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12015421442
南阳师范学院2014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分析
完成人:李伟虹
班级: 2012-14
学制: 2 年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张保林
完成日期: 2014-03-18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1)
二、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的理论基础 (2)
(一)事业单位的类别和特征 (2)
(二)内部编制内涵及发展演变 (3)
(三)预算编制依据及流程 (5)
(四)预算编制管理 (7)
三、我国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8)
(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8)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的优化路径 (10)
参考文献 (12)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及优化路径分析
作者:李伟虹
指导老师:张保林
摘要: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频繁追加预算支出、在科目间随意调整预算指标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预算文件的法律效力,降低了预算执行的约束力。由于预算编制过程本身较强的主观性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突发性增支因素,财政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编制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差异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程序上的不合理、操作中的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或者缩小的。因此,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此类差异的表现及其成因、以及如何缩小预算执行差异上。本文从深刻剖析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理论的角度,结合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现状,解析现阶段内部预算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解决优化路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优化路径
一、引言
在政府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由于预算编制过程本身较强的主观性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突发性增支因素,财政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编制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差异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程序上的不合理、操作中的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或者缩小的[1]。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关系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加强财政预算监管的同时能解决财政工作中分配与管理比重不协调的问题[2]。而且在支付监管方面,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能遏制财政资金到位率偏低、预算运行进程慢、项目支付监管松懈的问题,很好的解决财政资金闲置、滥用、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为各部门制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3] [4]。因此,必须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实现预算
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财政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
二、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的理论基础
(一)事业单位的类别和特征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组织和体制现象,它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国外并无与其相当的概念。事业单位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在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本身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不同阶段对事业单位的解释和界定也有所不同[5]。
从196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从经费来源和编制的角度将事业单位规定为:为国家创建或完善生产条件,推进社会福利,满足群众对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支付的单位均属于事业单位。1984年,全国编制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试行办法(讨论稿)》,从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来界定事业单位,该办法规定。只要为国家创建或者完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项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1990年,国家统计局、人事不、劳动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劳动计划和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除从活动的性质和穆的来界定事业单位外,还开始注重明确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地位,该暂行规定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从事为生活和生产服务以及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服务的独立单位。1998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是这样界定事业单位的。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6]。
中国现有的事业单位数量异常庞大。截止2011年底,我国事
业单位人员超过4000万,其活动领域遍及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形式各异,有些是完全靠财政支出,有些是完全自给自足,还有些是部分自己自足。根据这一情况,我国事业单位被分为三种类型:即全额拨款、差额补贴、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 [7]。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占事业单位总编制数的比例大约为60%;差额补贴约为20%;自收自支约为20%。这种方法在国家制定事业财政预算计划、工资基金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被广泛应用。
(二)内部编制内涵及发展演变
内部编制是指编制者来自组织内部,或者说编制主体与编制客体处于同一组织。著名的COSO报告将内部编制定义为:内部编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编制概念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内部牵制、内部编制制度、内部编制结构、内部编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等五个不同的阶段[8]。通过对内部编制阶段的划分,我们不难从自发性(无意识的)内部编制—自觉性(有主观目的性的)内部编制—他律性(管制、规范要求的)内部编制(内部编制的属性演变)。零散的内部编制—专项的内部编制—系统的内部编制—综合的内部编制(内部编制对象的拓展)、原始的内部编制一一现代手段辅助的内部编制(内部编制手段的进步)等很多线索去探求内部编制的演进轨迹[9]。
1、内部牵制阶段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学者对内部编制的认识主要停滞在对内部牵制的理论层面上。在这一阶段,因为企业的规模小、管理的理论不深刻,在实践过程中为了防范错误以及舞弊,构建了内部牵制制度。此时的内部编制并不是为审计服务更不具有风险管理的职能,它完全是一类编制职能。
2、内部编制制度阶段
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不陷入破产的境地,注重了管理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