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合集下载

儿童行为心理学与行为干预方法

儿童行为心理学与行为干预方法

儿童行为心理学与行为干预方法儿童行为心理学与行为干预方法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儿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儿童的情绪发展、认知发展、社交发展和行为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理论和方法用于解释和干预儿童行为问题,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儿童行为干预方法。

一、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一种通过增加积极刺激来增加特定行为的干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心理学中的奖励理论,认为给予积极的奖励可以增强儿童的积极行为表现。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给予赞扬、物质奖励或其他感官刺激来加强儿童所期望的行为,从而鼓励他们继续表现出这种行为。

例如,家长可以在儿童完成作业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如赞美、小礼物或额外的娱乐时间,以增加他们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通过正向强化,儿童可以建立起积极的行为模式,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疏导行为疏导是一种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的干预方法。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将其与积极的代替行为相联系,从而逐步改变不良行为。

行为疏导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识别和观察儿童的不良行为,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其次,与儿童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替代性的积极行为;最后,逐步引导儿童实践积极行为,并通过正向强化来奖励和加强这种行为。

三、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结合认知和行为理论的干预方法,旨在通过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调整他们的行为问题。

该方法认为,儿童不良行为背后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通过帮助他们改变这些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帮助儿童认识到他们的不良行为与错误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其次,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估事件和问题,并找到更合理和积极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践和反复强化,帮助儿童巩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情绪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不少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和干预这些行为问题呢?分析行为问题的成因要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问题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生理因素:有些幼儿由于生理特点,如缺乏睡眠、饥饿、疾病等,表现出过度活跃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

环境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因素:幼儿面临的成长压力、情绪困扰,如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产生。

学习因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学习动机不足,也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等行为问题。

只有全面分析问题的成因,我们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干预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确保幼儿有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轻生理因素带来的影响。

优化教育方式:家长和教师要采取民主、温和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良好的家园配合。

增强心理辅导:针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有趣、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规律的作息、合理的游戏时间,增强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分析幼儿行为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违反规则、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困扰,也会对家庭和教育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对于帮助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来源。

家庭中的家长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关注程度都会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不稳定、缺乏父母关注、父母之间的冲突和暴力等均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的纪律和管理方式等。

如果学校存在严重的暴力行为、欺凌现象或者缺乏积极正面的学习氛围,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

例如,儿童接触到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媒体的负面影响、邻居和同伴的行为等都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策略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成长环境,因此家庭干预是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 提供恰当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儿童学会表达情感。

-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让儿童明确行为的界限。

- 鼓励儿童参与积极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2. 学校干预学校是儿童行为塑造的重要环境,学校干预对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 制定明确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戒。

- 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3. 社会干预社会对于儿童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层面的干预也是关键。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研究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研究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研究引言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当、挑衅、攻击性或超动等行为。

这些问题不仅给儿童本人带来困扰,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常见原因及其干预研究。

第一章儿童行为问题的常见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行为方式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冲突和家长的溺爱等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1.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教师的教育水平、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同学间的欺凌现象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儿童的基因、脑结构和神经化学物质等生物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的风险。

第二章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2.1 家庭干预家庭干预是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庭干预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例如,家长培训和儿童行为管理技巧的教授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2 学校干预学校干预是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生关系和推行积极的行为管理策略来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

例如,通过提供个别辅导、开展集体活动和实施奖惩措施等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行为改变和积极发展。

2.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帮助儿童改善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和儿童游戏疗法等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家庭治疗可以改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儿童游戏疗法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表达和处理情绪。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干预策略儿童行为问题是许多家长和教育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当孩子表现出各种不良行为时,例如挑衅、攻击性、不服从、沉迷电子产品等,这不仅会对家庭和学校造成困扰,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和幸福。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以及如何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

首先,要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原因,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家庭中的体验和教养方式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过度溺爱、缺乏纪律、不良示范等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此外,学校环境、同伴关系以及社交网络也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如何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注意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

有时,问题行为可能是孩子对自己感受和需求的一种表达。

因此,要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

其次,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非常重要。

规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严苛的惩罚和限制。

相反,建立积极的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孩子表现出更好的行为。

当孩子达到预期的行为时,可以给予合理的奖励,如赞美、特殊活动或小礼物等。

此外,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积极的家庭和学校氛围的建立。

亲密的家庭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以及积极健康的学校环境都可以促进儿童积极行为的形成。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娱乐机会,也有助于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最后,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家庭、学校、心理咨询师、社会组织等应共同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帮助网络。

家长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和培训,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行为的能力。

学校可以举办讲座和讨论会,提供家长和教育者互相分享经验和交流的机会。

总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干预策略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以及营造积极的环境都是干预策略中的重要步骤。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干预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干预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行为问题日益成为今天家庭和学校中的重要议题。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干预是帮助儿童克服行为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评估,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旨在全面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面谈和观察:与儿童及其家长面对面交流,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

通过询问相关问题,了解儿童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

2. 行为评估量表:使用行为评估量表来评估儿童的行为问题。

这些量表包括评估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社交技能、情绪调节等方面。

3. 学校和家庭记录:收集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记录。

这些记录可以提供有关儿童行为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和触发因素的信息。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应根据评估结果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干预措施:1.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积极的强化和惩罚来改变儿童行为的方法。

例如,通过奖励和称赞来鼓励儿童良好的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少不良行为。

2. 家庭干预:为了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家庭成员需要参与到干预过程中。

家庭干预可以包括父母培训、改善亲子关系和提供支持与指导。

3. 学校支持: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提供行为管理计划,为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与家长密切合作。

三、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预防是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早期干预:对于早期显示行为问题迹象的儿童,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早期干预可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2. 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儿童的营养、睡眠和运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对预防行为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家庭支持:提供给家庭支持网络,包括亲子教育、家庭咨询和社会资源。

这些支持可以增强家庭的适应能力,提高儿童的幸福感。

儿童心理学中的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

儿童心理学中的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

儿童心理学中的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儿童心理学旨在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并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支持。

然而,一些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这可能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交互动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学中的行为问题,并介绍一些干预策略,以帮助儿童解决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儿童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是指一些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不适当或有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问题可以包括攻击性行为、挑衅性行为、情绪问题、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不守规则等。

这些问题可能给儿童自身和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及时干预和处理。

二、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行为问题的出现可以归结为多种原因。

其中一些原因可能是生物学的,如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或大脑功能异常。

另一些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例如不良家庭环境、学校问题或者其他社会压力。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对行为问题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情绪调节困难或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三、常见的行为问题1.攻击性行为:这包括肢体和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如打架、咒骂等。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儿童无法有效地表达情感或解决冲突。

2.挑衅性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为故意违背规则、挑战权威或故意干扰他人。

挑衅性行为可能是儿童对控制权的争夺或寻求关注的表现。

3.情绪问题:这包括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的异常表达。

儿童可能表现出冷漠、易激动或者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4.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指儿童在学习或进行任务时难以保持专注。

他们可能容易分散注意力、忘记事情或者难以完成任务。

四、干预策略1.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为儿童提供稳定、支持和爱的环境,帮助他们学会适当地表达情感,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教导适当的情绪调节技巧:儿童需要学会正确处理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家长和教师可以教导他们使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寻求帮助或与他人沟通等。

3.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为儿童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有助于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和品德。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1. 社交退缩行为的概念 学前儿童的社交退缩是指学前儿童主动脱离同伴群体和 不与同伴交往,被同伴排斥和拒绝,并在熟悉的环境下出现 的长时间的独处行为。与同伴互动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 绪、认知和道德发展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2. 社交退缩行为的类型 学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主要分以下三种类型。 (1) 安静孤独型。 安静孤独型又称主动退缩型,表现为在同伴环境中学前 儿童独自游戏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的行为。 (2) 沉默寡言型。 沉默寡言型又称为害羞型,表现为跨情境的旁观和无所 事事的行为。 (3) 活跃孤独型。 活跃孤独型又称被动退缩型,表现为同伴在场时学前儿 童独自一人频繁地喧闹、重复、多动及夸张的戏剧性表演。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2) 以行为的表现形式分类 在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方面,研究者将其划分为主动 攻击、被动攻击和间接攻击。 (1) 主动攻击:由攻击性行为者在未受刺激的情况下主 动发起,主要表现为获取物品、欺负或控制同伴等。 (2) 被动攻击:受到他人攻击或刺激后做出的反应,主 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控等。 (3) 间接攻击:无明显的身体接触,通常在攻击者和受 害者之间具有某种媒介。此种类型很少发生在学前期。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 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2) 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 攻击。 (3)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 攻击转化的趋势。 (4)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2. 心理性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 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如表 10-1 所示。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在新时代的育儿星空中,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犹如一团团乌云,遮挡了他们健康成长的光芒。

然而,在这片乌云背后,隐藏着无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与期待。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自身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然而,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并非易事。

它既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专业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像是在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面对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来推动干预对策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质量。

我们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孩子行为问题。

其次,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

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干预对策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再次,要注重个性化干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行为问题也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

综上所述,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的研究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

心理学对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对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对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导言:儿童行为问题是许多家庭和学校面临的普遍挑战。

幸运的是,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干预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治疗中。

这种方法基于认为个体的行为问题与其思维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首先,通过与儿童建立积极关系,治疗师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接下来,治疗师会与儿童一起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并帮助他们识别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负面或不准确的思维模式。

最后,治疗师会引导儿童改变这些思维模式,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和适应性的思考方式,以期改善行为问题。

二、社交技能训练对于许多儿童来说,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可能是导致行为问题的一个因素。

因此,社交技能训练成为了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干预方法。

在社交技能训练中,治疗师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帮助儿童学习和实践各种社交技能,如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

通过逐步引导和正面反馈,儿童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这些技能,并逐渐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随着他们的社交能力的提高,行为问题也有望得到改善。

三、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直接面向整个家庭系统的干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展和维持可能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治疗师通过与家庭成员的定期会谈,帮助他们了解行为问题的根源,并尝试通过改变家庭动力和提供支持来解决这些问题。

家庭治疗还可以帮助家庭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增强亲子关系,提高父母教养技能,从而促进儿童良好的行为发展。

四、行为操作行为操作是一种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干预方法。

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影响儿童的行为。

该方法的关键在于清晰的目标设定和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治疗师与儿童和父母一起制定行为目标,并设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来增强积极行为。

同时,对于负面行为,也设定相应的惩罚机制以削弱其出现频率。

通过这种方式,儿童的行为问题可以得到管理和控制。

结合具体案例和教育实践,设计一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和校正方案。

结合具体案例和教育实践,设计一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和校正方案。

结合具体案例和教育实践,设计一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和校正
方案。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包括强化法、惩罚法、负强化法、消退法以及模仿法。

家长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具体问题行为选择适宜的矫正方法,以确保矫正效果较佳。

1、强化法:针对于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孩子建立正常行为,当正常行为出现后家长可以微笑或鼓励的方式赞扬孩子。

主要适用于矫正儿童偏食、多动、遗尿等,如让儿童偏食时,如果愿意选择其他的食物,家长可适当给予玩具奖励;
2、惩罚法:孩子出现某种问题行为时,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予表情或者轻微的惩罚,如不让玩玩具或者瞪眼睛等,使孩子意识到错误行为,逐渐改正错误行为。

但惩罚法可能具有一定副作用,如容易导致孩子反抗,故家长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主要适用于矫正儿童逆反性、攻击性等行为时;
3、负强化法:学前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可以通过负面的厌恶刺激进行矫正,使儿童感到不适,逐渐矫正问题行为,如咬指甲的儿童将指甲上涂少量的胡椒粉进行矫正,主要是适用于吮吸手指、咬指甲等;
4、消退法:当学前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可以先为儿童创造行为消退的治疗环境,帮助儿童进行矫正,如学前分床睡哭闹的儿童,家长需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使儿童逐渐适应,主要适用于矫正发脾气、多动症等;
第1 页共1 页。

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与解决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与解决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与解决方法儿童的行为问题是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孩子的不良习惯、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等。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及时干预和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与解决方法,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孩子们经常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建立与孩子们的良好关系是干预和解决行为问题的基础。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二、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明确的行为规范有助于给孩子们提供清晰的行为准则和期望。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制定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行为规范。

规范应该明确具体,包括行为内容、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要求。

当孩子们违反规范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反馈和纠正,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奖励积极的激励和奖励对于孩子们的行为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奖励机制来鼓励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表现。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

重要的是要及时给予奖励,并让孩子们明确奖励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不良行为而得到的。

通过激励和奖励,孩子们会更有动力改善自己的行为。

四、学习适当的问题解决技巧教育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干预和解决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指导和训练来帮助孩子们学习适当的问题解决技巧。

例如,教导孩子们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谈判。

这些技巧将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五、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有时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能会遇到复杂或严重的行为问题,无法独自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咨询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医生或专业的行为治疗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干预方案。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doc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doc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

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1问题行为的概念对问题行为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界定其概念。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问题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最早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始于1928年,由英国的威克曼E.K.Wakeman率先提出。

问题行为的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左其沛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变态,并把问题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之一看待u等等。

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儿童问题行为定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于界定由此可见一斑。

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首先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其次,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行为评量的标准不统一,对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界线理解不一致,以及问题行为与其他非正常行为如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的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都会使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困难。

但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综合有关文献,至少应认识到这样几点其一,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行为。

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行为问题并不罕见。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当下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若不加以妥善干预,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责任。

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是焦虑。

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考试成绩、家庭环境变化等原因而感到焦虑。

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问题等。

比如,有的孩子在考试前会出现频繁的肚子疼、头疼,其实这可能是心理焦虑在身体上的反应。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抑郁。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可能不像成年人那样明显,但也会有情绪低落、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表现。

这可能源于长期的压力、负面的生活事件或者遗传因素。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是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

这些孩子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过度活跃、冲动,导致学习困难和社交问题。

还有社交恐惧,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会感到极度紧张、害怕被评价或拒绝,从而避免社交活动。

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争吵、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于溺爱,都可能增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

学校方面,过度的学业压力、竞争激烈的环境、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等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

社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的繁杂、不良的社会风气等都可能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心理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

首先,家庭要营造一个温暖、支持和稳定的环境。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家庭规则,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在学校,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

儿童不良行为的分析与干预手段

儿童不良行为的分析与干预手段

儿童不良行为的分析与干预手段引言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时,孩子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攻击他人、不听话、撒谎等。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困扰,还会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儿童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不良行为的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良行为的分类。

一般来说,不良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类。

外显行为外显行为指的是那些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比如打架、吵闹、拒绝合作等。

这些行为通常是出于孩子的情绪或欲望,是他们表达自己需求的一种方式。

内隐行为内隐行为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比如内心的冲动、焦虑、自卑等。

这些行为往往是由于孩子内心的矛盾和压力造成的,并可能表现为外显行为。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要解决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或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孩子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中存在欺凌、竞争激烈或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不合作等不良行为。

个人特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性格内向、情绪管理能力差的孩子可能更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干预手段针对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手段,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并促进健康发展。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积极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基础。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表现,成为孩子的榜样。

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儿童在学校中的行为也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学习和社交技能。

并且,学校应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防范和处理,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干预策略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家庭和学校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这些问题可以包括情绪失控、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等。

及早发现和干预这些行为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策略,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做出准确评估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一、行为问题的诊断1.观察与记录观察是初步诊断行为问题的重要步骤。

家庭成员、教师和其他监护人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情绪反应和社交互动,来判断是否存在行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并不仅仅关注问题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还需要考虑行为发生的环境和背景。

在观察的基础上,记录儿童的行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记录能够提供客观数据,帮助诊断者分析、评估和跟踪儿童的行为问题。

这些记录可以涵盖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持续时间以及行为的具体描述等方面。

2.评估工具除了观察和记录,专业评估工具也是诊断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父母和教师可以使用儿童行为问卷或检查清单,填写相关信息,并将其交给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这些问卷和清单通常包括多个方面,如情绪、社交技能、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

同时,心理测评也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如儿童行为检查表、智力测验等,来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功能。

评估结果能够帮助诊断者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并确定干预的方向和重点。

二、行为问题的干预策略1.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营造积极、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

家庭中,家长可以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与孩子制定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引导他们的行为。

另外,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中,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课堂管理和行为规范。

提供清晰的指导和规则,通过正面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激发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意愿。

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行为障碍的识别与管理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行为障碍的识别与管理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行为障碍的识别与管理策略引言: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宜和不适应环境的行为。

这些问题行为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并且可能对儿童的正常发展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大众来说,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识别与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以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一、行为问题的识别行为问题的识别是准确判断儿童是否存在不适宜和不适应环境的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行为问题的识别要点:1. 观察儿童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对于一些行为问题,关注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判断其是否成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例如,如果儿童出现了频繁的攻击行为或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干预和管理。

2. 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行为问题往往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动机。

通过观察和与儿童或家长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例如情绪问题、家庭环境等。

这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3. 与专业人士合作:对于复杂或严重的行为问题,与专业人士合作是非常关键的识别步骤。

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学家等专家能够提供更深入的评估和诊断。

二、常见行为问题及干预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应的干预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大众更好地管理和支持儿童的行为发展:1. 注意力不集中与多动症(ADHD):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儿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度活动。

干预策略包括建立结构化的日常生活,提供清晰的规则和指导,以及使用积极的激励方法。

2. 冲动与攻击行为:对于儿童的冲动和攻击行为,重要的干预策略包括教授冲动控制技巧,如深呼吸和数数,以及提供替代行为的培养和强化。

3.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对离开父母或熟悉环境感到担心和不安。

干预策略包括逐步分离训练,鼓励儿童建立与其他人的信任关系,并提供适度的支持和安全感。

4. 社交问题:一些儿童可能面临社交问题,包括社交不适应、孤立和人际关系不和谐等。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一、问题概述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饮食方面出现的不良习惯或行为,包括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二、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长的饮食习惯和态度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的食品选择和营养教育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3. 媒体环境:电视广告和网络信息对孩子的饮食观念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培养家长正确的饮食观念,让他们成为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榜样。

(2)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膳食结构,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3)与孩子一同制定合理的餐点计划,让孩子参与到膳食的准备中来,增加其对饮食的兴趣和认知。

(4)避免使用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以免引起孩子不良的饮食行为。

2. 学校干预(1)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膳食选择,包括水果、蔬菜、谷物等营养丰富的食品。

(2)加强营养教育,让孩子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

(3)建立学校膳食监管机制,确保学生膳食安全和卫生。

3. 社会干预(1)加强儿童饮食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

(2)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倡导健康饮食观念。

(3)建立儿童健康促进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和服务。

四、干预效果评估针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孩子的饮食习惯、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

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体检等方式进行,以了解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

五、结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

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
1问题行为的概念
2问题行为的分类
由于研究者们对问题行为的内涵理解有分歧,在问题行为的分类上也就存在着差异。

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是二分法,例如有的根据行为的性质,将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有的根据行为的表现倾向分为外向性的即攻击型的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即退缩型的问题行为。

二是四分法,例如有的研究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认知活动问题行为、品德活动问题行为、情感活动问题行为、社会活动问题行为;有的从教育的角度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品行障碍、焦虑退缩行为、幼稚行为、社会性违法行为;还有的研究认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以下七类:社会行为问题(如说谎、破坏等);学习问题(如注意分散、活动过度等);精神问题(如儿童恐惧症、忧郁症等)以及儿童多动症等特殊问题。

问题行为按严重性可划分出犯法行为、虞犯行为(有可能犯
法的行为)、问题行为征兆群(缺课、不愿学习、作弊、反抗等)、不适应性格特征(攻击性、非社会性、冲动性、不安感、自卑感等)。

这4个等级之间有内在关系,轻微等级不一定最终发展为严重等级,但轻微等级是严重等级出现的前兆。

因此,早期发现就是以第4个等级(不适应性格特征群)为基础,尽量做到早期发现这种不适应性格特征,以做到预测犯法行为和问题行为症候群。

"
3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
儿童的问题行为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校教师和儿童家长更应把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作为己任,不要消极地等待儿童问题行为自动消失,而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儿童,了解儿童,深刻地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儿童的问题行为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断地减少、弱化,最终不再发生。

常用的干预办法主要有:
2.1行为干预法
行为干预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主义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基础上的不良行为矫正技术,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或者显著地减少某些经常出现的不受欢迎的行为。

它的原理是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而行为从偶然发生到最终形成的重要条件,是行为结果得到强化的结果,如果某个行为发生后得到了奖励性的刺激,那么这一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高。

反之,如果在这种行为发生后得到一个惩罚性刺激,那么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既然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就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强化正性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行为干预法的阶段大体包括:①选择所要矫正的靶行为即治疗目标,如儿童注意力分散,小动作过多,某些冲动行为等。

②确立所要达到的“新”目标先从简单、容易的程度开始,一步步慢慢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③强化,新的目标行为建立以后,为使新的可接受行为能保持下去,要进行适当强化。

④强化物的选择:所给强化物要明确,让问题行为儿童能心领神会,明确理解。

在问题行为矫正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方法很多具体的行为干预技术有以下几种:
(1)链锁(成链)。

是把要求行为者习得的复杂行为分解为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行为链,然后按一定顺序逐个环节地进行训练,最终使行为者掌握整个行为反应系统的一种方法。

根据训练起始位置的不同,链锁可以分为逆向链锁和顺向链锁。

逆向链锁,是先教行为链中的最后一个行为环节,一旦最后一个行为环节学会后,就可以教倒数第二个行为环节,依次逆向前行。

顺向链锁的顺序则反之。

(2)渐隐。

这一行为干预方法是,先利用情境中明显的线索,帮助形成某特定的目标行为,然后把这种情境逐渐改变为另一种情境,同时使行为者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保持不变。

(3)行为强化(行为增强)。

是紧随某一特定行为之后给予某一刺激作为其结果,这个结果导致该行为在未来更容易出现,或使该行为发生率得到了提高,这个过程就是行为强化。

(4)消退。

对某个行为出现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从而降低该行为的发生率或使其不发生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消退的原理是,如果由于强化而使某特定行为得以发生或发生率得以提高的话,那么完全停止给予这样的强化就可以降低该行为的发生率或使其不再发生。

(5)强化暂停。

它与消退的共同之处都是使行为者得不到强化刺激。

不同之处是,暂停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关强化,而消退是使行为者一直得不到强化。

因为有时候教师找不到儿童问题行为的“强化源”在哪里,或者不能对强化源有效控制,所以只能采取暂停的办法。

(6)反应代价。

这是一种处罚行为者或剥夺行为者利益的方法。

如发现儿童有问题行为立即批评警告、罚出场外、不给参与机会、取消物质奖励等。

这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它使用面广,易于实施,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

(7)过矫正。

要求行为者在每次不良行为发生后从事特定活动。

过度补偿、积极练习。

(8)厌恶刺激法。

把不良行为与引起躯体痛苦的刺激联系起来,使行为者因做出不良行为就会体验到躯体痛苦,进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摒弃不良行为。

(9)负性活动练习。

要求儿童过度地重复他所希望摆脱的行为习惯,其假设是,在一段时间内,行为者如果被要求过多地重复某种习惯的话,便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从而达到消退这一习惯的目的。

" 3.2认知干预法
认知干预是指临床心理领域提出的通过认知途径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认知改变技术。

该技术认为,认知是客观条件或外部刺激与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因素,是造成个体情感和行为等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必须以个体的认知,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偏差和失调为干预的对象和切入口。

通常,认知干预是以认知疗法中的理论为基础的。

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应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

3.3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训练技术的特点是让儿童感觉活动如同游戏,儿童通过自己喜好的游戏活动,使其积郁已久的紧张、攻击、挫折、恐怖、不满等消极情绪得到充分表达,由此儿童也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怎样适合时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消极的情绪一旦被宣泄,儿童就有了充分发现自我的良好心境,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训练者根据问题行为儿童的感觉和动作发育不良等情况,让其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活动并产生顺应反应,这既符合心理治疗原则,也与感觉统合理论相一致。

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并可以给予个别心理指导,这样可有利于加速有问题行为儿童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改善不良行为。

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家庭环境,以达到巩固干预效果的
目的。

感觉统合治疗的原理就是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从负责身体平衡、方向和速度的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并同时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首先系统地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设计了感觉统合治疗方法,Ayres 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

感觉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动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integrativedysfune—tion,SID),而感觉统合失调会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感觉统合失调从幼儿期感觉统合失调者中有过半数不能自愈,提示3~
6岁可能是SID预防的关键时期,Ayres认为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是3--7岁,因此,进行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预防儿童期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还可有效地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加以干预。

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团体发展性训练与个别性训练相结合,体能训练与智力训练相结合,智力训练与非智力训练相结合,心理教师与各科教师、家长相结合,感觉统合训练与家庭心理辅导、教师咨询相结合,科学训练与及时反馈相结合,心理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