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内容详解与应用
《十二感官》动觉篇读后感

《十二感官》动觉篇读后感痛苦源自分离——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会动觉篇有感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柱子上刻着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人们对此的解释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但也有人理解为人要认识自己的潜能,不要轻言放弃。
两者看似矛盾,但又能和谐统一。
——我们离开自己多久了你离开自己多久了?我离开自己多久了!这个问题,让我好难回答!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去生活。
在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却依然时时有冲动,想要活得像个孩子一般。
在少女的时候,无法活得像个少女。
家庭的使命,人生的理想,黯淡了青春的天真与烂漫!人生接近过半,少妇已然远去,却依然还蹦跳雀跃着挽留着少女的时光——发型、着装、言谈、举止……,无一不渗出着依依不舍的留恋……。
当妻子了!却有过多的担当。
阴柔还没来得及呈现与成长,就被太多的阳刚盖过,失却了生长。
当母亲了,却找不到了自己,我在哪里?我在哪里!那个女人在哪里?那个女人在哪里!职业生涯,无从谈起。
事业与家庭啊,家庭与事业啊,我将如何统合又如何抉择?!去大学当了老师,这是让多少人艳羡的工作,却不属于我,不属于我的生命蓝图,那个在生命早期就形成的生命蓝图,或者是说在我出生时就随我而来的上天赐予我的生命计划书。
感受不了学生的生命光景,还是不能去感受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我自己?目标品质,你们知道你们想要什么吗?那是你们真实的需要吗?那在你们能要到的范围之内吗?过程中的意志力品质,你们能百折不屈,千回百转之后不忘初心吗?……对人的一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两项生命品质,面对它们,我是无能为力的。
真正的大学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仅仅是个载体,透过载体,塑造的是学生的生命品质,为他们的生命起航的生命品质,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几经周折之后,我决定舍弃大学这个平台,暂时办了病休。
要了老二以后,也是种种原因吧,辞职了。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阐明,我借用一下书中的内容。
以下是《十二感官》的摘录:看,如果那边有一杯水,而我的手移往那个方向去拿杯子。
童童童家庭感统训练手册

家庭感统训练手册献给感动童童童的家长们是您们给予孩子的今天以及未来极大的希望和快乐!2009-12-31光华分园教学部仅供童童童内部交流使用0-6岁的学习,主要是以感觉学习为主。
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宝宝感官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宝宝获得感知觉经验的提升及智力的发展。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在游戏中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变焦虑情绪为愉快,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对更复杂的身心任务进行挑战。
简单的说,大脑就是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硬件基础。
感统训练促进大脑这个硬件的健康发育!华德福所讲的十二种感觉(包含精神的层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包括触摸感、生命感、律动感、平衡感;二是中级的感觉,是对外界的感觉,与感受相联系,感受周围的人、自然、环境,包括嗅觉、味觉、视觉、温暖感;三是高级感觉,社会、社交型感觉,和思考有关,用来感知人类社会,感受他者,包括听觉、语言感觉、思想感觉、自我感觉。
触觉——是神经体系的营养;平衡觉——是行动的基础;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本体觉——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根源现在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上班都比较忙,小家庭生活使孩子丧失了不少友伴,局限了他们的经验,无法和其他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剖腹产增多,幼儿活动空间不足,孩子不能得到系统的锻炼和开发,导致了更多城市宝宝出现更严重的“感统失调”问题。
自控能力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成为老师和家长的难题。
经常细心观察孩子,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
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正,最有效的时机是6岁前,而且年龄越小越有效。
不要以为感统失调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感统失调的受害者。
【安全预防特别提示】我们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到宝宝的游戏活动中去,当父母在愉悦中和宝宝进行活动时,一定要首先保证安全。
运动中要尽可能避免无意识的、无法预计的或者不恰当造成的伤害。
【感统游戏分为七大系列】前庭系列:大龙球、秋千、转椅、滚筒、滚垫、爬带、滑板、滑梯、趴地推球触觉系列:拥抱、球池、挤压、风筒、滚垫、涂料、捏泥、玩水、抚触、擦浴、空气浴、羊角球、触觉球本体系列:跳床、跳绳、拍球、跳高、跳远、转体、踢球、躲避球、翻跟斗、青蛙跳、跳数字五感系列:追视、转眼、听音、嗅物、品味、布书平衡协调系列:弹跳、画像、爬袋、跳绳、平衡台、平衡木、大笼球、袋鼠跳、独脚椅、弹跳健身器精细动作系列:捏泥、夹珠、穿珠、选豆、绘画、手工(剪纸、摺纸、摺胶管花、绣花、编织、打绳结)游乐场系列: (推荐项目)滑梯、球池。
十二感官---作为艺术感官的入门

⼗⼆感官---作为艺术感官的⼊门The Twelve Senses as portals into the artistic senses"Each new object well contemplated opens up a new organ within me."- GoetheWe understand the human being as having 12 senses. These senses could be experienced as organs for perceiving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nd as portals into finer sensing. We might even experience the senses as having different levels of experience.Within artistic practices we recognize other senses – some of them grow out of the 12 senses, some may seem to relate to several of them. A sense of balance, for example, can be experienced in the body, supporting its uprightness in relationship to its environment, keeping it from tipping over.Within our inner life we can also experience a sense of balance or imbalance, which we connect with a sense of our wellness or well-being. In space and with others, we can experience a relationship to balance or imbalance by how we are organized in the space. We also speak about a sense of form, a sense of ease, a sense of beauty, and a sense of wholeness, for example.The human being is given senses, organs of perception,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and to understand its unique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perhaps even awakening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ithin it. The sense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cope and depth of our humanness, of who we are and why we are here.In this workshop we will seek practical means for exploring our senses and for deepening our capacity for sensing. We will do this through different artistic and social exercises including sound, movement, and drama.The German poet Rainer Maria Rilke says that “everything here seems to need us.”Perhaps what everything needs is for us to sense it and to discover what in us does the sensing?⼗⼆感官---作为艺术感官的⼊门“每⼀个深思熟虑的新⽬标在我的内在打开⼀个新的器官”-歌德我们知道⼈有12感官。
12感觉

《华德福教育——十二感觉》0—7岁的孩子像一个大的器官感受着这个世界,将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吸收进去,我们应将孩子作为感觉体来认识和对待。
一个生命越小的时候越依赖感官,而接触越多的非自然物质就越迅速地关闭了人人都有的感官功能。
0-7岁的体验会映射到63-70岁的经历。
当然,也会影响到人生的各个阶段。
0岁|——————————|70岁7岁|————————|63岁14岁|——————|56岁21岁|—————|49岁28岁|————|42岁 35岁触摸感、生命感、律动感、平衡感是基础,这4种感觉在孩子的这一阶段非常重要。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只重视这四种而忽视了其他,不,只是这四种感觉在0―7岁发展最强健,而且只有当低层次感觉发展了才能去发展更高一层的感觉,这4种感觉的发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让我们从最高级的感觉讲起:最高级的感觉是“自我感觉”——包含着沉睡的意志、理性的思考和感觉。
意志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人的行为。
感觉在思考和意志之间,在人半清醒的状态下左右着人的行为,也影响着人的思考。
当意志和感觉缺乏协调时,人的行为会表现出非理性。
如:在意志的支配下做出动物式的本能反应。
但意志也可以是完全为他人着想的神圣行为。
人在感觉支配下做出的本能反应可以是情绪化的结果,也可以是最人性的行为。
自我感觉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感知他人的存在,以及他人的自我存在。
自我感觉的发展并不是自私行为,而是一个无私行为。
对待他人一切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
人性化教育就能发展自我的感觉,在自我作用下,让人的理性发挥意志本能和感觉的最高反应。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了解他人的思想就是对自我感觉的提高。
危害自我感发展的因素有:人与人之间没有兴趣、没有爱、互不理会;接受媒体和其他没有真正存在心理本质的东西;周围环境没有秩序感(混乱会让孩子找不到自我的感觉);成人对待孩子和周围的人展现的是不美的自我。
如何滋养:⑴自我感觉在孩子小时候,通过触摸感来发展,或者通过父母(老师)的示范,感受“我”是这样的,希望成为这样的“我”。
【华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和三个七年的发展

【华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和三个七年的发展“每一个感官是一个对外在世界的海湾外在世界通过感官进入内在眼睛是一个入口每一个感官是一个门户外在世界透过感官来遇见心灵心灵往外去与世界相遇世界经由感官进入滋养我的灵性我的灵性往外去转化和开创新的世界世界和心灵相互滋养”-----Steiner读而思duersi孩子的真实是他的真实,还是成人的真实?(孩子是走向他的计划,还是走向你的计划)---作为成人,你想要让你的孩子传承什么?1初阶感官游戏体验婴儿的出生,爬行手部触觉游戏:蜗牛出门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探出头来找乐子,雨点滴到小帽子,吓得缩进小屋子,爬回我的小房子,好好再睡一下子。
(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活动)脚部触觉游戏:嘟比嘟比嘟,亲亲脚趾头;嘟比嘟比嘟,亲亲小脚丫;嘟比嘟比嘟,亲亲脚后跟;我的双手护住你的脚,嘟比嘟比嘟。
(脚部的亲子活动)移动觉/平衡觉游戏:大风吹,吹什么?吹女生。
(女生站起来换位子,剩下最后一个人继续吹下一轮)跳绳:沿绳子脚跟接脚尖走路,跳绳。
(平衡感,运动觉的游戏)2四种初阶感官分享十二感官吸收外面的讯息,来壮大心魂,头、胸和四肢。
十二感官十二感官分别有:初级感官:触觉生命觉自我移动觉平衡觉---身的感官中级感官: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心的感官高阶感官: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灵的感官物质体以太体星芒体自我触觉:触觉让人有:亲密感:让我们有能力跟大家在一起成为一;神圣感:不断地让我们知道真理,对理想的崇敬感;举例:我们在黑暗中碰触到一件物品时,大脑会先醒过来;反复碰触后,开始感受到界限;明白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
新孩子入园,需要运用触觉,拥抱,握手让他有安全感;害羞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眉目传情。
有些孩子对轻轻地碰触很敏感,或者有咬指甲(用丝巾包住手按摩,带她做家事)、转头发、咬头发、摸人,是寻求触觉刺激的表现。
表现出依赖某一样东西,是内在的需求问题。
触觉考量表一、身体的知觉:--知道自己身体的位置--和善于他人互动,拥抱牵手--能遵守团队规则--能将物品归位,收拾清洁物品--能碰触各种材质的玩具与物品二、内在经验的能力--可以模仿(到小学就能比较尊重权威)--可以遵循个别指令--可以独立完成一连串的动作--体验到界限与限制--对他人有同理心--可以有条理地说故事生命觉:生命觉走到身体里,让我们了解身体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孩子不喜欢吃饭,它的生命觉需要帮忙,这是一种本能。
《十二感官》生命觉篇读书心得

《十二感官》生命觉篇读书心得存在源自痛苦——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会生命觉篇有感十二感官读书会第二期生命觉我来了!强大的吸引力让我没有意识到领导的不赞同,刚请了双11三天假回去上班的我算是又请假出来了!这次好歹没晚,心中欣喜。
到了会场,除了张老师还没到,大家都已就座。
阳光洒满小屋,温暖揉和着她们热烈的讨论。
我选了一个太阳光芒充足的位置坐定,等着张老师来。
张老师来啦!今天的她好像格外美。
开始啦!我听着她们读,这次没有走神。
不一会儿轮我读了,我感觉到我的心在说话,尽管我读得并不流畅,因为书是台湾的,上面有些我不认识的繁体字。
有那么一会儿,我不在这个场域之内。
我出离出来了,看着大家,这样的共度时光是多么美好的人生!无意间转头时,看到了张老师微微含笑着的侧着的脸,阳光洒在她的脸颊上,头发上……,美,好美……。
神游了一小会儿,又回到场域之内。
小新老师依然是深邃,每每点出书中的一个看点,都直击我的心底,我得抓紧记下来,等着有时间时再去反刍(倒嚼),否则一霎那间就溜走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来了一个新伙伴。
非常敞开!不论她的穿着,还是她的言谈。
看问题也非常有见地!允许自己有咽炎,因为咽炎就是为了平衡她自己而来!虽然好多年之前我得了甲状腺炎以后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她的话依然是打到了我。
是啊!我们总是想消除问题!殊不知,问题是为了保护我们而来!就比如感冒是我们的身体需要休息的警讯,孩子不愿上学甚至不去上学是他们心理需要呵护的警讯。
时间过得好快!什么时候到体验环节呢?“今天没有体验,……”。
哦,好遗憾哟!但还是听话照做,配合着张老师做复盘。
痛苦让人觉醒。
带老二,尤其是近来,我一直还是活在觉察当中的呀。
可复盘时,我却又迷失了自己。
大家回忆最打动自己的场景,可能是做了一些解释,我想不起来了。
到我时(现在学会了谦让,我好像是最后发言的)我也不知为啥,是我延续她们而来,还是我本身如此,我说最打动我的场景是我神游时看到张老师微笑着的侧脸,但究竟是在哪个时段的?我仔细回想了,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呀。
《十二感官》触觉篇读后感

《十二感官》触觉篇读后感《十二感官》读书会‖ 生命在于接触——参加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会触觉篇有感周二,11月7日,我们开启了新一轮读书会。
这次我们选择了《十二感官》这本书。
很感谢到场的12位朋友(包括我自己)。
好像自从移动互联网以来,微信渗入生活,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网络微课也是一箩筐,还能拿出时间聚到一起真是很不容易呢。
其实我也问我自己,这两年的移动互联网生活是更舒服了吗?我觉得有很多益处,比如可以让你现在看到这篇文章,让我们在无形中相识,但是我更喜欢真切的踏实感,就这样显现在这里,感受到这个人和这段时光。
这样的读书会真不是效率高的方式,我还是相信那句话:效率和品质是一对矛盾,我们要在其中寻求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要寻找这样一本书来读的原因,回到我们自己的感官需求。
现在都说要活在当下,寻找自我,我想从自我的感官入手开始寻找自我是一种切实的方式吧。
我们很多时候活在头脑中,要安排,要计划,我有时候想这就是《黄帝内经》开篇所讲的妄念多的时代吧。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想抓住点什么,就像小婴儿一出生握紧的拳头。
很感谢敏同学在开场中给的回应和在后来带领的活动,感谢彩霞写了回顾,感谢大家的到来和带来的微笑,也感谢自己能再一次开始。
人字的结构真的就是一种多维度的支撑吧,将这个字旋转一种就构成一个漂亮的屋顶,大家一起遮风避雨,一起前行,一起成长。
本次我们读的是《十二感官》的前言和触觉部分,下面是彩霞写的回顾,分享给大家,括号部分是我的一点小想法,随感而发的借助彩霞搭建的框架聊上几句。
匆匆,我们在匆匆的生活中快、快、快,再快一点,给我一匹快马……,匆匆中却落下了我们的灵魂,落下了我们的身体,……。
是《十二感官》读书会,惊醒到我:我们以为的快反而是慢,而身心合一的慢才是真正的快。
慢下来,身心合一,才能有真正的接触,接触到我们自己,接触到他人,接触到世界,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人生的幸福。
读书会有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共读一本书,第二个环节是体验活动。
十二感官应用篇幼师触觉读后感

十二感官应用篇幼师触觉读后感读了关于十二感官应用篇幼师触觉这部分内容,那可真像打开了一扇新奇又有趣的大门。
一开头就感觉像是给咱幼师来了个超级贴心的“触觉小秘籍”。
你想啊,咱幼师每天面对那些小娃娃,就像面对一群活泼又难以捉摸的小精灵。
这触觉在幼师工作里可太重要啦!从书里我就明白,孩子的每一个小触摸动作其实都像是在跟世界对话。
比如说孩子摸这个摸那个,那可不是瞎捣乱,而是他们在通过触觉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
就像有一次,班里的小明友老是摸着教室的墙,我一开始还想制止呢,看了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他是在感受墙的质地,是在用小手指和墙“聊天”呢。
在安抚孩子方面,触觉更是有着神奇的魔力。
像孩子摔倒了,哭个不停的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轻轻拍着他的背,那可比说一百句“不痛不痛”都管用。
这种通过触觉传递的安慰,就像是一股暖流,直接淌进孩子的心里。
而且我还发现,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巧妙地运用触觉。
做手工的时候,那些软软的彩泥、粗糙的砂纸,孩子们用小手去感受,既能让他们觉得好玩,又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他们的触觉感官。
就像在一场触觉的小派对里,孩子们既是客人,尽情享受各种触觉的体验,又是小小的探险家,发现不同材料的秘密。
不过呢,这也给咱幼师提了个醒。
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触觉需求,不能老是怕孩子弄脏弄乱就限制他们去触摸。
要是总是这样,就像把孩子探索世界的小触角给剪断了,多可惜呀。
这部分内容让我这个幼师对触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好像给我配了一副新的眼镜,看孩子们的行为看得更清楚了,也让我在幼师这个充满爱的岗位上有了更多关爱孩子的小妙招。
我得把这些新收获好好用到日常工作里,让咱班的小宝贝们在充满触觉乐趣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华德福12大感官

华德福教育中的“十二感官”内容详解与应用华德福所讲的十二种感觉包含精神的层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包括触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二是中级的感觉,是对外界环境和世界的感觉,与感受相联系,感受周围的人、自然、环境,包括嗅觉、味觉、视觉、温暖感;三是高级感觉,社会、社交型感觉,和思考有关,用来感知人类社会,感受他者,包括听觉、语言感觉、思想感觉、自我感觉。
华德福背后的理念是通过这十二种感觉感受世界,0-7岁以第一层次(四大基础感觉)的感觉为主,它们是最基本的感觉。
人生的头七年非常重要,所有的教育和体验伴随一生,童年要把这四种感觉发展起来,其它的感觉才能逐渐发展。
第三层次的高级感觉在高中、大学阶段逐渐成熟,但到了一定年龄并不意味着自我就随之得到构建,也可能受到破坏,即使成人也可能无良好的自我感觉。
1、触觉我们用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皮肤来感觉。
闭上眼睛,通过皮肤抚摸自己,会有一种“关心”(生命感)、平滑(律动感)、温暖(温度感)、界限、分立(自我感觉)的感觉,所有的感觉都是各种感觉的综合反映,“我”在这里,连接的同时又有分离,有和外在产生连接的渴望,又有对外在进入时的抗拒。
还未学会走路的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是伸出双手请求大人搂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摸自己的身体或吃自己的手指。
如果孩子在早期缺乏跟父母直接接触(拥抱,抚摸,按摩),不但会影响到孩子的触感发展,更会影响到跟父母的沟通,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学龄前的孩子是通过触感来认识了解大自然和这个世界的。
碰到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就会抓住不放,对不熟悉的一些东西感兴趣,一定是这些东西给他们的感觉很好,而不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很好或很好吃。
很多父母不经意地忽视了孩子这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许动”来打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用更粗暴地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天性。
三岁之后的孩子,触感的需求发展表现出强烈参与生活的愿望,那就是大人做什么事,小孩都要模仿去做,比如一般的家庭日常生活活动,洗碗、做饭、扫地、接电话等等,这时就要更要注意去引导他。
十二感官应用篇幼师读后感

十二感官应用篇幼师读后感一、对十二感官的全新认知书中详细阐述了十二感官的内涵,这使我意识到幼儿的感官体验是如此丰富和多元。
传统的幼儿教育往往更侧重于视觉、听觉等少数几个感官的刺激,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感官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例如触觉感官,它不仅仅是幼儿感受物体的软硬、冷热等表面特性,更是他们建立与周围环境亲密联系、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幼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提供不同质地的材料让幼儿触摸,像粗糙的砂纸、柔软的毛绒球等,从而丰富幼儿的触觉体验,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知世界。
二、在幼师工作中的应用启示1. 课程设计方面- 在设计教学课程时,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十二感官的平衡发展。
比如在艺术课程中,不仅仅是让幼儿用眼睛看色彩、用耳朵听音乐,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嗅觉去感受颜料的气味,用触觉去体验不同绘画工具在纸上的质感。
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幼儿从多个感官角度去感受艺术,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创作欲望。
- 在故事讲述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感官元素。
除了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故事场景,还可以准备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小道具,让幼儿触摸、闻一闻,甚至品尝(如果是与食物有关的故事)。
这能让幼儿更加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2. 环境创设方面- 为了促进幼儿的感官发展,教室环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书中提到可以在教室设置不同的感官区域,如安静的听觉区域,放置一些自然声音的播放设备,像鸟鸣声、流水声的录音,让幼儿可以随时去倾听,放松身心,发展他们的听觉感官。
- 在视觉区域,可以展示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简单的儿童画到经典的名画,让幼儿的视觉感官得到不同层次的刺激。
同时,色彩的搭配也要精心考虑,明亮而和谐的色彩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情绪反应。
3. 幼儿个体差异关注方面- 每个幼儿的感官发展速度和特点是不同的。
有些幼儿可能视觉感官比较敏锐,而有些幼儿则在触觉或嗅觉方面更为敏感。
作为幼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幼儿在不同感官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
滋养儿童的十二种感觉

滋养儿童的十二个感觉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总是希望能了解孩子是如何感受体会这个世界的。
事实上,孩子的感觉是以难以臵信的开放对周围的一切敞开着,无论是声、光、运动、温度变化,还是周围人们的情绪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面对这个新鲜的世界,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如果自然的好奇心被压制,就会导致孩子探索兴趣的毁灭。
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明白他们的任务,以家庭和学校作为暂时的窗口,让孩子从中看到外边的世界并发现问题,这样外部世界所能提供的丰富经验也会被孩子发现。
有时,当孩子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束手无策,他们也会发展出自我保护的屏障,以避免更大的冲击和伤害。
如果孩子所接触的只是没有杂质的人生经验,他们就有脱离现实的危险,这样他们的感觉印象无法带给他们真正的体验,也无法用人类缜密的方式来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为有了印象之后才能认识,有了体验之后才会理解。
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感觉自身,情感生活也非常重要,家庭中的温暖和课堂上回响着的笑声都是感觉的基础,否则孩子会对世界的所见所闻失望而陷入沉默。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对人的十二种感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深入到人的精神体验的教育必须发展人更高的感觉器官。
华德福教育的课程设臵以及教学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同样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
触摸感(Sense of Touch)接触感在整个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
在孩子幼年时必须非常注意孩子的接触要求,还未学会走路的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是伸出双手请求大人搂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摸自己的身体或者吃自己的手指。
如果孩子在早期缺乏跟父母直接接触,不但会影响到孩子的触感发展,更加会影响到跟父母的沟通,使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学龄前的孩子是通过触感来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甚至这个世界。
遇到他熟悉和喜欢的东西就会惜手不放,对一些不熟悉的东西感兴趣,一定是这些东西给他的感觉很好,而不是因为他知道这东西的用途很好或好吃。
很多父母不经意地忽视了孩子这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许动!”来打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更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这种天性。
读华德福《十二感官》观后感

读华德福《十二感官》观后感返回自己——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分享会味觉篇观后感古希腊文化德尔斐神殿的柱头上刻着一句话:人啊,成为你自己!一直以来大家对于此事的表述是人要有知人之明,不必明知道不能为而为此。
但也有些人了解为人正直要了解自己的潜力,不必随意舍弃。
二者看起来分歧,但又能和睦统一。
学习培训听,可真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听,代表着接受。
接受得多了,接纳工作能力也就强了。
接纳工作能力强了,就会有大量的动能聚焦点于自身。
今日,是读书分享会的第五期。
沒有哪一期比这一期,更让我还在自身的觉得里,而不会再处在自身的大脑里。
今日有来晚的,因此有一段时间等待,念书以前经历沟通交流。
今日与以往不一样,看完之后经历很长期的沟通交流。
较大的不一样是,完毕以后大家还在一起携手共进了午饭。
或许,今日才展现出了读书分享会存有的真真正正的实际意义。
每一个人都反映出了自身的存有,每一个人都体会着自身的存有,存有中间的撞击、相融、动态性的均衡。
不知道是近几天读过的文章内容相悖,或是也是有其他的日常生活历经一同相悖,今日的读书分享会一开始,我的脑海中里就浮起一个字——“听”。
均衡吗,平稳的均衡吗?均衡,对于我而言是难的。
平稳的均衡,对于我而言是更难的。
最非常容易摆脱大家均衡的便是我们自己,当别人的身上展现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或几一部分时。
后半期,我也无法再听下了,尤其是中后期。
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能感受到我的影子。
在家里的母亲,全职的在家里。
一个人带小孩的母亲,老公总公出。
奋发的母亲,当担着家中重任、时期重任、社会发展重任的母亲。
客观的母亲。
总听的一句广告语是,总会有一款合适你。
我想说的是的是,总有一个人会触动大家的心——在她的身上会感受到大家的身影,say yes or no,在于大家的自我接纳水平。
是我许多对自身的不接受,因此尤其非常容易起心态。
时下的产生全是最好是的产生。
或许是老天爷的分配,今日大家都不会再儒雅,踊跃发言,痛快淋漓!前不久去青岛参与格式塔的学习培训,与我拼房的婷就在做读书分享会,听了他们2次会议电话,那才叫兵戎相见呢,我都参加了呢。
《十二感官》读书会温度觉篇有感

《十二感官》读书会温度觉篇有感导语:温度觉是十二感官之一,你会怎么理解这个温度觉呢?温度觉--兴趣的根源——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会温度觉篇有感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柱子上刻着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人们对此的解释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但也有人理解为人要认识自己的潜能,不要轻言放弃。
两者看似矛盾,但又能和谐统一。
又是一次两个人的读书会。
很高兴这样的进行,人少的时候我们彼此从对方身上吸取的能量可能比书里还要多。
感谢Lily,将自己的认知展现给我,让我有很多收获,虽然不能言语表达出来,我真的发现很多说不明白的东西就像种子,真的是要慢慢待它生根发芽,总会长出来让你惊喜的果实。
这个感觉和这次所读的温度觉还真是有挺大的切合呢。
记得上次读十二感官也是读到这个感官因为什么种种的原因停下来的,这次我们一起跨越了,就是一种收获吧。
温度觉也可以称温暖觉,这个也是我们原来五感里面不包含的感觉。
可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感觉。
不过真的读过书后,又是感觉原来它就是我们曾经那么相识相熟的东西。
提到温度,大家首先反应的是物理概念,文章中也以一个物理实验做了开头。
把左右手分别从冷水和热水中放一段时间,然后放进温水中,两只手自然对同样的温水有不一样的感觉,通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感觉双手是一样的温度。
做这个实验就是要说明:唯有发生对流时,我们才会感受到温度。
确实呢,就像前面我和Lily的交流,我们发生了交流,就有了彼此的温度感觉。
就是那么神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前面无目的的交谈倒是正好是一次温度觉的体验了。
这样除了物理温度上的变化,我们的内在其实也是感受着温度的。
太冷会让我们畏缩,太热则会让我们觉得需要给彼此多一点空间。
冷,具有冷漠可怕的效力,温暖则能唤起灵魂抵御冷漠。
温度具有热情鼓舞的效果。
我想也是我们更喜欢阳光明媚的原因吧。
在观看,倾听,品尝之前,一定有什么先决条件?知觉也不可能一个接着一个的来,而是一次共同发生的。
华德福教育资料——儿童观察方法

10,23上午孩子四肢是身体最活跃的部分,新陈代谢非常活跃,随着长大,孩子脑子里的想法,8-9岁开始出现质疑,带一点批判性的思考。
思考,感受,存在意识是在我们的三维意识中存在的。
在表达情感时我们语言会伴随着身体语言的部分,感受领域同时唤醒的力量是由下而上开始的,逐渐开始去质疑,从孩子身体里看,四肢非常活跃是唤醒的状态,变得更加微妙,思维更加清晰。
21年成长的阶段:0-7岁孩子的精神自我不断的完善,当出生时孩子是未健全的个体,人生前7年发展的重点是内在器官,肢体感觉的发展,孩子刚出生时,头,心,肝等都是没有发展健全的阶段,要侧重孩子的营养,睡眠,要给予孩子温暖的爱。
母乳对刚出生的孩子很重要,6-9个月甚至到12个月孩子的器官很娇嫩,选择食物时要特别注意,有机天然的食物越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由食物转化和大地产生连结,有一个陌生的环境进入大地。
我们要考量的是孩子的成长发展可能是十几年的历程,华德福教育的主旨是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与孩子不同的教育。
在生命的头7年,孩子的发展是:触摸感,生命感,运动感,自我平衡感。
7-14岁中间领域的发展重点,感受是和艺术化的生活相关联的,发展是:嗅觉,味觉,视觉,温暖的感觉。
向上向下的成长的唤醒的力量相交,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完成。
这个阶段意志已经分化出来,感受型的思考或思考型的感受,是合二为一的。
14岁以后思考会更加独立。
14-21岁“我”真正地进入了自我意识当中,更好的在其中工作。
概念化的成人化的思考,对各种程式化的东西渐渐清晰,要求老师和家长表里如一,这时候一些深刻的问题就会提出,如我们天赋异禀,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发展是:听觉,语言感和文字感,对思考意义的感受,对他人自我的感受,感知他人的感受。
这些阶段也是对自我意识,自我清晰的“我”的成长不断清晰地过程。
作为儿童观察的起源,在受孕的那一刻父母的健康状态十分关键,母亲在怀孕期间的生理和心理的状态都影响着孩子。
华德福教育课程内容、目标管文琦

(一)华福德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华德福教育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
用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意识)三个层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长。
把单一的智性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工、肢体律动及音乐与平衡厚实的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课程相互间密切结合,来滋养孩子的头脑、心灵与四肢的均衡发展。
在孩子善、美、真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华德福教育旨在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孕育自由的精神,帮助他们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社会道德责任感和实践力的人,从而帮助他们在将来以正向的生命态度,进入世界,贡献自己的才能。
华福德幼儿园的总体目标是努力使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幼儿身心、灵整体的健康发展,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他们以后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
华福德幼儿致力于幼儿以下几个方面里能的培养和发展:身体活动能力、感官接受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社会能力、动机和专注能力、伦理道德的价值能力。
(二)华福德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根据华福德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基本理论,华福德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自由游戏与远足、艺术活动、故事和晨圈、生活活动、节日庆典与生日会。
1、自由活动与远足(1)自由游戏自由游戏活动:在华德福幼儿园,如果是全天制的幼儿园,每天至少会有两次户外、一次室内的自由创作游戏时间,孩子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要的玩具、他想要建造的空间,进行独立或是团体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不介入,只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全将主导权交还给孩子。
七岁前的孩子并非靠头脑来理解,而是透过生活来形成自我,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模仿”。
孩子将自己接受到的印象全部吸收后,由其中挑出自己感动的部分,再加以模仿,形成自我的表现,这样的自我表现,在自由创意游戏中,能很轻易地发现。
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

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王 叶【摘要】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华德福艺术教育方式自成体系,有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阐述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内涵及在幼儿园的实施,探讨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借鉴作用,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 幼儿艺术教育史代纳认为,艺术的形式分为两大类,一是造型艺术,它以形象化的形式呈现的绘画或湿水彩画、建筑和雕刻。
二是音乐,它不仅包括音乐本身,还包括诗歌和戏剧所用的语言。
造型-成型艺术与外部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音乐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人类心灵-灵性本质的表现,两者似乎是对立的两极,却能够共同服务于某类艺术。
因此华德福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指艺术课或者是孤立的艺术教育活动,而是艺术融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它的范围比纯艺术教育更广泛。
它并不仅仅重视艺术技能,更是注重幼儿的生活艺术以及发展的艺术。
一、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在华德福强大的理论支持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实践形式。
1、注重艺术对幼儿身体、心灵以及精神各个层面的影响,通过艺术培养完整的人。
注重身心灵全面发展是史代纳人智学背景下儿童教育最重要的理念。
华德福幼儿艺术教育强调身体、心灵以及精神三者的合一。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教师首先带领着孩子用心体验各种天然艺术材料的质地与特性,各种艺术材料,注重呵护幼儿敏锐的感官,通过看、闻、摸等形式发展幼儿的十二感官,继而展开创作的心灵之旅。
当幼儿沉浸在对色彩的感受、塑形与线条的创作过程中时,他们身心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同时也培育了一种对生命的喜悦感与创造性。
2、以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将艺术的阅历与科学的理解相结合。
华德福教育的艺术与各种知识之间、与幼儿自我之间建立起一种生态系统。
《十二感官》平衡觉篇读书心得

《十二感官》平衡觉篇读书心得《十二感官》平衡觉篇读书心得检视生命的蓝图——华德福《十二感官》读书会平衡觉篇有感十二感官的读书会进行第四次了,平衡觉。
从周二的读书会后,一连这四天参加了中小学生校外成长教育实战培训交流会,关于这平衡觉的读后感就耽搁了。
不过这几天的耽搁也带来了更深刻的体会,时间真的是一种最好的检验,经过时间的洗礼所留下的痕迹也是更深刻的。
经过四天嘉年华热闹丰富的会议,我更认识到我喜欢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现在社会的焦虑会那么多,我还想到了曾经诗曼写的那个镜头:我们都如在高铁上走路的孩子。
回到平衡觉的感受分享上来。
我们是如何让自己保持平衡的呢?这件做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是很复杂的!至少,你必须在重力场中才能做到。
结合前面三个感觉的学习,“我们透过触觉进入到自己的身体里,然后借由生命觉来觉察自己的身体,透过动觉让身体活动起来,透过平衡觉却是进入到外面的世界。
因为,你必须借由外物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
”我们现在谈教育是让人均衡发展,这个均衡发展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平衡的发展。
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平衡的发展很难,我们身边好像发生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现在理解,我们现在的发展太快,这就要求我们平衡的东西很多,当维度增加很多时,我们就有点忙于各种维度的平衡,让自己手忙脚乱。
过去只是衡量鱼和熊掌如何取舍,现在可能要取舍的方面很多,我们就有点无所适从了。
站在这个角度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动觉和平衡觉放到一章来讲述。
我们如何去动其实是取决于我们要平衡什么。
我在九年前接触华德福的时候,就有一个朋友给我说,华德福和中国的道家有很多类似。
《十二感觉》做为一本西方华德福的著作也带有这明显的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
比如他在阐述任何一个感官的时候都会联系到人的身体构造,也就是思想的物质基础。
这方面是西方思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人体构造上,我们耳朵内的半规管就是人类的平衡器官,三个半规管交汇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建在头盖骨的主干上。
文中还类比了猩猩的头盖骨的不同。
东西自然数

每个人都有4个最基本的感官运作,不需要外部刺激,在人的身体内部运作。
包括:触觉(sense of touch)生这4种感官在人的身(physical)的层次进行运作。
然后转化到情绪进入人的心(soul)的层次,再次转化后进在心的层次有4种感官如下:嗅觉(sense of smell)味觉(sense of taste)视觉(sense of sight)温暖觉(sen 在灵的层次有4种感官如下:听觉(sense of hearing)语言觉(sense of speechOr sense of word)思想觉(sen对外界的感觉(知觉):对自己身体的感觉(知觉):视觉感味觉温度感嗅觉听觉感触摸感语言感平衡感理解意思感对于自己身体的动作感自我意识感生命感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 ,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触觉(sense of touch)生命觉(sense of life)运动觉(sense of movement)平衡觉(sense of balance) 0-7oul)的层次,再次转化后进入人的灵(spirit)的层次。
这种转化可以是增强也可以是削弱。
ense of sight)温暖觉(sense of warmth) 7-14nse of word)思想觉(sense of thought)我觉(sense of self)---------自己和他人进行连接14-211、部分脱离自己的身体,但主观、具有认识和意识、靠近想象力的这种感觉器官是:自我意识感、理解意思感、语言2、具有情感做梦状态的是:温度感、视觉感、嗅觉、味觉。
3、靠自己的身体(接触)但客观、具有无意识的意志、以自己身体的本能来作出反应的是:平衡感、对于自己身体的,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 ;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 ;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
:自我意识感、理解意思感、语言感、听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内容详解与应用2014-10-28 立品图书华德福所讲的十二种感觉包含精神的层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包括触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二是中级的感觉,是对外界环境和世界的感觉,与感受相联系,感受周围的人、自然、环境,包括嗅觉、味觉、视觉、温暖感;三是高级感觉,社会、社交型感觉,和思考有关,用来感知人类社会,感受他者,包括听觉、语言感觉、思想感觉、自我感觉。
华德福背后的理念是通过这十二种感觉感受世界,0-7岁以第一层次(四大基础感觉)的感觉为主,它们是最基本的感觉。
人生的头七年非常重要,所有的教育和体验伴随一生,童年要把这四种感觉发展起来,其它的感觉才能逐渐发展。
第三层次的高级感觉在高中、大学阶段逐渐成熟,但到了一定年龄并不意味着自我就随之得到构建,也可能受到破坏,即使成人也可能无良好的自我感觉。
1、触觉我们用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皮肤来感觉。
闭上眼睛,通过皮肤抚摸自己,会有一种“关心”(生命感)、平滑(律动感)、温暖(温度感)、界限、分立(自我感觉)的感觉,所有的感觉都是各种感觉的综合反映,“我”在这里,连接的同时又有分离,有和外在产生连接的渴望,又有对外在进入时的抗拒。
还未学会走路的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是伸出双手请求大人搂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摸自己的身体或吃自己的手指。
如果孩子在早期缺乏跟父母直接接触(拥抱,抚摸,按摩),不但会影响到孩子的触感发展,更会影响到跟父母的沟通,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学龄前的孩子是通过触感来认识了解大自然和这个世界的。
碰到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就会抓住不放,对不熟悉的一些东西感兴趣,一定是这些东西给他们的感觉很好,而不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很好或很好吃。
很多父母不经意地忽视了孩子这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许动”来打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用更粗暴地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天性。
三岁之后的孩子,触感的需求发展表现出强烈参与生活的愿望,那就是大人做什么事,小孩都要模仿去做,比如一般的家庭日常生活活动,洗碗、做饭、扫地、接电话等等,这时就要更要注意去引导他。
触觉不是一种单一孤立的感觉,而是一种感觉的有机体,是最早发展出的“我”和世界分离的界限。
是“我”的最早的发展。
它和生命感,温暖感联系紧密。
触摸,有积极的、温柔的,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怀,帮助孩子感受自我,找到自我,被爱和被关怀的孩子才能找到自我;触摸,有消极的、强烈的、让人害怕的、疼痛的,包括肢体虐待、体罚。
孩子与周围世界发生的一切是敞开,周遭发生的一切都会被吸收,影响他们的身体构造,对于小孩第一要务是保护他们,使他们处于安全的环境。
触觉在界限被尊重的前提下给心灵带来信任。
触觉的发展,要做到的是多触摸,但注意将包含爱的触摸与有害的触摸相区别,有害的触摸包括:⑴无爱的触摸,不能像触摸凳子一样触摸孩子,有些保姆虽然很尽职地做抚触,但可能未包含爱,这也是有害的,所以要小心地把孩子交给你信赖的人;⑵心不在焉的触摸,抱着孩子做其它的事情,虽然肢体在接触,但心却是疏离的,也是有害的;⑶体罚;⑷身体虐待或性虐待;⑸成人之间的暴力行为,不一定是针对孩子的,只要是在孩子周围发生的。
缺乏触摸感可能导致的表现:有的孩子对触摸高度敏感、对抗,不喜欢别人碰触自己;有的孩子总是脚不停手不住,进入教室总是无意识地摸这摸那,或敲打一下同伴,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时,他总是说我什么也没做啊;有的孩子总是争抢东西;有的孩子没有界限感,拿别人的东西,或到不该去的地方,明知犯规还要做;有的孩子非常贪恋别人的触摸;有的孩子皮肤容易过敏,当身上有伤口,或被蚊虫叮咬后对伤口和红肿的脓胞不停地抓挠,直至伤口破裂或脓胞出血也无法停止;有的孩子爱咬人,有的孩子爱吃手指,这可能与缺乏母乳喂养的触摸有关。
男孩表现为多动症或注意力涣散,女孩常常表现为内向害羞和胆小,这都是焦虑的表现。
危害触摸感的一些因素:给孩子他需要的物质却不给温暖;保护过多或者孤单太多;接触不是为了爱护小孩,而是为了大人情感的满足。
如何帮助:经过产道的自然生产,在出生过程中感受到产道的挤压;给予更多的拥抱、触摸,让孩子在一个人单独待着和与成人在一起并被保护着之间转换;让孩子在单独一个人与身体温暖的接触之间转换;让孩子在拥抱和放开之间转换。
缺乏触摸感的一个原因就是疏忽,孩子小的时候和妈妈在一起是最好的,非常小的孩子在2岁之前需要1对1的照看。
当孩子应该做某事或不该做某事时,都要拉着他的手去做或不做。
更多的按摩,与孩子更多的身体接触,用舒适的布包裹孩子,当孩子身体不舒服时或者状态不是太好时泡营养澡。
泡完澡后,将孩子裹在浴袍里,温暖地放在床上睡觉。
做手指游戏,玩天然玩具,如木头、丝绸、布、沙、石头等,水、沙也都有利于对孩子的滋养。
2、生命觉与触觉相联系,生命觉是一种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一个人通过他在整个身体里的生命感就能感受自己身体的生命状态、平衡和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合作。
生命感告诉你什么时候饿了,累了,疲倦了,感受到自己的状态是好还是不好;生命感告诉你:哪些是关心的?哪些是不友好的?哪些是沮丧的?生命感让你学会聆听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疲倦或不舒服。
生命感的存在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除非身体哪里不对劲了,这时候生命感就很灵敏,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人就会发出求救信号;人在临死前能感到自己生命将要结束,这是生命感的本能反应。
如果人的生命感发展得不好,在身体某部位有问题的时候就可能不会做出正确反应,往往导致病情被延误。
生命感也是生命体内部自我平衡的载体,任何形式的失衡都能感觉到并做出协调。
如跌伤的疼痛、受到打击的痛苦、心情的波动等都能反映到思考从而影响到思想感觉。
生命觉带给心灵和谐。
生命觉本质是身体是自己的家,在家里很快乐。
在每天的固定时间作某事,是内在感觉良好和快乐的状态。
生命觉缺失的原因包括缺失韵律,给孩子过多的选择会摄取走太多的生命感,太多的色彩轰炸孩子、电视、家庭暴力、离异的家庭、与父母分离过久等,孩子需要父母的生命力的滋养。
过度强势支配欲望强烈的父母带给孩子太多的威胁、恐惧,常常对孩子说:“如果…我就离开”等诸如此类威胁的话语。
经常的搬家,过多的外出或在路上奔波;时间过于紧迫和被惊吓;过多的课外活动,辗转于各种才艺班;成人的暴力行为,对孩子都不好,要让孩子感觉到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家,感到很舒服。
生命觉缺失的表现:做事没有精力、疲惫,无聊不知干什么,变得非常粘妈妈,总是在不停的抱怨、担忧,紧张和不安,或者当有什么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烦躁、焦虑,强烈的占有欲,把所有玩具聚在自己周围,或者总是和成人对作干,或者不能被拒绝和否定,这是孩子在逃避痛苦,逃避伤害,他的内在是不快乐的有多动症的孩子都是生命觉的缺失。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遭受着生命觉缺失的痛苦。
如何帮助:⑴建立韵律和节奏:韵律带来生命感,韵律创造生命内在器官的和谐,有规律的作息节奏、相互信任的生活氛围,跟时间、地点有关的安排都有规律,将韵律贯穿生活的各个时段,不管在家里或教室都创造一种干净整洁平和的有序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吃饭尤其重要,规律的用餐,食物散发出来的气味,也滋润着孩子的嗅觉和生命感。
⑵作为成人我们不要限制孩子,不要过多保护,要提供艺术性的和谐活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晨圈的快慢节奏的变幻,给予营养浴、童话故事、英雄故事的滋养,让孩子体会到痛苦与不幸的存在,以及战胜它们的喜悦与希望。
⑶对于多动症的孩子,生活就是混乱、痛苦,家长、老师会因为他们而疲惫。
但我们要了解他们内心是持续的不快乐,他们只是不想去察觉这内在的痛苦,通过不停的运动、尖叫、吼骂,不断地说话来逃避感受痛苦,他们的内在实际上渴望被爱、被关怀,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但行为无法控制,仿佛对别人的批评、惩罚满不在乎,缺乏自我尊严,实际上他内心是非常恐惧的,因为他总是被排挤,所以他们的表现常常是恶性循环。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①理解他们,认识到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缺乏生命感;②不要予以太多的期望,无条件地去爱他、接纳他,给予他特别的爱,他们最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和接纳,如果成人能处理好,给予更多的感激和欣赏,这些孩子可能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向我们展现他真正可爱善良的本质。
在现实中,缺乏触摸感的孩子常常害怕单独在一边,一般喜欢围绕着成人,需要被呵护和关照;而多动的孩子常常跑得远远的,需要成人的理解和宽容。
3、运动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紧密联系,给心灵自由,所以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用运动的方式来发泄。
为孩子提供爬树、爬墙的机会可以发展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是对运动包括对自我运动的感触和对外在运动的感觉。
儿童身体的律动感是移动身体和四肢、爬行、蹒跚学步、跑和跳,这种感觉是获得自由意识的关键。
引导运动觉发展的因素有:⑴让孩子自己进行活动;给孩子一个能允许他触摸所有东西、能自由玩耍的环境、合理的动作过程。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通过“动”来认识空间,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自由爬行,自由学走路,自由参与游戏活动,不仅是发展孩子的身体,更能帮助孩子大脑的发展。
孩子在小时候的行动受到限制,长大之后思维不可能活跃,更谈不上自由发展独立的思想。
⑵让孩子顺应、感受自然的律动,孩子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感受到自我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因为律动不仅是空间变化的结果,也是时间变化的结果。
逐渐培养孩子对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认识,会强化孩子内在律动意识,如一年中季节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一天中太阳、天气的变化,人的活动的变化,自然的律动会反映到孩子的内心。
危害运动觉发展的因素有:经常不允许孩子做一些事情;因为缺少榜样而不引导孩子去活动;因为有媒体在场就不许孩子动;只让小孩成为旁观者的全自动玩具;缺少走路和运动的机会,如使用学步车;生活中总是匆匆忙忙的,不停受到催促,没有完整的姿态从容的生活;太多的时间是乘汽车、坐火车,乘坐电梯,少于用腿,电视、电脑让孩子一动不动,唯一动的是手指头;过度保护,缺乏运动的场地和环境,或者过早进行体育运动,比如让6岁的孩子踢足球。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走观察到孩子出现的问题。
运动觉缺少的孩子的表现:(1)基本技能发育迟缓:不能系鞋带,不能用铲子弄花,不能用勺子吃饭;⑵多动症,做很多无目的性的动作,机械性的动作;⑶压抑、模仿能力差,也可以称为情绪化的、抑郁型的孩子,有点对抗性社交倾向。
如何帮助:这些孩子不能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不能用儿童的节奏玩耍,缺乏模仿能力,他们内在是停滞的,外界的信息吸收了就留在内心里,无法展现,不知下一步该作什么,一般很孤独,最糟糕的创伤是被丢在一边,不能成为集体一员,他们感到被集体排斥,内心很痛苦,常常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很伤心。
他们需要音乐,音乐是朋友。
音语舞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成人对这种孩子要把他们留在身边,让他看着成人在做什么,向孩子解释这一步做什么,为什么做,下一步要做什么,温柔地与他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