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P6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49年,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就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了.2.中国为什么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制度。
但是,近代中国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近代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极少,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马上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过程1949 1956中华人民共和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经济上的基本特征:1.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2.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3.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占绝对优势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这五种经济成分确切的说应该是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2.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三种阶级的基本力量二:三种阶级的基本力量: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3..民族资产阶级P67;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改变。
(三)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1.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2.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3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4.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总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 转变的实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 义社会,为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
展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2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 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从此,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同时,中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 改革措施,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等,这些措施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目录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 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 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四章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P93)
1.建立新中国是过渡时期的开始(起点) 2.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 改” (简称) 3.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同时并举(特色) 4.逐 步 过 渡 到 社 会 主 义(方法) 5.消灭私有 制,建 立 公 有 制(实质)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 (P90)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 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 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现可能性(P95)
1.有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 4.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欧府 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 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李维汉为政务院秘书长。副总 理中民主人士50%;
21名政务院领导成员中,民主人士11人,占 52.3%;任命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 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其中民主人士占20%, 徐向前为总参谋长。会议还通过了政务院下属委、部、 会、院、署、行34个机构的109名正副职位,其中民 主人士49个,占44.9%,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初级形式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全行业公私合营 清产核资 和平赎买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商 业看齐,个人向工人 阶级转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无偿剥夺,对 民族资本进行赎买。 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 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记 者直率地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 么?得到了什么?”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 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 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 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 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 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 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847年,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 在无产阶级建立政治 统治之后,对于一部 分剥削阶级的财产, 可以“直接用纸币赎 买的办法,逐步剥 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3年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 12月形成关 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 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学习和宣传提纲》 )
五种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主要经济命 脉,居于领 导地位 个体经济向社 会主义集体经 济过度的形式 国民经济中占绝 对优势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过渡的形式 主要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 第二,我国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 时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 互助合作运动; 时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 第三, 第三,在调整工商业中广泛发展了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民族资本即私人资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民族资本即私人资 ;(民族资本 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 )(国家资本主义 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 结合, 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 经济。 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 质。) 第四,当时的中国处在有利于选择社会主 第四, 义的国际环境之中。 国际环境之中 义的国际环境之中。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要向社会主义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949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那么,这个社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向社会主义转变呢?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董思文先生根据开国大典的情景所绘制,看看画上的人物,你能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吗?咱们来略加分析。
前面这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后面前排六位是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六位国家副主席,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其中朱德、刘少奇、高岗是共产党员;宋庆龄是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李济深是民革中央主席,张澜是民盟中央主席,他们三位都是非中共的——从党派来讲,他们三位属于民主党派人士,如果按照当时的阶级划分,这三位属于什么阶级的代表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因为民革也好,民盟也好,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党。
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既有社会主义成分,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构方面的显著特点。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与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此时的资产阶级在和平时期表现出了他落后的一面,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交锋:新中国经济第一战——陈云“三战”上海滩1949年7月,在投机商的推波助澜下,新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物价暴涨。
为了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即中财委)主任的陈云飞抵上海,在这个资本家力量最雄厚、也是投机倒把最厉害的地方,与上海滩的资产阶级“大佬”们先后展开了三场较量,分别是银元风波、棉纱大战与粮食抢购,此次斗争被称为新中国经济第一战。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引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在旧中国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以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目标。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需要确定具体的途径和路径。
本文将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
一、经济途径1. 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通过依法依规、分阶段推进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改造,可以解决农村剥削问题,有利于解放农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
2. 国家控制和发展重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至关重要。
通过国家控制和实施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钢铁、煤炭、机械等重工业,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
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治途径1. 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全面落实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科学决策等原则,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完善,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运行。
2. 推进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关键所在。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意识的普及,严格执法和司法公正,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文化途径1.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群众教育、职业道德培训等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上的落地生根。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此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压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21年开始,旨在推翻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和民主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通过农民农地革命和工人工厂革命,逐渐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力。
1949年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对全国政权的胜利,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社会主义的转变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农村合作社的建立。
这些改革旨在实现农民和工人阶级的解放,并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1958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实行了"大跃进"运动,旨在加快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然而,这一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农业集体化失败、粮食短缺和经济动荡。
随后,在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由毛泽东倡导的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教育系统的破坏、社会动荡和许多经济领域的停滞。
1978年,邓小平上台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经济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并引入了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一政策改革引起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实质上逐渐实现了市场经济,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意味着经济方面的改革与计划经济相结合,同时保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虽然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收入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和农村城市的发展不均衡。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继续推行改革,并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
总而言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一个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一、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国家需要加大对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还需要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公共财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稳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国家需要加强对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这包括了深化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国家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结回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体途径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三大支柱。
只有全面推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顺利而稳步地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
而在过渡的具体途径中,强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1. 开篇引入:介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背景和意义2. 正文部分:依次阐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三大具体途径3. 结尾总结:总结这三大具体途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 结尾回顾:回顾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基本路径和策略5. 结尾个人观点: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这篇文章,详细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体途径,非常符合你的要求。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提前过渡的原因
(1)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 大工业与小农业、手工 业分散性以及资本主义 工商业无政府状态间的 矛盾 (2)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 需要:帝国主义一天天 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 起来。
提前过渡的条件
• (1)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 已经巩固 • (2)经济上,国营经济已占 主导地位 • (3)经验上,已经着手的改 造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骤。
农业改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互助组: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等生产资料仍属 各户所有,生产方面互帮互助----社会主义性质的萌芽
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的同时,土地等生产 资料入股分红----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 (2)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大、政 协等) • (3)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带来 社会的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1)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
了制度基础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 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956年底,有合作社10万个,加入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占全国 从业人员的9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认识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
第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周恩来语)。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于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从而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案例:共和国的起点从1949年开国奠基开始,中国人民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家,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开始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奋斗。
奋斗的起点,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新中国成立后,接收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在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的破坏活动极为猖狂。
大批潜伏在城乡的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特务分子,以及聚集在城市的帮会把头和地痞流氓,还有盘踞在农村的恶霸、土匪、反动会道门头目,则在暗中窥测方向,伺机发难。
1950年1—10月,全国就侦破和镇压反革命暴乱816起。
经济上,工农业生产萎缩,产量锐减。
另外,大量厂矿倒闭,耕地荒芜,生产凋敝,城乡萧条。
旧中国连年的战祸,使得厂矿资金短缺,原料枯竭,停产停业。
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政策,又使得物价以天文数字飞涨。
据有关资料显示,同是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到两头壮牛,1949年则只能买到一根缝衣针。
而投机资本家又雪上加霜,套购粮食、燃料、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原材料,哄抬物价,扰乱市场。
加之当时生产停滞,物资匮乏,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先后刮起四次涨价风。
如1949年11月,上海的粮食、棉纱、五金、化工产品等每天上涨20~30%。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和禁运。
1950年12月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威胁。
一方面,它插手台湾问题的解决,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并和蒋介石密谋,成立“美国驻台军事联络组”,由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双方陆海空军,“共同防守”台湾;另一方面,美国勾结亚洲一些国家的反动势力,结成双边或多边的军事联盟,签订《美日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等,对中国形成一个从日本经韩国、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月形军事包围圈。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可编辑ppt
21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 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 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即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可编辑ppt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 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 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因此,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现工业化道路 的选择上,中国没有选择资本主义道 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
总路线
农业
三大改造
手工业
可编辑ppt
资本主义工商业
24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思考题:为什么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要 同时进行?(中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 为何发生了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适应推进 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可编辑ppt
25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对于工人阶级和 社会主义来说, 民族资产阶级既 是被消灭的对象, 又是团结和改造 的对象。
可编辑ppt
12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结论: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 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
半封半殖1840年
可编辑ppt
生产关系
5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识记;易考选择题)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考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种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的经济成分】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
【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转变的过程。
政治上的转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政权掌握在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统一战线领导之手中。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国家政权。
政府将主导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经济上的转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内容。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国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进行了对封建剥削经济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国家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和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设。
国家将通过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的转变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国家提倡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并进行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改革。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国家将加强对文化的引导和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国家将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一转变的目标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一过程中,国家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不断推进这一转变,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1. 引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详细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转型。
2.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基础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初级阶段,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中国问题主要是民族独立、民主和人民生活改善。
3. 运动的推进与胜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国人民展现了持久的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这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工农群众的觉醒,也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论教育与文化的重要性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们提出的“文艺为民”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5.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确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这一选择代表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6.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城市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7.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路线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过程。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
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国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8. 总结回顾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转型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来看,这一转变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三仗:粮食大战
陈云在上海周围完成了三道防线的部署,第一道是杭嘉 湖、苏锡常一线现有的存粮,第二道是从江苏、浙江和 安徽急速运粮,第三道由东北、华中、四川组织抢运。 他甚至向中央打报告,准备从国外增购4亿斤大米。 正月初五一到,粮食交易市场上“红盘”开出,出乎所 有投机商的预料,粮价不涨反跌,而且连续数日下跌。 上海广泛开设国营粮店,持续抛售两亿多斤大米,投机 商不得不跟进抛出,损失前所未见。
新中国反腐第一案
刘青山、张子善
前后盗用修建飞机场建筑 款25.4亿元(旧币),非 法挪用灾民造船款4亿元, 治河防汛水利专款30亿元, 干部家属救济粮款1.4亿元, 骗取银行贷款60亿元,非法 动用地方粮款28.7亿元,剥 削民工和吞食水利款22亿 元,共计171.6亿元。
卖给志愿军劣质大米
国内环境:文化
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新文化。
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 任务首先是消灭反革命残余势力,建立和巩
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此基
础上,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的转变。
(1)背景:准备工作
七届三中全会(1950.6)
七届三中全会
会议认为,对资产阶级不能挤走,挤走了资产 阶级,工人失了业,也等于损害了工人的利益。 在一定时期,国家应该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存在 和发展。 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还提出了“不要四面出 击”的策略方针。即为了扫除封建残余、巩固 政权,不要树敌太多,对民族资产阶级应该有 所让步,以促使国民经济尽快恢复。
毛概课件第4章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wmv
改 造 形 式
初 级 形 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1953年底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高 级 形 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4至1955年下半年
1955年冬至1956年
4、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企业、制度的改造
(工人当家作主,全民所有制)
利用、限制、 改造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
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 的历史巨变。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一化”和“三改造”的关系
解决生产力 工业化(主 体) 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手 工 业 农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 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 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购买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 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 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 一部分利润。
国家用于“和平赎买”的总金额为32.5亿元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届二中全会 上的毛泽东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 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 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 巨大变化。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 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 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开始。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 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 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 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必 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党的探索历程
“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 会主义国家”即“两 个转变”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对人民实行民主 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论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 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 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 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 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 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 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 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 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 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 明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 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 过程中,(创造)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 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 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 662人,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 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 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 会议执行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职权。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致开幕 词,他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 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 了。”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 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 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 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 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 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
唯一的经济基础。
“一化”是主体
毛泽东参观工业设备
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 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 级货轮“长风号”下 水
“三改”是两翼
思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 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 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 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 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求, (同时,个体经济自发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无 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 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 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视频——百废待兴
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 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完 成后的主要矛 盾是: 国内; 无产 阶级同资产阶 级的矛盾。 国外: 中国 同帝国主义国 家的矛盾。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 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 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 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
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 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 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主专政。
建国后我国发行的硬币 工人支持抗美援朝
珠江大桥建成通车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 营企业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土改后的农民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 个的过渡性的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为什么 选择了社会主义?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有哪 些? 4.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化。”——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思考: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由此而决定的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 同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帝 国主义势力的矛盾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
山东理工大学 制作
播放视频资料
主要内容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三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上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在理论上的 一个重大贡献,就 是提出了怎样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过渡的理论,这 是对新民主主义 (社会思想的继承 和新)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