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1.4 含油气系统

1.4P etroleum System 含油气系统1.A petroleum system is defined here as a natural system that encompass es a pod of active source rock and all related oil and gas and which includes all the geologic element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essential if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to exist.本文的含油气系统指的是包含了有效烃源岩和相关的所有油气的天然系统,还包括了油气聚集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过程。
2.This once-active source rock may now be inactive or spent (deplete d).这个曾经有效的烃源岩现在可能是不再有效或已耗尽(油气已排出)3.Petroleum here includes high concentration s of (1) thermal or biogenic gas found in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or in gas hydrate, tight reservoir s, fractured shale, and coal; or (2) condensate s, crude oils, and asphalt s found in nature.这里的“油气”包括聚集在一起的:(1)常规油藏或天然气水合物,致密储集层,裂缝性页岩和煤中发现的热成因或生物成因的气体;(2)自然界中发现的凝析油,原油和沥青。
4.The term system describes the interdependent elements and processes that form the functional unit that create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系统”指的是构成油气聚集单元的相互关联的要素和过程。
油气成藏

含油气系统的评价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与评价已经成为有效预测和发现油气资源的重要工具。
较全面的分析了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理论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1.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及现状1972年Dow.M.G首次提出Oil System(石油系统)概念,基于油—油和油—源对比,将威利斯顿盆地中由蒸发岩封盖层与其它系统分隔开的一套油源岩和一群储集岩归入一个生—储油系统。
随后三十多年里,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开始迅速发展和应用,从经典含油气系统发展到适合我国油气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发展阶段:(1)理论诞生阶段(1972~1994年):此阶段主要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诞生阶段,讨论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划分和命名,可归纳为三种意见:L.B.Ma-goon等(1994)认为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命名应考虑烃源岩和主要储集岩,强调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可靠性;De-maison和Huiringa(1991)强调,应根据油气系统的因素、运移排烃方式和油气圈闭方式对油气系统进行分,并根据三者定性指标组合而命名,强调油气系统中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数量和驱动性质;Penodon(1992)则主张,应根据盆地主要类型把油气系统划分为大陆裂谷、地台和造山带三种基本含油气系统,强调油气系统的构造成因控制作用。
(2)发展和应用阶段(1995—现在):特别是国内的发展。
赵文智等(2000)等对含油气系统(成油系统、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针对中国大陆叠合含油气盆地的特征,赵文智等(2003)提出了复合与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简单含油气系统的认识。
何登发等(2000)、赵文智等(2003)针对我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特征,提出并总结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理论。
张庆春等(2003)对含油气系统模拟进行了阐述。
2.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涵盖物探、地化和地质等多方面的技术,主要有:(1)油气源对比方法。
第六章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概述

第四节含油气系统概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地质历史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产物,是生、储、盖层和生、运、聚等静动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机配合形成的。
为了更实际地分析油气藏的形成作用,1972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W.G.Dow在丹佛举行的AAPG年会上首次将“系统”一词用于石油地质及地质力学中,1980年法国石油地质学家Perrondon率先提出含油气系统的概念,1987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L.B.Magoon将要素一词用于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并于1991年AAPG年会上与Dow主持了一个主题为“含油气系统:源岩到圈闭”的讨论会,对含油气系统的概念进行重新修正,并讨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分类,近年来,这一新概念正在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
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所谓活跃的烃源岩是指现在也许已不再活跃或者说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活跃的油气源岩。
所谓“油气”一词,包括下列高度聚集的任何烃类物质,赋存于常规储层、天然气水合物、致密储集层、裂缝性页岩和煤层中的热成因及生物成因的天然气;储集在硅质碎屑岩、碳酸盐岩中的凝析油、原油、重油及固态沥青。
地质要素包括油气源岩、储集岩、盖层及上覆岩层这些静态因素。
地质作用包括圈闭的形成及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这一发展过程。
所谓“系统”一词描述相互依存的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这些地质要素和作用组成了形成油气藏的功能单元。
这些基本要素和作用必须有适当的时空配置,才能使源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进而形成油气藏。
二、分级与命名Magoon根据生油洼陷生油并形成聚集的可靠性可将含油气系统分为三个级别:已知(!)、假定(*)和推测(?)。
可靠性等级实际上是一个油源可靠性问题,它指明了一个油气藏中的油气源于某一成熟源岩的可靠程度。
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藏中的油气与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指标具良好的可比性;假想的含油气系统(*):地化资料可确定源岩,但油气藏中的油气与源岩之间不具可比性;推测的含油气系统(?):源岩和油气藏都是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来推测的。
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术语
• 潜在烃源岩-含有足够成油有机质,但仅当它在低温条件下形成 生物气或达到适当的热演化程度而形成石油.才成为有效烃源岩 • 有效烃源岩-在临界时刻形成和排出原油,主要是因为它处于石 油窗之内 • 有效烃源岩包括正在生油但没有成熟的岩石和沉积物。例如,泥 沼炭形成生物气(沼气主要是生物甲烷)是在浅埋条件下进行的, 没有经过有效的热力作用。根据这一定义,圈闭的甲烷及其周围 形成这些甲烷的未团结沼泽泥就代表了一个含油气系统。 • 无效源岩-尽管它还有生油潜能.但已经停止生油,例如,一种 无效源岩可能是抬升起来后温度低于石油形成所需的温度 • 废源岩-已达到过成熟阶段,己不具生油能力,但仍可形成湿气 和干气
沉积环境
• Pedesern和Moldwan(1993) 认为缺氧环境 对有机质保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有很大 的影响,缺氧环境有利于包括富氢组分 在内的有机质的保存。 • 这就可以解释烃源岩与指示缺氧的动物 群、沉积岩和地球化学参数里正相关关 系的原因。
有机质转化
• 成岩作用是指有机质沉积过程中和沉积之后,但在埋深达到60~ 80℃之前所经历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变化。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 质保存和改造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决定了岩石的生油潜能。 • 深成作用可分成生油带和湿气带,生油带对应石油窗,此处形成 液态石油,并伴有气态烃形成,成熟度更高的湿气带以裂解形成 的轻烃为主.且其含量迅速增加。湿气(甲烷含量小于98%)含甲 烷和乙烷、丙烷等较重的烃类。 • 气态窗对应的是湿气的上限到干气的下限。 • 变质作用对应于干气带,此处只形成干气(R。为2.o%—40%), 干气中含98%或更高的甲烷。干气也能在有机质成岩作用阶段由 厌氧条件下产甲烷菌形成的生物气中出现。
含油气系统的描述
• 关键时间-是指研究人员选择出能够最有效地 描述一个含油气系统中绝大多数油气发生的生 成一运移一聚集的时间。关键时间的平面图和 剖面图能够更好地说明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和地 层学分布。 • 关键时间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是根据成 熟烃源岩的外围线来确定的,包括从该成熟烃 源岩中生成的所有已发现的油气显示、油气苗 和油气聚集。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是一个油气生运聚整体联合单元,其空间范围由烃源岩体及与此烃源岩体有成生关系的所有油气的分布空间范围构成。
油气成藏系统:由圈闭区及可向该区供油气的所有烃源岩一起构成的生运聚系统。
油气成藏体系内涵:油气成藏体系是以“藏”为核心,或者说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构造单元为核心。
指圈闭及向该圈闭供烃源岩之间的空间范围。
油气系统研究思想:油气系统研究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油气系统强调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和相互关系;强调系统、整体、动态和历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成为现代油气成藏研究的基本思路油气成藏系统研究的特点:系统研究强调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以过程为主导的研究思路,突出了过程恢复、关系建立与最终结构的描述。
油气成藏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油气组成和性质(地化特征)、烃源岩分布及其有效性、油源对比与成藏系统划分、有效烃源岩的生烃历史、关键时刻以来有效输导层分布和优势运移路径预测、储层空间特征及历史演化、油气充注期次分析、圈闭和油气藏演化。
油气系统研究内容:1、静态要素研究(有效烃源岩研究、储层研究与评价、油气疏导体系研究、该层研究与评价、上覆地层研究);2、油气系统地质作用研究(烃源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的形成于演化、油气成藏期次);3、关键的时刻要素与作用配置关系研究(关键时刻是指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最重要的时期)。
二、风化壳结构划分:上覆岩层、风化黏土层、半风化岩石、末风化基岩。
基岩风化壳的理想发育结构:风化残积层(基岩残积碎块与风化粘土的堆积物);风化破碎带(高角度缝,低角度缝及微裂缝大量发育形成网状);风化淋滤带(高角度缝和垂直缝发育,有利于流体的垂向渗流;低角度裂缝和微裂缝发育,有利于流体的滞留,延长了流体对岩体的溶蚀,见裂缝溶蚀加宽和溶蚀孔洞);母岩(固积岩石,裂缝不发育或裂缝被胶结,未受到流体的淋滤溶蚀)。
石油天然气-第七章_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2.时代和深度分布特点
中国油气资源的主要地质时代分布
地 质 时 代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油资源(×108T)
487.8 158.4 113.4 54.2 36.8
气资源(×1012m2)
11.02 1.60 1.99 3.24 3.62
石炭系 奥陶系
寒武系
48.5 19.6
8.0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主要油气 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第六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第五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第六节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34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石油系统
30
(三)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概念及盆地的形成机制 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 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在板块离散的条件下完全形成 于陆壳之上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局部热源之上的热隆起、低密 度地壳表层的剥蚀、变薄、冷却、收缩和最后沉 降的结果。
31
早期扩张 或离散 晚期的汇 聚与碰撞 阶段
39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分布广泛,极 不均匀;
世界70%的石油 储量集中在300多个 大油田中,如波斯湾,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区,中国东部,南海 诸盆地。
40
油气储量 沿纬度的分布 也不均一,世 界石油储量的 56%分布在北 纬24°~42° 度。
世界油气资源及大油气田的纬度分布图 (据《国外石油消息》,1981)
23
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双断坳陷型、山前坳陷型、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含油气系统与系统方法

含油气系统与系统方法
刘海涛;马立祥;管全俊;吴光大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4(023)002
【摘要】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并逐步实现石油地质理论和系统思路的有机结合.以系统辩证原理为指导,以含油气盆地为背景,以成藏条件为依据,研究含油气系统的要素、结构、演化以及与环境的联系.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从研究内部结构以及结构核入手;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含油气系统的存在时间应当以稳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基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应该紧密结合系统方法.因此,应真正利用系统辩证的思维,结合已有的资料和手段,去分析含油气系统.【总页数】4页(P1-4)
【作者】刘海涛;马立祥;管全俊;吴光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1
【相关文献】
1.浅析硬系统方法论与软系统方法论的异同 [J], 李莹
2.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含油气系统研究--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
[J], 许晓宏;瞿辉;潘继平;李真济;肖乾华;李金有
3.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 : 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J], 郭汝泰;王建宝;肖贤明;傅家谟
4.论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方法——兼论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的科学思维和发展方向 [J], 张庆春;赵文智
5.层序地层格架中含油气系统及其分类探讨——以查干凹陷下白垩统K_1b K_1s(!)含油气系统为例 [J], 陶宗普;陈春强;徐中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 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 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 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 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 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 •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 储集层、圈闭、盖层。
陆内裂谷盆地 陆内坳陷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新生洋盆
1、裂陷盆地
(1)内陆裂谷盆地
(裂谷 :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 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
一般特点是: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②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 陷,上部坳陷沉积;
③地温梯度高,初期 带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 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⑤主要圈闭类型有滚 动背斜,掀斜断块, 底辟及地层圈闭。
内陆裂谷进一 步拉开,地壳强烈 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 变为陆间裂谷。
08 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盆地

• 储集层:主要储集层系指位于运移通道良好的
圈闭中,储集了大部分原生油气者;而运移通道 效率较差,捕集油气数量较少者,为次要储集层。
• 盖层:含油气系统中有两类盖层。
• 区域盖层是覆盖在盆地内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大 范围盖层;而局部盖层则为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 的直接盖层。
• 上覆岩系:这是一项易被忽略的基本地质要素,
• 包含烃源岩分布、生油窗顶范围、生气窗顶范围、 储集层分布、储集层尖灭线、边界冲断带、次级断 层线、倾伏背斜、倾伏向斜、油气运移方向、已知 油气藏及其类型、地表油气苗、埋藏史图井位、横 剖面图位臵、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范围。
3、关键时刻的地质横剖面图
• 除一般地质横剖面图应有的基底、上覆沉积岩系 层组、边界断层带、构造起伏等内容外,尚应标 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上覆岩系、生油窗顶、 生气窗顶、油气藏、埋藏史井位、含油气系统的 地理范围及地层范围。
• 存在容积足够大的系列圈闭,能够保存从
最初注入至现在继续填注的油气。
• 因此,根据各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的石油地 质特征,研究含油气系统的组成时,可以提出 不同的方案,但是至少应包括四个子系统:
• • • •
生成子系统 储集子系统 运移-捕集子系统 保存子系统
• 生成子系统
• 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受一些 化学作用控制: • 死亡有机体→干酪根,属生物化学降解作用; • 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一般属热化学动力学反 应; •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塑性变形阶段有机质成熟转 化为油气,属力学化学反应过程。
• 构造盆地:
• 是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地。其中 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实际 上也就是封闭的区域向斜。
• 含油气区是指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统一的地 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运聚条件的沉积坳陷。如 准噶尔盆地有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和准噶尔中间地块 含油气区,渤海湾盆地有济阳、冀中、黄骅、辽河、 渤海等含油气区。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汪时成;周庆凡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0(021)003
【摘要】含油气系统概念在1972年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首先提出,历经Perrodon, Demaison, Meissner,Ulmish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有效源岩体和所有有关油气的天然系统,包括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与沉积盆地、成藏组合和勘探目标等层次构成一个油气调查序列,侧重研究生油气源岩体与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因此,含油气系统不属新理论范畴,而是一种适用于研究油气的新方法,研究对象为某一油气成因单元.含油气系统因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不同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生成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聚集(保存)子系统.我国的含油气系统不仅仅由单一系统构成,而多发育复式含油气系统.在引进和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方法时,不要盲目套用,也不要不切实际地进行所谓的修改与创新,而应视我国的具体地质情况而定.
【总页数】4页(P279-282)
【作者】汪时成;周庆凡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北京,102200;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规划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
【相关文献】
1.含油气系统概念及研究方法综述 [J], 朴恩庆
2.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J], 张义杰;况军
3.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改进:原油中烷烃和异戊二烯烃的起源 [J], JamesCollistcr;赵洪才;陈钦保
4.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内涵 [J],
5.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 [J], 吴冲龙;王燮培;周江羽;吴景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合含油气系统

LOGO
2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贯通复合:断层贯通式导致不同成熟度的油气聚集 或“古油藏”调整再分配,如独山子油田,有侏罗系 高熟油和第三系低熟油充注;
LOGO
2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叠臵复合:两个以上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叠 臵,但并不发生油气贯通
LOGO
2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LOGO
目录
复合含油气系统概念与内涵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结
论
参 考 文 献
LOGO
2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2.1 中国叠合盆地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复杂性
1)混源油气较为常见 多种来源,表现为: (1)不同生烃层系的油或气共同充注某个油气藏,例如准噶尔盆 地石西油田是下二叠统风城组(P1f)生成的油与上二叠统乌尔禾 组(P2w)生成的油气在不同时期充注形成的(张义杰等,1997); (2)不同成熟度的油或气同期充注某油气藏,如准噶尔盆地的莫 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与东道海子二叠系烃源岩在白垩纪晚期 共同向其供油,造成西侧高成熟油气与东侧低—中等成熟油气 的混合; (3)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不同期充注,当源岩不是同一层系时, 类似于第(1)种情形,而当为同一源岩时,不同成熟阶段的油或 气的混合则有多种方式,早期油可能破坏形成沥青从而构成晚 期油的遮挡,。
LOGO
LOGO
2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2)延变型复合含油气系统
延变型复合含油气系统是指早晚两个成盆发育阶段,盆地性质、结构明 显不同,因而沉积组合、生烃灶规模、潜力与生成烃类的相态也有很大 变化,导致由早、晚不同阶段的生烃灶形成的油气藏主要类型与油气分 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上、下两套生烃灶所生油气既可以独立聚集, 又有部分油气的窜通和混聚。上、要素(如区域性盖层,共同的油气聚集区带等)。
含油气系统的内涵研究构成与方法

油气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与类型
含油气系统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异同点
研究要点与目的
研究的基本流程、技术构成与产品 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Success
Discovery
பைடு நூலகம்
Fit Target & Get True Answer
随钻测井、延时测井、快速录井)
油层真实产能的揭示(试油彻底,油层改造)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与类型
多源多灶导致系统的迭置与交叉
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系统窜通与 油气混生 含油气系统的三种基本类型
单源单(多)灶一期成藏简单含油气系统
多源单灶多期成藏复合含油气系统
多源多灶多期成藏复杂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描述
成藏要素特征 成藏作用过程 关键时刻组合关系 空间范围与有利目标
成藏作用与过程 改造调整作用与过程
流体作用与过程 ( 排烃 运移 充注 成藏) 油气宿住空间结构 ( 生-输-聚系统)
改造作用的机制 改造作用的时刻 改造作用的结果 ( 油气再分配,二次生 烃,原生油气藏保存)
含油气地质体的综合评价
基本内涵
静态地质要素 动态地质作用过程
要素与地质作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关系
含油气系统描述
门 层 范 潜 限 段 围 力
有效烃源岩
油气生成过程
层 产状与几何形态 面 断层与不整合 网 三者与裂隙组合 沉 积 相 岩 性 几何形态 成 岩 相 储集性能
输导层
静 态 地 质 要 素
动 态 地 质 作 用
有利目标排队
勘 探 部 署 建 议
含油气系统

早在1963年,我国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工作者在总结松辽盆地陆相大油气田 形成和分布规律时就提出了“ 成油系统” 这一概念。
认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地质发展历史的综合结果”,“ 必须将油 藏形成的静止条件,即生、储、盖层和发展过程即生、运、聚统一综合分析比 较更符合实际”。他们提出的成油系统“ 是指某一地质时期,由统一的油气运 移、聚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四个成油要素所组成 的整体。每一个成油系统有自已的特征和主导成油要素,有相对的独立性,并 形成一个和数个油气聚集带” 。
Hydrocarbon machine – 石油生成器(包括烃 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的运移聚集过程中所有 基本要素的层系、统称为自然地质条件下的 石油生成器)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 —— ——独立含油气系统
1980,1983,19 84 1984
1984
1986
展
简
Magoon
况
Essential elements ——基本要素(首次使用 1987 了基本要素,保存时间)
Magoon Dow
& T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ap. 1992 Processes – 成藏作用(对此问题作了总结)
2、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干酪根类型等)及其平面变化,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其生排烃量,可用相关图件(如有效烃 源岩平面分布图、TTI图、产烃量图等)进行表述;
油—油、气—气、油(气)—源对比及物质平衡计算也是烃源岩描述的内容。 ② 储集岩描述
储层沉积相类型及宏观展布、储层类型及空间展布、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有利储集 层段、成岩作用及储层地球化学作用,储集体预测、建模及评价等。 ③ 盖层描述
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

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吴冲龙;王燮培;周江羽;吴景富【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1997(16)2【摘要】“含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建议采用“广义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将其作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一种全新的地质实体、研究对象与系统模型的复合体。
其内涵是与油气生、排、运、聚、散有关且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着的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地质要素和过程(作用)及其描述参数和联系方式的集合体。
其外延应包容油气区(或者还有超油气区)、盆地(包括叠合盆地)、凹陷(或在规模上相类似的成藏组合、区带)等3个级(类)别的子系统。
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Magoon(1992)、Perodon(1992)和Demaison等(1991)的结构图解法、模型类比法和成因分析法,经改进后,可以分别用于3个级别“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潜力快速预测、评价。
进一步的研究可考虑与定量模拟结合起来。
【总页数】8页(P43-50)【关键词】含油气系统;结构图解法;成因分析法;油气藏【作者】吴冲龙;王燮培;周江羽;吴景富【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1【相关文献】1.含油气系统概念及研究方法综述 [J], 朴恩庆2.运用含油气系统模拟方法定量评价含气页岩区带的有机碳含量、有机孔隙度和气体分布:以密西西比系巴内特页岩为例 [J], Maria-Fernanda;Romero-Sarmient;徐祖新3.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保存研究的新探索——"保存系统"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J], 沃玉进;汪新伟;袁玉松;李双建;周雁;高波;张荣强;张殿伟4.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动?… [J], 吴冲龙;杨甲明5.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J], 张义杰;况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
油气系统是指以产权权属分类,分析油气勘探及生产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经济现
象或经济组合形态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
油气系统由若干部分构成,即油气资源、采油区、采油工程、下游管线、进出口终端以及运输、储存等支架设施。
油气系统的内涵指的是,在系统中各部门及其功能之间的协调活动与关系,比如开发投资、资金融通等,总的来说是实现合理的油气发展的运行机制。
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包括策略方法、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和社会
科学方法等四个主要方面。
策略方法可用于总体上概括和分析油气行业的形势、政策、业务板块、市场特征,采取优秀的开发投资规划、业务流程理解等活动,从而完善行业期望。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则是定量描述油气系统,采用合理的识别,衡量系统运作状态和效率,比如经营指标分析、经济参数分析等,以及在决策性问题上的经济优势定位等。
系统工程方法,是分析油气系统,它包括子系统的分解研究,建立和改善配置模式,以及对企业组织、人力等组成部分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运营,包括系统设计理论、分析理论,以及子系统建模等。
最后,气系统还可以采用社会科学方法,通过定性研究,分析油气系统中关系网络特性,研究产权权属、行政管理等对油气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风险管理、公共利益等决策问题,从而构建完善的系统实现运行机制。
总的来说,油气系统和描述方法显示出油气行业中资源开发利用和价值发现,
油气经济运营与管理,以及在油气产业中实现财富管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等,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与概括,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其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