篇诗赋,提升教学质量,我国有关部门设立了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对《归去来兮辞》教案编写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获得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既是对个人教学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教育事业的献礼。

三、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的获奖标准和要求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的评选,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完整性:教案需要涵盖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赏析、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保证教学的全面性。

2.教学目标明确:教案应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3.教学方法创新:教案需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过程清晰:教案应详细列出教学步骤和过程,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5.教学评价科学:教案需要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四、如何编写一篇获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要编写一篇获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深入研究诗歌:在编写教案前,需要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掌握诗歌内容。

2.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诗歌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3.运用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