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要求
自然辩证法概论
(2)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恩 克服了培根经验论和形而上学的缺陷, 克服了笛卡儿唯理论中唯心主义的倾向, 把他们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辨证地结合起 来。批判了康德的先验论和黑格尔的理 念论的唯心主义观点,并对他们的思维 能动性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第一次把 社会实践放到认识论的首要地位,从而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 学方法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 内容和性质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
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 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 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人 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 践活动,以及作为上述对象研究中介的科学 技术。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重视科学对社会生活的意
义。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要求对之作出符合辩证法的 解释。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完整体系中的一环。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概 括。 证明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不仅表现在人类生活(社会思维)中, 也表现在自然界中,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自然科学 基础。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 观
一、朴素自然观的科学背景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技术 技术: 纺织技术 建筑技术 天文学:托勒密 数 学:欧几里德 力 学:阿基米德 地心说 几何学 静力学
科学:
二、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万物的本原
古代自然观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 都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本原:希腊文原意是“开始”的意思,即构成世界 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万物起始于它, 又都复归于它。 本原概念的提出,是古希腊人对纷呈杂多的现 象世界进行整体性、统摄性把握的开端,它不 仅说明了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而且通过探求 这个统率万物的隐藏的内在实质,追溯其生灭 过程,揭示自然界固有的整体联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大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 支持和推动,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 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需求和价值 观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 用领域。
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原则
观察实验原则
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观察实验 原则,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获 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对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政治决策和政策环境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决定 了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速度。
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改变了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03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层次性,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和 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04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 识只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反映。
自然界的演化
总结词:阐述自然界的历史演 变和演化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经历了 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课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
它以辩证法为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探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如矛盾、统一、发展等。
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统一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统一体,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解决和推动的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本质。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中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学生需要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不断前进的,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通过学习这些原理,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
学生还需要学习自然科学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物理学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运动,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学习这些科学知识,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中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实践探索是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辩证法课程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其次,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摘要]《自然辩证法》课程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论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使得《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态自然观沙漠化温室效应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2.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光远、钱学 森、龚育之等。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当代 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意义
功用论:有用?无用?考试论:不过别毕业?
素质论:改善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论:
1.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 在联系。
2.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 共荣的关系。
3.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 能力。
4.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5.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 6.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
• 哲学是科学之母。 ——爱因 斯坦
• 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 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 践。
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资 本论》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列宁《唯批》《哲学笔记》等都 有贡献。
1.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 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 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 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 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 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 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 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课程介绍
02
CHAPTER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
自然界的辩证法
总结词
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从自然界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探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揭示自然界中的辩 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总结词
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式, 揭示科学技术中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02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规
律和演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
03
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01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起源于古代哲学,如亚里士多德 的自然哲学。
02
17世纪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是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 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讨人类社会 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包括社会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旨 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综合评价与量化评分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综合评价和量化评分,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度、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
学生的成绩。
严格遵守评分标准与公平公正
在评分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守评分标准,确保评分公平 公正,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表现进行合理调整。
THANKS
谢谢
本课程注重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探讨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与解决方式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
1.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本部分将介绍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生物的演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部分将梳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趋势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部分将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科技伦理与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
4. 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与解决方式
本部分将分析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如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与适应性等,并探讨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 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
本部分将介绍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和趋势。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了解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提高综合素质和科技素养。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学说。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观1、1自然界的本质与特征2、2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3、3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章科学观2、1科学的本质与特征21、2科学的发展与进步211、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三章技术观3、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31、2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11、3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章科技与社会发展4、1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1、2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411、3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展望三、教学方法与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掌握科学技术的辩证应用,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特点,掌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
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进行科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概念-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作品-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对立统一规律- 质变与量变规律- 结构与运动规律- 因果关系与必然性规律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 矛盾分析与矛盾统一- 辩证思维的具体应用4.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发现、解释和应用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引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调研和科学项目,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学习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2. 作业与报告:完成课堂作业、实验报告、个人研究报告等。
3. 考试与考核:进行知识点测试、论文写作和口头答辩等评估方式。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参考书目:1. Hegel, G.W.F.《精神现象学》2. Engels, F.《自然辩证法》3. Mao Zedong.《矛盾论》4. 邬达克.《自然辩证法导论》八、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第三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四周: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五周:复习与总结以上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自然辩证法课程安排.
《自然辩证法》周2学时,
共40学时。
其中
绪
论(2学时) 自然观(6学时) 认识论与方法论(10学时)
科技观(8学时) 科学技术与社会(6学时) 课堂讨论与论文评述(4学
时) 复习考试(4学时)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教学 方式
论文评述
参考 选题 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与伪科学。 简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 流派及其思想。 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及 其方法论或价值观探讨。 新技术领域前沿问题及其方 法论探讨。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启示。 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内 涵。 科技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教育。 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 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 间的互动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 建。
《自然辩证法教程》,张法瑞、 李东松、颜锋主编,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2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 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 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课程 评分 标准
课程成绩=期末闭卷考试(50%) +课堂讨论与论文(30%)+出勤 情况(20%); 期末考试要求以教材为蓝本, 在参考其它文献的基础上完成; 课堂讨论要求有自己的见解。
论 文 要 求
选题范围:根据本课程要求或 教师指定的选题范围自选论题 。 要求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 辑清晰、行文流畅,坚持理论 联系实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 解,请勿抄袭,引用他人成果 应标明出处。 论文篇幅要求在1000-2000字以 内。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实施(科技部《可 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进步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信息化与先进文化建设。 信息化与科技组织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概论》(2011秋季)
2011级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概论》(2011秋季)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任课教师,共两位
周程(负责教师,01班)zhoucheng@
朱效民(02班)zhuxm1207@
助教职责:
(1)解释有关规定,传达信息、意见、建议等。
ο
ο(2)旁听课程,协助维持秩序。
上课前为主讲教师准备好多媒体、麦克风,调整好窗帘等。
(3)在指定时间收作业、批改作业、登记成绩。
ο
ο(4)参加期末监考、判卷,以及任课老师交给的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任务。
ο(5)为保证诚信、公正,就成绩问题助教不得与学生私下接触,有问题请与助教信箱联系(48小时内有问必答),若仍不能解决可联系教师信箱。
助教(1班,理教208)
ο助教负责人:沙坤
1001211362,沙坤ο
1001211364,邢鑫ο
1001211357,陈龙ο
ο 1001211360,李盎然
10923051,李杏ο
公共信箱:ο
自然辩证法1班:dialec1@ο
ο
助教(2班,理教207)
助教负责人:铁春雷ο
1001211363,铁春雷ο
1001211365,刘凯鹏ο
ο 1001214101,刘平
1001211361,卢雅怀ο
1001211366,张棽ο
公共信箱:ο
ο自然辩证法2班:dialec2@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撰写“读书报告或评论”,占40%;ο期末闭卷,客观题,占60%。
关于平时成绩的取得:
提交一次“ 读书报告或评论” (占40% 的成绩),时间为ο考试前答疑时(2011-11-10 ?)提交。
具体讲,从以下15种图书中至少选择一种认真阅读,共撰写一篇“ 读书报告或评论” :ο
15种图书目录(I)
1.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ο
ο 2.亨普尔著,《自然科学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万尼瓦尔•布什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商务印书馆2004年。
ο
ο 4.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刘兵编,《认识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ο
ο 6.罗森堡著,《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ο 7.江晓原,刘兵主编,《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8.吴国盛主编,《科学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ο
9.ο齐曼著,《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范岱年著,《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ο
11.ο林德伯格著,《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12. 威尔逊著,《生命的未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ο
ο 13.周程著,《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ο(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著,《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ο(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科学与社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业要求
ο“读书报告或评论”必须紧密结合上述15种图书的某一种或几种进行写作,写作要符合学术论文规范,不得抄袭,每篇字数不低于2500字。
离开主题拿其他学科作业充数者,一律按零分计。
ο请严格按时提交纸质-签名(学号)作业,除非提前请假(医院/系证明)并获研究生院批准,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推迟提交平时作业,一概不予受理,本次作业按零分计。
注意:本课程没有补考安排。
本课程没有通过的同学,下一学年需要重修此课。
平时成绩可用去年的,如果个人觉得不理想,可以按今年的规则提交平时作业而取得新的平时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照常。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
ο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闭卷成绩60%。
ο期末考试形式:30个选择题,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注意:两个班考卷试题不一样,分别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出题)。
ο考试时间:课程结束之后(研究生院安排)
请千万不要忘记。
提前10分钟进入考场。
请进入指定的考场参加考试。
ο
注意:
ο课程相关要求放在如下网站:
ο
可以下载ο
ο此文件在网上保留一个月。
祝各位
学习顺利、愉快、有收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