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数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1.历史背景与作用

导数是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之一,始于17世纪,创始人牛顿和莱布尼兹;它的产生是由于天文学、物理学的发展以及数学自身研究切线、最值和求曲线的弧长、平面图形的面积、几何体的体积的需要;它的产生又大大地推动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科学的基础和工具.

2.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是研究切线、方程、不等式、最值、函数单调性的重要工具,在考纲中是B 级要求.

3.思想方法

主要有“以直代曲”、“逼近”新的思想方法,用有限认识无限,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问题中几何与代数有机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学生刚刚学过曲线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以及物理学中的速度与加速度,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另外,我班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不利因素: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学生没有极限的基础,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目标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导数的概念.②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感受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领悟逼近思想和以直代曲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

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

成正确的数学观.

2. 教学重、难点

【确定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重点:导数的定义和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导数的定义及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

【难点突破】本课设计上从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模型出发,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学习导数概念;把新知的核心“可导”和“导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利用转化的思想与学生已有的对逼近认识相联系,将问题化归为考察一个关于自变量x ∆的函数

00()f ()

()f x x x F x x

+∆-∆=

∆当0→x ∆时极限是什么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分析

1. 教法、学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类比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类比探究归纳总结形成导数概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悟数学.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限逼近和以直代曲的思想,揭示导数本质.

五、教学过程分析

【确定依据】为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受探索的乐趣.

(一)教学环节设计

(说明:由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是曲线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因此考虑用复习引入比较合理,而复习中用数学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根据导数的概念特征,用类比的方法容易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概念的雏形,引入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再通过概念的辨析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概念,再通过例题与练习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并能用概念求导数,从而能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板书设计(板书附后)

【设计意图】本课使用了电脑投影屏幕,黑板上的板书保留勾勒本课知识发展的主要线索,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强化学生对新信息的纳入,同时对新学的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进行示范.

【板书设计】

例1.

。。。。。。。 投影仪

例2.。。。。。。。。。。

课堂练习

导数的概念(第三课时)

六、教学检测分析 1.教学诊断分析

导数的定义和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教材后续内容在推导导数运算法则与某些导数公式时,都是以此为依据的.根据求物体瞬时速度的方法和思想进行迁移,并结合导数的定义学生不难掌握求导方法.但是学生对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仍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要加以强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对导数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具体教学表明,难点又主要集中在对瞬时变化率中“瞬时”二字的理解上.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直观演示,无限逼近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极限思想,扫清思维障碍,有效突破难点.

导数的定义中还包含了可导的概念,如果0→x ∆时,x

y ∆∆有极限,才有函数

)(x f y =在点0x 处可导,进而才能得到)(x f 在点0x 处的导数.那么“可导”和“导

数”两个问题可结合起来,利用转化的思想与已有的极限知识相联系,将问题化归为考察一个关于自变量x ∆的函数00()f ()

()f x x x F x x

+∆-∆=

∆当0→x ∆时极限是否

存在以及极限是什么的问题.教学表明,一部份学生往往把需要判断的极限误认为是)(x f 在0x 处的极限,须重视.

导函数简称导数,教材前后两处出现“导数”定义,初学者易产生混淆.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弄清“函数)(x f 在一点处的导数”、“函数)(x f 在开区间内的导数”与“导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通过改编的例题,组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关系.

适当的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在练习与作业中分别设计了“设函数f (x )在x 0处可导,则0

lim →x ∆x

x x f x x f ∆∆∆)

()(00--+等于( )

A. f ′(x 0)

B.0

C.2 f ′(x 0)

D.-2 f ′(x 0)”和“已知f (3)=2,,2)3(-='f 则3

lim

→x 3

)

(32--x x f x 的值为( )(A )0(B )-4 (C )8(D )不存在”这样两个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水平.

2.教法的特点以及预期效果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类比探究形成导数概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因此采用了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1)教学设计上,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返璞归真,从两个反应概念现实原型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像数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