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第【1】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所需时间一分钟)二、作家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一分钟)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1.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艾青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内容。
2. 准备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以便展示艾青的诗歌作品和相关图片。
3. 准备教室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导入
1. 利用PPT展示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以问题导入,如:“你们对艾青有何了解?他的诗歌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三、进修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
2. 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进修过程
1. 进修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包括《我爱这土地》等。
2. 分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开对这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4. 引导学生欣赏艾青其他的诗歌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室练习
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 诗歌赏析: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六、教室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艾青的重要性和他的诗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七、作业安置
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写作。
2. 继续了解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艾青的诗歌作品深入解读《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文本解析诗歌表达技巧分析相关延伸阅读1.3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原文相关艾青的介绍资料诗歌鉴赏指导资料2.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教学PPT或教案手册音响设备(如有需要)2.3 教学前的预习让学生预习诗歌原文引导学生查阅艾青的背景资料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艾青的录音或朗读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2 文本解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3.3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土地的深厚爱意3.4 表达技巧鉴赏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构造等讨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堂作业根据课堂讨论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悟4.2 课后作业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收集有关土地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第五章:教学反思与评价5.1 教学效果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阅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5.3 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升第六章:课堂讨论与互动6.1 讨论与互动目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深化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6.2 讨论与互动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歌中的特定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他人的疑惑6.3 教师指导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讨论和分享第七章:诗歌创作与展示7.1 诗歌创作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7.2 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土地为主题的诗歌鼓励学生运用艾青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写作能力7.3 诗歌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者将作品展示在班级上鼓励学生分享创作灵感和思考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第八章:延伸阅读与讨论8.1 延伸阅读目的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土地主题在文学中的多样表现8.2 延伸阅读材料选择与《我爱这土地》相关的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8.3 延伸阅读讨论让学生阅读延伸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探讨第九章:课程总结与回顾9.1 课程总结目的回顾和梳理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9.2 课程总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总结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9.3 课程回顾与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第十章:教学评估与改进10.1 教学评估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升10.2 教学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收阅学生的诗歌创作和阅读感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10.3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第十一章:多元化评价方式11.1 评价目的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11.2 评价活动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反馈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11.3 评价标准设定明确、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标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第十二章:课堂管理策略12.1 管理目的维护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12.2 管理方法明确课堂规则和expectations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提问及时反馈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和纠纷12.3 应对挑战准备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生、家长沟通和合作,解决问题和困难第十三章:家庭作业与辅导13.1 家庭作业目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拓展机会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13.2 家庭作业设计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多样性的作业任务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供清晰的作业指导和评价标准13.3 辅导与支持提供额外的辅导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和寻求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给予个别指导第十四章:课程延伸活动14.1 延伸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视野14.2 延伸活动建议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写作工作坊参观文学展览或与作家交流开展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14.3 活动组织与实施策划和组织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评估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反思和改进第十五章:教学持续改进15.1 持续改进目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变化适应教育的发展和趋势15.2 教师专业发展参与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研究诗歌教育和教学方法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15.3 教学研究与创新关注诗歌教育和文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欣赏艾青的诗歌作品,深入解读《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 学历案
《我爱这土地》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与情感探究二、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品味诗歌的精妙表达。
4、培养对祖国、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学习资源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歌原文。
2、相关的诗歌赏析资料和评论文章。
3、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它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对土地那深沉而炽热的爱。
(二)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歌意象1、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思考并回答,如“土地”象征着祖国,“河流”象征着长期以来遭受的苦难,“风”象征着人民的抗争,“黎明”象征着希望。
2、小组讨论:这些意象是如何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四)分析诗歌语言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容词、动词等,如“悲愤”“激怒”“温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和感染力,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句,简洁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五)体会诗歌情感1、思考:诗人为何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或者讲述身边与土地有关的故事。
2、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进一步感受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挚爱。
九年级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九年级我爱这土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艾青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艾青(1910 年 3 月 27 日—1996 年 5 月 5 日),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 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艾青的诗作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发表于同年 12 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描绘着土地,抒发着对土地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的一首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对土地的那份挚爱。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时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整体感知1、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2、诗歌中“土地”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土地”象征着遭受日寇践踏的祖国大地。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本课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读懂并理解全文;3.能够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可以先通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很多人都说人生在世,爱国爱家是最重要的,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2.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讨论。
二、阅读文本(15分钟)1.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文章,然后进行整体感知;2.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用PPT展示文本关键词,并读课文要点;3.学生阅读完毕后,可以选择几位学生来诵读课文,帮助再次加深理解。
三、针对性问题解答(15分钟)针对性地提问学生,以便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1.请简要谈谈有关“我爱这土地”这个题目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受。
2.作者用何种方法来表达对土地的热爱?3.作者为什么给《我爱这土地》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4.孙犁在课文中写到“我爱这土地”时,是怎样的情感?5.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觉得“爱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吗?为什么?四、拓展讨论(10分钟)根据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他们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并进行拓展讨论。
1.每个人爱国的方式不同,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举措来爱国呢?2.你认为爱国的形式有哪些,你是如何做到的呢?3.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4.你有什么话想要对老一辈中国人说?你对祖国的未来有何期许?五、课堂总结(5分钟)根据课堂的讨论和学生的回答,给出本课的总结,再次强调“爱国爱家”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导学案结束】【导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本课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读懂并理解全文;3.能够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可以先通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很多人都说人生在世,爱国爱家是最重要的,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2.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讨论。
《我爱这土地》 学历案
《我爱这土地》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爱这土地”——深入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深情二、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学习资源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歌原文。
2、相关的诗歌朗诵音频和视频。
3、对诗歌的赏析文章。
四、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2、听诗歌朗诵音频,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3、学生模仿朗诵,小组内互相倾听、评价,选出代表在班级展示。
(二)理解意象,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2、小组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
3、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祖国遭受苦难的悲愤和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品味语言,深入探究1、学生自主挑选诗歌中自己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小组内交流分享,互相补充和完善观点。
3、班级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深入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对比阅读1、提供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2、小组讨论两首诗歌在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五)联系生活,表达爱国1、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祖国以及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学习评价1、诗歌朗诵评价:从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朗诵表现。
2、小组讨论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观点表达和合作能力。
3、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其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和实际行动的规划。
《我爱这土地》 学历案
《我爱这土地》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爱这土地”主题探究二、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4、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学习资源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歌原文。
2、相关的诗歌赏析文章和评论。
3、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至少三遍。
2、查阅资料,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课堂导入1、展示一些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如雄伟的长城、广袤的草原、奔腾的黄河等,引导学生思考:当看到这些美景时,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2、提问:如果祖国面临困境,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行动?(三)诗歌解读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2、再读诗歌,理解意象(1)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
(3)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遭受苦难的祖国,“河流”“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反抗,“黎明”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3、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为何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即使遭受磨难,也要为祖国歌唱的坚定决心。
(3)探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至死不渝的热爱。
4、分析手法,品味语言(1)探讨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嘶哑”“悲愤”“激怒”等,感受诗人情感的强烈。
(四)朗读与背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2、开展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3、尝试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爱国诗歌,并谈谈感受。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校教学部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
关于《我爱这土地》教案三篇
关于《我爱这土地》教案三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学习并运用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增强思维能力:分析诗歌主题、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重点词汇如“激昂”、“悲愤”;句式如“因为……所以……”。
2.教学难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事迹。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诗歌背景及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朗读与感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难点解析:学Biblioteka 可能在朗读时无法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并示范。
(3)诗歌主题分析:深入剖析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意象、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和讲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基本情感、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我爱这土地》 学历案
《我爱这土地》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二、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3、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资源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歌原文。
2、相关的诗歌朗诵音频和视频。
3、诗歌赏析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我们身处祖国的大地,感受着它的广袤与富饶,心中是否涌起一种深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感受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炽热之爱。
(二)初读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听诗歌朗诵音频,感受朗诵者的情感表达。
(三)理解诗歌意象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祖国。
河流:象征着人民的悲愤。
风:象征着人民的抗争。
黎明: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2、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悲愤、沉重,但又充满希望的意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四)分析诗歌语言1、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明快,却富有感染力。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直抒胸臆,将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体会诗人情感1、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表达了对祖国遭受苦难的悲愤,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
2、这种情感是如何在诗歌中逐步展现的?诗歌开头通过描绘土地的悲惨景象,引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接着通过对河流、风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人民的抗争;最后以“黎明”的意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六)拓展延伸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爱国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爱护环境、遵守法律法规、努力学习工作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爱这土地 学案
我爱这土地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艾青(1910~1996),原名,笔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意,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国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
故国,故乡,故园,故亲,人之所恋,恒久一耶。
让我们随着“土地歌者”艾青,一道去吟唱对祖国深情柔美的恋歌。
1.查找有关作者的信息。
2.查找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知识积累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撕哑喉咙汹涌
B.温柔腐烂深冗
C.激怒悲愤黎明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3.填空。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四、问题探究
《我爱这土地》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2.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3.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
五、中考链接
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喉咙,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