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与教育活动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习俗与规范
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习俗与规范对儿童社会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遵守社会习俗与规范的儿童更容易被社 会接纳和认可,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社会媒体与网络环境
现代社会的媒体与网络环境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日益显著。积极、健康的媒体与网络内容有助于儿童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相反,消极、不良的媒体与网络内容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价值观扭曲、行 为失范等问题。
以游戏为手段的教育活动设计
游戏化设计
将社会行为教育内容以游 戏的形式呈现,增加活动 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情境模拟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模拟社 会行为场景,培养其应对 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则意识培养
在游戏中引导学前儿童遵 守游戏规则,培养其遵守 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和习 惯。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教育活动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提高其社交技 能、自我控制能力、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水平。
针对不同的儿童群体和社交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方案,例如 针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社交退缩儿童等,可以分别采用游 戏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方法进行干预。
引导儿童参与
通过示范、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 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社会行为教育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表 现,如言语、行为、情绪等,来评价
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水平。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和逐渐掌握各种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1-2岁的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并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互动。
他们通过模仿和观察来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例如学会与人眼神接触、微笑和挥手。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保育人员的陪伴和指导对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2-3岁的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行为,如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分享玩具和合作游戏等。
他们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分享注意力和情感,学会了等待和轮流等待。
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帮助他们发展出尊重和合作的态度。
3-4岁的儿童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社交技能。
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他们开始发展友谊关系,与其他儿童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学会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到了4-5岁的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进一步巩固。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并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和时间,表现出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的人际关系。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可以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其次,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帮助儿童模仿和学习社交技能。
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另外,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技能也是重要的一环。
教育者可以教授儿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
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
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
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
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
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
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
老师:你借给他嘛。
洋溢:不。
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
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
(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
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
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
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
(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必然表现出以自身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的特点,这被皮亚杰成为“自我中心性”。
我国幼儿4岁时已表现出道德认知的去自我中心化,4~5岁使幼儿社会认知去自我中心化的敏感时期。
移情是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动力。
同伴关系(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有受欢迎型、被忽视型和被拒绝型
道德品质
道德是一个社会或一个阶级为其成员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在学前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中,自我意识和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的发展是学龄初期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能够善意地帮助和支持他人,或使他人受益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同情、援助、分享、鼓励、保护、给予、牺牲、安慰、合作、鼓舞等。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一种导致人或动物身体或情感受到伤害,或者是导致财物被损坏或破坏的行为。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心理和谐的特征
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愿意投身于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日子。
二、新课导入
认知发展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理论流派。
三、新课讲授
(一)皮亚杰的个人经历与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二、导入新课
在心理学历史上,由于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和观点等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三、新课讲授
(一)弗洛伊德的个人经历与精神分析的产生
布罗伊尔 对 弗洛伊德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早期教育的。
1900年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
请你说出学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何意义和作用?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包括情感表达、合作、分享、争取注意和解决冲突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如下:1. 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开心、生气、害怕等。
他们能够用词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来理解他人的情感。
2. 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学前儿童逐渐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他们开始能够遵循规则、分工合作和分享资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3. 分享意识逐渐形成:学前儿童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
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主动帮助他人。
4. 争取注意和关注的行为增多:学前儿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如大声说话、做出夸张的动作等。
他们开始懂得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5. 解决冲突的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常会遇到冲突,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解决冲突。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妥协、合作解决问题。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家长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和倾听儿童的意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型: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的大人和同伴,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良好社交行为的榜样,展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3. 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学前儿童需要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儿童互动。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早期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早期教育越 来越受到重视,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 道德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为早期教育提 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问题
哪些因素会影响0—3岁儿童亲社 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社会资源的利用
利用博物馆、图书馆、 公园等社会资源,引导 孩子学会尊重文化、爱 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亲 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社会舆论的引导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 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 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孩 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道德观。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表现出更多的分 享、合作、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这些行为的发展受到家庭、幼儿园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同 时也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密切相关。
03
模仿行为
0—3岁儿童通过观察和模 仿成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 规范和价值观。
自我中心主义
此阶段的儿童往往以自我 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 感受和观点。
服从权威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服从成 人或权威人物的命令和规 则,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 方式。
道德发展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社会适应
道德发展有助于儿童适应 社会规范,与他人建立良 好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中 生存和发展。
教育实践的应用研究 不足
目前关于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 德发展的教育实践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教育实践的应用 研究,探讨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 际教育中,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 德认知的更好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 –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主要途径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促进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3)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 满足心理需要,减少受挫心理; • 提供宣泄压力的途径 •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和强化
小结
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2.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 攻击行为的起因 • 攻击行为的方式 • 攻击行为的类型 •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模仿: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 • 经验的积累与强化 • 挫折 •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 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 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想得到的东西采取的抢夺 、推搡等行为; 敌意攻击:为了伤害他人而采取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的方式主要有: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物品攻击和关系攻击等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如自己的玩具
给人看、送人、拿出玩具参与别人的行动。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的个别差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友好、合作和帮助等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包括定义、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社交认知能力、合作与共享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感受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并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其中包括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定义,讨论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第三部分将介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幼儿在社交认知能力、合作与共享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感受与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四部分将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将详细介绍有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方式,并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并强调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大班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该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在友善、合作和帮助他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并提供促进其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2.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与他人之间进行合作、分享、交流和关爱等积极的社交互动。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行为和技能。
这些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互助、友谊和尊重等,是儿童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的学习、适应、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早期,儿童主要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私的行为特征,往往难以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分享和合作行为。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开始与同伴进行更多的互动,建立友谊关系,并逐渐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儿童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都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家庭作为儿童最初的社会化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分享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和解决冲突。
其次,幼儿园作为儿童社交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创设积极的互动环境,培养儿童的友谊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与同伴相处和分享资源。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交活动和文化传统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范例和支持,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引导。
针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教育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来影响儿童的行为,积极引导儿童学习和模仿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其次,教育者应该创设积极的互动环境,为儿童提供分享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有效解决冲突和问题。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逐渐形成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以及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倾向。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从早期的自我中心到逐渐关注他人的过程。
在早期阶段,儿童主要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自私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随着儿童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并开始展现出一些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和帮助等。
这一过程的发展离不开儿童对他人的包容、理解和接纳。
儿童通过模仿、经验和教育的方式逐渐学会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情绪,并能够通过合作和沟通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指通过适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相适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育者应该成为儿童的榜样,展示亲社会行为的典范。
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教育者可以向儿童展示合作、分享和关怀他人的行为模式。
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合作的团队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协调和互相帮助。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儿童参与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造林、捐款等,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培养儿童的情商和共情能力,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情商包括情绪认知、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教育儿童情商,可以提高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共情能力指的是儿童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情感教育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适应。
不同儿童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策略,帮助每个儿童发展其个体潜能。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儿童从出生后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
当他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或动作时,社会性行为就表现出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其社会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性行为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就是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对各种事件,对他人的行为或言语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具体的交往行为是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的。
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类。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
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这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的。
但从动机看,分属不同层次和水平,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
因为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反社会行为是指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儿童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造成人际间的矛盾、冲突,甚至犯罪、伤亡等,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儿童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制约。
1.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
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
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 助人行为即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提供物 质或活动上的帮助。 质或活动上的帮助。儿童的助人动机是多种 多样的, 多样的,可分为由情景直接引发的助人
动机、互惠性助人动机、 动机、互惠性助人动机、责任心和义 务感驱使的助人动机、 务感驱使的助人动机、服从权威的助 人动机、 人动机、利他性动机以及角色期望所 六种。调查表明, 产生的助人动机六种。调查表明,儿童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
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就是人在相互交往的 过程中对各种事件,对他人的行为 或言语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反 应。具体的交往行为是人们通过社 会性行为来实现的。根据社会性行 为的动机和目的,可分为亲社会 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类。
主要研究问题: 主要研究问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 三、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四、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三、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首先是激素的作用。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 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 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 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 击性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 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其次是遗传基础。在 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 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 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 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再次是气质 差异。气质在个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中,相对而 言是与生物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最 密切的。儿童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 境相互作用。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 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 具体的行为方式。研究发展,“困难型”儿童 往往在学前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 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 助人与分享、合作、安慰与保护是学前儿童亲
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亲社会行为按发生的情境可以分为: ❖ 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见义勇为”。 ❖ 一般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让座”、
“主动捡地上的废纸”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按动机可以分为: ❖ 利他动机:无私、不求回报。 ❖ 互惠动机:利己倾向、期望得到奖赏。
启示:面对邻里,同事、朋友利益之 争时,应该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 谦礼让才能受人尊敬,从而达到人际 关系的和谐共融。
盲人挑灯
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一个苦行僧走到 一个荒僻的地方,看到一盏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亮过来。 走至近处,却发现挑灯者是一个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 个双目失明的人,挑一盏灯岂不是多此一举?
❖ 辛德勒是纳粹统治下欧洲犹太人的营救者。二战时,希特 勒政府有计划地杀害了上百万的犹太人。
❖ 对一些人来说,这场大屠杀象征了人类本质最丑恶的一面, 不仅仅是刽子手们凶残的行为和纳粹有计划的谋杀,还包 括国际社会的无动于衷。
❖ 然而在大屠杀中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利他主义英雄,一些 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的英雄。
僧人问:“敢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为何还要挑一 盏灯?”盲人缓缓答道:“这个问题不只一个人问我了。现在是 黑夜吗?我听说黑夜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 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僧人若有所悟的说: “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盲人却说:“我是在为我自己!”僧 人又愣住了:“为你自己?”盲人语气淡 定自若说“是啊,我提灯笼是为了让别人 看到我,不会误撞我,这样就可以保护我 安全了。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是为 别人带来光明,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 热情的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 坎,是我免受许多危险。”
❖ 勃兰特上台伊始便着手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关系。 1970年12月6日下午,勃兰特飞往华沙,受到官方 正式欢迎。在演奏德国国歌时,波兰人的脸上都流 露出强烈愤激表情,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曾长期是 希特勒集中营的囚徒。
❖ 勃兰特知道,二战中波兰600万人牺牲,损失惨重, 仅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杀害了近400万 犹太妇女儿童和男人……日程安排,是向华沙无名 烈士墓和华沙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来 到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前,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电视摄像机前和无数记者的闪光灯下,勃兰特扑 通一声跪下。
❖ 1992年10月,勃兰特因患癌症以78岁的高龄逝世。一生 都在致力于担任“和平使者”。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 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 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
。 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 一位记者深情地写道:“于是,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 必须这样做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 当时波兰感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许多波兰人为勃兰特举 动感动得落泪。勃兰特圆满地完成使命回国。
❖ 1971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 特197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当晚德国青年举起火炬,络 绎不绝地来到勃兰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祝贺。
4、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 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 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 “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 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 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 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 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 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 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 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 沙,于众目睽睽之孽 深重,以下跪来减轻良心上的重负吗?不。二次大战中, 勃兰特是名坚强的反纳粹的斗士,被希特勒下令开除 国籍,并到处追捕。他被迫亡命挪威。战后返回祖国, 作为社会民主党活动家积极复兴国家。1969年10月, 以社民党主席身份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 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将个体的
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
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的行为。 ❖反社会行为: 指违法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最具有 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 在场的人大为震惊,东道国代表团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这个举动绝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 量就跪下了。当天东西方都掀起轩然大波,评论四起。
❖ 西德国内也出现恶意评论,认为勃兰特有辱国格人格。勃 兰特很坦然,他认为:“谁愿意理解我,他就能理解我。 在德国和世界其它地方,很多人是会理解我的。”
第七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无偿献血 关爱他人
救助 爱心捐助
Page 5
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是父母 教育子女的成功例子。 2、故事的主人公是汉代著名 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3、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 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 弟弟。
❖1942年夏天,12岁的Samuel Oliner和他的家人 被迫搬进了肮脏的、被围起来的波兰.Bobowa 犹太人社区。一天,Samuel一家都被逮捕装进 了卡车里。
❖ 继母希望这个男孩可以从这场死亡中逃脱,让他 快跑藏起来。当Samuel到了犹太人社区外面时, 他来到了附近一位叫Balwina的农妇家里。
❖ 尽管巨大危险笼罩着她自己和她的家庭, Balwina还是掩护了这个犹太男孩,教他装成一 个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几英里以外的农场做帮 工。Samuel的家人被残杀了,但在那个他几乎 不认识的、勇敢而无私的妇女的帮助下,这个男 孩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