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盈利模式分析(doc 6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利店的盈利模式分析(doc 6页)
便利店盈利模式
西方著名学者布茨·艾伦研究表明,在很多行业中与经营规模高度相关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之间是呈正斜率变化的,即获得高市场占有率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这几乎成了国内企业便利店发展的共识。

自1995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登陆伊始,短短7年光景,便利店在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渐成燎原之势。

其中,上海的便利店发展最为成熟。

据最新资料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上海已有24小时便利店3500家。

目前,一些大的便利店巨头仍在加速发展,如“联华快客”现有门店800多家,“可的”门店700多家,“21世纪”门店600多家,并且意欲2003年再开500家,“好德”门店500多家,且还在以每天一家的速度向前推进。

但相对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盈利。

据悉,在上海10余家便利店中,目前几乎没有一家能够真正实现盈利。

投资之初,不少便利店原打算营业后三年进入盈利期,而现在,且不说盈利,就连维持生计也成了问题。

他们一直很惶惑。

日本的7—11食品的平均毛利高达47%,台湾7—1 1的平均毛利也达到了30%,真正做大做强以后的便利店,毛利率应该上升,至少也该在25%以上。

而我国便利店毛利率普遍偏低,平均在20%左右,近两年由于同业竞争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彼此的无效内耗,毛利率在市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

毫无疑问,便利店的尴尬使相当一部分业内在线竞争者身陷囹圄,进退维谷。

近两年不少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便利店将是继超市之后发展最为迅速也是最有前景的零售业态。

但事实上,便利店在国内由于政策掣肘和市场先天条件的制约,发展得并不顺利。

顾客选择
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有两大族群。

一类追求娱乐、享受、习惯“夜生活”,以12—25岁年轻人、单身一族、青年学生、夜间上班族为主;一类是迫于快节奏生活而习惯快速购物或急需购物,以职业妇女、家庭、老年人群、旅途应急人群为主。

根据便利店选址所在地域的不同,便利店目标顾客族群的选择是不同的。

如在生活小区、学校、网吧、商务区,市场构成常以第一族群为主,而在加油站、火车站等地区,便利店则常常会选择第二族群作为服务目标,企业应根据现有和潜在市场的构成状况,选择合适的目标顾客群或族群组合。

有选择就会有放弃。

便利店在市场发萌初期应极力规避超过企业能力所及的目标顾客。

如在北京,若以高档写字楼和商业区白领为目标顾客,就会面临店铺租金成本高和购买力不足的状况,这会使便利店面临困境。

同时,由于便利店是传统超市的一种游离业态,目标顾客在需求上会有所重叠,便利店在价格竞争上的相对弱势要求便利店应尽量避免竞争业态的的直面冲击,在同一目标顾客群的不同需求上截取细分层,以形成差异化相对竞争优
事实上,便利店业态之所以将核心竞争力集成在“便利”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所提供的服务。

这种精细化的服务配置成为了便利店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最显著的特征。

便利店的服务是集邮局、银行、办公室服务、冲印店、票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

同商品配置一样,其常常应具体目标顾客族群的需求进行“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层次化的配置。

战略控制
与其他竞争业态相比,便利店的竞争优势是通过“便利”来体现的。

这种便利性集中表现在:
1.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的商圈辐射半径一般不会超过500米,顾客徒步5—7分钟即可到达。

2.时间的便利性:大超市营业时间一般是8:00—23:00,便利店却是“Anytime”式24小时营业,一周7天开放,可在顾客急需的任何时刻都能及时满足,有时甚至打个电话即可。

3.商品的便利性:便利店经营面积一般50—200平米左右,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满足目标顾客的各种需求,商品的配置应采用广、窄、浅组合,即品
种多,一般2000—3000种,但可选性少,单品可能只有一两个畅销品牌,同时同一商品库存量少,以争取更大的陈列空间。

4.拿取的便利性:商品陈列布局上力求考虑目标顾客如老人、小孩拿取方便,且商店陈设一目了然。

5.交易的便利性:由于采用超市类的电子收款机,员工操作熟练,不会出现排队等候现象,使顾客购物时间缩短,一般顾客平均逗留时间5分钟左右。

这种差异化竞争优势可以使便利店有足够的信心在与其他业态竞争的
环境中生存。

然而,便利店生存面临的不单是竞争业态的压力,更多的还是来自同业竞争者的威胁。

如上海豫园地区的三牌楼路虽然只有百米长,却簇拥着4家便利店,他们分别是:好德便利、联华快客、捷强和21世纪便利,如此拥挤的程度,仅是上海便利店过度竞争的一个局部写真。

一般来说,在一个行业的幼稚期,弱势企业应主攻市场的某一点,营造避风港,形成市场区隔,随着这小块局域市场的成长而壮大;强势企业则可迅速规模扩张,以形成成本领先优势。

但中国便利店竞争,大小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条路:规模扩张、数量制胜。

在市场容量增长有限的空间里,竞争企业数量的激烈竞争直接导致了竞争环境的恶化。

业务界定
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最为灵活的分支,具有网络资源分布最广的显著优势,这使它成为了外界各种企业实体的战略传导枢纽。

便利店内外资源的相互借势,使其商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足令其他竞争业态望尘莫及,同时这种与外界资源嫁接程度的差别,也对同业竞争者形成了结构性区隔。

北京便利店市场发展之所以坎坷重重,一个重要的制约瓶颈是物流配送。

北京的物流配送在结构上倾向于为大卖场、大超市等集中性大规模送货,还不能适应为便利店零散的小规模送货。

这种硬性的结构性制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国内便利店的发展应较多的应用第三方物流,以满足便利店便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满意度。

目前,国内借助较多的是邮政系统的物流资源,由此而产生的便利店也名之为邮政连锁便利店。

在中国,邮政作为一家传统的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比较完善的实物传递网,其网络的一体化是国内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便利店总部借助邮政系统的分销配送优势,可以完美地实现商品的当日及时配送。

当然,第三方物流只是一个借势工具。

如果企业实力足够强大,可以自建供应链,如日本7—11,其店铺选址上常采用多米诺集中开店模式,由于店铺间距小,并且每20家设置一个配送中心,其平均每台配送车辆的运输半径就大大缩短了,在节省物流成本的同时,又能实现货品的快速及时配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