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行为主义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提出了强化的概念,重视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实现了由研究人的意识转向研究人的行为,并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并把动物实验中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联结,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学习问题时,以研究动物为主,将研究动物的学习直接推论到人的学习,难免将人等同与动物;他们反对主观内省法,主张人的行为的可观察性、客观性和经验性,强调强化与外显的行为。
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大多数人类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而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同时,斯金纳认为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塑造行为的过程,他发明了程序教学模式,学习者按照步骤完成安排的内容,自定步调并且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行为主义者主张将意识还原为行为操作,即在他们看来,动物和人是静止的、孤立的客体。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意识、心灵、思维等心理因素。
3.以班杜拉等为代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2-行为主义
四,情绪理论
情绪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身体反应。 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果局限于身体内 部,该反应就是情绪。 情绪三维理论: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恐 惧、愤怒和爱三种基本情绪反应(X、Y、 Z)。
28
华生用条件反射研究情绪发展变化,并得 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Albert实验) 首先,他认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 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 或迁移的作用。 再次,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条件 情绪反应。
29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 1990),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 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 开创者。 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祖父英国籍,早年来 美国谋生。父亲是律师,母亲操持家务。
30
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 学,起初渴望成为一名作家。 1928年到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成为波 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 的学生,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曾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总 署服役,采用操作条件作用的方法训练 鸽子,用以控制飞弹和鱼雷。
23
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 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内隐的习惯反应,如腺体分泌、无声言语 (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外显的遗传反应,如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 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 眨眼等; 内隐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 统的各种变化。37ຫໍສະໝຸດ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由某种特 定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巴甫洛夫主要是研 究这种行为。 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个体操作其 环境的行为。这类行为在动物和人类中最 多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早期的行为主义
05
总结与展望
对早期行为主义的总结
行为主义理论的形
成
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起源于对动 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强调环境 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并逐渐应用 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
设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受环境刺激 和奖励控制的,通过观察和实验 可以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的应用领
域
早期的行为主义在教育、心理治 疗、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帮助人们理解和改变行为。
早期的行为主义
目录
• 早期的行为主义概述 •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 早期的行为主义实验研究 • 早期的行为主义与现代心理学 • 总结与展望
01
早期的行为主义概述
起源与背景
19世纪末期
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行为主义开始萌芽。
20世纪初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行为 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以客观 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1913年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发表《 行为主义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行 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
主要代表人物
1 2
约翰·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爱德华·托尔曼
美国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3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 机制,通过强化可以建立、巩固和改变个 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
教育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对教育领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程序教学、
行为矫正等。
工业与组织管理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工业与组织 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员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理论和观点。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包括其概念、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应用等方面。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概念行为主义理论是指一种将心理学研究重点放在可观察行为上的心理学学派。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将心理过程置于次要地位。
二、行为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行为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期,当时心理学领域主要以心理结构和功能为研究重点。
然而,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这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认为心理学需要更加客观和可验证的理论。
在这种背景下,行为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三、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 约翰·B·沃森(John B. Watson)约翰·B·沃森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一门实证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
沃森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2. B·F·斯金纳(B.F. Skinner)B·F·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概念。
斯金纳认为,行为是通过反馈和奖惩来塑造和改变的,他的实验研究为行为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1. 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和奖惩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例如,奖励好的行为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而惩罚不良行为可以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2. 心理治疗行为主义理论也在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不良行为和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戒除不良习惯,如吸烟和酗酒。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来源
• 成人的评价和鼓励 • 言语劝导 • 家庭结构(成员的多寡、子女出生的先后顺序、
子女年龄差距、子女性别分布) • 儿童在家庭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 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 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
• 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 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 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 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 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三)示范过程的信息传递形式
1、直接的动作示范传递方式 2、言语示范,可代替行为示范 3、由电视、电影以及其它视觉媒介所提供的极 为丰富的各种各样符号性示范
• 运气、工作难度等
点燃学习的动力
失败与学生“习得无助”之间有何关系?要使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说法成立,前提条件是什么?
“习得无助”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 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 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 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甚 至对生活不抱希望。
•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 情况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
• 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 明显的刺激物。
(三)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
1、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其结果是引 起行为出现频次大幅增加。凡是能引起行为增加的刺激都是强化 物。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 前者强化后者。
班杜拉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无法解释 下面的观察学习现象:
行为主义学说简介
组织变革
行为主义学说也可以应用于组织变革管理。通过识别和改变不良的组织行为,企业可以推动变革并提高整体绩效。
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
行为疗法
行为主义学说在心理咨询领域中广泛应用于行为疗法。咨询师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帮助客户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情绪反应。
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是行为主义学说的另一种应用,它通过逐步暴露客户于恐惧的事物来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焦虑。
惩罚原理
VS
消退原理是行为主义学说中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停止强化来消除某种行为。
详细描述
消退原理是指通过停止强化来消除某种行为。当个体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不给予任何奖励或关注,该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逐渐降低,最终消失。消退原理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行为问题,消退原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强化与惩罚
斯金纳在实验箱中对动物进行行为实验,通过控制环境刺激和操作条件,成功地训练动物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模式。
实验箱方法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02
行为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刺激-反应原理是行为主义学说的核心,它认为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发的一连串反应所构成。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刺激可以包括任何外部的物理或心理事件,例如声音、光线、味道、触觉等。而反应则是这些刺激引发的行为,如眨眼、跑步、说话等。
认知行为主义
总结词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它强调对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
总结词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变不良行为。
详细描述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通过改变环境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变不良行为。它关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以及如何通过环境控制和技能训练来改变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历史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历史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历史如下:
- 形成: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
- 兴起: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 理论发展:主要理论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决策理论等。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从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析00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各种学说,或者说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是对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系统阐述,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研究,因而形成了许多学习理论的流派,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行为派(或联想主义派)和认知派。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代表人物要认识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我们首先要认识其代表人物——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一、桑代克及其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桑代克的著名试验——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图(二)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二)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四大学习理论(学习)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
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
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
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是描述刺激与反应的函数关系,以便有效地控制 有机体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应类型 强化的性质 反应的主动性 学到了什么 适合于解释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
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阐述教 育问题的教育思想流派。
新行为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60年代盛行于美国等国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和加涅。 提出操作性的学习理论,重视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推行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有缺陷,但对当今教育仍有影响。
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论文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旧行为主义的特点——致命弱点
1、否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意识—行为; ➢内省法—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法 2、否认行为的遗传
华生的名言
“请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 特定的环境中抚养,我能担保,其中随便挑出一 个来,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 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 将他训练成为一名医生,或是律师,或艺术家, 或商界首领,甚至是一名乞丐或窃贼。”
假如你过去经常和一位朋友喜欢同听一首歌,那么 当你独自一个人听到这首歌,便可能会激起你对那 位朋友的回忆。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1999
John Watson, 1878-1958
华生(J.B.Watson,1878-1958)心 理学博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 始人,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 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意识和精神(被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是教育万能论和 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
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程
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程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通过对行为的研究来解释人类心理活动。
它强调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展现的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将心理过程视为对刺激的响应。
行为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经典行为主义,也称为SR心理学。
早期的经典行为主义者,如Watson和Pavlov,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可观察的行为和刺激-反应关系上。
他们认为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条件联结,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成为研究行为主义的两个主要工具。
随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变化,进入了行为改变的阶段。
在20世纪中叶,Skinner成为了行为改变的先驱者。
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概念,认为行为是通过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反馈而改变的。
他强调正向和负向的强化或惩罚在塑造和改变行为方面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开启了行为主义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探索了行为现象背后的规律。
随后的发展阶段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Albert 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内部心理过程在个体学习和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他认为行为不仅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内部认知过程和观察学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行为主义的范围,使其能够解释更为复杂的人类行为现象。
最近的发展阶段是发展出了认知行为主义。
认知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认知过程、情绪和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注重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以及对刺激的反应。
认知行为主义强调个体的意识、信念、期望和自我概念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关键作用。
在行为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它从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研究发展为更加复杂的心理学理论,注重了环境、学习和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
虽然行为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批评,但它对于研究人类行为和护理实践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认知行为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社会心理学——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20世纪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学习理论的分析和探索, 对人们正确地把握学习的实质与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国外学习理论的研究1。
1行为派的学习观行为主义论者把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行为看作是反应。
因而,他们关心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习者学到什么,是受环境的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
出于不同的视角,有的人关注刺激与刺激的邻近,有的重视刺激与反应的邻近,有的注重反应与强化的邻近,还有的则强调刺激——反应联结之间的邻近。
强化则是行为主义论者一贯坚持的信仰,他们认为,分析一个人的强化史, 可以分析其所有行为。
在教育方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包括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新行为主义,桑代克的联接主义亦归于行为主义。
格思里的临近学习理论、赫尔的驱力还原学习理论都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以认知目标分类学为特点的掌握学习理论也是以行为主义为主要立场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 斯金纳等, 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学习应重知识、重技巧、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1。
1。
1早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1913 ~ 1930 年左右的行为主义被称为早期行为主义。
他的代表人物有华生,巴甫洛夫,格思里等。
最早问世的学习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8 年提出的联结说为代表。
他在解决疑难问题中认为学习即联结,他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 之间的联结。
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小孩子学动画片提现那种行为主义理论
小孩子学动画片提现那种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模拟题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
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讲师——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
斯金纳同时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而且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行为主义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根据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是霍尔特(E.B.Holt)、拉施里·亨特(W.S.Hunter)和魏斯(A.P.Weiss);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斯金纳(B.F.Skinner)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A. Bandura)为代表。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CCR),他把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引起狗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
为非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UCR)。
心理学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了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包括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感疗法、泛滥疗法、爆炸疗法等。
该理论指出,通过一定的训练去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就能在大脑中重新建立良性的条件反射,以获得调控心理及生理活动的习惯和方法。
2.行为学习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只能应用客观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只
有行为才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他主张心理学采用“黑箱
作业”的方法,忽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
华生提出的行为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后天习得性,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即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
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还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
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通过实验研究婴儿恐惧症行为的学习过程,并几经修改而提出刺激引起行为的公式,即刺激(S)斗机体(O)。
反应(R)。
他夸口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任意挑选其中的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经类型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