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两篇 主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示范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示范课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 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 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
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什么? 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 未寝”中的“亦”。
3、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
1、作家作品。 2、朗读训练。 3、疏通文意。 4、文本解读。 5、疑难探究。 6、考点聚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释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 山水名作。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感觉
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
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 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 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 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具体描述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

欲清颓晨,的沉薄鳞雾竞将跃要。消实散是的欲时界候之,仙传都来。猿自、 鸟坠落此起潜彼游伏在的水中鸣的叫鱼声; 人间天堂
这里康实乐在以是来人间,的未仙复境有啊能。与自其从奇南朝者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不欣再赏这种欣奇赏丽风景了。
❖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 想要 )睡, ❖月色入户( 门 ), ❖欣然( 高兴 )起行。 ❖念( 想到)无[人]与(和 ) [吾]
为( 作 )乐者, ❖遂(于是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怀透民明亦;未用寝“(藻睡荇觉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 竹柏相倒与影(。一起 )步于中庭( 院中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美的豪放乐观!
作 业:
❖完成学案——《短文两篇》 ❖推举课后阅读: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言简意赅,字字玑珠 四字为主,句式整齐 句句含景,画面优美
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一句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文章中心;中间部分具 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 文。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浑然 天成。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背文章!
•山
两层意思:
•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实际上 却为自己的行为自豪:月色处处有,唯有乐趣高 雅之人才能欣赏.(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 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 虚冷月的仙境。)

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2024版)

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2024版)

了解张怀民
展示自学成果
遂 寝 藻 荇
qǐn
zăo
suì
xìng
掌握字音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同学们,苏轼的这篇小品文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我们首先聆听课文录音,在美文经典中感受一千多年前苏轼的人生感悟。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读懂文章内容
1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读懂文章内容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简介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留有《陶隐居集》。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友。中书是谢
征的官职。
听朗读
陶 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tuí lín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学卷、哲学卷、美术卷、中国传统医学卷、化学卷,都设
有"陶弘景"条目,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第一课时
答 谢 中 书 书 陶 弘 景
南朝
作者资料
作者是陶弘景,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是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梁 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这篇文章是 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 谈山水的信。文章里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插入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共4张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共4张PPT)-课件
试卷下载:
—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苏
南京)人。南朝齐、
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 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 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 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写作思路: 课文理解
高峰入云(仰视)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 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

课文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 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 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 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 美好。
课文探究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课文梳理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
描 绘 了 秀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俯瞰 平远
高,水之净
极目远眺,青翠 的竹林和五彩的 山石互相映衬,
静景
美 的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高远
呈现出绚烂辉煌 的气象,万物勃
古今异义
01
03 02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重点实词
四时俱备
四季
晓雾将歇
消散
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句子翻译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部编 八年级上册语文
10 短 文 两 篇
《答 谢 中 书 书》 陶弘景 《记承天诗夜游》 苏 轼
新课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 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 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 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 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作 者

背 景

翻 译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课件(幻灯片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课件(幻灯片41张)

分句释义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 本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照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合作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归
隐山林的志趣,及能够和古 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 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小结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作者写景没有仅仅 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及大自然勃 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 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景物相融会的生命愉悦。
月光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 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 了。
品鉴课文
短文分三层来理解,请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每层写的是什么?
记 ——寻伴夜游

天 寺
——庭中月色

游 ——月下感叹
品鉴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在文中找出原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品鉴课文
描写月色的句子妙在何处?试做赏析。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明亮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 静谧之感。(正面描写)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 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侧面描写),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了无尘俗的胸襟。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短文两篇课件
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记 记叙--- 月色入户,夜游赏月




寺 描写--月如积水,竹柏如藻、荇 交


游 议论--- 闲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闲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乐者” ——门庭冷落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交往之稀 ——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短文两篇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张家界之魔幻
武当之神秀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九寨沟之静谧
题解
“谢中书” “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 指的是谢徵。 ,题目最后一个“书”的意思是 书信、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徒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有《陶 隐居集》。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 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 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 遂至承天寺
于是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共同、一起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 盖竹柏影也
原来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何夜游承天寺?
有乐景 月色入户 无与为乐 2、作者夜游承天寺,看到了怎样的“乐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

译读美文 :
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欣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的人了。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 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 和松柏的影子。
短文两篇
检查预习:
夕日欲颓( tu í) 沉鳞(Lín)竞(jìng)跃(yuè) 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四时俱(jù )备 未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交横(héng) 竹柏( bǎi)影
朗读美文
(标出停顿,体会情感)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衣/欲睡,
•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 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 还加了“本州安置” 字样,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描写对象
句式


骈文,多用四字句
谢 中 书
四季景色 山水长卷。
构成对偶,句式整 齐,节奏感较强; 间用散句,于整齐

并分别用一个字谈谈读文 感受
品读美景
写景对象 句式 写作手法
情感
《答谢中书 书》
《记承天寺 夜游》
• 请任选一个角度(修辞,手法,句式,短语 等),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对偶中 描绘了山水相伴相映。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同步课程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同步课程课件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 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 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 小品名作。
(qǐn)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zǎo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xì中nɡ/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2.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结束语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 胸中难免郁郁。但是他没有一味自怜自 艾纠结不堪,而是寄情山水去消解内心 的抑郁,抚平心灵的创伤。面对坎坷挫 折,他坦荡旷达、乐观超脱。
千年回望,那一夜如水澄澈的月光, 让我们静静抚摸着一颗孤独高傲的心。
谢谢观赏
故 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记承

明 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
。 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并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 家,合称为“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文本分析
本文以 月色 为线索,可以分为__三___层次?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课件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 悦、欢快之情和自豪,得意之情。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 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 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 然的喜悦。
达标测评。
检测1、背诵课文。
•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来集体 背诵课文!
小试牛刀,背诵课文。
(提示1.参照图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提示2
总引1句
答谢中书书 写景2-6 句 四季常景 仰视:高峰 入云 日变景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四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都有。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 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坠落
潜游在水 中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跃出水面。
指人间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 什么言外之意?(P55“思考探究”二) (1).景物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 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 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 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_回_谢__中__书__的__信
3. 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 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
简答。
峰、流、壁、林、竹、雾、
(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4、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 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内精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3、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 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 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陶弘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总分总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
了 山水相映
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 之美。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 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美` 处好境世界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 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 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 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 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 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 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答谢中书书》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 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
作业
1、完成《答谢中书书》的抄写。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 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 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 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说说描写月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静 夜 思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少时 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 章。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 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 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 结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