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主要强调个人自由、选择和责任,以及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孤独。
以下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 萨特(Jean-Paul Sartre)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人类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选择和意志,并强调人类要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也将人类孤独作为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需要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斗争。
2. 卡缪(Albert Camus)卡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行创造意义,而不是去寻找外部的意义。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困境。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存在本身,而不是基于理性或思维。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认为这种自由和选择的真正本质在于对存在的理解和承认。
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认为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4. 玛丽安(Gabriel Marcel)玛丽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来实现的。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将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看作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同时,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强调人类需要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哲学以自由和选择为核心,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它对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提出了批判,并鼓励人类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勇敢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
萨特是否有关于死亡和存在的观点?一、萨特对死亡的观点萨特是一位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观点。
萨特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人一旦死亡,就再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他将死亡视为生命的极限和意义的来源,认为死亡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人应该正视死亡并从中获得存在的真实体验。
萨特认为,正是死亡的存在给予了生活以紧迫感和意义,使人意识到时间的有限,从而激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二、萨特对存在的观点在萨特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定义自己的本质。
萨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人被认为是自由的和孤独的存在,他们需要面对无意义的现实,并通过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三、萨特的“绝对自由”萨特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并且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在他看来,人无法逃避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萨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法推卸责任。
同时,他也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无约束,人的自由必须在他人的自由中获得限制,并且应当遵循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四、萨特对无意义的批判无意义是萨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无意义和空虚。
萨特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庸常”,即人们为了逃避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沉迷于日常琐事和消费主义。
他倡导人们正视生活的无意义,并通过选择和行动赋予生活以意义。
萨特认为,只有面对无意义并努力去克服它,人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存在的意义。
五、萨特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在萨特的哲学中,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需要通过选择来建立自己的伦理体系,并承担相关的责任。
萨特强调个体的选择和对他人的关注,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并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责任。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他人就是地狱——关于萨特之一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风靡西方世界,影响巨大,萨特的名字几乎成了存在主义的代名词。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却并非萨特首创,在萨特之前,早已有了存在主义哲学。
早在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那里,就已出现了存在主义的萌芽。
克尔凯郭尔1842年在柏林曾听过德国大哲学家谢林(1775—1854)讲授关于存在的课,也研究过大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
然而使克尔凯郭尔深感失望的是,这些大哲学家们忙于建立抽象的思辩体系,再也不去观察、领悟和体会人的具体性,忽视了“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猛烈地抨击黑格尔,他憎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辩证法体系。
他特别重视个人的主观性,因此他打算提出自己的“存在”哲学。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主张用内心体验的方式直接领悟自己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并且直接与上帝勾通。
他相信,人的一生是在忧心忡忡中度过的,当人遇到危机的时候,这种忧虑就变得特别严重。
只有当人处于极度的孤独、恐惧、空虚、绝望状态的时候,人对自身的认识才会深刻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
他还认为,人对自身的认识就是认识到自身是罪人,认识到自身是有缺限的人。
他又强调说,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由自己选择的,这种选择完全凭自己的意志,而不借助任何理性思索。
人对自己的选择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理由可言,也无法预测。
克尔凯郭尔的这些观点都被后来的存在主义者所吸收,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不过在当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存在主义真正引人注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十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和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雅斯贝斯的《世界观伦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本成熟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则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也就是人被困在了一个不易逾越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
同时,这种文化和历史环境也定义了人的身份和价值,限制了人的行为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环境的限制不是由天性或者上帝所注定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此,当人接受了这种环境的限制,就会变得被动、虚无和无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他更加关注动态的人生现实,比如个体与群体、意义和焦虑、选择和行为等。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主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承认人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绝望和无意义的际遇,相反,它还强调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所面对的视角重要性,以及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行动所追求的意义。
萨特从“存在”这一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阐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提出“存在优于本质”,即存在的本质不是通过人们内部的本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
这种观念表明了人类作为“萨特式的存在”的独特性,强调了外部环境、某些意外事件、获得财富或者相反的失去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萨特奉行主观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是好是坏、有益还是有害的。
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焦虑是一个核心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会被焦虑所伴随。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行动后果的质疑和探索。
因此,萨特认为,人必须要认识到这种焦虑的存在,面对它,才能积极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展积极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责任和行动,强调了意义和个体的重要性,在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时候,不仅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注重了人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萨特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实践问题。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第五讲: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存在与虚无1、存在与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存在与虚无都不是知识的客体,存在者才是知识的客体。
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讲虚无、焦虑、不安。
人之为人,首先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领会到自己的存在,领会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虚无不是东西,领悟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恐惧、忧虑和不安,不要给存在主义贴一个标签:资产阶级没落哲学——完了。
2、领会到虚无是领会存在的前提。
凭什么领悟到存在,即存在与否也要有前提——领悟到虚无为前提。
例:非红色——红色。
活着的每一天,怎么知道存在——人偏偏知道存在,推导出一点:人知道虚无。
3、凭什么领会到虚无——人生三大虚无:生与死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孤立与自由的矛盾。
生与死,生的第一天就领会到死亡,领会到虚无,最初意识到死的时候好几天想不能:人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对每个活着的人来说,不是fall,而是其他可能性统一划为虚无,与理性对立。
(海德格尔:“被抛”)故哲学中有一个终级关怀:谬斯。
谬斯是灵感源泉的代名词。
4、当代个人在资本世界中的虚无主义的领会,理性给我们自由(对存在的领会,领会到就自由了)《非理性主义》:假若我们人类是永远生活在伊甸园的亚当,悠哉乐哉,但我们不会思考,走出伊甸园,有思想,不能看上帝,会死掉了。
这么有灵性的动物会死掉,想不开。
5、每个人都要自己终极关怀,而我们却躲避它。
二、自在与自为1、自在:(in-itself)未为意识所呈现、未为意识授予意义的自在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
(P142)它的特性是:(1)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2)它是非创造的,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是能动性,被动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的,并且表示人的行为或工具。
(3)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
(4)其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在自在的存在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辩证法。
(5)自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性也不能还原为必然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
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其实萨特并没给自己穿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婉拒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呼,因为他的思想的确从“存有”问题初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知名的推论:“存有先于本质”。
这句话抒发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看,仍就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畏惧。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到第一位:世界就是理念的仿造和共相,人就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出来。
“我就是人”;“人”就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就是”的状态,就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必须突显并研究这个被遮挡了的“就是”,或者说“存有者”如何回去“就是”。
在这一语境中,“存有”与“本质”就是矛盾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当倒转过来。
就是说,不是本质同意存有,而是“存有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推论又无法直观地认知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是人的意识及其可能将,不如说,就是人的存有及其意识缔造出来人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存有的话——就是存有所建议或建构出的。
正像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表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为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
因此他采用‘本质’一词做为在其民主自由缔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3)的确,萨特特别强调“存有”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是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以某种“本质”所限量,而是意识到“存有”之后的民主自由与挑选。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萨特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深刻而复杂,对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中,主要包含了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等核心概念。
首先,萨特强调了人类的绝对自由。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我们没有任何先天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生命完全由自己创造。
这种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起为自己和他人的选择造成的后果。
萨特用“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念来表达这种自由主义的立场,强调了我们可以选择并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孤独和绝对的责任。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在为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的选择对于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做出明智的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绝对的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并没有逃避责任的可能。
此外,萨特明确了人类生活中的虚无现象。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和被遗弃的,没有神或超自然力量可以解决我们的困境。
因此,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和死亡的终结感,但也唤起了我们对自由和责任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深刻而复杂,对人类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萨特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自由主义伦理观,强调了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虽然萨特的理论充满了困惑和挑战,但它激励着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责任和选择,以更加自由和真实的方式生活。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被与时间》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和对他人的关怀。
本文旨在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一次浅析,探讨其核心内容和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着眼于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就是本质”的核心命题,即人的存在是超越本质的存在。
他认为,人不是由于本质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赋予自己意义和本质。
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这也是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根据某种固有的本质来行动,而是通过行动才决定了自己的本质。
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提出了“自由是一种责任”的命题,认为人的自由是与责任相连的。
个体的每一次选择和行为都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萨特认为,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绝对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他在《被与时间》中写道:“我对自己的自由所负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包含了对自由和责任的高度重视,他强调了个体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广泛的哲学讨论,也对文学、艺术和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萨特的作品《恶棍》、《窥视者》等作品在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激发了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灵感,影响了现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发展。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萨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存在就是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负面的自由,即自由的不安。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要为这些选择负责任。
他在《人类的尊严》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安。
萨特关注个体的存在。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社会的“客观化”倾向,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主张人们应当重视自己的具体存在和经验,并且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萨特还强调存在的孤寂和绝对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他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存在和选择。
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没有什么规则或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他在《恶魔》中提出了“绝对的自由”概念,即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限制我们的选择。
萨特提出了“他人的存在即是地狱”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
他人的存在成为我们的困扰和束缚,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完全自由地选择和定义自己。
pp 萨特与存在主义
伊内斯:道路是畅通无阻的,谁在拖住我们,到 底是谁在拖住我们?我们自己。但为什么是我们 自己?因为 我们自由。 萨特: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
他人即地狱:
1、你不能正确对待你与他人的关系, 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 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 也是自己的地狱。
《禁闭》的思想意义
地狱就是他人 投向我们的目 光,就是他人 对我们的折磨, 个人的思想和 行为总要受到 敌对环境的支 配和限制。
通过三个鬼 魂的互相倾 扎,反映了 存在主义关 于人际关系 的基本观点。
人们生活在孤立、 隔膜、互相戒备、 矛盾对立的环境 中,没有理解和 沟通,只有无情 打击,剧本的结 尾点明了全剧的 主题:他人就是 地狱!
萨特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 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其主题传达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揭示世界和人 存在的荒诞,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表现人在 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和精神自由,具有鲜明的 哲理化倾向。惯用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代表 作者有萨特、加缪。
《墙》的主题思想: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荒诞的。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是 困难的,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人活着还是死去,全凭 荒诞的偶然,人是无法把握的。而“我”的最后的狂笑, 是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无奈发出的酸涩的笑。
境遇剧
萨特的剧作是他的“境遇剧”(“处境剧”)理论的 实践,他认为,人只有在一种特定的处境中,才能显 示出他对自身选择的自由,因此,萨特强调在戏剧创 作时,剧作者要把人物置于一种进退维谷、生死两难 的困境中,或生死攸关、情势严峻的危境中,迫使他 们在一种无法回避的“极端处境”中进行抉择。这样, 人物的心理矛盾就会特别尖锐复杂,剧作也因此会情 节跌宕,结构紧凑,能够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类面临的现实状况,它表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意义、荒凉和孤独的世界中。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意义的缺失中被迫出现的,并提出了以下观点:
1. 存在优先于本质。
萨特反对相信人有一种固有的本质或目的的观念。
他认为人只有存在,而本质是被人自己创造的。
2. 人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外力的束缚或者所谓的“宿命”。
他提出了“存在是由自由所创造的”这一观点。
3. 存在主义者面对孤独和无意义的世界时,应该承担个人责任。
萨特认为人必须承担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4. 生活的意义是主观的。
萨特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由人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应该为自己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目的,而非被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所主导。
5. 存在主义者应该以行动来改变世界。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者应该为改变社会、消除不公和困苦而行动。
人的行动应该基于自由和责任感。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
哲学问题:何为萨特的存在主义?谈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存在论的基本前提、存在主义的虚无观、自由意志论和存在主义的时间性。
一、存在论的基本前提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在这里所强调的存在指向的是个体存在而非类的存在。
萨特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存在的诸事物的综合整体化。
事物是先显存在,再内显为本质的。
个体的存在是萨特存在论的基本范畴。
萨特强调“存在的个体化限定”,即认为存在是针对个体来加以探讨的。
其提出的“非存在”也是针对具体的个人实体而言的。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提出的那样,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人此时的意识之中,它呈现为“非存在的”的状态,是不可知的。
以“破碎”这一个状态为例,萨特认为破碎这个针对存在状态而言的词汇是不可以扩大到整体层面的。
“破碎”从某种意义上表示着一种反面意涵,为“存在”在我们人类视线中的消失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又可被称为“非存在的永恒可能性”。
你可以说这个杯子或者这段故事破碎了,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而只是在个体的主观意识中它们被改变了状态,变为不可知了。
“破碎”这个状态永远指向一个具体的存在,而非“存在”本身,非“全部存在”。
“全部存在是超乎任何可能的毁灭之外的。
”即“全部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正如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构成的自我独立的世界,与现实可变世界相区别。
萨特的存在论基于这样一种个体存在观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存在高于其他实在物。
萨特以个体存在世界为研究中心,认为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在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中,人的意识起到了枢纽性的作用。
二、存在主义的虚无观虚无观是萨特存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这样定义:虚空的意向是一种否定的意识,它超越自身而趋向一个被看作不在场或不存在的对象。
这句话共有三个内涵:1、无关存在的“隐退”无关存在的隐退即指人靠否定判断将其他存在虚无化。
萨特强调人的主体性,并认为人以自为的意识构建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即外在显像。
【萨特哲学Ⅰ】什么是存在主义?萨特传奇的一生,就是存在主义最好的证明
【萨特哲学Ⅰ】什么是存在主义?萨特传奇的一生,就是存在主义最好的证明我们开始介绍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
“存在主义”是当代非常盛行的一种价值主张或者说流行文化,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过这个词,但是很多人误解了它,存在主义被很多人误解为一种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但这都不是存在主义真正的内涵。
存在主义这个词最好是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的,但是被萨特发扬光大了,甚至可以说是萨特定义了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在西方40年代开始流行,是一种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当然这是比较通俗的理解,但存在主义并非一种单纯追求自由,崇尚自由的思想。
看起来存在主义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但实际上存在主义有其非常悲观的意义,这一点从萨特的著作《存在与虚无》就可以看出,存在主义其实透着一种忧郁的气质。
那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主义,而萨特又是如何论证存在主义的呢?在了解存在主义思想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萨特的一生,而其实萨特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的思想。
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是标准的“00”后,因为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但是萨特的童年不怎么样,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感觉西方很多哲学家的童年都不太好,上一个哲学家系列的维特根斯坦,虽然出生在富豪家庭,但是早年4个哥哥就有3个自杀了,而他自己也长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萨特之前的哲学家尼采也是早年丧父,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支离破碎。
好了,再回到萨特,父亲去世之后,后来随母亲到德国生活,萨特受到父亲的遗传,身处很矮小,据说不到1米6。
所以,在人高马大的德国,他更显得矮小,所以从小萨特就有点自卑,性格也很叛逆,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这可能跟他外祖母有关,他外祖母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人,对什么事情、任何东西都一定持否定的态度,大概就类似我们现在说的“杠精”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故事影片《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原名《丽瑟》,为我国观众所熟知。
它的作者让—保尔·萨特,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二次大战后风靡一时,影响远及欧美各国,是一种流传甚广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
萨特1905年生于海军军官家庭。
父亲早逝,母亲携两岁的幼子住回娘家。
萨特的童年就在富有教养的外祖父家度过。
1929年萨特毕业于法国最高学府—高等师范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哲学教师资格。
1933—1934年赴德留学,受业于现象学教授胡塞尔门下,研究海德格哲学。
1939年希特勒入侵法国之际,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关押德国,1941年获释,回国后即参加抵抗运动:“战争使我懂得必须介入生活。
”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他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著作。
战后欧洲经济萧条,政局动荡,旧的价值观念土崩瓦解,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一种精神危机。
萨特在1945年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
同年创办《现代》杂志,成为宣传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
萨特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由选择、重在行动的观点,在当时显得不同凡响,恰成青年一代期待的福音。
同时,他借助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和剧作《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阿尔托那的隐藏者》等,使艰深的哲理,通过形象的手法,进行传播。
萨特的哲学著作深奥艰涩,只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因为原先是讲演,写得简明扼要,可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宣言书。
存在主义,是从本体论出发对存在进行分析的一种哲学。
简而言之,即是以人这一本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的存在及其状况,本着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倡言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
其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
此处所谓的存在,并非唯物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指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存在:人,首先是存在,经过一系列自由选择,才成为这样那样的人,形成自己的本质。
人生就在于选择,本质是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被说成可以不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条件的制约,是“绝对自由”的。
比如一个无产者之选择自己成为革命者或认命者,悉凭他的自由。
“自由”或“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要旨,人通过自由选择,支配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命运。
萨特认为人有超越其现状的能力,人并非先验地有何定质,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不断追求超越的目标,才赋予人生以意义。
存在主义之为用,在萨特那里朝向两个方面发展:文学和社会活动方面。
萨特在文学上,主张作家为同时代人写作,文学应介入生活,“为改变我们周围的社会出一分力”。
在社会活动方面,萨特从存在主义哲学推导出一种激进的政治立场。
他说,“在各种场合,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我都是奋不顾身的。
”五六十年代之交,他仗义反对政府进行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1968年“五月风暴”乍起之时,萨特马上表明态度,宣布支持学生造反;苏军侵捷,萨特即予谴责,认为这是“国际法条款中定为战争罪行的那种侵略”。
萨特在晚年,“我的笔就是一把剑”的想法趋于幻灭,愈益感到文学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只有具体行动才能改变社会,所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实际斗争,甚至走上街头,不惜以身试法,曾五次受到控告质询。
萨特对新中国怀有友好感情。
1955年来我国访问时,看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建立一种更人道和更公道的社会制度而努力”,使他十分感奋,七十高龄时,还表示愿意再度来华,更好地了解中国。
萨特作为西方世界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站在进步事业一边。
他生前“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包括资产阶级能给予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
身后丧葬只是简朴的民间葬礼。
出殡那天,路旁默哀者如堵,跟随灵车的巴黎市民和各地赶来吊唁的人达五六万之众,丧仪之盛大,为自上世纪末法国大文豪雨果逝世以后所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