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间隔是()
A、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至1957年12月
C、1957年1月至1966年12月
D、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
正确回答
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这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旧时代交替的特点。
以及新社会。
特征
在政治上,残余的反动势力被彻底消灭,新人民的政权日益巩固。
在经济上,多种经济因素在国有经济的领导下并存,社会主义因素继续取胜。
经过三次重大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措施
1土地改革与农民互助合作运动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三。
抗美援韩
4没收官僚资本
结果
第一阶段:经济复苏期和民主遗产完成期。
(1950-1952年)
11950年,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2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11953年,他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次重大转变
三。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过渡】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的结束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社会主义改造】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A、政治条件B、经济条件C、制度条件D、思想条件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A、赎买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合作化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7、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1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A.加工订货的实行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C.统购包销的实行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1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D )A.加工定货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和平赎买2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2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B)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D.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2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2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C.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5、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26、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第三,土地改革后,为了避免个体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化等,这些都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B.1949年10月——1956年12月C.1957年1月——1966年4月D.1953年1月——1956年12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此外,还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国家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与主要矛盾。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2019年国庆7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简答题库(共100题)

2019年国庆7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简答题库(共100题)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时候公布的?1953年9月。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是什么?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年开始执行?哪年提前完成?哪年大大地超额完成?1953年开始执行,1956年提前完成,1957年大大超额地完成。
4.党的“八大”是什么时候、什么形势下召开的?是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
党的“八大”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和任务的情况下召开的。
5.我国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即十年动乱是从哪年哪月至哪年哪月?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是什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果断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什么时候开始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9.中央何时在什么会议上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是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二是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三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历史转折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毛概期末考试题目 (3)

试卷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16》第一题单选题 (共60 题,总分60 分)1. “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的问题 A. 什么是社会主义 B.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 如何建设党 D. 如何建设人民军队答案( 2 )2.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评价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A.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论联合政府》 C.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 《新民主主义论》答案( 3 )3. 我们党在新时期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是 A. 1982年十二大 B.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C. 1987年十三大 D. 1992年十四大答案( 2 )4.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 发展战略 B. 基本纲领 C. 基本路线 D. 基本目标答案( 3 )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 改革了生产关系 B. 建立了经济特区 C. 扩大了对外开放 D.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案( 4 )6.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 A. 人民生活标准 B. 综合国力标准 C. 生产力标准 D. 实践标准答案( 3 )7.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文章是。
A. 《反对本本主义》 B.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改造我们的学习》 D. 《<共产党人>发刊词》答案( 4 )8. “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 A. 古田会议 B. 延安整风时期 C.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 2 )9. 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 A. 政治保证 B. 组织保证 C. 思想保证 D. 发展动力答案( 1 )10. 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最大的贡献是() A. 提出党的建设是伟大的工程的认识 B. 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 “三大法宝”的思想 D. 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战略思想答案( 2 )1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称为 A. 发展战略 B. 发展道路 C. 发展模式 D. 发展观答案( 4 )12. 我国国有企业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此:①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国家应加大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③要积极开展提高自己的产业发展能力科技、管理的创新能力④要通过改组建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答案( 2 )13. 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在于 A. 提出实事求是 B. 强调解放思想 C. 提出理论联系实际 D. 提出与时俱进答案( 4 )14.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 D.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答案( 4 )15. 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A. 邓小平 B. 毛泽东 C. 马克思 D. 列宁答案( 2 )16.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A. 长期的基本国策 B. 一项特殊政策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 一项权宜之计答案( 1 )17.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正确理论之一是( )。
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刘少奇
国家副主席
朱德
张澜
宋庆龄
李济深
五种经济成分在1952年所占比 重:
类型
性质
所占比重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小商品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 义集体经济过渡的 形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
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 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主要问题表现在: • ⑴个体经济——占国民经济的绝对优势,分散、脆 弱,在土改后,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受小农经济的局 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 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 大工业品市场。 • 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工业资本比重小,且缺乏重 工业的基础,依靠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 的发展。且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与国营经济之 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劳资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 ▲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 “不到具备了政治经济上的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 不应该轻易谈转变,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 1945年七大他提出了以下条件:“没有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 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 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民主主义文 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 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 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
——(1060/毛选3)
经过4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 留问题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设想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中国的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2年。
在这一阶段,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基本上按照“共同纲领”,“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将公共利益划分”的原则,实施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私营工商业的政策。
国有经济领导下的劳动与合作”。
就是说,我们应该利用它在造福国民经济和民生,恢复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限制它在损害国民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消极作用,改革旧时代带来的弊端。
不符合新民主社会要求的社会。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社会主义改造,但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1953年到1956年。
在这一阶段,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对私营工业和商业的政策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首先是逐步建立合资企业。
有计划的方式。
此后,在农业社会主义变革高潮的影响下,整个行业的公私合营关系在1956年迅速实现。
通过1956年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型的决定性步骤,在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促进工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重选,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和平救赎。
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以各种形式在工人监督下与国有的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经济。
换句话说,它是国家权力控制下的一种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工业领域的处理订单,统一的购买和承销,商业领域的委托分销和寄售以及公私伙伴关系等。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宣布:“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基本完成,谁打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的私营工商业大致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
1949年至1952年为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基本上是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即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和恢复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改造其从旧社会带来的不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求的弊病。
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1953年到1956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先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合营。
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内迅速地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通过1956年的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央和各级政府所实施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了决定性的步骤,这对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工业领域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领域的委托经销代销、以及公私合营等。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