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标签:柴胡疏肝散;胃脘痛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由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组成,功效疏肝理气解郁,为治疗肝气郁滞证的经典方剂。《谦斋医学讲稿》认为:“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川芎理气活血,为臣药;陈皮、枳壳行气导滞,芍药养血柔肝止痛,为佐药;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等肝气郁滞之证。近年来,笔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多种胃脘痛,取得良好效果,现举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案例1:患者,女,65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上腹胀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月。患者2年前曾在某三甲医院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予西药治疗后病情反复。现症:胃脘胀满时痛、痛连两胁,喜叹息,嗳气,神疲,食少,口干,大便干结,无反酸、口苦、呕吐等,舌黯红,苔少而干,脉弦细。中医诊断:胃脘痛(辨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证)。治宜疏肝理气、养阴和胃止痛。处方: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0 g,川芎10 g,香附10 g,陈皮12 g,砂仁(后下)10 g,郁金15 g,沙参10 g,麦冬10 g,石斛15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嘱忌食腌制、烧烤、油炸食品,不饮浓茶。服7剂后,胃痛连胁、嗳气等明显好转,守方去香附、砂仁,加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太子参10 g、山楂10 g,继进30余剂,余症消失。其后以上方增减并改汤为丸,间服2年,复查胃镜正常。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喜食辛辣肥甘之品等有关,若失治误治,可发展为胃癌。

本案患者证以肝胃不和为主,兼胃阴不足,故治以疏肝理气、养阴和胃止痛为法。方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砂仁、郁金行气止痛,沙参、麦冬、石斛养阴和胃;久病入络,故加莪术、山楂行气散瘀、健脾和胃,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太子参益气养阴、防止癌变。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舒,胃气得和,阴液得养,瘀血得散。先汤后丸,辨证加减,坚持服用,注意禁忌,终使胃痛得愈。

1.2 胆汁反流性胃炎

案例2:患者,男,46岁,2012年7月16日初诊。1年来,患者时感胃脘胀痛,伴呕吐少量黄绿色苦水,嗳气频作,劳累及情绪变化后加重,1周前在某院检查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予吗丁啉、硫糖铝片口服治疗无效。现症:

上腹胃脘部胀痛时作,偶有呕吐,吐出少许黄绿色苦水,情绪激动后疼痛加重,纳呆,口干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胃脘痛(辨为肝胃郁热证)。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和胃止痛。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枳壳15 g,川芎10 g,香附10 g,青皮10 g,砂仁(后下)10 g,郁金15 g,竹茹15 g,黄连6 g,吴茱萸3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服7剂后,患者觉胃痛、口干口苦、嗳气减轻,无呕吐苦水,仍便秘、尿黄,前方去竹茹、砂仁、吴茱萸,加熟大黄5 g泄热通便;继服7剂,胃脘胀痛偶作,纳呆,无呕吐、口苦,大便微溏。守方去熟大黄、黄连、青皮、香附,加陈皮10 g、白术10 g、麦芽10 g以健脾和胃,续服1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胃镜正常。

按: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胆汁反流入胃,进而导致胃窦部炎症。本案患者辨证属肝气犯胃,郁而化热,胃气上逆,故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和胃止痛,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陈皮易青皮,加郁金、竹茹、黄连、吴茱萸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并加熟大黄泄热通便。待热退而正虚之时,去苦寒伤胃之品,加陈皮、白术、麦芽以理气健脾和胃而收功。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

案例3:患者,女,50岁,2011年4月9日初诊。9个月前,患者因丧偶,情绪抑郁,悲伤易哭,并常觉胃脘胀满,时时隐痛,食后尤甚,嗳气,喜叹息,纳呆,心烦失眠,二便尚可,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胃镜及B超检查肝、胆、脾、胰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证)、郁证(肝气郁滞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处方:柴胡10 g,白芍15 g,陈皮10 g,枳壳10 g,香附12 g,郁金10 g,川芎10 g,栀子10 g,淮小麦30 g,麦芽15 g,神曲15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并嘱多参加集体和户外活动,多与人交流,舒畅情志。服7剂后,胃脘胀满减轻、已不痛,纳可,心烦、抑郁稍减,仍嗳气,口苦口干,夜寐不安。前方去麦芽、神曲,加旋覆花(包煎)10 g、丹参30 g、黄连5 g以和胃降逆、清心安神。继服14剂后,偶有餐后胃脘饱胀、不痛,口干口苦除,夜寐稍安,时感悲伤,前方去黄连、旋覆花,加酸枣仁15 g、合欢皮10 g养血安神,加减继进半月余,患者诸证悉愈。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劳倦伤脾等所致,其病位在胃,但与肝关系密切。本案患者因家事不顺,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形成肝胃不和证,同时悲伤抑郁证候明显。遵“木郁达之”,所谓治肝可以安胃,疏肝可以解郁。故用柴胡疏肝散为主疏肝解郁,兼和胃止痛;合越鞠丸和甘麦大枣汤以行气解郁、宁心安神,兼以生活调理,则情志得畅,肝郁得解,胃气得和,诸证自除而病愈。

2 小结

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的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其中所称的“当心而痛”即指胃

痛而言,其病因多为饮食伤胃、寒邪犯胃、脾胃虚弱及肝气犯胃等。《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说明本病以肝气犯胃者多见。上述案例,西医病名虽不同,但中医均属胃脘痛,皆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木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导致气机不畅而引起。故治疗均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首务,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治疗。通过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肝郁得舒,胃气得和,气血畅达,则诸证自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之异病同治的特色。另外,临证还需嘱患者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之品,并配合情志疗法,保持心情舒畅,方可收全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