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徐中玉教案
高教社(徐中玉)应用文写作(第六版)教学课件第一节 鲁迅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 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 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 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回国以后,就办学校,再没有看小说的工夫了,这样的有五六年。为什么 又开手了呢?——这也已经写在《呐喊》的序文里,不必说了。但我的来做小 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 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 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 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坟》《野草》
直接投身于政治斗争之中
贡献一
贡献二
贡献三
贡献四
贡献五
主编《萌芽》、 《前哨》、《十 宇街头》、《译 文》等重要文学
期刊
参加和领导了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自由运动大 同盟、中国民权 保障同盟等许多
革命社团
主编《前哨》、 《奔流》、《萌 芽月刊》等许多
刊物
团结和领导广大 关心青年 培养青
但是《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 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 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 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 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 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 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 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对某些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2. 在表达观点时能够做到准确、生动、有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要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二、课文讲解1. 讲解《诗经》中的《关雎》,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讲解《楚辞》中的《离骚》,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3. 讲解唐宋诗词,如《静夜思》、《登高》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讲解明清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讨论与交流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所学篇目进行深入分析。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某篇作品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某篇作品的独特见解。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和口头作文的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教学资源:1. 《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2. 相关文学作品文本3. 多媒体课件4. 教师讲义教学时长:2课时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九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第九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精选课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2. 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1. 介绍教材和课程安排。
2. 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3. 阅读并分析《大学语文》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
第二周:1. 继续阅读《大学语文》第二篇课文《背影》。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
第三周:1. 学习《大学语文》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
2. 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
3. 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荷塘月色》为题材,写一篇抒情散文。
第四周:1. 阅读并分析《大学语文》第四篇课文《故都的秋》。
2. 探讨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要求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材,进行即兴演讲。
第五周:1. 复习前四周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巩固。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习效果。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引导,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水平。
4. 口语表达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徐中玉 大学语文第三、九版《绳子的故事》课件

大众流言
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 众人的嘲笑和奚落。 众人的嘲笑和奚落。他们是一些像奥士高纳大 爷一样贫苦的普通农民, 爷一样贫苦的普通农民,是农村小客店的小老 板或是小商人,都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板或是小商人,都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诚然,他们绝没有想到要害死一个诚实的普通 诚然, 农民,可是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却帮了马具商, 农民,可是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却帮了马具商, 这使其阴谋得逞, 这使其阴谋得逞,并致使奥士高纳大爷郁郁而 就是这种“无意”的行动, 死。就是这种“无意”的行动,说明下层人们 中毒之深。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 中毒之深。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 是荒唐的社会道德的社会基础。 是荒唐的社会道德的社会基础。
1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阮玲玉临死之前遗言中说道 “人言可畏”。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法国乡村版的人言可畏, 流言杀人的故事。 这是一段绳子引发的血案。
2
二、莫泊桑简介
居伊•德 莫泊桑 居伊 德•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 MauPaSSant, 1850--1893), --1893 1850--1893), 法国批判现实主 义小说家。 义小说家。
9
三、写作背景
《绳子的故事》发表于1883年。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 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普法战争以 后,统治阶级更加反动,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 扩张殖民地。大资产阶级之间互相倾轧,大鱼吃小鱼现 象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 相互欺骗,司空见惯;损人利己,暗箭伤人,习以为常。 人们视这种现象为天经地义。反而把诚实厚道、纯朴善 良看作违反常理。《绳子的故事》就是反映这样一种变 态的心理状态和反常的社会道德观念的作品,并把它所 造成的毒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十一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第十一版)》徐中玉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第十一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
2. 通过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教材中经典篇目的阅读与分析。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第十一版)》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二、课文分析1. 选择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就所选篇目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教材的基本认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分析1. 选择教材中的另一篇经典篇目,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篇短文,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经典篇目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五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五版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大学语文》第五版概述2. 诗歌鉴赏:《登鹳雀楼》3. 散文阅读:《荷塘月色》4. 小说阅读:《祝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大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二、教材概述1. 介绍《大学语文》第五版的基本结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分析教材选文的特色,如经典性、时代性、地域性等。
三、诗歌鉴赏:《登鹳雀楼》1. 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大学语文》第五版中的其他诗歌作品。
第二课时一、散文阅读:《荷塘月色》1.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散文的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小说阅读:《祝福》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讨论1.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诗歌、散文、小说,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方面的作用。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大学语文》第五版中的其他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阅读兴趣的激发程度。
徐中玉版大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2. 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词汇规律、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和修辞方法等。
3. 使学生掌握文学理论,了解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和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1. 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
2. 文学理论的学习。
3. 文学名著鉴赏。
4. 作文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2. 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作文技巧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教授及其著作《大学语文》。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1. 汉字的演变: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部首等知识。
2. 词汇规律:讲解词汇的构成、分类、意义、用法等。
3. 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和修辞方法:讲解语法、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三、文学理论的学习1. 文艺美学:介绍文艺美学的概念、特点、流派等。
2. 文学批评理论:讲解文学批评的标准、方法、流派等。
3. 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特点。
四、文学名著鉴赏1.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作文技能的培养1. 讲解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过渡、段落结构等。
2. 举例说明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点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六、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理论、文学名著鉴赏和作文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大学语文蒹葭教案设计知识分享

6、简单小结,背诵全文。(4分钟)
7、布置作业: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8、板书: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多媒体,情景感受,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由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补充整理,教师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景感受
对于翻译,结合课下注释要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对比这首诗的三个小节,引出诗歌中运用的重章叠唱的方法,并以此诗为例说明采用重章叠唱的好处。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1.听朗诵《蒹葭》,感知感情基调。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
3.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学生讨论),掌握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蒹葭》教案
任课教师:徐金红
课程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第3版教案徐中玉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徐中玉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深入学习《大学语文》第3版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徐中玉先生生平简介2. 《大学语文》第3版教材概述3. 教材选文赏析4. 教材课后习题讲解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徐中玉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徐中玉先生生平简介1. 介绍徐中玉先生的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和主要成就。
2. 重点讲述徐中玉先生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如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倡导大学语文教育等。
三、《大学语文》第3版教材概述1. 介绍教材的编写背景、编写原则和教材特点。
2. 概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选文。
四、教材选文赏析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赏析,如《红楼梦》、《呐喊》、《背影》等。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
3.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材课后习题讲解1. 讲解教材课后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2.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大学语文》第3版教材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大学语文》第3版教材2. 徐中玉先生生平资料3. 相关文学作品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徐中玉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引导学生了解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材选文赏析和课后习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分析和写作能力。
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的编写背景和特点,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概述2. 教材选文赏析3. 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阐述《大学语文(增订本)》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二、教材选文赏析1. 选读《离骚》(节选)- 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 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2. 选读《逍遥游》(节选)-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把握其独特的文风。
- 分析庄子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人生观。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选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的特点。
2. 预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选文赏析1. 选读《归园田居》(其一)- 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情趣,感受其高洁的品格。
- 分析陶渊明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2. 选读《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 分析苏轼在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选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对学生审美情趣、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2.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选文,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徐中玉版2011-4-27先秦诸子语录教学目标:一、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特点及“以民为本”的思想。
二、掌握文章中各语录的含义,理解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三、欣赏诸子的语言艺术,记诵诸子名言。
四、体会先秦诸子的“以民为本”思想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源泉。
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各语录的含义。
难点:体会先秦诸子的“以民为本”思想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源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先秦诸子语录1.先秦诸子概况2.孔子:生平、思想、成就与贡献与影响。
3.孟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
4.老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
5.庄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是如何阐述“以民为本”这一思想的。
二、板书课题先秦诸子语录(一)先秦诸子概况(二)孔子1.孔子生平2.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育人案例:“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2)“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3)对待鬼神: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影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仲,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很多国家。
儒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格。
4、讲授课文所选语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句)【翻译】孔子说:以德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
【解读】这则语录牵涉到几个主题:德治、无为、性善与理想。
徐中玉大学语文教案九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徐中玉先生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掌握《大学语文》九版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徐中玉先生简介1. 介绍徐中玉先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分析徐中玉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二、《大学语文》九版教材概述1. 介绍《大学语文》九版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2. 分析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三、具体教学内容1. 诗歌部分:选取《大学语文》九版教材中的经典诗歌,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进行讲解和赏析。
2. 散文部分:选取《大学语文》九版教材中的经典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进行讲解和赏析。
3. 小说部分:选取《大学语文》九版教材中的经典小说,如《阿Q正传》、《边城》等,进行讲解和赏析。
4. 戏剧部分:选取《大学语文》九版教材中的经典戏剧,如《雷雨》、《茶馆》等,进行讲解和赏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徐中玉先生简介1. 介绍徐中玉先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分析徐中玉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三、《大学语文》九版教材概述1. 介绍《大学语文》九版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2. 分析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第二课时一、诗歌部分1. 选取《大学语文》九版教材中的经典诗歌,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进行讲解和赏析。
2. 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散文部分1. 选取《大学语文》九版教材中的经典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进行讲解和赏析。
2. 分析散文的叙事手法、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别赋——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PPT课件

江 淹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背 景 简 介
译
文
内 容 述退出
教学目的
了解南北朝时战乱频仍、 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体会 到伤离伤别是人们的普遍情 感。
返回
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别。 如何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来刻
画人的心理感受。
返回
作者介绍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
(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 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 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 代。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少帝即位“多 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 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 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 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 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 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 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 二了。”
有代表性,并曲折地映射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 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 社会状况。 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 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返回
相关评论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 《齐史》的体例和《齐史· 十志》。唐朝刘知 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 于志”,“故先着十志,以见其才”。《齐 史· 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 《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 淹的《齐史· 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高职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包括作品类型、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徐中玉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总结其作品特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品鉴赏1. 以《大学语文》高职版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徐中玉生平及文学成就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语文》高职版的基本内容。
二、作品鉴赏1. 以另一篇《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 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写作训练1. 以《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大学语文》高职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徐中玉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语文徐中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 分析徐中玉的作品特点,理解其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3. 阅读徐中玉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徐中玉的作品风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
1. 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分析;
3. 徐中玉的代表作品选读;
4. 文学写作实践:模仿徐中玉的作品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对徐中玉的认知和兴趣;
2. 介绍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其成长经历、学术背景和文学影响;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徐中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4. 小结:总结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课时: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分析
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徐中玉的了解程度;
2. 分析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包括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追求和对人性
的关注;
3. 阅读徐中玉的代表作品片段,分析其语言运用和描写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徐中玉的作品特点和风格;
5. 总结:总结徐中玉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作品。
第三课时:徐中玉的代表作品选读
1. 导入:通过引用徐中玉的名言或作品片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阅读徐中玉的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散文或诗歌;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情节和意义;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5. 总结:总结徐中玉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课时:文学写作实践
1. 复习:回顾徐中玉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
2. 分析徐中玉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进行文学写作实践,模仿徐中玉的作品风格进行创作;
4. 分享和点评: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5. 总结:总结文学写作实践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徐中玉的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文学写作实践成果和对徐中玉作品风格的模仿程度。
五、教学资源:
1. 徐中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 徐中玉的代表作品选读资料;
3. 文学写作实践的指导材料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