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参考书如下
自然辩证法课程大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 支持和推动,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 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需求和价值 观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 用领域。
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原则
观察实验原则
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观察实验 原则,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获 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对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政治决策和政策环境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决定 了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速度。
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改变了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03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层次性,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和 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04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 识只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反映。
自然界的演化
总结词:阐述自然界的历史演 变和演化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经历了 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总结词
新版自然辩证法1,2章
第一章 绪论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ktics of Nature。目的:阐述 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 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 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部分
结构
论文
札记
1
导言
《导言》
[科学历史摘要]
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 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
自然科学与哲学
《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 《自然科学中的神灵 世界》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教材与著作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从恩格斯《自然辩 证法》一书的翻译与出版开始的。
自1928年,陆续出版了其中的一些文章,1932年,由杜 畏之译《自然辩证法》全书出版,由德、俄对照版译出,以 后陆续从其它版本译出。较有代表性的是1958年于光远主持 的新译本,人民出版社出版,80年代又进行了修订。
6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在从猿向人转 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 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桥梁。
•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 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 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 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 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 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 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 第三部分: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 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 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 象)组成。
中山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10次课)
第三节 近代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 主义(Mechanical Materialism) 自然观
形而上学(Metaphysics)释义
●与辩证法相对立,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
的观点看世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研究超验(先验,a prior)事物的学问(玄 学。来源于《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或关于(超验)存在之 本性或存在之存在的学说(“第一哲学”)。 力图从一种隐藏在一切实质对象背后的永恒不 变的“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出发去理解 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为。
5、柏拉图(Plato,前427—347):理 念论(idealism)
古代最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人 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理想主义者之一 (“哲学王”的理想)。贬低可感世界, 拔高理念世界。这颠倒了理念世界与可 感世界的真实关系,但同时也引导人们 探索可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想 型”)。
6、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
1、学科性质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哲学、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
2、组成部分 :三大块
①自然观(view of nature)。 ②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ology)。 ③科学观(view of science)。
2、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研究:
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
法(自然观)。
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一般规律即科学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方法论)。 ③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活动)和社会现象(活动)的 科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即科学发展的辩证法(科
学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组成部分和 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三版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三版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概论》是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应用。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着重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3.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授课评估、课程论文等多个方面。
具体考核方式如下:3.1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1个半小时。
试卷共三部分,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试卷内容涵盖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3.2 授课评估授课评估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师反思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则需要通过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的反思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3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撰写关于自然辩证法某一或几个方面的论文,文章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得体。
课程论文要求和期末考试一样采用闭卷形式。
4. 课程安排本课程是必修课,总课时为36个学时。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部分:4.1 自然辩证法基本概念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唯心论等方面的内容。
4.2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数量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统一与斗争、全局与局部等方面的内容。
4.3 自然辩证法基本方法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分析整体、重视矛盾、抓住关键、贯彻全面、强调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4.4 自然辩证法应用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界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对自然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掌握自然界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a.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c.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 第二讲: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辩证统一a. 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观点b. 自然界中的矛盾类型和特点c. 辩证统一的概念和意义3. 第三讲: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c. 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 第四讲: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a.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b.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c.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实验,加深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组织小组项目研究或报告。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 课堂测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然辩证法导论。
2. 参考书:《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3. 网络资源:指导性教学视频、相关文献等。
七、参考参考文献1. 方远;《自然辩证法概论》2. 郑国渠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3.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辩证法导论》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安排。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中介系统
工具系统:
• 物质化的工具、仪器(身体的延伸)
精神性中介
• 已有的理论规则 • 科技方法
– 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符号的运用等。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与境(context)。
抽象地看,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对象,就可以 展开科学认识活动。实际上,科学认识过程仍然受到 许多非逻辑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影响,以及科 学认识主体本身的背景制约。我们把所有这种背景性 和环境性的影响称为与境影响。与境是科学认识活动 作为系统的环境。更大场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组织 影响通过比较直接的科学认知与境作用于科学认识系 统。科学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与境中通过科学认识主 体、客体和中介之间展开的一种认识上的矛盾运动。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导言 & 第一章
需要把握的总体线索:
1、科学认识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过程, 不存在唯一的、万能的研究方法。
2、科学认识是客观求实的过程。
3、科学研究是一个批判创新的创造过程,这一创造 性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运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4、运用科学方法目的在于高效、可靠地获得科学知 识并增进人类知识总量,科学知识的增长机制问题 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数% 14.0 18.1 17.8 20.2 8.2 15.5
资料来源:梁立明.科学出版社.1995
3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我们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其合作比例:
年份 1981 1991
合作比例 22% 14%
自然辩证法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
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一、主要参考书(一)综合类1.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载该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也可参照其他版本。
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孙小礼主编:《自然辩证法通论》2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印,2003。
5.科恩:《科学中的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8。
8.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
9.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科恩:《牛顿革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刘钝、王扬宗主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霍耳顿:《科学与反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4.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二)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观1.詹姆斯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4.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霍金:《时间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9.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0.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马克思主义学院系所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4 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 6 讲 悖论与科学发展 1 什么是悖论? 2 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3 悖论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 4 悖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 7 讲 科学假说 1 科学假说的特点及其建立的方法论原则 2 科学假说的提出 3 科学假说的检验 4 假说的演化 第 8 讲 观察与理论 1 什么叫观察? 2 观察的主观性 3 观察的客观性 4 观察渗透着理论 5 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第 9 讲 我国科技发展与科技政策 1 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 2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 3 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博士 □
开课学期:春、秋
总学时/讲授学时:32 / 32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无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 称 专 业 年 龄
学术专长
成良斌
副教授 科技哲学 43
自然辩证法
王晓东
副教授 科技哲学 46自然辩法王卉珏讲师 科技哲学 33
自然辩证法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第 1 讲 绪论 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定位 2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历史 3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改名 4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第 2 讲 自然观的演化 1 古代朴素自然观 2 近代机械自然观 3 现代生态自然观 第 3 讲 当代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当代全球性问题 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诞生和方法论原则 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 第 4 讲 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 1 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都曾产生过哲学问题 2 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3 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第 5 讲 科学发展的模式 1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2 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 3 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
教材: 自编
主要参考书: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参考书目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概论》的部分参考书目:
- 《科学技术学导论》,张功耀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研究司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自然辩证法原理》,古祖雪著,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
- 《自然辩证法概论》,陈昌曙著,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刘大椿著,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培林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著,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自然辩证法相关书籍
自然辩证法相关书籍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学科,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过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书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辩证唯物主义概论》《辩证唯物主义概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科学著作,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之一。
该书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通过对事物的全面分析,该书深入探讨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是一本综合性的学术专著,深入研究了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该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
同时,该书还分析了当代环境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
三、《自然辩证法教程》《自然辩证法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自然辩证法的教材,适合学术研究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该书通过梳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
同时,该书还结合实际案例,引导读者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是一本探讨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的研究著作,包含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深入剖析。
该书从哲学的角度,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研究了自然界事物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剖析,该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自发性和客观规律。
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本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著作,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深入阐述。
该书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该书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六、《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辩证法导论》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自然辩证法入门读物,适合对自然辩证法感兴趣或初学者阅读。
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
内容设置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二部分、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三部分、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五部分、科学进入中国: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涵义。
⏹第六部分、当代中国科学: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授课计划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
⏹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
⏹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
⏹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
⏹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
⏹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
自然辩证法实践教学手册(3篇)
第1篇一、前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自然辩证法实践教学方案。
二、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性体现在自然界各个领域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质量互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3)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和扬弃前一阶段而实现的,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三、实践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
2.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教学(1)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范畴。
(2)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或事件,让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总结自然辩证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分析。
(2)开展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自然辩证法相关课程。
(2)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带目录版
目录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2)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2)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2)5、混沌理论的定义 (2)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3)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3)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3)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3)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3)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3)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3)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4)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和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4)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4)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4)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4)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5)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P244) (5)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5)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5)23. 学习自然辩证法 (5)24.全面比较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6)25.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6)26.现代系统论思想的内涵和方法论意义系统 (6)27.系统思想的核心精神及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6)27.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 (7)28.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7)29.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 (7)30.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 . 7 31.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8)32.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 (8)33.论技术目标的来源、内涵、构成和作用( (9)34.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 935.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 (10)36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0)43、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1)1、自然观 (13)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3)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和自然科学关系 (13)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13)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13)6、系统的定义: (13)7、系统的特点: (13)8、古代的自然观 (13)9、近代自然观 (13)10、现代自然观 (13)11、机械自然观 (13)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14)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4)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14)15、科学观 (14)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4)17、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14)18、技术、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14)19、技术的特征 (14)20、技术的性质 (15)21、技术的双重属性 (15)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15)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15)24、技术价值的特点 (15)25、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5)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27、科学和技术的整合 (15)28、科学本质属性 (15)29、科学技术一体化 (16)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6)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16)2、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16)3、人和自然和谐 (16)4、人和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6)5、人和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6)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16)7、科学选题 (16)选题的基本原则: (17)9、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7)10、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7)1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17)1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7)13、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7)14、科学问题的意义 (17)1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18)16、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18)17、科学实验的特点 (18)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8)19、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18)20、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18)21、科学假说特征和作用 (18)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8)2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18)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18)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18)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8)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19)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9)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19)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活动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茶树育种学》陈兴琰主编,农业出版社,1986(第二版)。
“茶叶化学工程”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茶叶化学工程》陈宗道等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观赏园艺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观赏园艺概论》郭维明、毛龙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植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自然辩证法”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陈文林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9版;
《自然辩证法导论》陈其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作物生态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作物生态学Leabharlann 韩湘玲主编,气象出版社,1991年。
“生物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农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刘兴华、陈维信编;《食品物性学》李里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资源经济与管理”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资源经济学》曲福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土地资源管理》王万茂主编,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
“植物病理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版;《农业植物病理学》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微生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周德庆主编;《微生物遗传学》华中农大、南京农大主编。
“昆虫生理生化”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昆虫生理生化学》王荫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基础有机化学》第五版邢其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细胞生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动物生理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家畜生理学》(第四版),陈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以及国内外近5年出版的生理学参考书。
“土壤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潘根兴著,地质出版社,2000
“昆虫生态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现代生态学》戈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动物生态学原理》孙儒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
“波谱学与色谱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动物营养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动物营养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杨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McDonald et al,.Animal Nutrition 8th. Ed .,London Longman ,2001。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畜牧微生物学》(第四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黄青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农业经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管理学,比例为40%、30%、30%。
“农村金融综合”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金融理论占75%(含货币理论、银行理论、证券投资及热点与前沿问题),农业经济理论占25%
“兽医免疫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兽医免疫学》,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Tizard: Vet. Immuno. 6th ed, 2000。
“高级蔬菜栽培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蔬菜栽培学》(总、各论),浙江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无土栽培学》郭世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设施园艺学》李式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高级蔬菜育种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现代蔬菜育种学》周长久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
参考书目
《理论力学》(上、下册,第五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电子技术”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食品营养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食品营养学》王光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食品化学》阚建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Mineral Natrition of Higher Plants》Horst Marsehner主编,第二版,1997。
“果树育种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果树育种学》沈德绪主编,农业出版社,1997第2版。
“果树栽培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果树栽培学总论》郗荣庭主编,农业出版社,1998第3版。
“自然地理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16k,559p。
“免疫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分子免疫学基础》,王重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Tizard: Vet. Immuno. 6th ed, 2000。
“发酵原理与工艺”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发酵工程概论》李艳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主编
“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生化分离工程》严希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分离工程》袁惠新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肉品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肉品学》周光宏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食品微生物学》江汉湖主编,农业出版社,2002年;《现代食品生物技术》陆兆新主编,农业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有机分析》蒋木庚、杨红主编,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环境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环境学导论》,何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植物生理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植物生理学》王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植物生理学》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1。
“西方经济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分析,比例为40%、30%、30%。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现代动物生物化学》(第二版)汪玉松、邹思湘、张玉静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以及国内外近5年出版的生物化学参考书
“土地经济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地经济学》刘书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以后版;《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农业史”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中国农业科技史稿》梁家勉主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农业科技史》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农业经济史论纲》郭文韬、陈仁端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力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王敬国编著,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遗传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细胞遗传学》,刘大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单片微机原理》、《应用与实验》张友德、赵志英、涂时亮编,1995年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鱼类生理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鱼类生理学》林浩然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李爱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科学技术史”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史》王玉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机械设计(机械零件)”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机械设计》(第四版),邱宣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种子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种子学》毕辛华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种子学》颜启传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信息农业基础”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农业信息学》曹卫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高级栽培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作物学通论》南京农业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作物栽培学》(南方本),农业出版社,1994;《作物栽培学总论》沈阳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2001。
“高级耕作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耕作学》刘巽浩主编,农业出版社,1996
“生态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分子生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分子遗传学》第二版,孙乃恩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农业生态学”课程参考书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