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8)[3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20)[4页]
教学设计20《鸭窠围的夜》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
2.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深沉的生命感喟。
3.体悟本文作者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叙写方式。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游记体散文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艺术散文欣赏3.修养——综合修养——体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原生态生活之美参考文献: 1. 百年沈从文(一)2. 百年沈从文(二)3. 百年沈从文(三)4. 沈从文的降格处理艺术5. 沈从文的文化策略6. 沈从文的意义7. 沈从文散文的人生表现8. 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一)9. 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二)10. 沈从文游记体散文的文体特征(三)11. 图片素材(略)12. 音频素材:《边城》朗诵关联教学:与《梵·高的坟茔》、《荒芜英雄路》一课相联系,对比这些以“游”为题材的散文的美学风格有无差异。
【课堂教学思路】《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但绝非以描摹山水风光为能事,而是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沈从文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了一种“正直素朴人情美”。
在讲授本文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课堂教学设计】1. 沈从文简介建议本文从介绍沈从文的基本情况开始讲授。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巨擘,行伍出身,却跻身文坛,颇具传奇色彩,由此介绍,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参见《百年沈从文》(一)、(二)、(三))2. 湘西之歌《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它是一篇游记散文,但绝非以描摹山水风光为能事,而是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63)[4页]
教学设计63《金缕曲》(赠梁汾)教学目标: 1. 体认纳兰性德词的风格。
2. 了解纳兰性德的身世、性格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水平指标: 1.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词的赏析参考文献: 1. 《金缕曲(赠梁汾)》赏析2. 纳兰性德词内容简介3. 纳兰性德作品简介4. 纳兰性德简介5. 历代纳兰词评价举例6. 梁羽生眼中的纳兰性德7. 《金缕曲(赠梁汾)》历代评论8. 《金缕曲(赠梁汾)》的写作背景9. 纳兰性德词艺术特色简介10. 纳兰性德与《红楼梦》11. 图片素材(略)关联教学:与《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比较,体会两位作者在对友情的抒发上有何差异,原因何在?【课堂教学思路】纳兰词最大的特点是直抒性灵,感情直率,他一贯认为,“诗乃心声,性情之事也”。
这种主张,体现在创作中,便显得不事雕饰,天籁自鸣。
本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因情运文”的特色。
这一点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课堂教学设计】1. 纳兰性德可以王国维对纳兰性德的评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开始本课的讲授。
(《七剑下天山》、《红楼梦》中均涉及这一传奇人物,也可引用)。
介绍纳兰性德的生平,以及纳兰性地、顾贞观、吴汉槎三人的故事始末。
这一段经历比较具有传奇性。
关于三人的传奇故事,可以联系到清初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而纳兰对他们的营救,既可以看作纳兰本人真性情的流露,也可以理解为代表了皇帝表现出满清上层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怀柔政策。
当然也可以看作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可略微引出对清代知识分子政策的评论,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兴趣。
)(可参照《纳兰性德词内容简介》、《纳兰性德作品简介》、《纳兰性德简介》、《历代纳兰词评价举例》)2. 文本分析全词情辞兼具,超迈而有神,直抒胸臆,不假雕饰,真切自然地表达了对友人诚挚朴素的情谊。
词的上阙,作者自述身世,表达出浓郁的反叛意识以及与顾贞观相逢中强烈的知己感。
作者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大学语文主编陈洪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陈洪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
2. 学习《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3.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陈洪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主要著作。
2.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选文内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学作品。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陈洪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
二、讲解陈洪教授的学术成就1. 陈洪教授的生平简介,包括教育背景、学术经历和主要成就。
2. 介绍陈洪教授的主要著作,如《结缘:文学与宗教》、《中国小说理论史》等。
三、分析《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1. 介绍教材的编排特点和选文内容,如现代文、古代文等。
2. 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经典文学作品。
四、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陈洪教授和《大学语文》教材的认识。
2.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本课程的学习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陈洪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的特点。
2. 强调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
二、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1. 选择《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2.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
四、总结1. 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陈洪教授和《大学语文》教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3)[3页]
教学设计0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教学目标: 1.体会学术讲演的成功要素。
2.使学生对于提高语言表达功能有比较自觉的态度。
3.思考语言的社会功能问题,以及由语言而引发的社会现象。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讲演知识——扩展知识(2)——文化与人文——语言的功能与审美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把握和领会演讲的策略3.修养——综合修养——语言的角色、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参考文献: 1.王蒙简介2.“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3.王蒙的辩证法和对语言的态度4.王蒙谈“狗屎化效应”5.王蒙谈幽默6.讲演稿7.语言与思维的关系8.轮扁斫轮9.图片素材(略)关联教学: 1. 联系本单元《我学国文的经验》,探讨“汉语认同”等文化问题。
2. 联系古代诗歌单元的课文(如《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踏莎行(郴州旅舍)》)或《楚辞·渔父》等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解。
【课堂教学思路】这是王蒙2004年在南开大学受聘兼职教授时做的一篇具有思想智慧的演讲。
作为一篇大学的演讲,王蒙举重若轻,轻松机智地运用大量的例子触及了文学语言和社会语言学科学术前沿问题。
而作为一个作家,王蒙在这篇演讲里面显示了特殊的理论敏感。
建议本文的讲解可以重点围绕语言的功能、语言的陷阱,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和现实、思维以及语言的审美等问题;让学生初步领会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课堂教学设计】1. 王蒙简介(可参照《王蒙简介》)2. 文章分析王蒙这篇演讲的前一部分主要讲述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
(1)他提出语言的三种功能:现实有用的功能;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浪漫的功能: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如何理解王蒙的观点:①语言创造了人:(反对语言工具论)提倡语言本体论,如“皎洁”。
②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反对语言交际论)提倡语言文化论,如“我们俩困觉”。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9)[3页]
教学设计49《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 1. 领会本诗“春、江、花、月、夜”的境界美。
2. 通过比较,理解张若虚咏月的表现手法。
3.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歌行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诗歌鉴赏参考文献: 1. 张若虚简介2. 《春江花月夜》作品举例分析3. 咏月诗歌举例4.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简介(上)5.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简介(下)6. 月亮文化学简介7.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简介8. 《春江花月夜》赏析9. 历代对《春江花月夜》的评论举例10. 图片素材(略)11.音频: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思路】《春江花月夜》是一曲绝唱,“孤峰横绝”,景、理、情交融无间,一扫齐梁靡软诗风,可谓开有唐一代诗风的先驱。
讲授时可先介绍前人对本篇的高度评价,使学生对本篇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有初步的认识。
也与其他咏月名篇进行比较(如李白《关山月》、杜甫《月夜》、李商隐《月》、苏轼《水调歌头》等),引导学生探讨各咏月名篇中不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月的意象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评价、赏知、分析的能力。
还可适当讲解七言歌行的文体特色。
【课堂教学设计】1.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春江花月夜》之由来、歌行体之特色。
(可参见《张若虚简介》、《〈春江花月夜〉作品举例分析》、音频《春江花月夜》、《历代评价》)2.文本分析串讲诗文。
诗文可分为三层(可参见教参第170页,因教参中对此已作出详尽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言)。
(1)第一部分:写景造境——极写月夜春江之美(2)第二部分:借景明心——物色动心,对人生世界的一种诗意的思索,又归于景。
这种由外物而触及内心的转变极其自然,诗人简单的慨叹和不求答案的追问,将这种人生感悟推上了哲理的高度。
诗篇也自然地由“无情无人”之境转而摹写“有我有情”之境,极为自然地开启了第三篇章。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6)[3页]
教学设计06《秦腔》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这一地方曲种的概况。
2.把握本文描写地方艺术的基本方法。
3.感受本文浓烈的情感内涵。
水平指标: 1.能力——核心能力(1)——表达与交流——学习在散文写作中的情感力量的表达参考文献: 1. 贾平凹简介2. 贾平凹散文的写作风格3. 贾平凹主要著作目录4. 秦腔5. 贾平凹的“大散文”理念6. 关中7. 《秦腔》相关评论8.《秦腔》的风骨9. “秦腔”情结10. 图片素材(略)11. 视频素材:秦腔《窦娥冤》(片段)关联教学:可与本单元的《梵·高的坟茔》与《荒芜英雄路》等文章对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在继续中表达自己充沛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了解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技巧。
【课堂教学思路】简介本篇所涉及的关中地区的地理、人文概念,简要介绍秦腔这一剧种及其整体艺术特色。
了解作者围绕“秦腔”这一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关中大地上的风土民情和作者对故土的深情挚爱。
本篇课文的讲授,可把握以下三个思路:1.体会作者场面描写的技巧和效果。
2.感受作者文白糅合、雅俗辉映、活泼风趣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语言风格与表达对象特征的一致性。
【课堂教学设计】1. 贾氏散文简要介绍贾平凹的整体创作及其创作风格,使学生获得对作者的整体认识,从而了解本文在贾平凹作品中风格上的特殊性。
(参见《贾平凹简介》、《贾平凹散文的写作风格》、《贾平凹主要著作目录》)2.火暴秦腔对秦腔这种地方戏曲进行简单介绍。
可播放教学素材(《窦娥冤》),加深学生对这一曲艺形式的了解。
同时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分“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准备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四个部分讲解。
(参见《秦腔简介》、《关中》)3.大气为文以文中精彩片段为例,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技巧。
这一讲授可通过提问介入教学。
问题:此篇在贾平凹散文乃至一贯创作中是一个“另类”。
为何说是“另类”?又为何要运用这样的“另类”风格?贾氏的一贯风格:早期即形成阴柔、明净、诗意的风格。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58)[4页]
教学设计58《踏莎行(彬州旅舍)》教学目标: 1. 认识秦观此类抒怀词作的风格特征。
2. 体味词中凄迷的情感基调。
3. 了解写作背景。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婉约词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词的欣赏参考文献: 1. 秦观的生平与个性简介2. 秦观作品简介3. 秦观词中的身世之感4. 历代对秦观词作的评论举例5. 对“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理解6. 《踏莎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7. 《踏莎行》赏析8. 秦观词风简介9. 图片素材(略)10. 音频素材:秦观《江城子》11. 音频素材:秦观《鹊桥仙》关联教学:与《满庭芳》一课联系,比较一下这些风格柔美的作品,其意境塑造、审美风格的追求上有何不同?【课堂教学思路】这首词写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当时秦观因旧党关系受到当政的新党排斥,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后又被人罗织罪名,削去官爵和俸禄,贬徙郴州。
秦观虽系“苏门四学士”之一,天性中却没有苏轼那种遗世独立的旷达襟怀。
他是个非常多愁善感的词人。
仕途上的一贬再贬,给他的精神以严重的打击。
这首写于郴州贬所的词作,身世之感很强,情调十分凄惋低沉。
较多地使用象征的手法,把“物境”和“情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历代的评论家所推崇。
秦观词作以言情居多,像这样抒怀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却感人至深,具有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课堂教学设计】1. 简介秦观生平及其创作介绍秦观的生平。
此外,本课可从秦观与苏家的逸事开始课文导入。
并介绍“苏门四学士”的概念及当时新旧党争对苏门文人创作的影响,介绍苏门文人间的相互唱和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苏门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他们表现出的士人独立的人格。
(可参见《秦观的个性与生平简介》、《秦观作品简介》、《历代对秦观词作的评论举例》)2. 诗词分析结合本词的创作背景,串讲本词。
引导学生注意本词中“失”、“迷”、“断”、“闭”等字表现出作者的强烈主观色彩,引导学生体味词中凄迷的情感基调。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60)[3页]
教学设计60《临江仙(夜归临皋)》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2.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苏轼的诗词创作2.能力——核心能力(2)——接受与理解——诗词的欣赏3.修养——综合修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参考文献: 1. “苏门四学士”与“苏门六君子”简介2. 《临江仙》写作背景3. 苏轼词作简介4. 苏轼生平与思想简介5.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简介6. 历代对苏轼的评论举例7. 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8. 《临江仙》赏析9. 苏轼词风的发展10.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11. 图片素材(略)12. 音频素材:苏轼《临江仙》13. 音频素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关联教学: 1. 可与《蝶恋花》作比较,比较两种带有超越性的人生姿态。
【课堂教学思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谪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
夜已很深,诗人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
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通过这首词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轼的文化人格。
【课堂教学设计】1.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可参见《〈临江仙〉写作背景》、《苏轼词作简介》、《苏轼生平与思想简介》、《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简介》、《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2. 诗词赏析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
上片记事,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6)[4页]
教学设计46《北方》教学目标:1.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
2.把握本诗的感情和思想基调。
3.了解本诗现代自由诗体的形式特征。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新诗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新诗的欣赏3.修养——综合修养——体会本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参考文献: 1. 艾青诗选2. 礁石3. 盼望4. 中国传统的“弃儿”和叛逆5.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6. 艾青——以歌当哭的诗人7.图片素材(略)8. 音频素材:《北方》9. 音频素材:《我爱这土地》关联教学:与本单元的诗歌篇章结合,把握现代诗歌的理解方法。
【课堂教学思路】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
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课堂教学设计】1. 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参见《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和叛逆》、《艾青——以歌当哭的诗人》)2. 文本分析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部分。
前三节为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悲哀,表达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即第四节:抒发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思历史而激发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
3. 意象分析本诗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
忧郁的感情基调,“土地”意象及象征意蕴,自由诗体的特点,感觉化的画面感,是解读此诗的几个要点。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3)[3页]
教学设计43《现象七十二变》教学目标: 1. 了解大陆流行音乐的基本状况。
2. 领会通俗音乐中的深刻命题。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2)——文化与人文——对流行文化的认知2.能力——核心能力(1)——理解与接受——识别通俗文化中的深刻命题的能力。
3.修养——综合修养——引导学生把握解读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角度参考文献: 1. 情歌罗大佑2. 乐评人眼中的罗大佑——与其解说不如感受3. 罗大佑创作历程4. 罗大佑和他的歌5. 罗大佑简历11. 音频素材:《现象七十二变》关联教学可与本单元的几首现代诗歌进行比较,体会歌词这种文体与现代白话诗歌在审美倾向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思路】随着现代社会的崛起,传统中国发生了杰姆逊所提到的裂变。
这首歌唱出了这个过程中的怀旧的意绪和反思的要求。
建议安排一堂流行音乐欣赏课,分别从邓丽君、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分析不同时期流行音乐与历史语境的变迁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设计】1. 罗大佑罗大佑的歌曲是随着日本产手提式录音机的迅速普及,在世界华人青年当中广泛流行的。
他的早期作品,典型地表现了那时青年人的惶惑,焦虑,伤感。
他对病态社会的无情鞭挞,显示了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嘲讽和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歌手自己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碰撞摸索的内在紧张与困惑。
他被誉为台湾歌坛的“黑色旋风”、现代社会的“手术解剖刀”。
(参见《乐评人眼中的罗大佑》(一)、(二),音频素材:《现象七十二变》)2. 罗大佑与大陆流行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
在80年代初内地流行的是台湾校园歌曲和港台歌曲,很少有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当时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就风靡全国。
这种局面直到1990年前后才开始有所改变,在1990年前后,先前由港台流向内地的单向流行音乐输出开始改变成内地与港台相互流动。
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张明敏带来的《我的中国心》风靡大江南北。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39)[3页]
教学设计39《书鲁亮侪事》教学目标: 1. 体会“书事”文章的写法。
2. 了解一般传记文的相关知识。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书事文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人物塑造方式参考文献: 1. 才子袁枚轶事2. 历代评论3. 论袁枚的人物散文创作4. 《清史稿·袁枚传》5. 袁枚“性灵说”对诗歌的影响6. 袁枚的“不庄”与洒脱7. 袁枚的个性与主将作用8. 袁枚的文学成就9. 袁枚简介10. 袁枚论饮食与茶、与酒11. 清代官制12. 图片素材(略)关联教学可与《世说新语·任诞篇》关联,体会不同的人物塑造方式。
【课堂教学思路】袁枚的散文,以写人物的传记碑铭居多。
《书鲁亮侪事》即为其中出色的一篇。
本文是一篇书事文。
“书事”这种文体,虽然也是人物传记的一种,但又和一般传记不同,它不需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往往只选择一件或几件事来写。
本文即集中笔墨叙写了鲁亮侪的一件事,写得虎虎有生气,颇能体现出袁枚散文中书事、小传一类文章的特色。
本文是一篇古代人物传记——书事文。
它是传记文的一种,他以一个事件或少数几个事件凸显人物性格。
以记事为表,内则为人物造像。
要关注这一特色。
【课堂教学设计】1. 作者简介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而其生平也有不少趣事。
这也可以作为讲授此课增添不少趣味。
(参见《才子袁枚轶事》、《清史稿•袁枚传》、《袁枚简介》、《袁枚论饮食与茶、与酒》、《袁枚的文学成就》、《袁枚“性灵说”对诗歌的影响》、《袁枚的“不庄”与洒脱》、《袁枚的个性与主将作用》)2. 文本分析串讲课文之时注意两点:(1)本文在叙事上,一波三折。
(2)在笔法上,很有《史记》的韵味。
第1段:先极简略地叙述自己与鲁公的偶然相见,突出一个“奇”字,作为铺垫。
第2~7段:文章主体,记叙了鲁公摘印中牟之事。
第2段:记叙的起源。
过渡段。
作者以“闻桥先生曰”凸显事件的真实性,但后文当然是作者的加工再创作。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35)[3页]
教学设计35《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 1. 体认文章充沛强烈的感情色彩。
2. 把握优秀的祭文打动人心之处。
3. 了解韩愈的生平遭际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祭文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技巧参考文献: 1. 古代哀祭文2.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3. 韩愈生平4.《旧唐书·韩愈传》5.《新唐书·韩愈传》6. 唐代的政治改革与古文运动7.图片素材(略)8.影音素材:韩愈《祭十二郎文》关联教学:与《别赋》一课关联,体会两种抒情性散文其审美追求和艺术感染力的差别。
【课堂教学思路】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向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在我国的古代抒情散文中,亦是不可多得的不朽佳作。
自《祭十二郎文》开始的三篇文章,均为散体名篇,韩、苏、司马也都是散文大家。
韩文气势澎湃如潮,苏文气度从容如海,而太史公之文质朴雄浑如青铜古器。
在讲授时可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间的这种文风、美感的微妙差异。
【课堂教学设计】1. 背景介绍文章正式讲授之前,可将重点放在韩愈生平的介绍上,特别是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真挚的骨肉亲情,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情感。
(参见《韩愈生平》、《旧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韩愈传》)2. 本文是一篇长文,但文中用典不多,文浅意深,所以重点可放在文章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上。
本文体现出韩愈文章的两大特色:(1)结构严整丰富。
(2)气势如潮。
在分析文章的时候须抓住这两条线索。
第1段,祭文的标准形式。
第2段,回顾与十二郎幼年的生活。
作者用了两三行文字,简练地描述了自己少孤,依靠兄嫂生活的经历。
随着这种童年的回忆,语气与情感都渐渐激动起来。
然后,长短相间的散句突然转换为四句四言短句——“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节奏铿锵,身世悲凉情感与这种断然快速的语句节奏搭配得非常好。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1)[3页]
教学设计41《孟子》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演变。
2. 把握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儒家学派关于社会政治和士的人格等的基本观点。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诸子散文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辩论技巧3.修养——综合修养——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儒家政治理想参考文献: 1.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2.孔子与孟子3.孟子简介4.孟子的贵民思想5.孟子的类比推论6.孟子的民本思想7.孟子的文学思想8.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9.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0.孟子思想11.图片素材:略关联教学与《庄子·秋水》相参照,体会诸子散文的特色。
【课堂教学思路】本文所记的,是孟子于公元前319年左右再赴齐国以后,游说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一段谈话。
其时齐宣王即位未久,正雄心勃勃地谋求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孟子以为齐国地广民众,远过于三代,若能实行王道仁政,得天下乃易如反掌,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宣王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主张。
讲授本文时,应当以孟子的论说技巧和劝导艺术为重点。
可引导学生讨论:在描绘百姓对齐王好乐和田猎的两种不同反应时,孟子使用了同中有异的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写法的意图何在?效果如何?本文在讲解中,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1)庄子高超的谈话、劝导艺术;(2)本文气势充沛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设计】1. 背景介绍首先介绍孟子的基本情况。
进而交代孟子与宣王这次会面发生的具体背景。
如能将齐宣王时期战国的政治格局、主要历史事件也作一交代,效果会更好。
(参见《孟子思想》、《孟子的贵民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2. 串讲文章:文章开头,齐大臣庄暴告诉孟子,称齐宣王好乐,孟子便称如国王爱好音乐,则国家就会强盛。
这句话很突兀,但却造成了很强烈的悬念。
音乐如何与治国相互联系呢?文章迅速进入了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之中,孟子利用高超的辩论技巧,一步一步,将齐宣王引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中来。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45)[3页]
教学设计45《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教学目标: 1. 理解本首诗“沉思”的特征及其内涵。
2. 理解作者《十四行集》的文学史意义。
3. 初步了解“十四行诗”的知识。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十四行诗知识——扩展知识(2)——文化与人文——新诗中的格律派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现代新诗欣赏参考文献: 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2. 冯至诗选3. 生命的风旗4. 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5. 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6. 《向死而生的40年代》7. 《新诗杂话·诗的哲理》(节选)8. 评冯至的十四行诗9. 《冯至传》(节选)10.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赏析11. 图片素材(略)关联教学:与本单元的诗歌篇章结合,把握现代诗歌的理解方法。
【课堂教学思路】本首诗作借沉思自然界的“蜕化”现象,歌颂生命的新生和永恒。
与《十四行集》中的其他作品一样,诗人在有关人与自然、现下与将来、生存与死亡等关系的思考和和探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显示了其生命哲学和人文情怀的深广度。
【课堂教学设计】1. 诗人冯至冯至早年的诗创作,如《我是一条小河》、《南方的夜》、《蛇》等抒情诗,《蚕马》、《吹箫人》等叙事诗,均是1920年代的优秀诗作,为其获得诗名,鲁迅誉其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则肯定其叙事诗“堪称独步”。
而冯至1940年代的诗,则更多地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属于诗评家李广田所称的“沉思的诗”。
1990年代以来,又被认为多有存在主义性质的体验。
(参看《冯至传》(节选)、《向死而生的40年代》、《生命的风旗》)2. 十四行诗“十四行”(sonnet),又译“商籁体”,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欧洲各国,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诗歌体式,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用汉语来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采用十四行体,显示了作者严谨的艺术的节制精神,正如歌德所言:“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大学语文(第三版)陈洪 教学设计 (19)[4页]
教学设计19《金岳霖先生》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作为“怀人散文”典范的意义。
2.了解本文以自然、灵动的笔致生动再现人物风貌的成就。
3.从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学习其对学问、友情、生活的态度。
水平指标: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人物散文2.能力——核心能力(2)——表达与交流——人物描写方法参考文献: 1. 金岳霖其人2. 我的导师金岳霖3. 金岳霖先生4. 金岳霖逸事5. 汪曾祺:学者散文的大手笔6. 汪曾祺的散文风格7. 汪曾祺散文的内在精神8.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9. 亦诗亦哲的逻辑学家:金岳霖10. 金岳霖的两种理想追求11. 图片素材(略)关联教学: 1. 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相联系,把握散文中人物塑造的主要方法。
2. 参照《书鲁亮侪事》一文,比较古今散文中人物塑造方式的异同。
【课堂教学思路】金岳霖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在哲学领域拥有极高的声望。
本文以自然、灵动的笔致生动地再现了金岳霖先生极富魅力的风貌。
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在教学中,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灵活、自然的塑造方式是讲授的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1. 金岳霖先生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
字龙荪,湖南长沙人。
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
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三部专著。
(参见《金岳霖其人》、《金岳霖先生》)2. 凸显性格的叙事描写本文以自然、灵动的笔致生动地再现了金岳霖先生这位学者极富魅力的风貌。
通过种种细节的回顾、展现,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随之跃然纸上。
(参见《汪曾祺:学者散文的大手笔》)如:金先生眼睛有病,常年戴着一顶呢帽,一白一黑的眼镜──见出主人公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48《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内容。
2. 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古诗十九首
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诗歌欣赏
参考文献: 1. 《古诗十九首》简介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简介
3. 《古诗十九首》内容简介
4. 具有空灵之美的文学作品举例
5. 文学作品中对音乐的描写简介
6. 五言诗简介
7. 象征的表现手法简介
8. 琴与知音的故事简介
9. 《西北有高楼》赏析
10. 图片素材(略)
11. 音频素材:《西北有高楼》
关联教学:与《蒹葭》、《春江花月夜》关联,体会一种诗歌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课堂教学思路】
《古诗十九首》被称为“古诗之轩冕”。
本诗的讲授应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十九首》开创性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讲解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的美学意蕴。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还可与王国维的《浣溪沙》作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想象与虚幻的艺术手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绪的不同基调,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本课在讲授中有两个重点:(1)介绍《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虚实相间的艺术造境手法。
【课堂教学设计】
1. 创作背景
介绍《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历史环境和艺术特色。
可适当引其他几首略作讲解。
然后以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为引,开始课文的讲授。
(参见《〈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简介》、《〈古诗十九首〉内容简介》、《五言诗简介》)
2. 文本分析
课文的讲授应围绕“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主题思想,分三层串讲课文。
使学生了解诗歌作者对知音、知己渴盼的情感。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作对比讲解,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西北有高楼》表达的情感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1)诗歌以虚起,“西北”、“高楼”、“浮云”,如幻如雾,而诗作中又紧接着描绘了“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细节的营造,构建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梦境之感。
这一实景,反而更映衬出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在此基础之上,一曲悲哀的弦歌之声,就更加迷离,不可捉摸。
(2)前六句的讲述有三点应注意:诗歌意象由静寂的“画面”转为凄清的“歌声”,以境托情,从虚念中突兀而起、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作为诗歌艺术手法,此处的高楼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不可落实;应当注意诗歌开始时那种悲切基调的确立,与“西北”一词的文化含义是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西方属金,象征秋或萧杀之意。
这种词语的文化意义在塑造诗歌意境、影响读者阅读的作用,可以参照互文性理论。
(3)接下两句作者作了一个设问,以“杞梁妻”典故入诗,强化诗歌的悲
凄之感。
这是诗人假设自己听到音乐之后的内心之感——被这悲凉的乐声奏出心曲,一时间沉迷其中,茫然若失。
(4)继之的四句,又回到对音乐的描写。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
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注意此处的词语的文化意义对意境的塑造也有作用,“商”声清切、悲伤,所以“清商随风发”是一种流转回旋的哀伤之音。
(5)最后四句: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诗人化虚为实,抒发了一种渴望得遇知音的心声。
但这一抒发也不是直接的,而是转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发心曲。
最后的两句,看似是一种热切的愿望,但细细体会,却又如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参见《具有空灵之美的文学作品举例》、《文学作品中对音乐的描写简介》、《琴与知音的故事简介》)
3. 艺术特色
全诗在虚幻中起,在虚中结。
虚境中又写若干实境,如绮窗重阁,对悲切凄婉的音乐的具体心理感受。
虚实相杂,更衬托出一片迷离幻境,使人不可琢磨。
阅毕全篇,唯有作者的一声叹息却在读者的心中越发沉重起来,如空中传音,虚境也转为真实的心灵共鸣。
(参见《〈西北有高楼〉赏析》)
4. 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在串讲全诗之后,还可在其主旨和诗歌接受能力两方面提醒学生注意:
这一主旨传统上认为是抒发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的痛苦。
其实,此一点并没有详细而写。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这种不被理解的痛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代读者在理解此诗的时候,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仕宦不得志的解读。
解读诗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比如此处的“西北”、“清商”等词汇,如果不理解其文化色彩,就很难充分体味诗歌的意境。
(可引入阐释学的“接受视野”、“前见”等概念)引导学生对当代的一些文化理论产生兴趣。
(参见《象征的表现手法》、音频素材:《西北有高楼》)
【建议考核方式】
写作:对于学生的评价和鉴赏能力的考核可采用同类作品以阅读理解或者写简短赏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