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
辽西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基本特征及构造演化
黍羹 饕暑 孽; l 萋 l ; 蛊曩 糕 l
, , , ;
饕
卿
悱
撒
碡 一
菪 瞬
媾 蝉 目 一
撼 被
需 自 糕
嚣
艘
自 豫
臀
脚
古 绦
臀
心
{ 撩 弑 品
蜊 鼹
州 - 2 蜊 器
第2卷 9
夏嗵簧 州 号凶窘 z _ }
锰
茸 司 妲 熘 > 期 嗵
+ H蜊 弓 藩 躁 攥 目 辍 蜊 碘
+ H划 暑 斗 婴
日 似 { 嗵 蜊 辑
期 皿 巡 l l 卜削 {叫 l 乎攀
求
,
{l蔷 蔷
1 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期 、幕划分
辽西地区在经历太古宙—古元古代克拉通基底 形成演化阶段与中新元古代一 古生代拗拉槽一克拉 山Ⅳ幕 ) 。中生代这六个 区域性构造幕不仅在辽西 通稳定盖层发育阶段之后 ,中生代以来进入新的构 地 区有较广泛 的影响 ,而且在整个燕山地 区也有不 造一岩浆活动时期。 同形式 的反 映 。
江淑娥 ,张国仁 ,潘 玉启 ,鲁红峰
j 宁省地质勘查 院 ,大连 金州 16 0 ] [ 10 1 摘 要 :辽西 中生代构造运 动可划分为印支早期 ( 、中三叠世 )、印 支晚期 ( 早 晚三 叠世 )、燕 山早期 ( 早侏 罗 世 )、燕 山中期 (中、晚侏 罗世 )、燕 山晚期 ( 白垩世 )、燕 山末期 ( 白垩世 )6 早 晚 个构造幕 。 中生代 造 山带 有别于板缘或板 间造 山带的一种特殊 类型的造山带 ,也不是板缘或板 间造山带的一 个发展 阶段 。 因此 ,具有独特 的大地构造背景、造 山期前 演化历 史,以及造 山带构造 变形 变质 、岩 浆活动、沉积作 用等特 点。 中生代 板 内造山 过程是 复杂的 、多阶段 的、非单 一的过程 ,三叠纪以来 ,共经历 了多次裂陷与伸展 、挤压 与收缩作 用和 多阶段的 盆地发展 历史。在每一 次盆地演化过程 中,在早 期表现为裂 陷与伸展作 用 ,并有 中基性一 中酸性 火山岩浆喷 发和 侵入 ,具 有从 早期 向晚期岩浆 由偏基性 向偏酸性 演化 的特点 ,同时形成 断陷盆地 ,沉积 陆源粗碎屑 建造 ; 中期 , 断陷盆地 向坳 陷盆地 转化 ,沉积 陆源细碎屑 和含煤 及红 色建造 ;晚期表现 为挤压 和收缩 的造 山作 用 。使地层褶 皱 ,并发 育逆 冲断层 ,盆地抬升遭受剥蚀 ,从此构 成 了一个 火山喷发一沉积盆地从 形成一 发展一萎 缩一 消亡的完 整过程 。这样 多旋 回的变化 ,塑造 了辽西地 区的 中生代板 内造 山过程 。 关键词 :辽西地 区;中生代 ;板 内造 山带 ;基 本特征 ;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 :P, f4 4 文献标识码 :A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雪峰造山带北段地质构造特征——以慈利—安化走廊剖面为例
雪峰造山带北段地质构造特征——以慈利—安化走廊剖面为例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王先辉;彭云益【摘要】以慈利—安化走廊带为例,对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雪峰造山带在廊带上可分为北部武陵断弯褶皱带和南部雪峰基底拆离带.武陵断弯褶皱带内主要发育北东东—东西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另有少量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右行平移断裂、北东东—东西向正断裂;雪峰基底拆离带发育东西—北东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正断裂以及少量北东向平移断裂.武陵断弯褶皱带变形主要受控于板溪群底界面向北的滑脱及其导生的逆冲;雪峰基底拆离带变形主要受控于切穿冷家溪群褶皱基底的断裂拆离与逆冲,拆离与逆冲的方向总体由南向北,但南缘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从而组成背冲构造样式.上述褶皱和断裂形成于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早燕山运动等挤压事件,白垩纪伸展事件,古近纪中晚期区域北东—北北东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北西向挤压等构造事件,其中以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形成的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最为重要.雪峰造山带北段与中段—南段一样具背冲构造样式,但受加里东期近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北段逆冲、增厚和抬升作用的强度与幅度更大.【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16页(P399-414)【关键词】雪峰造山带北段;慈利—安化走廊带;褶皱;断裂;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背冲构造【作者】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王先辉;彭云益【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0 引言雪峰造山带属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是华南地区长期为地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1~14]。
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方面经多年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认识[15~32],但在造山带结构组成、构造变形与构造隆升时代等问题上仍存在认识分歧。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岩浆弧:侵入岩--满子营花岗侵入岩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3. 秦岭段:弧后盆地
四、扬子古陆南缘:被动陆缘盆地
丹凤群
刘岭群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古地理轮廓
刘岭群:构造属性
结论:秦岭特提斯洋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
1 2
奥陶纪—晚志留世阶段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阶段
3
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
第八讲 中央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巴造山带三分:西秦岭、秦巴、桐柏-大别
郭家沟
一、丹凤蛇绿岩带
一、丹凤蛇绿岩带
二、构造区划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的构造分区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火山岩系--二郎坪群
空间展布:二郎坪群夹于朱阳关断裂和瓦穴子断裂之间, 呈北
西西-南东东向展布;
两类火山岩组合:一是包括枕状熔岩、块状熔岩在内的火山岩 系(大庙组)(SSZ超级俯冲带);一是由基性熔岩、辉长辉绿
岩、辉长岩构成的铁镁质岩石组合(富集型洋中脊EMORB)。
结论:富火山岩的大庙组及与之相对应的云架山群可能是一套岛弧 与弧后的混杂体。而镁铁岩系则为弧后盆地组合。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构造属性
勉略带 蛇绿岩
空间位置
勉略带蛇绿岩
地球化学证据
勉略带蛇绿岩
地质时代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
指导矿产资源勘探
造山带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区 域,研究造山带有助于指导矿产 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造山带的应用价值
地质灾害防治
通过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地质灾 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保护
造山带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可以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PART 05
造山带的研究意义与应用 价值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造山带的研究意义
揭示地球演化历史
造山带是地球表面最壮观的地质 构造之一,研究造山带有助于了 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动力学 机制。
促进地质学理论发
展
通过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可以 推动地质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 的理论支撑。
造山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数百万年到数亿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造山带也是地球历史 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PART 02
造山作用的类型与特点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挤压造山作用
挤压造山作用是指地壳受到挤压收缩 而形成的造山作用,常常在地壳受到 挤压变形、缩短和抬升的情况下发生。
02
拉伸造山作用形成的山脉通常 具有裂谷、断层、地堑等特征 ,如东非大裂谷和死海裂谷等 。
03
拉伸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物 质受到拉伸而形成断裂、裂隙 等构造,同时伴随着岩浆活动 和变质作用的减弱或消失。
走滑造山作用
01
02
03
走滑造山作用是指地壳受到走滑 运动而形成的造山作用,常常与 板块边界的错动、板块的俯冲或 仰冲等运动有关。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新生代变形历史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祁连造山带概述 • 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 新生代变形历史 • 祁连造山带与新生代变形的联系 • 研究展望与挑战
祁连造山带概述
祁连造山带的地理位置和组成
地理位置
祁连造山带位于中国西北的青海省和甘肃省,是亚洲中部的一个大型造山带 。
新生代变形对祁连造山带的影响
01
02
03
地貌形态
岩石圈结构
构造历史
新生代变形导致祁连造山带地貌 形态发生改变,如山脉、峡谷、 盆地等地形特征的形成。
新生代变形使祁连造山带的岩石 圈结构发生改变,如地层分布、 断层发育、岩石类型等。
新生代变形使祁连造山带的构造 历史更加复杂,如多期构造运动 、构造叠加等。
祁连造山带与新生代变形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机制
演化过程
祁连造山带与新生代变形相互 影响,一方面,祁连造山带的 结构特征和构造环境对新生的 变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新 生代变形又改变了祁连造山带 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环境。
祁连造山带与新生代变形的相 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应力传递 、热力效应等,这些因素共同 作用,使祁连造山带与新生代 变形相互影响。
03
高精度年代学与古环 境分析
采用高精度年代学和古环境分析方法 ,对祁连造山带的地质事件和气候环 境变化进行详细研究,为理解区域地 质历史和气候环境演变提供可靠依据 。
祁连造山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
克服复杂地质条件
祁连造山带地质条件复杂,岩石圈结构、组成和演化规律的研究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为深 入理解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_赵生贵
甘肃地质学报 19961996 第5卷 第1期ACT A G EOL O GI CA G AN SU V ol.5 N o.1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赵生贵(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兰州 730000) 摘 要 祁连造山带的范围及构造单元经重新厘定和划分,其南界扩展至昆中断裂;解体了走廊过渡带;扩大了中祁连,相应缩小了南祁连范围;新划出乌兰大坂—拉脊山和柴达木周缘南北链状断陷带;确定北祁连属于柴达木—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陆间裂谷。
并运用断块学说对其多旋回构造演化作了分析,本区始生代—古生代属于塔里木—中朝地块南部大陆边缘断陷—焊接造山作用体制。
中新生代,在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品”字型动力体系作用下(尤以前二者为主),转化为陆内浅层断(拗)陷—逆掩叠覆造山作用体制。
应力作用方式从早到晚由顺时针直扭向旋扭转化。
二者既有继承又有新生。
挽近时期,在印度地块挤压动力体制下卷入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产生大幅度断块隆升、盆地沉陷,造就了现今高原盆岭景观。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断陷带 陆间裂谷 构造演化 始生代0 前 言本文祁连造山带的范围是指阿尔金大断裂以东,鄂尔多斯地台以西,阿拉善地块以南,昆中断裂〔1〕及中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东段为陇西黄土高原所覆盖,露头零散。
总面积约40余万平方公里。
祁连造山带以其特有的北西西走向斜置于中国西部,长期以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和系统的区域地质填图,对这一宏伟的大陆造山带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综合近年来地质、地球物理等新资料,力求对其地质构造特征、地壳形成与演化作一新的探讨。
鉴于祁连造山带经过长期发展演化,内部构造变形强烈而复杂。
一些基础地质问题迄今悬而未决,区域地质研究又很不平衡,所以本文只能作粗线条式的尝试性总结,希望批评指正。
1 祁连造山带基本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8个主体构造单元(见图1及表1)。
15秦岭-大别造山带
宽坪群
2. 震旦纪—早奥陶世阶段
商丹缝合带中除了有中新元古代蛇绿 岩外,还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块 ( 447 - 3 5 7 Ma) 和 俯 冲 型 的 花 岗 岩 (444Ma),说明这一阶段沿商丹带又 拉开形成洋盆。
469.7±7Ma
6
点数
5 4 3 2 1 0
QL01T01 (N=35) ICP-MS SHRIMP
4. 三叠纪阶段
高压、超高压兰片岩、榴辉岩以及古地磁 证据表明,秦岭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发生在中晚 三叠世,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依次沿勉略带 和商丹带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造山带。秦 岭—大别洋的闭合由东(中晚三叠世)向西 (中侏罗世)呈剪刀差式进行。 随着古生代陆块的漂移、重组,东欧地台、 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扬子 地台联成一体,于是古亚洲大陆形成。
439.5±9.5Ma 427.7±7.5Ma
(据陆松年)
干岔口群火山岩
3.中奥陶世—二叠纪阶段
该时期勉略洋盆开始打开,在勉略洋与商 丹洋之间分离出秦岭微板块。此时秦岭微板块 向北俯冲形成一系列俯冲型花岗岩,形成活动 大陆边缘,勉略带由于拉开成洋盆形成被动大 陆边缘。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时期,商丹带在太白 山、宁陕一带首先发生初始点碰撞,形成俯冲 碰撞型花岗岩。由于俯冲速度较慢,此时没有 发生造山。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 1.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阶段 中元古代时期以古老陆块的扩张裂解作用为 主,形成了复杂的秦岭—大别裂谷系,即以豫、 陕边界为中心,出现了三叉裂谷系。中元古代晚 期—新元古代早期裂谷拉张形成小洋盆。在晋宁 运动的影响下,中新元古代的裂谷和小洋盆发生 拼合。
年龄 (亿 年)
7
点数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柳丙全;王利民;黄蒙;赵先超【摘要】Tectonic facies reflect 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 formed in specific evolutional stag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dur-ing evolving processof a continental block and orogenic system (zone), and represent a comprehensive product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plate through dynamic and geotectonic processes such as separation, convergence, collision and oro-genesis. The Dabie Mt, Anhui Province is a complete orogenic system that embodies plate junction, arc-basin system and massif megafacies. Different facies and sub-facies represent different sedimentary rock formation association, and volcanic, intrusive, metamorphic petrotectonic association and features of big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being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mineralization and ore control.%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历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动力学和地质构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综合产物。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之间,是全球最年轻、最高、最广阔的造山带之一。
它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所引起的。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表现为巨大的山脉、高原和断裂带。
其中最著名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包括了许多高峰,如珠穆朗玛峰。
此外,喜马拉雅山脉周围还形成了大片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和德昂地块。
断裂带则是由于板块碰撞所引起的地壳应力释放,形成了许多断裂和地震活动。
其次,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在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东南方向开始向北移动,并与欧亚板块相碰撞。
这种碰撞导致了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挤压和折叠,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此过程称为印度-亚洲碰撞。
在印度-亚洲碰撞的过程中,喜马拉雅造山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化。
首先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地壳挤压和厚ening。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厚ening使得喜马拉雅造山带逐渐形成。
在进一步的演化中,板块之间的压缩力造成了地壳断层和山脉的形成。
在喜马拉雅山脉正中央,还形成了构造弯曲的“马迪群岛”,这是印度板块被欧亚板块挤压后抬升形成的。
此外,印度-亚洲碰撞还导致了地壳的扩张和延伸。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壳被拉伸,形成了大片的高原和断裂带。
地壳的延伸在造山带边缘的青藏高原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这片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区,不仅是地理上的巨大景观,也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
它的构造特征包括了巨大的山脉、高原和断裂带。
演化机制主要是地壳的挤压和厚ening,以及地壳的扩张和延伸。
喜马拉雅造山带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对于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球上多样的地形和地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1. 引言1.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独特地质特征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带,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吸引着众多地质学者的研究兴趣。
该造山带主要由花岗质、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具有明显的岩石变质和变形特征。
在地质构造上,西南天山造山带表现为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形成了多个构造单位,呈现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其独特之处还在于地质年代上呈现出多阶段演化过程。
这些演化过程包括了叠加造山、火山喷发、构造变形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地质痕迹。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年代资料完整,因此西南天山造山带被认为是研究造山过程和地壳演化的理想地点。
在地质构造特征上,西南天山造山带还表现出与周边地区不同的独特性。
其构造单元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构造带内部褶皱、断裂、褶皱等构造形态发育完善,构成了独特的构造特征。
这些独特的地质特征为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研究对象,也为地质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意义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造山构造之一,对于研究大陆构造演化、板块构造及大地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壳构造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大地构造的规律和特点。
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探究其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对其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质环境的评价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球构造和地质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及构造特征1. 岩石组成:西南天山造山带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形成过程 中, 地壳 的垂 向增生 占有 造系统 。
江南造 山带 的研 究 , 倍 级构 造单 元 的陆块 区( 稳定 大 陆 ) 质来 源和形成环境 , 可将基底划分 大别 造 山带 、
对应于陆块区相系 、 对 接 带 对 应 于 出古岩浆弧 、 古裂谷等三级构造单 受地 学界 广泛 重视 。参 照全 国潜 力 对 接 消减带 相 系 、 造 山系 ( 洋 一陆转 元。依关键地质事件形成的盖层性 评价 总项 目关 于全 国大 陆大 地构 造 换 带 或 活 动 大 陆 边缘 ) 对 应 于 多 岛 质 、 类型 、 序列 、 时 代 和 空 间分 布 特 分区划分方案 , 结合我省具体构造 以陆块 区 、 造 山 弧盆相 系 ; 二级 构造 单元 的结 合 带 、 征划分 : 被动陆缘 盆地 、 陆 表 海 盆 分 区 和建 造 特 征 ,
和地 块大相。不 同相 、亚相 分别具有不 同沉积岩建造组合 、火山岩 、侵入岩 、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和 大型 变形构造特征 ,对成矿控矿具有决定性 意义。 关键词 :大别造 山带;大地构造相 ;建造 ;构造岩石组合 ;成矿特征
中 国分 类 号 :P 5 4 4 文 献 标识 码 :A
1安 徽省 大地构 造相 划分 重要地位 , 表现为一 系列古老穹隆 安徽 省跨 华北 陆块 、 秦 岭一 大别 的依据 构造 。依 据陆块 区不 同演化 阶段 不 造 山带 和扬 子 陆块 三个 大地构 造单
可 元 , 是 古 中 国大 陆重 要接 合地 带 , 地 根据 全 国大 陆 大地构 造 分 区划 同基 底 和 盖 层 的岩 石建 造 组 合 , 含陆核 ) 作 为 二 级 单 质构 造极 其复 杂 。是解决 中国东 部 分方案 ( 来 源 于全 国矿 产 资 源 潜 力 划 分 为 陆块 ( 评 价成 矿地 质背 景研 究技 术要 求 ) , 元 。根 据 基 底 陆 壳 物 质 的组 成 、 物 大 地构 造 问题 的关健 地 区 , 尤 其 是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精品PPT
太 平 洋 的 残 留
(c á nl iú)
精品PPT
太 平 洋 边 缘 海 盆 地
(p é
精品PPT
世界(shìjiè) 地质图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 弧后体系特征:
• 具有洋壳体系的基地磁条带异常不清析;
沉积物有:碎屑(早期少量陆缘碎屑、大量
火山弧碎屑)、火山物质(wùzhì)、粘土沉积; 钙碱性玄武岩(LiL/HFS值增大)。
天山下明显的壳幔过渡带的存在和C3界面的缺失,它暗示着这种“碰撞插入”动力过 程作用下,天山下地壳遭受变形后导致了地壳缩短、天山隆起,同时使得塔里木和准噶尔 地块(dìkuài)下的地壳物质被带入天山下,形成了天山下特殊的“双下地壳”结构。
精品PPT
天山地壳(dìqiào)动力学模型
精品PPT
主要特征: ①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精品PPT
• 一:基本概念 • 二:造山带的分布特点(tèdiǎn) • 三:造山带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 四:造山作用的阶段划分 • 五:地体及地体增生
精品PPT
1:全球造山带分布 特点:沿古老的稳定的地块分布、连接这些相邻的地
块、少数伸入稳定地块内部(nèibù)并消失于其中。 分为:陆缘、陆间、陆内造山带 全球:环太平洋、地中海、乌拉尔—蒙古、北大西洋、
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内部 (nèibù)。在造山作用发生以前,均经历了结 晶基底的形成和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板内 造山带发育在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基础 上。
精品PPT
②造山带构造格局(géjú)与构造单元 碰撞和俯冲造山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数量,尽管构造 单元体特征有所不同,却存在有标志俯冲和域碰撞的蛇绿岩带 和(或)构造混杂岩带,且造山带的两侧往往是具有不同演化历 史和(或)岩石圈结构特点的构造单元。造山带中各构造单元和 构造变形形迹都大体与造山带平行,呈带状分布,构成最显著 的线状构造格局(géjú), 然而,板内造山带总体上具有相对狭长的带状外貌,但其中的 各种不同构造具有线状分布特征,而是呈面状散布于造山带中。 如隆起一沉降相间的基底与盆地构造格局(géjú)、逆冲断裂构 造与相伴褶皱构造、岩浆岩与火山岩分布、同造山变质带等。 板内造山带中没有板缘造山带中的那种常见的蛇绿岩带或构造 混杂岩带,造山带的两侧是具有相同的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历史 的同一个岩石圈板块。
2-国外经典造山带
前辈地质学家深造的摇篮
左:1935年李四光、李春昱、 王恒升考察Alps冰川。 上:瑞士苏黎士大学还保留 黄汲清当年攻博时的野簿。
阿 尔 卑 斯 构 造 演 化
Alps构造图
因苏布里克 主缝合线
建造-改造结合的板块模式
欧洲板块
Tehys
非洲板块
上冲体
缝合线
逃逸体
下插体
西阿尔卑斯构造剖面
推覆体大部已遭剥蚀
本宁带
东阿尔卑斯推覆体和构造窗
对推覆构造的争论
前苏联构造地质学家V.V.Beloussov于20世纪60 年代提出反对意见。只承认小规模的逆冲断层, 把大规模的异地推覆体解释为原地的深大断裂控 制了岩相变化。 阿尔卑斯地区精细的地质填图、深入的多学科综 合研究、大量钻探和公路-铁路隧道建设,都以 无可辩驳的实际资料支持大型推覆构造的存在。 Beloussov坚持的“反对板块构造”学术主张, 最后在前苏联内部也得不到支持,被分配到科拉 半岛主持超深钻研究。
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 方解石补深度
CCD面
J2-3 硅质灰岩仅 见菊石口盖 硅质岩
J3红色硅质岩
K1Maiolica灰岩
总结与讨论 summary & discussion
欧洲处于Tethys西端
磨 拉 石 复 理 石 洋盆
破裂
碳 酸 盐 台 地
裂 谷
南 阿 尔 卑 斯 地 层 表
Stikine super-terranes
Wrangellia s.-t.
Stikine Cache Creek
Eastern ass.
9 10
Amalgamation Accretion
17 中国主要的造山带
第十一章中国主要的造山系(带)重点:掌握:中国主要造山系(带)及其二级构造单元名称、位置及构造属性;分析造山带的方法。
了解:中国主要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
主要内容一、中国主要造山系(带)组成二、天山—兴蒙造山系三、中央造山系四、滇藏造山系五、华南造山带六、西太平洋造山系七、中国板内造山带3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天山—兴蒙造山系中央造山系滇藏造山系西太平洋造山系华南造山带?¾天山—兴蒙造山系:阿尔泰造山带(华力西期)、外准噶尔造山带(华力西期)、准噶尔地块、天山造山带(华力西期)、额尔古纳造山带(加里东期)、内蒙造山带(华力西期)、兴安造山带(华力西期)、松辽地块、吉黑造山带(华力西期)¾中央(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东、西)昆仑造山带(华力西—印支期)、柴达木地块、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加里东—印支期)、¾滇藏造山系: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期)、喀喇昆仑-唐古拉造山带(燕山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造山带、雅鲁藏布江(北喜马拉雅)造山带(喜山期)、三江(巴塘-思茅)造山带(印支期)¾华南造山带(华夏地块)¾西太平洋造山系:乌苏里(完达山-那丹哈达)造山带(燕山期)、台湾造山带(喜山期)6欧亚大陆复原示意图(据朱介寿,2007修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简表(据任纪舜)8二、天山—兴蒙造山系全球造山带可分为环太平洋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洋带和北冰洋带五个带科迪勒拉造山带安第斯造山带亚洲东部造山带塔斯曼造山带阿尔卑斯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造山带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英努伊特造山带布鲁克斯造山带中央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系是亚洲中部西伯利亚古板块以南巨型的乌拉尔—蒙古古生代弧形造山区的一部分(南部),东临滨太平洋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区。
古生代是其强烈活动时期,最终于晚二叠世末期碰撞造山,完成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结论:富火山岩的大庙组及与之相对应的云架山群可能是一套岛弧 与弧后的混杂体。而镁铁岩系则为弧后盆地组合。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构造属性
勉略带 蛇绿岩
➢ 空间位置
勉略带蛇绿岩 ➢ 地球化学证据
勉略带蛇绿岩
➢ 地质时代
1. 陈亮等获得的德尔尼洋壳蛇绿岩Ar39/Ar40 年龄为345 Ma , Sm-Nd 等时线年龄为320 Ma,代表蛇绿岩的形成年 龄。
2.勉县一略阳结合带黑沟峡变质火山岩系Sm 一N d 等时 线年龄为242士21M a, R 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1土13M a , 指示了火山岩的变质年龄,表明勉略洋盆在三叠纪已闭 合
结论:秦岭特提斯洋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
1
奥陶纪—晚志留世阶段
2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阶段
3
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八讲 中央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巴造山带三分:西秦岭、秦巴、桐柏-大别
郭家沟
一、丹凤蛇绿岩带
一、丹凤蛇绿岩带
二、构造区划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的构造分区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栾川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鲁山群
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分析
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03-16T11:39:45.31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2月作者:刘炜[导读] 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可分成3个阶段,即晚太古代—中元古代造山带基底的形成阶段;晚元古代—中三叠世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且各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特征。
青海西宁青海省地震局刘炜 810001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可分成3个阶段,即晚太古代—中元古代造山带基底的形成阶段;晚元古代—中三叠世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且各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特征。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构造特征0前言秦岭—大别造山带(Qinling Dabie orogenic belt)又称中央造山带(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
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
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南北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带沿天水、商县、桐柏、金寨一线分布,出露了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带。
泥盆系复理石位于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
洋壳的闭合是一个穿时过程,在东秦岭至大别山段,南、北大陆在泥盆纪对接,石炭纪海陆交互相煤系为最老的未变质盖层。
西秦岭下,中三叠统仍为巨厚的海相复理石,上三叠统才是陆相磨拉石。
龙门山造山带演化与构造特征研究
龙门山造山带演化与构造特征研究龙门山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座著名山脉,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质地貌景区。
它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是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龙门山造山带的演化过程以及其独特的构造特征。
龙门山的地质演化历经了数亿年的过程。
最早的构造事件可以追溯到古元古代,当时的地壳运动使得原始地壳碎裂形成了一系列断层。
这些断层在后期构造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进了龙门山的形成。
随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地壳挤压和折叠使得断层逐渐活动并形成了山脉。
在这个过程中,龙门山的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叠加、压扭和变形,形成了陡峭的山体和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
龙门山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断裂活动。
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龙门山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带,其中最著名的是龙门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延伸数百千米,沿着山脉的走向贯穿整个龙门山地区。
断裂带的活动不仅改变了地层走向和倾角,也导致了地表的断崖陡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
其次是喀斯特地貌。
龙门山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在侵蚀作用的影响下,地下溶蚀在龙门山地区形成了许多溶洞、地下河道和地下溶蚀槽。
此外,龙门山的山麓和峡谷地带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石笋、石林、溶洞、溶敷地等。
这些奇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地理学家的关注。
另外一个重要的构造特征是火山活动。
龙门山地区地壳的继续运动和构造变动导致了火山活动的发生。
这里分布着数座火山,如龙门山、莲花山等。
火山活动不仅对地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当地的地质研究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最后,龙门山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作为一个重要的造山带,龙门山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铅锌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和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龙门山造山带是一个地质历史悠久、构造特征独特的地区。
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构造运动和地质变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和矿产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造山带( orogenic belt ):
是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狭长的 线状或弧形延伸地带。后期多数在地表呈现为线状的山脉 隆起带。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 造山带是岩石圈经造山作用而形成。 A linear or arcuate region that has been subjected to folding and other deformation during an orogenic cycle. Orogenic belts are mobile belts during their formative stages, and most of them later became mountain belts by postorogenic processes。(Glossary of Geology, 2005 )
35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3、俯冲造山作用和俯冲造山带的类型 岛弧型造山带 岛弧型和科迪勒拉型造山 作用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在 岩浆弧或火山弧之后发育有 边缘海盆地或弧后盆地,后 者在岩浆弧后发育弧后前陆 盆地。
科迪勒拉型造山带
36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3、俯冲造山作用和俯冲造山带的类型
岛弧型造山带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9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① 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 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抬升——再下降 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 ② 磨拉石沉积组合: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使岩层发生褶皱 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快速堆积的产 物,即每一次较强的构造事件均会产生同造山的磨拉石 沉积组合。被认为是造山作用发生的直接标志。 ③ 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造山作用发生前后,沉积组合的 性质截然不同。 ④ 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5、显生宙主要增生型造山带
带 布鲁克斯造山带 英努伊特造山带 山 造 (O-C) (S-C) 东 - S) 带 山 加里 (O 造 亚 契 拉 O-P) 巴 ( 阿
科 迪 带 山 造 拉 勒 -Q ) O (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Pt3-P)
带 山 造 部 ) 东 Q 洲 T亚 (
5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造山作用(orogeny):
是形成造山带的构造过程。是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 背景下,岩石圈发生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 重建等复杂的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的地质作用过程。
The process by which structures within fold-belt mountainous areas were formed, including thrusting, folding, and faulting in the outer and higher layers, and plastic folding, metamorphism, and plutonism in the inner and deeper layers. (Glossary of Geology, 2005 )
增生造山带在形成前多具有 “多岛海古地理格局”
增生地体的拼贴过程
阿巴拉契亚增生地体 (古生代造山带)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3、俯冲造山作用和俯冲造山带的类型
俯冲型造山作用划分为岛弧型和科迪勒拉型两类。 (1)岛弧型造山作用:是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到另一个 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产生洋内岛弧-海沟系,并经过原始 岛弧、未成熟岛弧和成熟岛弧等发展阶段,洋壳经过渡壳演 化为陆壳,最终形成一个延伸较远、高耸于洋之上的岛弧造 山带。也可称为西太平洋型造山作用。 (2)科迪勒拉型造山作用:是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到大 陆岩石圈板块的被动陆缘之下,使被动陆缘转化为主动(活 动)陆缘,产生陆缘弧沟系,从而形成线性展布于陆缘的科 迪勒拉型造山带,或安第斯型造山带。
3
一、研究意义
造山带是岩石圈和地壳中最强烈的活动带;
造山带是岩石圈和地壳形成演化信息储存和记录 最多的关键地带; 造山带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大陆地质和大陆造山带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发展最 主要的前沿领域之一。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第六章 造山带及其 构造特征
重 点:
掌握: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造山带 存在的标志,全球造山带的分布,造山带 的类型及其特征。 了解: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典型 造山带的分布、结构组成、主要特征和演 化。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科迪勒拉型造山带
37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4、增生型(俯冲型)造山作用结束时限的确定 增生造山作用结束时间下限 : ① 卷入增生造山事件中最年轻的地质体或者组分
增生造山作用结 束时间下限 : ② 卷入增生造 山事件中 最年轻的角度不 整合
(Prokopiev, Toro et al., 2003)
20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
按岩石圈板块聚合阶段:
1、陆缘造山带——环太平洋 2、陆间造山带——天山—兴蒙、秦祁昆—大别—苏鲁 3、陆内造山带——燕山 按造山带岩石圈的变形作用与运动方式(Sengor,1990): 转换挤压型(扭压型)、俯冲型、增生型、仰冲型、碰撞型
Windely(1992)的划分方案: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⑤ 构造变形:强烈的构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 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造成地壳的大量缩短。 ⑥ 动力变质作用:断裂带附近或者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的 动力变质作用。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2、中国造山带的分布
中国造山带可归并为天山—兴蒙造山带、中央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青 藏—滇西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西太平洋造山带四大体系。
19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塔斯曼 造山带 (T-Q )
42
造山带 安第斯 ) (O-Q
典型实例之一:从早古生代演化至今的科迪勒拉增生 型造山带
增生楔地貌
科迪勒拉造山带剖面示意图
古 生代中亚造山带
典 型 实 例 之 二
显生宙具最大的新生地壳增生的造山带
东欧克拉通
西伯利亚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 (CAOB or Altaid Tectonic Collage) 华北克拉通
12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地槽回返说——槽台学说; 板块俯冲、碰撞说——板块构造学说; 多成因造山说——解释板内或陆内造山带 (前沿课题)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大地构造简图
Sengor et al.,1993
中亚造山带的演化(610-250Ma)
Sengor et al.,1993
中亚造山带中面积达 500万km2约300个花岗 岩体的正εNd(t)值指示 了造山带中大规模的新 生地壳增生。
14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1、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布鲁克斯造山带
科 迪 拉 勒 造 带 山
英努伊特造山带
带
阿
造山带 安第斯拉 巴亚 契源自山 造加里
东
造
山
带
阿尔卑斯造山带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中央造山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带 山 造 部 东 洲 亚
全球造山带可分为环太平洋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 、北大西洋带和北冰洋带五个带 15
1、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布鲁克斯造山带 (S-C) 英努伊特造山带 (O-C)
山 造 亚 契 P) 拉 巴 (O阿
带 山 造 东 -S) 里 O 加 ( 带
乌拉尔-蒙古造山带 (Pt3-P) 中央造山带 (Pt2-T)
全球显生宙古造山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 洋带和北冰洋带。 17
特提斯(Tethys)
24
三类汇聚边缘与造山带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的概念 三、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四、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五、全球造山带的分布 六、造山带类型的划分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八、碰撞型造山带 九、陆内(板内)造山带
27
七、增生型(俯冲型)造山带
1、定义:
俯冲造山作用是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之 下俯冲,导致在仰冲板块前缘形成山脉或岛链的造山 作用。又称为太平洋型造山作用。造山的主要动力驱 动机制是岩浆的热动力。 俯冲造山作用形成的造山带即是俯冲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