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书愤》教案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书愤》,了解作者背景,注释诗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声朗读《书愤》。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齐声背诵《书愤》。

6. 作业布置6.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陆游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等,进一步感受陆游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 学生自主阅读陆游其他诗歌,分享阅读心得。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书愤》一诗中,陆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语文实践1. 学生模仿陆游的诗歌风格,创作一首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书愤》教案简编

《书愤》教案简编

《书愤》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陆游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关爱他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及主题思想。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书愤》中生僻字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歌韵律、意象、修辞等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意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 鉴赏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增强感知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作品《书愤》。

(2)引发学生对《书愤》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理解诗意。

(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书愤》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书愤》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手法。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书愤》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书愤》。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书愤》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或测试,检查学生对《书愤》的诗意、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书愤》的诗意,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2 诗歌手法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诗人的生活背景:学生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书愤》全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4.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学生朗读《书愤》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5.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3 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5.4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讨论,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鉴赏活动,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听写或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作为英语教师,如果你正在教授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这一篇文章,你可能会需要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这份设计将帮助你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更加高效和有序。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表述自己对本文中主要人物的看法和理解。

3. 学生能够使用本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4. 学生能够写作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本文的主要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等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观看课前预习视频,了解本文的大体情况和主要内容。

2. 阅读任务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并组织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文中名字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著名作家布洛赫居所的戒指被弗罗曼掌握,这与文章的主旨有何联系?3. 词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本文中关键词汇的填空题,并让学生自己编写自己的句子。

4. 阅读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回答本文中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并与同桌分享。

5. 语言提升引导学生寻找本文的重要语言特征(如比喻、隐喻、象征等),并配以实用的例子。

6. 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读,写出一篇针对本文的文章,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听读法2. 交际法3. 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资源1. 预习视频2. 学习笔记3. 阅读材料4. 课堂展示5. 教学视频六、教学评估1. 测验: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本文的测验,以检查他们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文章,并评价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表现。

3. 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

总之,通过编写这份以《书愤》为主题的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我相信教师能够更加成功地教授与导引本文,也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并非简单的仅仅让学生阅读与理解。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书愤》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书愤》。

2. 让学生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让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基本意思、背景和写作特色。

2. 问答法:提问学生关于诗的内容、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4. 实践法: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文。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诗人陆游及其作品《书愤》。

2. 讲解诗的背景和写作特色。

3. 逐句讲解诗文,让学生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4. 提问学生关于诗的内容、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4. 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书愤》的感想或解析文章。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背诵和默写: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书愤》全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陆游的生平介绍、诗作的背景和解析。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陆游及其作品《书愤》。

2. 讲解诗的背景和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时期。

3. 逐句讲解诗文,让学生理解诗的基本意思,注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4. 提问学生关于诗的内容、意义和表达方式,通过问答法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诗人的愤懑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如“塞上牛羊空自许”,“尘满面,鬓如霜”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文的表达技巧。

4. 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文,通过实践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书愤》;(2)理解古诗《书愤》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书愤》;(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古诗《书愤》的诗意和背景;2. 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释义和理解;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书愤》的文本、译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2. 准备与古诗相关的辅导资料和思考题;3. 准备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阐述古诗《书愤》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解读诗歌。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书愤》的诗意和特点;(2)强调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古诗《书愤》。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今天,我们要走进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去感受他那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对诗歌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体会诗歌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典故、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本诗与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古代爱国诗人的图片或诗句,如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情怀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

(2)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书愤》。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思想和坎坷的仕途经历。

(2)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陆游满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解释重点字词和典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塞上长城”指的是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出师一表真名世”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感受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一、《书愤》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2. 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书愤》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书愤》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诗歌内容。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九、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书愤》教学案例分析七、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本解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陆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分析《书愤》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书愤(人教版高二必 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方法与手 段
教学过程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诗歌的艺 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展示等。
教学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 学生进入《书愤》的学习。
文本解读: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分析:通过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分析,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文本解读:分析诗歌《书愤》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探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主题探讨: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 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主题探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本课中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 通过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评价古诗词,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色。

(3)通过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手法等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 诗词诵读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色。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引出本课的主题——古诗词诵读书愤。

2. 诗词解析:分析每首诗的意象、手法、情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愤世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诗词,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诗词诵读: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诗词解析和评论写作等作业。

3. 诗词诵读表现:评价学生在诗词诵读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诗词理解的深度。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