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历史回溯共32页
民国乡村建设试验的探索与实践
民国乡村建设试验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毛赢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0期[摘要]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运行和变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列强入侵,“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自“五四运动”之后,“多元救国论”逐渐兴起,一大批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社会,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理念拯救乡村、拯救中国。
一时间,有理想、有抱负的众多知识分子纷纷“到民间去”,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和四川北碚(今重庆市北碚区)三地。
[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探索;启示[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1 梁漱溟与“邹平试验”梁漱溟,原籍广西桂林,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失调”问题,要拯救中国就应该再造新文化。
而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乡村,因此拯救中国就应该从乡村建设开始。
1931年3月,在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梁漱溟来到山东并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选取邹平作为推行乡村建设的试验县,系统而有序地开展“政教合一”的试验。
他主要施行了以下举措。
其一,推行县政改革。
按地理、习俗等将全县划分为14个乡,乡下设自然村。
原有区、镇、乡各公所及区长、乡长全部取消,改为新的乡村组织,即村设村学,乡设乡学,培养和训练乡村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
其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成立生产经营领域和金融信用领域的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此外,以研究院的农场为推手,指导农民进行技术改良,发展农村副业,推广有效的新经验与技术。
其三,推行乡村自卫。
组织户口调查,强化户籍工作。
设立民团干部训练所,培训干部,并组织联庄会训练。
积极引导乡村习俗,支持成立诸如“乡村改进会”和“忠义社”等道德协会,清除“落后而有害”的乡村陋习。
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邹平试验不得不草草收场。
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
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国乡村发展的理论伴随着中国乡村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从梁漱溟的文化论、晏阳初的教育论、卢作义的以工促农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解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当前针对三农问题的城乡一体化观点,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而作出的决策选择。
乡村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不同的乡村发展理论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但是很久以来,乡村发展很少被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使用,乡村发展经常被等同于农村发展、农村现代化,或是在城乡发展中作为城市化的条件被考虑。
澄清乡村发展的理论框架,有益于乡村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为乡村的发展找到较为合理的理论基础。
1乡村发展概念的界定1.1乡村的概念1.1.1乡村发展内涵。
张小林认为,乡村的定义应让位于乡村性这一概念,在一定地域内考察乡村性质的强弱,从对立面来看,就是城市性的弱强。
乡村性的具体选择与参照标准有关,还与研究的尺度大小(如个人、单个聚落到不同大小的地域单元)、选择的指标与采用的方法有关。
1.1.2乡村的外延。
首先地域范围取向定义大致有2种看法。
第一种将乡村等同于农村。
袁镜身等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
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杨懋春将“乡村社会”与“农村社会”等同,认为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须包括一群农民家庭、自数个至十余个的村、一个集镇、及集镇与其周围各村所形成的集镇区。
这样一个农村社会就是“乡村社区”。
第二种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将城镇以外的社会定为乡村社会。
王洁钢认为乡村是指以行政区划的乡镇所辖的地域实体,它的外延是以乡(镇)政府所在的圩镇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
刘冠生把不属于城镇的区域均划为乡村,即乡村是除直辖市、较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县政府驻地的城关镇和其他建制镇。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2021年3月V ol.23No.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23卷第2期Mar.2021DOI:10.11885/j.issn.1674-5094.2020.07.27.03文章编号:1674-5094(2021)02-0030-06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志码:A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姚小飞*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民国时期,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时的优秀知识分子提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系列思想: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把重心放在乡村建设进而振兴中国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吴景超为代表的都市救济学派从城乡关系一体化的视角提出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理论,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提出的从土地里长出乡土工业进而长出民族工业的乡村内生城市化道路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世情国情农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审视这些理论观点,从中可以发现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宝贵的本土资源。
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三农”工作;农村发展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s in the Period of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YAO Xiaofei*School of Marxism,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 Hubei,442000,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and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ural work in the new era.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outstanding intellectual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deas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China’s modernization.The scholars of rural construction school represented by Liang Shumi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rural construction,which focuses 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evitalization.The urban relief school represented by Wu Jingchao advocated urban development to relieve the country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and the academic school represented by Fei Xiaoto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rural urbanization aiming to develop national industry via rural industrialization.Although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nd outside of China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thes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bout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re still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Key words: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rural constru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work on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rural development姚小飞.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30–35.YAO Xiaofei.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23(2):30–35.*收稿日期:2020–07–27作者简介:姚小飞(1980–),女(汉族),湖北钟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城乡发展问题。
乡村建设历史详解
2、社会式 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 各种活动为中心,使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主要 针对成年人和妇女。 “毕业同学会” 会员可当“表证农 家” 3、家庭式 “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 当的训练”,使在家庭中的男女老少都能得到相 当的教育,分别有户主、主妇——科技盲、法盲 做新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 型农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梁漱溟——乡治运动
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的问题,不同的人、学派都有自 己的理论与看法,例如前面的晏阳先生初认为农村问题 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即“愚、穷、弱、私”。还有的 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 首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 治。不过梁漱溟确认为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 是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 私,何以会如此,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他认 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解决了社会内部 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 兴儒家文化为旨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其三是对县政府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县政建设 实验开始后研究院获得了对县政府的领导权。 之前县政府下设有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 教育局,但四局归相应的省厅管理,县政府无 法指挥他们的具体业务,由此,研究院对乡村 建设就难有发言权。对此,梁漱溟进行了大胆 的裁局设科改革,统一了县级行政,充实了县 政府力量,为以后推行邹平的社会改进事业起 到了很好的作用。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简要回顾
彭大鹏近代的中国可谓命运多舛,历尽磨难,历史运动的轨迹充满着不确定性,各种思潮、各种社会力量则交织在这波诡云谲的变局中。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综合改造运动,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
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和机构有600 多个,设立的试验区则有1,000 多处。
用梁漱溟的话说,这些参与者“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
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
他们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的理念体系和价值诉求对中国积贫积弱的乡村社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造活动,这些乡村建设运动的时间有长有短,范围有大有小,工作有繁有简,动机也不相同,但都试图在不变更既有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前提下从事经济、社会、文化改良,探索农村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出路。
回顾乡村建设运动历史,探询乡村建设者的足迹和路向,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事业,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
为什么会在二十世纪的那个年代涌现出如此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呢?从经济上来看,一方面农村积贫积弱,同时又受工商业经济的渗透,自然经济处于崩溃之际,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19 31 年到1936 年,中国工业年增长率保持在9.3% 的水平,10 年间兴建了8 000 公里铁路,超过以前几十年的两倍,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 年代翻了一番。
按照《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说法,1927 年到1937 年,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城市工商业大发展的结果之一是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差距的相对扩大。
从文化和社会来看,农村也处于一个凋敝的阶段,城市为传统农民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劳动力转移机会,由此农村愈益显得没有生机与活力,旧的传统和伦理观念此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凡此诸种致使社会上出现了“救济乡村”的呼吁。
而且在这一阶段,战事渐稀,中国暂时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各种社会改良和试验提供了机会,乡村建设运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涌现的。
简述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演变
到面 、 由面到体 、 终结 的演变过程 。考察这一 历 史, 最后 不但会 对 当时的 乡村 自治 有深 刻的理 解 , 更重要 的是 总 结经 验教 训来服 务 当今
在 2 世 纪 3 年代 , 0 0 乡村建 设运 动成为政 治的前沿 , 一些 著 名 学者 如晏 阳初 、 梁漱 溟等 也加 入其 中 , 乡村 自 活 动办 治
辛亥革命后, 建立了中华 民国。以民权和民生为 出发
点, 孙中山倡导 以县为单位的地方 自 , 治 但革命果实被袁世 凯篡夺后, 他很快便通令各省停办 自 , 治 然慑于人们 的地方
议, 并审议通过了《 限期实行乡村 自治案》不久, , 国民政府颁 布了《 自治法》确立了狭义下实行 区、 、 邻司机行政 县 , 村 阊、
编制 。为 了推广 村 治 , 下来 的几 年 里 , 民党 陆续 通 过 了 接 国
了简单的梳理 , 并且结合村民自 治对民国时期乡村 自治的经
验 与教训进行 概括 。 1 民国时期 乡村 自治 的演变过程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J r lf o n
姆 i Si 06 3 (3 : 1 - 2 1 . c. 0 , 1)3 0 3 1 2 4 2
责任编辑
庆珞
责任校对
庆珞
简述 民国 时期 乡村 自治 的演 变
李志军 (北 林 技 学 文 院陕 杨 1 0 西 农 科 大 人 学 , 凌71) 西 2 0
当前村民自 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 针对村民 自 治的 路径 、 存在的问题 , 学界人士踊跃献计献策 , 不乏有从历史中 窥探经验者 , 但对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乡村 自 治系统的论
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乡村秩序重建的探索
将行政权重点深入到乡村治理,这实际上夸大了地 方自治的作用,因此,其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 实施。南京临时政府仅存约 3 个月,就被袁世凯为首 的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袁世凯执政后,北洋政府 在 1921 年 7 月颁布了《市自治制》和《乡自治制》,开 始在县级以下设立自治机构,重建国家与乡村治理 的关系,并美其名为“地方自治”,但其根本目的是为 了维护自身的独裁统治。南京国民政府夺得国家政 权后,推行县自治,但是县政府代表的是上级的意愿 而非群众的利益,村民的实际权利很小。1934 年“联 保连坐”和“保甲”制度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真正结 束。辛亥革命成功后,乡村秩序建设从“国权不下县” 也 就 转 变 成“ 国 家—乡 村 社 会 ”的 模 式 ,国 家 行 政 权 不断深入到乡村。
辛亥革命成功后,国家对乡村秩序的重建进入了 “国家—乡村社会”探索阶段,在近代社会,南京临时 政 府 、北 洋 军 阀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都 推 行“ 地 方 自 治 ”。 孙中山也主张通过完善地方自治来巩固国家政权,
收稿日期:2019-04-16 作者简介:谢 佳(1994—),女,重庆忠县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于传统社会和近代社会的时间划分,学术界有 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传统社会是从公元前 221 年到 1912 年清帝退位,近代社会是指 1912 年到 1949 年新 中国成立,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在传统社会 里,乡村秩序是“皇权不下县”和地方精英对乡村治理 相结合的产物,表现出“专制—自治”的特点。传统社会 末期,尤其是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大部 分乡村遭受巨大破坏,传统的乡村秩序也在逐步解体。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发布了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成 功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统的乡村治理制 度也随之解体,国家对乡村秩序的治理开始了现代化 探索,开启了国家政权逐步深入到乡村和对乡村秩序 重建的新纪元。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曹天忠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曹天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2据一般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的重心在县以上的城市社会。
但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日本侵略和自然灾害频繁,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中国政治社会重心有由城市下移乡村基层的趋势。
乡村建设各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等不约而同地聚焦乡村。
已有研究从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 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存在路线上的不可调和与对立,而与国民党政权有更多依存和合作关系。
但是,如果从乡建运动的进行程序的特点和各派别联合的新角度加以考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情况也绝非那样简单。
按照乡建代表人物之一的章元善的看法,乡建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化零为整”。
即它首先是在民间分散地从某一区域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等某一方面作为入手处和中心点,形成各自的特色和派别,然后在内容上扩展到其他方面,并与外面的派别发生交互和联系,化合成有机的整体,这时才足以称为“乡村建设运动”。
这与坊间将乡建运动简单等同于乡建实践,大相径庭。
同时,乡建欲打破天然所具有的地域性的限制,提高效率,扩展为全国性的运动,达到复兴民族的最终目标,必须进行更大范围和程度的联合。
这些都表明,乡建各派的联合成为理解和重新把握乡建内在理路的关键。
而各派联合的主要纽带和平台就是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
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一二三次会议,先后于1933年7月在邹平、1934年10月在定县和1935年10月在无锡举行。
因此,以乡村工作讨论会为中心,从各派交互联系的新角度,深入探讨乡建各派之间以及民间各派与官方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使乡建的研究别开生面,而且可为方兴未艾的侧重对立、疏于联合的学术流派和政治流派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一、乡村建设派分与联合的成因20世纪30年代初,盛极一时的乡村建设派别的数目,远不止通常所说的陶行知晓庄生活教育,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梁漱溟邹平村治,黄炎培、江问渔徐公桥职业教育和高践四、俞庆棠无锡民众教育等三大或五大派别。
乡村建设运动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
乡村建设运动概况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一批知 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参加运动的先后有 600多个团体。主要有:山 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中华职业教育社、河南镇 平等 3县民团组织、江宁实验县、兰溪实验站、 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山 东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区、广西经济委员会农村 建设实验区等。
所谓“低消费、高福利”
所谓“低消费”,就是讲求节俭,鼓励“新三 年旧三年”,反对铺张浪费。 所谓“高福利”,就是人们对生活感到满意, 认为人生有价值,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关键是反对单纯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生活 方式。
“低消费、高福利”的方式举例
让村民生活在村庄过去以来的历史之中,有根。让村民 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预期。 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 让村民在相互交往中体味人生,不只有外在的经济收入 评价标准,而且有村庄内部的评价标准。 村民不是在家中独自观看电视上别人的表演,而且在生 活中,在相互交往中,在公共空间中,体味着生活中的 酸甜苦辣。让村庄成为村民自己生活的舞台,让村民在 自己生活的舞台上表演自己生活中的悲喜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将村庄建设成为一个 文化生产场所,从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
林毅夫观点
林毅夫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的 情况下,应该通过国家对农村的水、电、路投 资,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农民需求,从而消化 当前国内严重过剩的工业品供给能力。 林毅夫认为,如果国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 投入农村水电路建设,从而解除农民购买彩电、 冰箱、洗衣机的硬件瓶劲,则农民户均占有三 大件的比重可望提高一倍,国内三大件剩余生 产能力也因此可能消化掉。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原由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科目中国近代史文献导读姓名谭小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入学年月2010年9月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原由中国自古以农业为国之根本,农村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经历了多次富强运动的尝试,但中国任然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农业、农村依然是国之根本,影响着整个国运。
产生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的乡村建设运动。
它是中国社会深刻的政治危机和尖锐的民族矛盾的产物。
人们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认识不一。
梁潄溟对于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认为是由于“农村破坏造成的”,而引起乡村破坏的原因则是天灾人祸和社会风气改变。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一书中认为乡村建设行形成的原因:“由于帝国主义的夹紧侵略和连年军阀混战造成农村破产,不仅贫雇农无法生活,就是富农和中小地主也遭到损害,因而产生资产阶级乃至地主阶级的乡村改良运动。
”引起这场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村土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
讨吃要饭,抗捐抗税,抢米暴动,此起彼伏。
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度动荡,严重影响了政治的稳定性。
因此农村静的衰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引起了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关注。
他们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
农村经济衰落的表现一、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的残破首先表现在土地的高度集中上,据毛泽东,1931年对江西兴国的调查显示,不满人口总数6% 的地主、富农却占有80%的土地。
占人口总数20%的中农,占有土地15%占人口总数74%的贫雇农和其他劳动人民,占有的土地仅为5%。
1933年夏,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曾对河南中部的许昌辉县和镇平等县。
共15村1248户农家做过挨户调查,结果显示:许昌占总户数6.11%的地主和富农占有21.78%的农田,而占总户数76.86%的贫农、雇农和其他劳动农民占有的土地仅有47.81%。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国农业水平,保障抗战期间的军粮民食以及开发西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至今只有少数研究抗战时期后方个别省份或地区农业的论文有所涉及①全面的,全时期的,全国范围的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则尚无人问津。
笔者不揣浅陋,特此抛砖引玉,以求就方家。
一、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抗日战争前农田水利事业受到重视抗日战争前几年,为了复兴农村,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伊始,除继续办理长江、淮河、汉水、赣江、并江北里下河、通海各港筑堤、浚河、建置闸涵以及河南省伊、洛、沙、颖各河建筑堤坝、桥涵和植树、护岸等工程外,复致力兴办西北灌溉事业。
如陕西省的泾惠渠、洛惠渠、绥远的民生渠以及甘肃、宁夏两省重要水渠均于年内分别进行。
泾惠渠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的秦郑国渠,据称当时溉田4.5万顷,以后,年久失修,至清末因渠身罅漏,仅溉田200顷。
民国初年曾议兴修,以工款无着未能兴工。
1928年,陕西省政府与华洋义赈会合力筹备,将原拟第一期计划分为两部,上部筑堤河坝,凿引水洞,及拓宽旧石渠、土渠、修建跨渠桥梁等工程,由华洋义赈会担任,于1930年冬开工;其下部修总干渠、南北干渠、中白渠及其桥梁、涵洞、跌水、渡槽、分水闸、斗门等工程,由陕西省政府担任。
至1932年夏,各项工程大部告一段落,约计用费140万元。
据统计,1932年实灌地亩为8万亩;1933年增为32万亩,1934年增至42万亩。
另据调查,1934年,泾阳一县,产棉价值在百万元以上。
每亩地价由5、6元增至40元。
“教育及地方事业均因以发展,人民渐形康阜”②。
据经济委员会派往查勘工程----------------- ① 侯德础:《试论抗战时期四川农业的艰难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S7年第6期;陈国生:《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顾朴光:《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农林牧业概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张奇、杨红伟:《论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具体区分了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研究特点及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阶段/主要成果/研究热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曾经兴起过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的乡村社会建设运动。
但由于种种社会或政治原因,这一持续十余年之久,波及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建国后很长时期里鲜有系统客观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关注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和领导者梁漱溟和晏阳初及他们在山东邹平和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近年来,学术界对整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在乡村建设运动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研究阶段第一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对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编辑出版。
第二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较为宏观的初步研究。
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多角度、多学科地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一)再现和重审乡村建设运动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对梁漱溟、晏阳初等代表人物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活动的重现,来重新审视乡村建设活动的思想理论及成效。
朱汉国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马勇的《梁漱溟评传》、宋恩荣等的《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詹一之等的《一项为和平与发展奠基工程——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价》、屠茂芹的《梁漱溟在山东做的实验》以及杨雅彬在《近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对梁漱溟开展乡村建设旨趣、思想基础、具体方案及乡村建设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再现和评论。
旅美华人、历史学家吴湘湘著的《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一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史笔,勾画了晏阳初60年间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伟大实践。
吴洪成的《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一文也再现了晏阳初在定县乡村开展平民教育实验的史实,并对其进行了历史的评价及理论反思。
乡村建设史课件
清末变革思想演进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梁启超
新民说
推翻满清
民主共和
改良 新政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君主立宪
制度论
器物论
1.2 辛亥革命、新文化、五四运动
时期:1910s中期-
废科举、清末新政、君主立宪、帝制复辟
15
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占中国资本总额的比重: 1894 年为 60.7% , 1913 年为 80.3% , 1936 年 为 78.4% ,外国在华资本占据着绝对优势。 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1920 年为 4.9% , 1936 年为 10.8% , 1949 年 为 17% 。
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知能、教育者的态度、科
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宗教家的精神
1943,“哥白尼逝世四百年全美纪念委员会”,
有实际贡献的现代革命者。“其成就确实影响未
来岁月我们文化的全貌”
26
晏阳初
1945年,赛珍珠与《告语人民》,“全世界需要
这样一种计划”
1948年,“晏阳初条款”,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
•
问题讨论:梁漱溟在两种高增长(1930年代黄金十年、1950年代国家资本)时期的 不忍和保守——最后的大儒/妇人之仁?
其他民国乡建主要流派
• • • • • 政府主体——农村复兴委员会/中央政治研究院推进“保甲制”
– – 阎锡山· 村本政治· 山西 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民团建设· 广西
卢作孚· 乡镇社会制度建设——北碚镇治试验
– 以教育救农村/勤俭办学,自力更生;学校3年被取缔
Hale Waihona Puke 黄炎培、江恒源· 职业教育——徐公桥试验区、乌江、镇平、江宁试验
乡村建设历史
其三是对县政府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县政建设 实验开始后研究院获得了对县政府的领导权。 之前县政府下设有公安局、财政局、建设局、 教育局,但四局归相应的省厅管理,县政府无 法指挥他们的具体业务,由此,研究院对乡村 建设就难有发言权。对此,梁漱溟进行了大胆 的裁局设科改革,统一了县级行政,充实了县 政府力量,为以后推行邹平的社会改进事业起 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该道路的分析:中国缺乏阶级,靠社会内部的阶级对抗暴发社会革命,像西 方那样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不可能。中国文化代表人类未来,资本主义社 会在本世纪弊端丛生,中国不能模仿。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社 会主义道路建筑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中国唯一可行 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主要为农民做些什么呢?梁漱 溟概括为:“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组织” 即把分散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组织合作 社,在这个方面邹平做得很好,影响很大。“科 学技术”即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
陶行知——教育改革
陶 行 知 的 四 块 糖
陶行知主张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教学 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 动相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最好能与当地初中联合起来,建立起务 农实习的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学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老师在《知识分子下乡 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 支农活动是继五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六十年 代、文革之后的第六代知识分子下乡运动。 大学生支利用假期 回家乡进行调研,然后把报告交给杂志社,由杂志社 组织专家学者对报告评奖。这样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农 村的真实情况,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回家的路费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 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略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
1 9 3 1 年春 ,梁漱溟等人在 山东邹平县合作 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 究 院。梁漱溟之前不久在广 东提倡 “ 乡治 ” 、在 河南实验 “ 村治 ” ,到 了 山东则确定称为 “ 乡村建设 ” 。由于邹平县 紧邻胶济铁路 , 距 离济南不 远 ,并且县本身面积适 中 , 从各个方面看条件都有利于开展乡村建设实 验 。所 以就选址于邹平县。而乡村建设研究院具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是 乡村建设研究部 ,这里的学员毕业后会被分配到实验县 担任科长或者辅 导员的职务。第二是 乡村 服务人 员训 练部 ,学 员结 业后各 回原籍 所在 地 ,担任其县关于乡村建设 的骨干 岗位 。第三为乡村建设 的实验 区,主 要是以邹平县作为实验 地。实验 区设有县政府机构 , 隶 属于乡村建设研 究院 ,县长是由研究 院提名 , 通过省政府任命。1 9 3 2 年邹平县从乡村建 设实验区改称为县政 建设实验县 。乡村建设研 究院还 于 1 9 3 5 年 建立 了 座乡村建设 师范 院,就 位于研 究部 里 ,粱漱 溟 曾经 担任 校长半 年时 间。开设的课程除了乡村建设 的理论 、乡村教育 、精神的陶冶外 ,其他 均与普通师范院校的课 程类似 。 ( 2 )梁漱溟对纠正乡村陋习采 取的措施 不得不说长久以来 中国的乡村存在很多陋习 , 像 求神 、女孩裹脚缠 足 、男孩旱婚 、吸食鸦 片等 ,乡村教育的 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些陈规陋 习。梁漱溟通过 针对性 的措施一一纠正 ,确实收到了成 效。他 的乡村建 设运动核心是以社会 为本位 。把 中国农村问题的关 键源 于精神文化 的孱 弱 ,于是就有 了通过儒 家文化兴起 ,取得社会改 良的成果 。 [ 6 ] ( 4 )对梁漱溟乡建运动的认识 梁漱溟想法是将政 治和伦理两大原则混合起 来 , 成 为一个新型 的混 合体概念 ,是一种饱含儒家思想 的构想。但它实质 上的表现 ,则是把儒 家思想政治化 , 不通过道德理想转化成为政治 ,而采取其 他手段获得政 治权力后 ,利用政治干预甚至歪 曲学术 ,最终 目的是将 ‘ 道统 ’变成对 农民进行思想精神控制 的手段 。 ” 尽管这样 ,纵观整个历史 ,关于儒家 的此类 理想也从未在其 中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当然在 乡村 建设 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30 年代初,河北定县,晏阳初(左一)和平民 教育促进会的同事们在一起。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教育思想
—— 开办平民学校,教农民识字,只是“定县实验”的第一步。 但是如果农民的经济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生计问题不能解决,他 们就会慢慢失去读书识字的兴趣。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 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文艺教 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 改造方案。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晏阳初( 1890—1990 )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 硕士。在那个年代,以他这样的海归背景,谋得一 份体面的美差混上个高官显贵并非难事,但他的头 衔却是:平教总会总干事——这是个靠募捐化缘的 公益性的清贫组织。
他成为了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第一步是先调查每村的情况,包括的项目有 每村位置、家数、人数,村长副村长姓名、年龄、 职业,可作平民学校的地点,耕地亩数、主要农 作物、寺庙及宗教信仰人数等等,非常具体详细。 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后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 况。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 乡村建设方案。1930年7月晏阳初制定了一个定 县乡村建设“十年计划”方案,其实施的主要内 容及方式贯穿了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博士下乡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晏阳初像一个布道者, 他到处演讲宣传,动员人们同他一起去服务中国的农 民,振兴中国的农村,建设一个新中国。他遇到了许 多志同道合者。
陈筑山——曾在16岁考秀才,后前往日本、美国 留学11年,辛亥革命后成为第一届国会议员。辞去了 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一职,成为平教总会的平民文 学部主任。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久,这 场在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温和改良运动因抗战爆发中断,又因政治因素被淹没在历史大潮当中。 1949年后,他们在中国大陆的实践经验被带到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全球化下农村建设的 一条出路。 这一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全国出现了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涌现了一大批乡村建设 的杰出人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郑锦——曾在日本留学10年,是梁启超的好友,后 来任平教总会的视听教育部主任。
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在南京 任东南大学的教授。后辞去南京的教职,任平教总会 生计教育主任。
还有很多……
这些洋博士们,原本都有体面的职位和丰厚的收入, 但他们却甘心情愿放弃这一切,跟着晏阳初奔赴距北 京两百多公里的河北定县,住进农民土屋。
——平民教育运动,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
——主持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工作
——创建“乡村建设学院”
1943年,在美国举行“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 大会”,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世界名人共十 人,被全美纪念委员会膺选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 性贡献的伟人”。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为什么选择定县?
县域规模,影响会比较大 ——“集中人力物力于这一县境,工作一二十年, 甚至三十年,应可将这一县建设成为20世纪中国 所需要的典型”
已有基础 ——定县有一位乡绅米迪刚,已经在定县的翟城 村做了不少开化民智的事,比如办新学、创办自 治公所、讲演社、图书馆等。
容易传布 ——定县离北平不远,又处于华北一带的中心, 交通便利,改良的结果容易传布。
卫生教育 ——致力于保健制度的建立:第一级是保健员,负责村 单位的保健卫生工作;第二级是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 机关,负责约3万人口的区域;第三级是保健院,为全县 卫生之最高机关。
文艺教育 ——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 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和农村戏剧。
——编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以及简单易认的认字 教材,并办了《农民报》。建立广播站,成立农民剧团 等等。其中特别注重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四大教育
生计教育 ——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培养“表证农家”,起到示范 带动的作用; ——建立合作组织,成立合作社达130个; ——推广优良品种,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推广优良棉 花种子,改良猪种和鸡种; ——平教总会与高等学校开展合作,第一个合作单位是 清华学校的农科。
美丽乡村掀起了一波乡村建设的热潮。
美丽中国
美
宜居
幸福村居
丽
宜业
村庄 村庄布点规划 美丽办 乡
宜游
规 划
人 村 共 美
美好乡村 村
追溯历史,在民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
一批知识精英为乡村建设的理想付出了一生心血,虽然持续不断的外战和 内战使得他们的努力终被蹉跎,但是先辈们的理想并没有被后来人遗忘。
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 生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 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 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社会调查
——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仁在定县乡村建设中,十 分重视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晏阳初——定县
梁漱溟——邹平
卢作孚——北碚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晏阳初( 1890—1990 )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获 学士学位。 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 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 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 文化组织担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