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一)教学设计(公开课)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公开课)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公开课)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

峡口小学师会林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里程表,熟练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难点: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乘小火车取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这一路上,你会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会找到很多有趣的问题,想出发吗?

二、讲授新课

(一)相邻两地间的路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北京至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想解决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3.汇报展示

(1)谁来展示你的想法?

(2)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各城市之间的路程吗?(二)相隔两地之间的路程

1.提出问题。

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上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展示

(三)根据算式说出是那两个城市间的距离

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呢?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5页练一练习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里程表(一)

1.277—146=131(千米)

答: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

2.689—146=543(千米)

答:保定到郑州有543千米。

圆的面积教案(公开课)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达标规程:操作---观察---引用---概括---记忆---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圆形纸板、剪刀、彩笔、三角板等学具。 教师:相应课件或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422020.5 2 2 n 12.56 - n 2、已知圆的半径r,怎样求圆周长? 已知圆的半径r,圆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首先利用课件或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在内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明确:这条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填充的部分是曲线围成的面是圆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亲身体验一下,并理解圆的面积指的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 、以幻灯片1的情境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预设:(出示幻灯片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的这幅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观察思考)师:请你来说说。生1:我发现图上有一匹马拴在了树上。 师:请你也来说说。生2:我发现马儿吃草的最大范围可能是个圆形。 师:哦,是个圆形,还有没有?请仔细观察。生:我发现一个马儿提出了一 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生:这个小马说“我的最大活动范围有多大?”。 师:你们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办?(生:我认为要知道用多大范围, 就得知道马儿它走过的圆形面积。) 师:只要知道圆的面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吧?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三、探究新知。 (一)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 ?确定“转化”的策略。

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教案设计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庆节假期你们都去哪里旅游?玩得开心吗?淘气在国庆节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他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1)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2)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先指名说一说,然后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2.你能提出问题吗?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愿意吗? (1)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2)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弄清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保定到石家庄分别是哪能一段路程。 (3)你还会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试着画一画。 展示学生的不同表示方法。 重点看学生的线段图。 说一说线段图与行车路线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 不同点:淘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了方向。 (4)你会向他一样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独立画图。

画完后同桌交流,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你能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277-146=131(千米)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说清楚每个数量在图中表示的是哪能一段路程。 (6)你还想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哪能两个相邻城市之间的路程? 学生先说一说。 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先画一画,再解决问题。 4.老师有一个问题: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你会解决吗? (1)学生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再进行计算。 (2)集体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689-146=543(千米) 5.你还会求出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自己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6.老师发现有同学列出了这样的算式:813-689,你知道他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1)学生对照里程表,在路线图中找一找,再画一画。 (2)说一说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三年级《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公议小学:xx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 重点:掌握里程表读数表示的意义。 难点: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 1、回顾交流,我们在学习“火车里程表”时,学会了利用路线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在线路图上标出地点、距离和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重点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即:表中每个数据都是当天的里程数与以前的里程数的总和。 (二)解决问题二:

1、你能试着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每个数据的意义吗?学生试着画一画。 2、展示淘气画的“线段”示意图,同桌议一议,交流自己的理解。 3、集体交流,问: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的是160千米吗?是多少?表中的星期三的555千米是什么意思?是星期三就行驶了555千米吗?图中的哪一部分表示星期三行驶的路程? 4、学生模仿着画一画,进一步理解。 5、总结:通过刚才大家对“汽车里程表”的理解,你觉得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三)解决问题三: 1、提出问题:淘气的叔叔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来? 2、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思考过程。书中呈现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 要让每个学生参与。 二.巩固新知 1、P27第1题:教师解释单位千瓦时就是平时所说的“度”,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画出线段示意图,说一说每个数据表示的意义。⑵小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⑶小题可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最简便。 2、P27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 3、P27第3题:学生要理解“再行驶”的含义,再独立解答。 4、P27第4题:学生注意区别这个里程表与汽车里程表的区别,理解题意,独立尝试解决。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教案教学设计 4里程表(一)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读懂图,会画图,并能根据图意解决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三个重点内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如下特点: 1.观察对照,将里程表中的信息与路线图中的每段路程对应起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了解里程表中的数据,再到路线图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路段,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看懂路线图,理解每个数据所表示的含义。2.重视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画线段图。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原路线图中找一找、画一画,

再把路线图抽象成线段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路线图与线段图的共同点,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线段图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火车里程表 学生准备城市地图火车里程表 教学过程 ⊙互动谈话,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有出去旅行的经历吗?出发之前,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我们出发之前,最想知道的就是我们离目的地到底有多远,多长时间才能到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里程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1.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24页的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请学生独立观察,从表格和路线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提问: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说一说,指一指。 学生观察表格和路线图,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指一指,再到讲台前面利用大屏幕向全班同学汇报。2.解决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1)提问: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与其他哪几段路程有关联,有怎样的关联? (学生观察后明确:这段路程与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是相关联的,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等于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 (2)画一画。 ①请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明确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保定到石家庄分别指的是哪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认识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吗?它们分别有几个平平的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一)认一认——引入新知 师:大家还认识他们吗? (师依次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 师:谁来介绍一下它们。 生介绍这些立体图形。学生如果不认识三棱柱,教师直接介绍。 师:对于上学期学过的这些立体图形,大家认的很准。 师:请大家来摸一摸,看看其他的物体有“平平”的地方吗?拿出你们袋子里的实物,找一找,用手摸一摸它们“平平”的地方,感觉一下。 (学生动手,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实物上的平面,感知面在体上)(平平的,滑滑的) 师:大家摸到的平平的地方就是立体图形的面,圆柱上容易滚动的那个面是平平的面吗? 生:不是,是弯曲的,圆柱体的平面在两头,圆圆的。 师:是的,圆柱体上容易滚动的摸起来弯曲的面叫曲面,还有球的表面也是曲面,对于曲面,以后我们再研究,今天我们只研究平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这是一种新的图形——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玩一玩——把面“请”下来 1、说一说 师:你能想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移下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办法得到它们? 生1:把长方体的盒子放在纸上,用笔描出它的边线。 生2:剪一剪,从纸上剪下来一个面。 生3:用印泥把面印到纸上。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全班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从什么体上取下了一个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把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贴到黑板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公开课)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6—88页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基于长方形面积计算(三年级下册)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上册)之上的,并为以后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已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一些感性例子,但不会注意到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交流方法的过程。 2.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五.教具学具:自制长方形框架,课件,学具袋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认识一位王大爷,家住县城郊区,家有两块花园地,一块地是长方形,一块地是平行四边形。最近政府要将他家两块花园地卖给开发商,每平方米补偿40元。王大爷想自己先算一算一共能卖多少钱,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生1:知到两块花园地的面积就行. 生1:测量出长方形花园地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再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教案

教学内容: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新的计算方法后,有利用新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导入,激发兴趣。 (一)尺子上的测量——铅笔有多少? 1、第一层次:从尺子上的“0”刻度开始量,铅笔的终点(笔尖) 指向哪一刻度,铅笔就有多长。分别测量了7cm、9cm和5cm长的铅笔。 2、第二层次:从尺子中途刻度开始测量,铅笔的长度就是“铅笔 笔尖的终点(笔尖)所知的长度”减去“尺子0刻度到铅笔笔尖的长度”。如7—2=5cm、8—3=5cm、9—2=7cm。由于第一层次的预设,第二个层次虽费时不多,效果却不错。 设计意图: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二)理解“路程”中的“距离” 如果说上面的尺子是标准规范的“长度”,那么下面的路程和行程就是变形弯曲的距离。 1、火车里程表 2、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1)北京到郑州有()千米,北京到西安有()千米。2)保定到洛阳有多少千米? 3)保定到郑州与石家庄到洛阳这两段铁路,各长多少千米?哪段铁路长?长多少千米?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切记急于求成,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三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培养,又是学生的提问旺旺踩不到点上。这时,教师应注意及时点播引导,指导提问方法。在学生描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用较为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叙述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探索交流,获得心智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上的火车里程表。 1)谁来说说从里程表中指导了什么数学信息?(表格里反映出来的内容就是数学信息,尽量让学生说表格中的内容即可,不要再这个地方浪费时间) 2)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整理的能力。提出问题试分

《场景歌》公开课教学设计

《场景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课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第1小节展示的是一幅海边风景图;第2小节展示的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3小节展示的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4小节描绘的是少先队员的活动场面。 全文读来朗朗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因此对课文介绍的某些场景可能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让他们找一些优美的图片,辅助理解课文,从而认识汉字,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建议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在玩中学,游戏中学,活动中学,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喜欢汉字,喜欢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使用量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难点:展开想象,学会表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滩、艘”等10个生字,会写“群、队”等5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在情境中学习儿歌,积累数量词。 3.反复朗读,感受场景图展示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面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队:辨析比较“队”和“对”。 对( ) 排( ) 队( ) ( )号入座 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习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3)一队“红领巾”:平常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队‘红领巾””指的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帮助学生对“垂柳”一词建立起形象的感知。引入诗句以丰富学生感知。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里程表(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火车里程表”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会解决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获取信息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类比迁移能够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和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2.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结合“火车里程表”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会解决三位 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和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类比迁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逐步体会画直观图和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在其中探求新知。 课前准备 课件、练习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你去过长途旅行吗?一路上经过几个城市?你估计从家乡到每个城市大约多少千米? 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师:大家还真是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关于火车里程表方面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里程表(一)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出示北京—西安的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请大家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出示主题图),想想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说说从北京到西安经过哪几个城市? 学生读懂图意,理解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的实际意义,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养成认真读图、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 生:保定到郑州多少千米? 生:保定到洛阳多少千米? 生:保定到西安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请大家先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弄清北京、保定、石家庄每两地之间分别指的是哪一段路程,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学生动手标出每两地之间的路程的距离。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画一画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有需要的也可以自学后再画一画,再尝试解答。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师:请你说说算式中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每个数量再线路图中表示的是哪一段路程。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结合情境理解和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再次探究,类比迁移,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材第26~27页) 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 课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都是关于“里程表”的问题,可能有相通之处。】 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千米。 师: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 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 生2: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即160-35=125(千米)。 师: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 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 <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生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数,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 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看汽车里程表的方法同看火车里程表的方法是一样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其实就相当于从出发(0起点)到结束(当天终点)的距离,而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则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里程表(二)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1.细心研读教材,利用“从哪里到哪里多少千米”和“里程表读数与行驶里程数、电表的读数与用电量”知识的相通之处进行迁移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借助“北京—西安”的路线图比较形象地理解所求问题,迁移到通过“里程表的转动”及“电表的转动”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比较抽象的理解,它们的思路是一致的,直观地演示将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支撑,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画图分析题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A类

《认识面积》公开课教案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0~6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认识并理解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正方形、长方形、方格纸、小圆片、橘子、粉笔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很开心,因为家的房子在装修房子,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 生:工人给墙面粉刷。生:工人给地面铺地砖。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墙面、地面,你们还能找到其他面吗? 生:书面、桌面… 师:你能从这些物体找到面吗?如果找到,请用手摸一摸。 (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师:再摸摸硬币、橘子的面(学生摸一摸) 师:同学们,不管这些面是平的、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现在请同学们摸一摸粉笔盒的表面。 (学生摸一摸) 师:观察黑板不同物体的面,这些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生:数学书封面大,硬币表面小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在数学当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面积”。(板书)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硬币表面的大小是(硬币表面的面积);(粉笔盒上面的大小)就是粉笔盒上面的面积;

里程表一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庆节假期你们都去哪里旅游?玩得开心吗?淘气在国庆节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他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1)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2)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先指名说一说,然后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2.你能提出问题吗?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愿意吗? (1)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2)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弄清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保定到石家庄分别是哪能一段路程。 (3)你还会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试着画一画。 展示学生的不同表示方法。 重点看学生的线段图。 说一说线段图与行车路线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 不同点:淘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了方向。 (4)你会向他一样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独立画图。 画完后同桌交流,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你能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277-146=131(千米)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说清楚每个数量在图中表示的是哪能一段路程。 (6)你还想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哪能两个相邻城市之间的路程? 学生先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意义(尤其是非0起点) 2、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会画线段图和读懂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分散难点: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吗?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师:现在羊村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羊羊运动会,你想看一下吗?(想)下面要进行的是100米的比赛,下面有请喜羊羊和懒羊羊上场,你预测一下谁会赢?为什么? 师:比赛现在开始,最后谁获得了冠军?你认为公平吗? 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喜羊羊所跑的路程呢?你认为起点是多少?(0米)终点是多少?(100米) 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懒羊羊所跑的路程呢?你认为起点是多少?(60米)终点是多少?(100米)

仔细观察这两条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你能算出喜羊羊跑了多少米?100-0=100 懒羊羊跑了多少米呢?(100-60=40)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 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单位:千米) (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读懂了题目的意思吗? 师:里程表读数是35千米是什么意思?这里的16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350千米表示什

么意思? 师出示直观图,分别介绍35千米和160千米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条线段图表示星期一走了多少千米吗? (生画图)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通过线段图,你知道如何求星期一走了多少千米?(160-35=125千米)(2)你能再画一条线段表示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吗? (生画图)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你如何求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350-160=190千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公开课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和体验。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一个,剪刀、尺子各一把。 学情分析: 目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学习的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为主,认知水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逻辑滚动的,并且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才能有效的进行合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2、出示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这份礼物的外表更美观。(包上包装纸) 至少要多大的包装纸呢?求这张包装纸大小也就是求什么呢?(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呢?(上、下、前、后、左、右,并叫学生上台指出六个面。) 3、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究竟怎么去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探索学习一下《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二、自主探索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它们的联系。(同桌合作)小组活动一:完成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剪刀沿着长方体的棱把长方体展开,观察长方体展开之后的形状。 (同桌之间只展开一个长方体) ②在展开图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前面和后面,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 活动二: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PPT展示)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坐过车没? 学生:坐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嗯,是的,就是汽车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嗯,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 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4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二)优秀 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额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直觉,培养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含义,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出示数线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 师提问:你能快速算出蓝格子中的数字,并说出计算过程吗? 生答:550-350=200;770-550=220; 师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数线这个老朋友,数线上面的数字越往右面越( ),数线中增加或者减少的数字都写在哪里? 师小结:今天我就用与数线道理相同的图形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里程表(二)中看一看。(板书课题里程表(二)) 活动2【讲授】情境解读 二、情境解读 师:(出示主题图)谁能给大家读一下给出的信息。 师:这里面的35是什么意思? 生:35是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表格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回家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这些读数是怎样达到的呢?我们来看看里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走动情况? (放视频,停在35)星期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35) 师:星期一开始工作了,到了回家时里程表是(160千米),星期一一天是由多少开始走到多少? 生:星期一是由早上的35千米开始走到回家时的160千米。 师:这160千米是星期一一天走的吗? 生:不是,出车时是35,回家时是160,中间多出来的才是星期一一天走的,用160-35=125。 师:同意吗? 师:边放视频边解释:里程表继续走,星期二是从什么时候的读数开始走。 生:星期二是由星期一回家时160开始走。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的旋转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 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 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 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 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 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一、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里程表1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

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一碗清汤荞麦面(公开课教案)

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学目标 本课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出发,在回顾小说的前提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中的要素之一“人物”作为角度,结合具体的描写,如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来深入探讨人物给读者带来的“感动”,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主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对人物的分析理解,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从而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并得出自己感动的源头,由此及彼寻找这些感动在现实中和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读,思考下列问题: (一) 1.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2.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3.那女人购买阳春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 4.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 (二) 1.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将二号桌上摆好 “预约席”的牌子 2.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公德 二、导入:歌曲《北国之春》 (展示课件)《北国之春》这首歌曲是一首日本民间歌曲,这是一首表达思念家乡之情的歌曲,因为当时日本有很多为了求学或者打工谋生而离开北方农村去南方的年轻人,这首歌正是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所以在当时很是流行。是日本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写。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给国民带来梦想、希望和情趣,使得日本人民更加地勤奋努力,不断奉献,创造日本的繁荣。没有这种精神的鼓励,日本是很难用二三十年时间,就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产品经济时代大放过光芒,让全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刮目相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在日本引起强烈共鸣、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代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体会一下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同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感受吧。 [象中国人人包饺子一样日本在除夕之夜都要吃荞麦面称为“年越荞麦”.日本人讲究讨口彩,过年吃荞麦面,长长的面条, 寓意人们的缘分长久,幸福常在。] 三、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我们读小说要掌握的第一要素,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