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

合集下载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媒介暴力是指媒体传播中涉及或描绘暴力、血腥、残忍等内容的现象。

作为媒体消费者,我们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暴力场景,无论是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还是游戏。

然而,当我们从性别角度审视媒介暴力时,会发现它对男女性别的影响并不相同。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

首先,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较为突出。

以电影为例,大多数动作片和战争片都以男性为主角,他们通常呈现出勇敢、暴力、冷酷和无畏的形象。

这种男性化的角色塑造会对男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误认为暴力是一种“男子气概”。

此外,对于男性来说,媒介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塑造他们对女性的认知和行为。

在一些剧情中,男性常常被描绘为保护女性的英雄,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无助和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这种刻板印象深深植根于男性的意识中,导致了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和性别歧视。

与此相比,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相对复杂。

女性在媒体中经常被描绘为弱者、受害者或对象化的形象。

电视剧和电影中的强奸、家庭暴力和性侵等题材常常出现,这种描绘方式容易让女性感到恐惧和不安。

此外,媒介暴力还会通过美容广告、时尚杂志等渠道对女性的身体形象进行塑造。

对于女性来说,更多地接触到的是“完美身材”、“标准美颜”和“苗条体重”等形象,这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尊问题。

除了以上观点,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媒体暴力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他们认为,媒体暴力对所有人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制造焦虑、增加攻击性和消极行为的倾向。

然而,这些观点忽视了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角色分工,以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和强化。

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男性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媒体中的暴力行为,并将其作为自己应有的行为规范;而女性则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限制,因此对媒体暴力的看法和反应常常有所不同。

为了解决媒体暴力对性别的影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媒体暴力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规范,限制对暴力内容的过度渲染和描绘。

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媒介观察12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吴林熠(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媒产业日益兴盛,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造成的后果常常难以挽回。

久而久之,大众变得麻木,受媒介发出的暴力信息影响而不自知,进而身心受到伤害。

媒介暴力现象不仅会让大众忽略真正重要的、应该关注的议题,阻碍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还会削弱大众对媒体的信任。

因此,治理媒介暴力乱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研究发现,媒介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量,过度关注和渲染暴力事件;二是受众对暴力内容的好奇心和刺激需求,助长了媒介暴力内容的传播;三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有效约束媒介暴力现象。

文章在分析媒介暴力现象成因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介、受众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和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范围和程度,以减少媒介暴力现象的发生;媒介层面,加强内部审查和管理,确保新闻报道符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受众层面,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筛选、甄别信息。

关键词:媒介暴力;新媒体;新闻伦理;网络环境;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120-03一、媒介暴力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一)概念当前,学界对“媒介暴力”概念的看法各异。

邵培仁认为,“媒介暴力”是指出现在书籍、报纸、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并且人们的生活会受到这些暴力内容的影响[1];陈宪奎认为,媒介暴力可以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2];还有学者认为,“媒介暴力”指的是媒介作为施暴主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向受众传播暴力内容,并给受众的身体、认知、心理带来消极影响[3]。

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媒介暴力的定义不同,但综合来看,“媒介暴力”的定义可概括为: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音乐视频等媒介形式中出现的暴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媒介暴力的影响日益显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媒介暴力主要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若干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媒介使用、媒介暴力接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较长,其中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主。

在接触的媒介内容中,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含有暴力元素的媒介内容较为普遍。

2. 媒介暴力接触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曾接触过媒介暴力内容,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电影最为常见。

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和程度与青少年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健康方面: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2)行为习惯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暴力行为的倾向,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

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运动习惯。

(3)社会认知方面:媒介暴力可能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抵制暴力内容的能力。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而性别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电影、电视到网络、游戏等各类媒介,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性别与媒介暴力的关系,揭示不同性别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暴力时的差异与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然而,从性别视角出发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在媒介暴力的传播过程中,男性往往被塑造为施暴者,而女性则更多地被描绘为受害者。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媒介暴力的认知,还可能加剧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手段收集数据。

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受众,以全面了解他们在接触媒介暴力时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四、研究结果1. 性别差异与媒介暴力认知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接触媒介暴力时的认知存在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将媒介暴力视为娱乐内容,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产生情感共鸣和焦虑等情绪反应。

此外,男性在媒介暴力场景中更容易将自己代入施暴者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将自己代入受害者角色。

2. 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媒介暴力不仅影响人们对暴力的认知,还可能对性别角色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男性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而女性则可能更加倾向于顺从和忍耐。

这些行为模式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性别不平等和暴力问题的根源。

3. 不同媒介的性别差异不同类型的媒介在传播暴力内容时也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电影和游戏中的施暴者往往以男性为主,而电视和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受害者形象更为普遍。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性别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暴力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五、讨论与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和媒体机构应加强对媒介暴力的监管和审查,避免过度渲染暴力和性别刻板印象。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引言媒介符号暴力是指以媒介传播的符号、语言、形象等针对性的暴力行为。

它会通过媒介逐渐强化人们对某种文化、观念、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并在强化认同的同时排斥异己,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

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1. 加剧社会分化媒介符号暴力从源头开始就会在媒介传播中进行分层、区隔,不同观点、文化、群体等会被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排斥与包容。

这样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群进一步孤立,进而失去了相互理解的机会。

2. 强化歧视媒介符号暴力也会强化社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媒介暴力有时候会美化一些歧视行为,宣扬其是“优越文化”的象征,这样的流言蜚语很容易导致更暴力的行为。

3. 自我认同的建构媒介符号暴力会通过媒介创造人们对某个文化、观念等的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感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而导致排斥异己的行为。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时,很容易使人崩溃、变得抗拒异己,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

4. 挖掘创伤在某些情境下,媒介符号暴力也会挖掘人们的心理创伤,进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某种观念、文化等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因过渡认同的缘故而进行极端行为。

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的方法1. 增加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传媒技术和传媒概念上掌握一定技能的能力。

除了了解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运作以外,还需要对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敏感分析,增加对媒介暴力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2.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源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需要确保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如果信息源角度单一,信息主题单调,则会渗透进我们的常识及成为我们的观念。

没有广泛的信息源,我们就没有机会对主流的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只能接受一种媒体渲染出来的单一价值观。

3. 鼓励多元文化和理念的混合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文化与理念的混合,让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通过平等交流、协商、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接近的共性。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以“人肉搜索”为例姓名:学号:2008系别:新闻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指导老师:职称:讲师摘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方式——“人肉搜索”,接着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在说明了促使网络暴力所产生的三个根源后,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监控措施。

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良性监控;人肉搜索;网络和谐On the Network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 to the "Human FleshSearch, for example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since the mass media generally produce and develop a culture of violence came into being and promote i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 of this profound and extensiveimpact. The network problem of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nascent phenomenon of a network, it also reflects the st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evel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udy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on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phenomenon more promptly identify andaddress the negative impact they bring.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 "human flesh search",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ole of "human flesh search", towards the three root causes of violence network , but also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To guide the network propagation, purific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which makes networ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Key Words:Network of violence; optimum supervisory control;human flesh search; networkharmony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很多事情,聊天、游戏、购物、学习、甚至交朋友、谈恋爱。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媒介暴力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媒介暴力是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青少年基本信息、媒介使用情况、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态度的问卷,对一定数量的青少年进行调查。

其次,我们对部分学校和家庭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媒介暴力的实际情况。

最后,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实验,以进一步探讨媒介暴力的具体影响。

三、研究结果1. 青少年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都有较高的媒介使用频率,其中以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最为普遍。

此外,青少年在观看电视节目、电影和短视频时也容易接触到媒介暴力。

2.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认知方面: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暴力后,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如对暴力的正当化、合理化认知。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对暴力行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态度。

(2)情感方面:媒介暴力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3)行为方面:媒介暴力可能激发青少年的模仿行为,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模仿游戏、电影中的暴力行为。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降低青少年的同理心,使其对他人遭遇的痛苦缺乏同情和理解。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可能因接触媒介暴力而产生认知偏差;在情感方面,媒介暴力可能引发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在行为方面,媒介暴力可能激发青少年的模仿行为,甚至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暴力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媒介暴力的传播和影响。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探究序言:媒介暴力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青少年接触媒介的途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利与广泛。

然而,这种广泛接触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探究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媒介暴力的定义与类型媒介暴力一般被理解为媒体上展示的暴力行为和内容,包括电视、电影、互联网、视频游戏等。

媒介暴力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 间接暴力:包括描述性暴力和暗示性暴力,以展示暴力的结果和影响。

2. 直接暴力:直接呈现暴力行为,通常包括损害、打斗、血腥场面等。

第二部分: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实证探究结果。

1. 对行为的影响探究发现,媒介暴力可能导致青少年仿效暴力行为、增加攻击性行为,并且可能对道德裁定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2. 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进步,媒介暴力也有一定影响。

探究表明,长期接触媒介暴力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认同程度增加,并可能缩减同情心、共情能力以及培育进取心等乐观特质。

3.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同样存在影响。

长时间接触媒介暴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对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影响的机制了解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机制。

1. 观察进修理论观察进修理论诠释了为什么青少年会仿效和进修媒介上的暴力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媒介暴力可以成为青少年仿效和进修的刺激,并通过观察和仿效来复制这些行为。

2. 媒介暴力与情绪调整青少年在面对媒介暴力时,屡屡会出现情绪波动,这与他们的情感调整能力不成熟有关。

因此,在不成熟的情感调整能力下,他们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第四部分:缓解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实证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缓解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可能措施。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认知。

因此,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暴力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教育等手段减少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负面影响。

二、媒介暴力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涉及到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强的力量和攻击性,而女性则被描绘为弱小、依赖他人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在媒介暴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得男女在面对暴力的反应和认知上产生了差异。

首先,男性在媒介中往往被塑造为暴力的施暴者或受害者,这种形象使得男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暴力行为。

同时,由于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缺乏对暴力的批判和反思,使得男性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冲突时,更容易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女性在媒介中往往被描绘为暴力的受害者,这种形象使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暴力的侵害。

同时,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也可能使女性对自身安全产生担忧,进而影响其社会参与度和自信心。

三、减少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媒介内容的监管,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同时,应鼓励媒介制作方创作更多具有正面价值观的作品,以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性别观念。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性别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性别在面对暴力时的不同反应和应对方式。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媒介消费行为,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媒介中的暴力内容。

社会应营造一个尊重女性、反对暴力的氛围,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容易形成健康的性别观念。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旨在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的概念、现状、影响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媒介暴力的概念及现状媒介暴力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暴力内容,包括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些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以血腥、残忍、色情等形式呈现,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媒介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在成人中普遍存在,也在青少年中日益严重。

三、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影响1. 对男性的影响男性在媒介暴力中往往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过度暴露于暴力内容可能导致他们对暴力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偏差。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诱惑和影响,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削弱男性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2. 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在媒介暴力中往往成为受害者。

过度暴露于媒介中的性别歧视、性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内容,可能使女性对自身价值和安全感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内容可能使女性产生无助感和恐惧感,降低她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使女性对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采取逃避和被动应对的方式。

四、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媒介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社会文化观念,如男性优越感、性别刻板印象等,使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得以传播和强化。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和利润,往往倾向于制作和传播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性的暴力内容。

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媒介暴力的原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通过暴力和攻击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情绪需求,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途径。

此外,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压力时,可能会通过暴力和攻击来发泄情绪和寻求心理平衡。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尤其从性别视角出发,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角色定位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性别视角,探讨媒介暴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为媒介内容的合理调控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媒介暴力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暴力是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对观众产生心理或行为上负面影响的暴力内容。

根据性别视角,媒介暴力可分为针对男性的暴力和针对女性的暴力。

其中,针对男性的暴力多表现为血腥、残酷的战斗场面,而针对女性的暴力则多表现为性侵犯、家庭暴力等。

三、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心理方面,过度接触媒介暴力可能导致男性产生攻击性行为、反社会倾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行为方面,男性在观看暴力内容后,可能会模仿其中的行为,导致实际生活中的暴力事件。

四、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更为复杂。

首先,女性在观看涉及性侵犯、家庭暴力等内容的媒介时,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其次,这些内容可能影响女性对自身及他人的认知,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提高。

此外,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物化、刻板化,这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产生负面影响。

五、媒介暴力的传播途径与特点媒介暴力的传播途径广泛,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的真实性错觉,即观众往往将虚构的暴力内容误认为是真实事件;二是内容的重复性,即媒介中暴力场景的频繁出现;三是内容的暴力美学化,即通过美学化的手法将暴力内容包装成具有观赏性的画面。

六、对策与建议针对媒介暴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媒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严格监管;2. 提高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暴力内容的传播;3. 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观众对暴力内容的辨识能力和抵抗力;4. 优化媒介内容,减少暴力场景的出现,特别是针对女性和儿童的暴力内容;5. 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和援助,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治理规范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阻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那个地点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第一要解决的问题确实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要紧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大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躯体损害的暴力。

不管是有意无意,不管是对自己依旧对他人的损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大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损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毁灭”。

那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损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都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幻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显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幻想中的暴力”。

以上要紧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要紧以实施暴力的动身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假如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畴中,要紧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事实上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能够看得见的暴力损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损害。

依照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总结为: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躯体上或者心理上损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大众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大众媒介;要紧是从暴力成效来进行界定,不管造成的损害是有意的依旧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损害;而损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损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损害,而有些负面阻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能够发觉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刻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如电视暴力对儿童的阻碍。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报告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报告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报告1. 背景介绍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促使人们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交交流。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行为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研究。

2. 定义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暴力行为指的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诽谤、恶意扩散谣言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甚至影响其现实生活。

3. 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网络暴力行为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人身攻击、侮辱言论、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仇恨言论以及网络暴力行为的团伙攻击等。

4. 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匿名性和远距离交流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攻击和侮辱他人的冲动。

另一方面,缺乏监管和法律制裁使得网络暴力行为更加难以防范和打击。

5. 网络暴力行为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暴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对其现实生活和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受害者甚至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

6. 社交媒体平台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应对措施为了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社交媒体平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例如,加强用户举报机制、设置过滤和屏蔽功能、配备专门的客服人员等。

然而,这些举措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仍需要持续改进。

7. 社会应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方案除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律措施,社会应该加强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监管和打击力度,提高社会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关注度和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

8. 个体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自我防护个体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参与不良言论的讨论,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9. 推动社交媒体正能量的传播除了抵制网络暴力行为,我们还应积极推动社交媒体上正能量的传播。

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正能量,分享正能量的信息等方式,为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10. 总结网络暴力行为在社交媒体上的快速蔓延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暴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媒介暴力指的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产生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媒介暴力的影响对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越来越长,媒介暴力问题逐渐凸显。

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心理问题等,对其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介暴力对其影响。

其中,问卷调查主要用于收集数据,实验观察用于观察青少年的行为变化,文献分析则用于辅助解释研究结果。

四、实证研究结果1. 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青少年接触媒介的时间越长,接触到的媒介暴力内容越多。

同时,我们发现媒介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增加攻击性行为、降低道德观念等。

2. 实验观察结果实验观察结果显示,观看过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在面对冲突时更容易采取攻击性行为。

此外,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 文献分析结果文献分析表明,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限于心理和行为方面,还可能对其认知、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如,青少年可能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导致其道德观念的扭曲。

五、讨论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媒介暴力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心理、行为、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媒介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

首先,政府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政策限制媒介暴力内容的传播。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其正确看待媒介暴力,提高其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引言媒介暴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青少年作为媒体消费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无疑是最易受到媒介暴力影响的群体之一。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了解此类媒介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机制,还可以为青少年媒体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一、媒介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媒介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媒介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例如,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媒介暴力观看与随后的攻击行为呈正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在长时间的观看之后越来越明显。

类似的结论也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实证研究中找到。

这表明,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二、媒介暴力对青少年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除了攻击性行为,媒介暴力还可能对青少年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暴力场景的观看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愤怒和恐惧情绪,并且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此外,暴力媒介的过度暴露可能使青少年对暴力问题感到麻木,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

这些心理影响不仅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还可能导致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行为问题。

三、媒介暴力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产生直接影响。

过度的媒介暴力暴露可能导致青少年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对暴力行为产生认同。

长期以来,媒介暴力在塑造青少年的动力、成功模式以及社交技巧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证研究证实媒体对青少年媒介暴力的接触会影响到青少年对社会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

结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显而易见。

媒介暴力通过多个渠道,包括增加攻击性行为、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以及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等方式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显而易见,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青少年都会被媒介暴力同样的影响,因为青少年个体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电视、电影、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都已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多样化,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担忧也不断增加。

很多人认为,媒体暴力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媒介暴力如何影响青少年:媒介暴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方面,一些实验和观察研究表明,长时间暴力媒体的接触确实会增加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这些研究发现,青少年容易受到媒体中暴力信息的影响,模仿电影或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从而间接导致其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增加。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媒体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影响相对较小。

他们认为,媒体只是暴力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唯一决定因素。

实证研究的结果:基于对大量青少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许多研究者得出了一些关键结论。

首先,长时间接触媒体暴力确实与青少年的激进行为、侵略行为和暴力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某些研究还表明,这种关联比原先预期的要更加持久和强烈。

其次,媒体暴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具有家庭暴力背景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而关联性在非家庭暴力背景下的个体身上较小。

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大多数人群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媒体暴力并非唯一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诸多因素同样重要。

讨论与启示:虽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仍有争议,但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第一,父母和监护人应加强对青少年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帮助他们识别和处理媒体中的暴力内容。

第二,学校和社区也应提供相关教育课程,加强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

第三,媒体从业者有责任提供更多积极的内容,减少或消除暴力内容的展示。

最后,社会应该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保护体系,从多个角度共同努力,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媒介暴力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电视节目、电影、网络到社交媒体,各种形式的媒介内容无所不在。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媒介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暴力元素。

本研究将重点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受众在媒介暴力的影响下可能面临的独特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性别平等和尊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而媒介暴力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媒介暴力内容可能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受众的影响存在差异。

男性受众可能更容易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而女性受众可能更容易受到媒介中性别歧视和暴力情节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性别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媒介暴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各种媒介内容中的暴力元素,分析其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将对不同性别的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在接触媒介暴力后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五、研究结果1. 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在接触媒介暴力后更容易模仿其中的行为,但这种模仿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会实施暴力行为。

然而,长期的媒介暴力接触可能导致男性对暴力的态度和认知发生改变,使其更难以认同和平、公正的价值观。

2. 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在接触媒介暴力时,往往更容易受到其中的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导致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甚至可能导致她们在面对家庭暴力和性暴力的过程中保持沉默。

3. 性别差异与媒介暴力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暴力时,其心理和行为反应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性别角色、社会期望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社交媒体中的言论暴力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言论暴力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言论暴力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言论暴力现象在网络空间中愈发凸显,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以自由、匿名的方式表达思想,但其中的负面言论暴力却给人们的精神健康和社会和谐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社交媒体上言论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谩骂和辱骂。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动辄使用粗俗、恶意的语言来攻击别人,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尊严。

这种言辞暴力不仅加剧了网络环境的恶化,也削弱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社交媒体上言论暴力还表现为恶意传播和造谣。

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刻意散播虚假信息,通过恶意炒作、诋毁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恶意传播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

针对社交媒体中的言论暴力现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大对言论暴力行为的监管力度。

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用户发布的言论进行监控和限制,规范用户行为。

同时,平台应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提高自动审核系统的准确性,快速有效地发现并删除言论暴力的内容。

其次,个人应提高言行自律意识。

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时,应遵循积极健康的原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人们应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论,并积极参与到言论监督中,对言论暴力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素养的教育培训,增强人们的网络文明意识,提高他们辨别恶意信息和言论暴力的能力。

除了加强监管和提高个人意识外,社会各界还应积极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引发公众对言论暴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举办相关的论坛、讲座和展览,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深入了解言论暴力的危害和影响,进一步引发对言论暴力行为的厌恶和抵制。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相关机构或组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言论暴力行为的惩处力度,为遭受言论暴力攻击的个人提供法律保护。

总之,社交媒体中的言论暴力现象对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社会问题,其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

在当代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和电子游戏等媒介形式,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或不恰当的媒介使用可能导致媒介暴力现象的出现,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媒介暴力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暴力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对个体或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或信息。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心理、生理或社会层面的伤害。

根据不同的媒介形式和表现形式,媒介暴力可以分为网络暴力、游戏暴力、电视暴力等。

三、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从性别视角来看,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一方面,男性更可能成为媒介暴力的发起者或参与者,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网络社会中的性别偏见等因素造成的。

另一方面,女性则更容易成为媒介暴力的受害者,例如在网络欺凌和网络性骚扰等方面。

此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过度的媒介暴力暴露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媒介暴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媒介暴力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媒介因素等。

在性别视角下,不同性别的个体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反应不同。

例如,社会文化因素如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可能使女性更容易成为媒介暴力的受害者。

而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因素则可能影响个体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五、应对媒介暴力的策略针对媒介暴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个体免受媒介暴力的伤害。

其次,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其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媒体行业也应自律,避免传播过度的或不适宜的暴力内容。

此外,社会应积极推动性别平等的理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以减少性别差异在媒介暴力中的影响。

六、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媒介暴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性别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维度,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影响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异性。

因此,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媒介暴力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暴力指的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能够对受众产生心理或行为上负面影响的暴力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等。

从性别角度来看,媒介暴力可以划分为针对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的性别特定性暴力内容。

三、媒介暴力的现状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在不同性别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媒介中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影响。

同时,男性在游戏中接触到的暴力内容较多,可能对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过度接触媒介暴力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等。

四、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从性别视角出发,研究媒介暴力的影响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不同性别在面对媒介暴力时的差异和共性。

研究表明,女性在面对媒介中的性别歧视和暴力时,更容易产生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而男性则可能更容易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

因此,针对不同性别的受众,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减少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五、减少媒介暴力的策略为了减少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规范媒介内容的传播;二是提高创作者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避免创作过于暴力的内容;三是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受众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抵制能力;四是关注不同性别的差异,制定针对不同性别的媒介教育策略。

六、结论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不同性别在面对媒介暴力时的差异和共性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媒介暴力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性别的特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经管规范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大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

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伤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大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毁灭”。

这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幻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幻想中的暴力”。

以上主要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主要以实施暴力的出发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如果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围中,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其实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的暴力伤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伤害。

根据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归纳总结为: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大众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大众媒介;主要是从暴力效果来进行界定,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伤害;而伤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伤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伤害,而有些负面影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可以发现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如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媒介暴力的研究状况王珂李艳常琳刘俊荣目前国内就此问题展开的研究主要涉及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媒介暴力的效果、媒介暴力控制对策等几个方面。

一、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国外半个多世纪的实证研究证明,暴力是大众媒介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而媒介暴力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寻求回避暴力的有效途径。

学者龙耘采用实证抽样的研究方法对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全国省级以上34家卫星电视黄金时段播出的382部(集)电影、电视剧进行内容分析,分析了我国电视暴力的现状,勾勒出暴力在中国荧屏黄金时段电视剧中存在态势:“地方台多展现“刀光剑影”,落后省份偏爱“武打枪战”。

黄金时段电视剧中暴力的总体特征主要有目的性、公开性、伤害性,其展现方式包括肢体暴力、武器暴力、物品损毁、威胁暴力。

”(1)但这些暴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2)一文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暴力节目泛滥的原因在于多数电视节目里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了;大多数暴力节目的影响被淡化净化了;多数的严重暴力行为被轻描淡写化了;非常少的节目强调反暴力的主题。

二、媒介暴力的效果研究媒介暴力是否会导致受众的攻击行为是媒介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儿童与青少年的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是其暴力行为的催化剂,这种特殊性使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卜卫在其著作《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3)归纳总结到我国大部分儿童观看成人电视节目;儿童节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动画片也含有暴力行为,儿童比较容易从各种渠道接触到媒介暴力。

《电视暴力与儿童成长》(4)这篇文章围绕电视暴力会对儿童幼小的心灵产生何种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两种电视暴力的负面效果:模仿和煽动。

在对媒介暴力的效果研究中中国学者借用多种学科理论如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媒介学等,多角度分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浅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5)一书中作者蔡玉敏从犯罪学、媒介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少年犯罪原因之一。

三、媒介暴力控制对策研究卜卫在《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6)中论证了我国儿童的攻击性人格倾向与媒介暴力接触的关系紧密,他认为儿童需要特殊的保护,有必要建立以年龄为基础的“内容分级制”,即限定儿童不宜接触的内容。

在《媒介暴力研究多重视角》(7)中,作者提出教育界应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对于媒介暴力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多角度、多方位的关照与解读是必须的。

针对媒介暴力的效果和影响,中国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这些研究依旧比较单薄,我们还应该深入系统地进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找出应对之策。

注释:(1)《亚洲传媒研究》,龙耘,2005年5月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廖卫民陈桂兰,《新闻记者》(3)《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卜卫,新华出版社(4)《电视暴力与儿童成长》,蔡骐杨静(5)《浅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蔡玉敏(6)《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卜卫(7)《媒介暴力研究多重视角》,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贾碧峰雷黎萍贾媛杜向涛“媒介暴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

仅就媒介内容而言,国内学者有的将其划分为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1)有的划分为非法的行为暴力与合理暴力,(2)还有的从现实暴力的对应面总体分析影像暴力。

(3)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媒介暴力对现实暴力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将媒介暴力划分为以下类型:一、显性暴力显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描述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

这种显性暴力可能是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暴力在新闻节目中的报道,也可能是这些暴力在电视剧、电影等娱乐节目中的反映,但其共同特征是表明暴力的结果是施暴者受到严惩,受害者则遭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

显性暴力强调其后果是严重的、不可弥补的,因此,受众在观看的时候就会对这种行为持反面的、抵触的态度。

对于节目制作者来说,只要表达方式恰当,如强调暴力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不过多地渲染细节,就可能对受众产生震慑,对现实暴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隐性暴力隐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

这种暴力更多地出现在娱乐节目中。

人们往往因习以为常或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

其主要形式有体育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像暴力等。

这种类型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这种隐性的暴力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易被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美国传播学者关于“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报告对美国电视中媒介暴力图景的评估值得我们借鉴(4):第一,多数电视节目里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了。

“好人经常是暴力的施行者,他们很少能痛悔自己,或者尝试到暴力的恶果。

”第二,大多数暴力节目的影响被淡化净化了。

“电视节目经常忽略和低估了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

”第三,多数的严重暴力行为被轻描淡写化了。

“电视里的暴力行为实际上常常是性质严重的……但大多数的情况下,在电视里面被幽默所掩盖了。

”第四,非常少的节目强调反暴力的主题。

在我国的大众传媒中这些合理化的手法也很常见,这正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今天,传播技术的日趋发展使得传播现象更加复杂,媒介暴力的表现手法也更加隐避与多样化,希望这种划分能够引起您对隐性暴力的警惕,从而提高媒介批判力。

注释:(1)《解剖媒介暴力现象》,赵允芳;《美国市民社会研究》,陈宪奎(2)《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石义彬张卓(3)《影响时代的暴力表达》,周濂(4)《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介绍及启示》,廖卫民陈桂兰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武小菲马莉白亚峰冯泽中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从政治、经济、媒介生态、受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来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浮躁、泡沫、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社会处于转型期,整个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正在建立过程之中,相关利益者在无规范可循或者违规成本极低的情况下,在可能获得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将大量的暴力事件展现在媒介上,从而在整个市场上产生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同时,社会本身的转型也导致了很多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产生,如:各种各样的纠纷、犯罪率的上升等等。

这些现实中的暴力事件的增加也促使媒介对暴力事件的关注及报道力度加大。

二、从媒体环境来看,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或竞争的考虑,甘心充当暴力信息的传声筒。

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

(1)哈贝马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传播媒体商业化、规范化,削弱了媒体的公共批判功能,导致了公共生活的个性精神消失。

很多媒介在商业化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夺更多的受众资源,甘愿降低自己的公共批判功能,增大时段和版面来报道暴力事件,媒介暴力随之产生并越来越多。

由于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的业界人士开始塑造和挖掘该领域的细分空间,以期吸引受众的“眼球”。

如在一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场面和镜头被冠以“暴力美学”的雅称(如吴宇森、北野武等知名导演的电影都以此著称于世),甚至这一概念和提法出现在很多的电影学相关书籍中,大有被理论化的势头。

“以好莱坞和香港电影工业为中介,尚武艺术的跨国运动(尤其是通过亚洲),充分展示了种种历史悠久的打斗艺术传统,经过重新编排以迎合当代年轻人(有时候是游民)的幻想,创造了新的雄风与暴力文化,它们反过来又刺激了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中愈演愈烈的暴力。

”(2)三、从受众方面来看,中国受众的健康知识和媒介素养仍不乐观,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媒介暴力愈演愈烈。

在很多人眼里,传媒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受众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大多数人更愿意去选择一些娱乐性的节目,有时为了发泄压抑的情绪,人们会很乐意去选择带有暴力内容的节目进行观看。

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缓解压抑的情绪。

正如戴维·华尔什在《出卖美国儿童》中,将放映暴力娱乐的电视比喻为“客人来到家里宣扬暴力,而我们却没把他撵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