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五四”语文变革从白话文运动到国语运动
“五四”语文变革从白话文运动到国语运动文丨蒋波1919年,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正式成立。
第一次大会丄上,刘复、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人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提议改编小学课本,以使其作为“传布国语的大本营”。
次年,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教科书改用语体文。
至此,白话文登上了中国教育舞台,“五四”白话文运动向历史彰显出洪荒之力。
如今,百年已过。
无论褒贬,“五四”精神早已镶嵌到中国人的文化肌理中,白话文成为人们张口即来、执笔既书的文体,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
但当我们回首大历史,却发现那场壮阔波澜的“文白之争”,其来其往早已突破了“五四”的历史局限。
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这场运动塑造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大白话古已有之“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在1928年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中,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将的胡适秉持“疑古”精神,力图构建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新传统。
在他看来,《诗经M论语X孟子》统统归为白话,尤其是“国风”,“都是老百姓痴男怨女,匹夫匹妇用白话写的。
”两干多年的文言文传统,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西汉“独尊儒术”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东坡小像》,元,赵孟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诗文浅显易懂,颇有白话色彩,如他在«猪肉颂》就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文言文随着儒家文献的经典化而被固定下来,成为后人的行文规范。
与此同时,文言文与口语脱节的现象,也自有汉一代起滥觞了。
到了魏晋,汉语的音节已简化,声调悄然出现,双音节词大量产生。
在南朝的《百喻经》中,“自然”“智慧”“计算”“快乐”“明白”等词俯拾皆是。
此时的民族大融合,也为汉语注入了新的血液,比如亲属称谓“哥”,就来自鲜卑语。
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知识清单
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知识清单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
在高二语文学习中,了解近代文学史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高二语文近代文学史的知识清单,帮助你系统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一、思潮与文学1. 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是近代文学史的一大重要思潮。
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家大力倡导使用白话文写作,呼吁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2.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创者,主张通过创作“减捧广泛,增捧少数”的新诗,注重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
3. 谐音派:以郭沫若、朱自清等人为代表的谐音派文学家,以游戏手法和谐音的修辞,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抗议。
4.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近代文学中的一种主流思潮,追求对人类社会进行客观、系统的描写,尤其注重人性的阴暗面。
5. 诗人革命:诗人革命是鲁迅主张的一种文学创新运动,主张以写作革命诗歌的方式来唤醒和启迪人民群众的觉悟。
二、代表作品与作家1. 《狂人日记》—鲁迅: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描述了一个疯狂的现代文明中的个体,抨击了封建的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2. 《红楼梦》—曹雪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感情纠葛,表现了儿女情长和封建道德的沦丧。
3. 《呐喊》—鲁迅:这本小说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集,通过描写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抗议,表达了他对中国落后现象的强烈不满和社会改革的呼唤。
4. 《秧秧歌》—茅盾:这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普通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反抗精神,对封建统治展开了有力的批判。
5. 《阳关三叠》—郭沫若:这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以西北边疆的背景,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对抗外敌的壮烈场面和英勇斗争。
三、文学流派与作品特点1. 新诗:新诗是近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以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为主要表达方式,形式上追求语言的简洁、形象的鲜明。
现代中国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
一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围绕文学语言和一般应用文体的论争,先后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白话文运动时期,主题是“以白话代文言”。
“白话”包括各方言区和各阶层丰富的口语,也不排斥依然活在当代人口头的一部分古白话书面语乃至成语和文言遗产,笼统称为“活人的语言”稍嫌宽泛,胡适后来将其凝练成作为“活的语言”的“国语”,白话文运动的目标就是让“全国的人渐渐都能用它(按即“国语”)说话,读书,作文”譹訛。
这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日常语言生活及其上层建筑的必要条件,也可说是五四前后提出的诸多现代化方案中最基本的一条。
以后的文化建设,包括复杂多变的文学运动,均有赖于这个语言现代化方案的渐次展开。
文学对这一现代化方案有独特的反作用力。
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譺訛,意在阐明“新文学”与新“国语”的互动关系,为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奠定了比较稳固的总体理论框架。
主角是“白话文”,因其语言基础是“国语”,周作人又称之为“国语文”,基本的策略,是鲁迅、傅斯年、刘半农、周作人、胡适等在“第一个十年”反复论述、后来又不断修补的所谓“博取”各地口语、外来(主要是欧化)词汇句法以及适量文言,再“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譻訛。
诸家论述丰富,彼此也有差异,但大致不超出胡适的框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但这个框架相当宽松开放,给后来继续探索和论争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白话文”的语言基础是作为“活的语言”的“国语”,当时只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但五四以后,“官话”不断变化,新“国语”不可能总停留于旧官话的水平,这就要处理不断变化的新国语及其书写系统与各地方言、外来(欧化、日化)语以及文言的关系。
但具体怎样“博取”,怎样“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要求草创阶段的白话文理论一蹴而就。
比如方言与文学的关系。
鲁迅反对纯用一地方言,也反对方言土语用得太多,太生僻,主张“博取”各地方言,并不在乎别人所嘲讽的“南腔北调”譼訛,《阿Q 正传》中赵太爷骂“阿Q ,你这混小子”就是北方话。
汉语的历史
古代汉语选文(导读)
选文一:采 薇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生活的诗。全诗通过一个戍卒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反映了远征生活 的艰苦,并表达了久戍思乡的凄楚心情。以采薇起兴,用薇之出芽,又由嫩而老的变化过 程.暗示戍边之久,也烘托了戍卒思乡愁绪之深。全诗共六章,前三章采用复沓的形式,描写 征夫转战边陲,饥渴劳苦,久戍不归的情景。四、五章追述往昔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将士 们高昂的精神面貌,描述了戎马倥偬、浴血苦战的实况。末章刻画了归途中亦悲亦喜的矛盾心 理。此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诗中虽然表现的是征人的思乡的忧伤之情,但同时也 反映了士兵们离乡背井不辞苦、卫国戍边岂惮劳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创 造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手法,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汉语选文(导读)
选文一:回答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是他的成名作,也 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诗题取名《回答》,回答对象就是沉闷的社会现实, 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回答》展现了一 代的知识青年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而发出的的呐喊——“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 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 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 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 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 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简述白话文运动
简述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主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
它的目的是推动文学和语言的现代化,以促进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这场运动最初是由梁启超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传统文言文难以为民众所接受,应当改用白话文进行写作,以便更好地普及文学知识。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们认为,白话文是人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更加贴近民众,因此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同时,他们也认为,传统的文言文受到了局限,无法表达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真实生活。
因此,推广和发展白话文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使命。
白话文运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文学家和新思潮作家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他们用白话文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呐喊》、《鲁迅文集》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鲜活的语言和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白话文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以便更好地规范和标准化白话文的写作和使用。
这也为后来的白话文文学和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
它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语言规范奠定了基础。
即使在今天,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依然存在,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语专题(1)》平时作业1及答案
《汉语专题(1)》平时作业1及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每词2分,共15分)1.白话文运动: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
2.前响复韵母:是指由两个元音组成的复韵母,因其前面的元音是韵腹,发音响亮,这样的韵母叫前响复韵母。
3.韵基:一个韵母,除去韵头,剩下的部分就是韵基,包括韵腹和韵尾,韵基是组成韵母的基本成分。
例如韵母iang,其中ang就是韵基。
4.隔音字母:隔音字母Y、W,在零声母音节中,i和ü要用隔音字母Y改写,u要用隔音字母W改写。
隔音字母Y、W,就一般性质而言,是半元音字母,就其在韵母中的地位来说,是韵头字母,就其对音节分界的作用来说是隔音字母。
5.强辅音:普通话里送气音在语音学里叫作强辅音。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在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2.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3.我国二十世纪的三大语文运动是指(切音字母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4.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拼写方言的拉丁化拼音方案。
5.(汉语拼音方案)是在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推行的,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
6.汉语拼音方案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其中字母(v)记录普通话语音不使用,字母(y)和(w)就其对音节的分界而言,主要用作隔音符号。
7.(国音罗马字)是政府批准的第一套音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8.汉语拼音方案声调表示方法采用的是(符号)标调法。
9.在注音时可以省略韵腹的韵母是(iou)、(uei)、(uen)。
10.普通话语音系统中,[s ]和[z]是唯一的一对以(清浊)对立相区别的辅音。
11.从语音四要素角度看,可以把一个表义的音节分为(音质部分)和(非音质部分)。
文学流派知识:全面解读汉语新文学运动
文学流派知识:全面解读汉语新文学运动汉语新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股重要潮流,由一批年轻的文学家在上个世纪初发起,旨在推动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
在这股文学运动中,不同的流派和个体文学家有着各自的风格和主张,本文将全面解读汉语新文学运动及各个流派的特点。
一、汉语新文学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汉语新文学运动起源于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期,民族危机、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交织,青年文化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形态,呼吁倡导新文学、新思想和新文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国家处境非常困难,国家内外形势复杂,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受到威胁。
汉语新文学运动以创作优秀、现代化的文学作品为目标,力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和艺术去表达青年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对社会、人类和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关切。
在一定程度上,汉语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文学领域,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二、汉语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和流派1、“白话文运动”汉语新文学运动的第一阶段被称为“白话文运动”,代表人物为鲁迅、胡适等。
白话文运动以使用白话(白话即口语、通俗语)为特色,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民族化。
在这个时期,汉语新文学运动的文学家们开始尝试摆脱文言文的束缚,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他们的成功在于采用了自然、民间、流畅的语言,为当时的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2、“情感主义”、“抒情主义”“情感主义”和“抒情主义”是汉语新文学运动的两个流派,这两个流派都是以文学表达情感为特点,但具体表现方式略有不同。
前者强调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和心灵折磨的深度,后者则偏重描述“美好”的情感和浪漫的风景。
“情感主义”的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老舍等,作品充满波折、沉郁和诗意。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深刻的描写和研究,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抒情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聂菲等,作品以情感开放、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想象力为特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揭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知识点。
1. 文言与白话文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白话文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写作,代替了传统的文言文。
这一变革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2. 戏剧革新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戏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和演员。
3. 文学杂志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报刊业的发展,文学杂志成为了传播文学作品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一些著名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为许多新兴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并且促进了不同文学流派的交流与碰撞。
4. 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兴起,如“现代派”、“新感觉派”和“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
5. 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许多文学作品在抗战期间涌现,以战争为背景,表达抗日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文学成为官方鼓励和推崇的文学流派。
社会主义文学强调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7.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白话文学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使用白话进行创作,作家们开始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改革,注重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体验。
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郭沫若等。
2. 新文学运动阶段(1917年-192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在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作家们开始反对传统文学体制,追求文学形式的时代性和现代性。
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陈独秀、胡适、茅盾等。
3. 抗日战争文学阶段(1937年-1945年):这一时期,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作家的创作主题转向了抗日题材。
文学作品批判了日本侵略者,赞美了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代表作家有巴金、丁玲等。
4. 建国初期文学阶段(1949年-196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阶段,作家以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斗争为主题,文学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代表性作家有老舍、钱钟书等。
5.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学创作受到严厉限制,作家被迫以革命宣传为主题。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红色题材和批判旧社会为主。
6. 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发展(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文学作品开始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生活困境,另一方面,作家们也开始尝试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
代表性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以上这些阶段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代表作家。
这些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史 汉语言文学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中国近代化时期的重要阶段。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是一场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现代化的思考。
20世纪初,一系列文学运动出现,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并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主义。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一代的作家,如鲁迅、胡适和郭沫若等,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并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传统和外国侵略的运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诗人艾青、贺知章和郭小川等人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同时,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推动使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口语化的文字)的运动。
这个运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散文家如胡适、鲁迅和茅盾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写实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现代文学也继续发展和演变。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文学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有一些作家坚持创作,并在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从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作家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更加开放和多元的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程,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作家们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19世纪文学思潮刍议
中国19世纪文学思潮刍议
19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刍议中国19世纪的文学思潮。
第一,洋务思潮。
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思潮之一,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学家开始关注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并尝试将其引入中国。
这些文学家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吸收其中的创作思想和技巧,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第二,民主思潮。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主思潮逐渐兴起,一些文学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命运,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类文学作品强调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第三,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文学家开始呼吁使用白话文来进行文学创作。
这一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使中国文学走向了简明易懂的方向,也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
第四,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其创始人是严复。
新月派倡导以古为新,强调文学的传承和创新。
这一流派的作品多以古代文学为蓝本,融合了现代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五,古文运动。
19世纪中叶,中国文学界兴起了一股古文复兴的思潮。
这一时期,一些文学家开始倡导恢复古文的地位,并试图通过现代思想和艺术手法来创作古文。
这一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中国19世纪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起源与发展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起源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这些流派的起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国作家们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时的创作态度和表达方式。
一、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们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摆脱古文的束缚。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等。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直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们主张摒弃旧的封建文化,推崇科学、民主和自由。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大批文学家开始以小说、散文等形式探索现代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困境。
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以及胡适的《无题》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现代主义文学与“五四”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以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为中心,追求艺术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徐志摩、郭沫若等。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创新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五四”运动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这一运动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一大批年轻的作家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他们以激昂的语言和激进的思想表达了对旧文化和旧社会的不满。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胡风、闻一多等。
他们的作品以激情澎湃、锐意创新的特点,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三、抗战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即抗战文学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文学家们以抗战为主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了绝对优势 。此后 ,各大报的副刊 , 1919 年 3 月 , 在国语研究会的基
也差不多都以白话文为主了 。社会 础上又成立了一个“国语统一筹备
7 语文教学通讯 ·2000 ·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6 页 。
②转引自李杏保 、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 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7 页。
(作者系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心理系 教授 ,本刊 1997 年第 5 期“封面人物”)
色了 ; 而到 1919 年 ,白话文开始占 年 11 月 , 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 , 就是说 的是白话 ,写的 、读的却都是文言 。文言难学 , 所以文化教育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垄断 , 成为 少数人的 “专利”, 广大劳动人民也就只能处 于不会读 、不会写 、没有文化的愚昧状态 。直 到语文单独设科之初 , 称作 “词章”“中国文 学”和“国文”时 ,要求学生读的 、写的 ,仍然都 是文言文 。这种情况 ,很不利于培养服务于现 代社会的新一代国民 。因此 ,中国近现代进步 的思想家 、革命家 、教育家 , 从很早就提出了 “言文一致”的要求 , 主张要革新文言 , 倡导用 白话写诗作文 , 到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时 , 逐 渐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 , 反映在 文化教育方面 ,就是国语运动了 。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曹洪顺
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论白话文为 现实生活中“言文一致”的大趋势 , 会 ”, 作 为 教 育 部 的 一 个 附 属 机
三大语文运动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大语文运动是指我国发生在20世纪的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这三大运动各有自己的目标,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温故而知新,看看我们今天语言规范化所取得的成果,再回头看看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们的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推行不无裨益。
一、切音字运动切音字运动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
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切音字就是泛指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
切音字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清朝末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年代,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屡屡攻破清朝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既割地又赔钱;这时的中国,势衰力竭,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时时处处都处于被动地位,民族危机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识到,和西方国家及东邻日本的富强相比,中国处处落后,而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汉字难学,西方国家教育的普及则是得益于文字的简易,得益于它们的“切音为字”。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设计了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学者卢戆章,在其拼写厦门方音的著作《一目了然初阶》自序中指出了拼音文字的优点:“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把这段话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拼音文字易学、易记、易写,相反,汉字则是难学、难记、难写。
对拼音文字和汉字的优劣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学者的共识。
虽然客观上说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汉字的繁难不合适,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学者急切希望变革的思想。
尤其是甲午国耻,更是导致切音产生、文字变革的一个导火线。
这样,在清末年间,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形成了运动,各种各样的拼音方案纷纷被推出,字母形式和拼写对象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切音字运动中一共推出了27个方案。
“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疏离与结合
作者: 李小平[1];陈方竞[2]
作者机构: [1]漳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福建漳州363000;[2]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1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统一筹备会”;“双潮合一”
摘要: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
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
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语运动的开题报告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语运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国语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通用的语言,这是一个具有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意义的重要语言。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存在着多种语言和方言,过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往往是通过方言和家乡语传递,而非全国通用的语言。
在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国家以及民族认同的崛起,国内开始出现了对全国通用语言的需求,启动了一场国语运动。
2. 研究目的本文将探讨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国语运动,主要目的如下:(1)探讨国语运动的背景与影响。
分析各种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对国语运动的影响,以及运动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2)研究国语运动的主要组织与活动。
介绍国语运动的主要组织和倡导者,并对其主要活动和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3)探究国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
研究各种国语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国语发展和使用的影响。
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国语运动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相关历史事件、社会背景、人物事迹等进行梳理、比较和归纳。
4.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国语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国语运动的主要组织和活动,如民主国语文化协会、国语推行会、国语会等;(3)国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包括国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国语教科书和字典的编纂和出版等;(4)国语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思想家,如胡适、严复、林语堂等;(5)国语运动的成果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崛起,促进国内语言交流等。
5. 研究意义通过对国语运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语言、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探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进程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冲击和挑战。
同时,对今天的语言规范化和语言使用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地批判了“文言之为害”,对用白 语言形式上与广大人民接近了一 马裕藻等提出了《国语统一进行方
话进行语文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 大步 , 从而 , 也在相当程度上抨击 法》的议案 , 明确提出把“国文读
用 。白话文运动的另一个先驱者陈 了文化教育领域内封建复古的种 本”改作“国语读本”“ , 国民学校全
话文 ,反对文言文 。例如 ,蔡元培在 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 体地反映了这个由言文分离到言
“五四”运动半年后去女子高等师 绩 , 并有人提出过明确的国语统一 文一致的过程 。
范学校作了《国文之将来》的演说 , 的主张 。“五四”前夕 ,由于受革新
注:
坚定地说 : “国文的问题 , 最重要 思潮的影响 , 文化教育界许多人士
话文运动 , 胡适 、赵元任 、陈独秀 、 的 ,从而更为直接地促发了“国语”“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又一件具有
蔡元培 、钱玄同 、刘半农等 ,就是这 学科的产生 。
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到现在为止 ,
场运动的急先锋 。他们纷纷发表文
晚清时期的国语运动 , 在制定 这个学科使用时间最长的三个名
章和演说 , 鼓吹文学革命 , 提倡白 “注音字母”“切音文字”和“官音字 称即“国文”“国语”和“语文”,就具
年。
革命 ,是“五四”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致改用国语编辑”的意见 。这个议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国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 案在大会通过并呈交教育部 , 教育
大盗袁世凯攫取后 , 政治上的封建 分 。这一运动 , 对国语教育有很大 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
复辟势力与文化教育界的封建复 的促进和推动 。
他的“创”还表现在他注重课程建设方面 。 他主持的省级课题“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本身 就具有创新性质 。他的论文《试谈语文活动课设计的原 则》在《文教资料》上发表后 ,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 心全文复印 。他主编的《活动课程方案选粹》,是语文活动 课教材的拓荒之作 , 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会长顾黄 初先生予以极高评价 。他的《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思维》 《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文章相继发表 , 在语文界引起了反响 。 孙汉洲正值盛年 , 用他自己的话说 , “还有许多路要 走 , 还有许多事要干 。”我们相信 , 在未来的岁月中 , 他会 在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更加辛勤劳作 ,收获丰硕 !
个人档案
(作者通讯 : 江苏东海县牛山镇和平东路 165 号 ; 邮编 : 222300)
20 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的前前后后 , 对 语文教育影响最大的 ,莫过于 19 世纪 20 世纪 之交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了 。
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文字 , 在长期的发展 过程中 , 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脱节的现象 , 久 而久之 , 书面语也有了“文言”和“白话”的区 别 。“文言”在上古时期还比较接近口语 ,后来 逐渐脱离口语而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 系 。“白话”也称“白话文”、 “语体文”, 是汉语 书面语的一种 , 比较接近各个时代的口语 , 容 易为当时和后来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 用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话本 、小说以及其他一 些通俗的文学作品 ,大都是用白话写的 。我们 现在所说的白话 , 就是指现代汉语的书面语 , 也就是普通话的书面语 。
最早的白话文运动 , 一直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 。太平天国的 领袖们 , 为了打破地主贵族长期对文化教育 的垄断 , 就积极主张“文以纪实”, 努力提倡明 白易晓的 “俗语”, 以便使文化程度比较低的 劳动人民也能阅读和书写 。他们在宣传革命 的实践过程中 ,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方针 , 并且在建都天京后还颁布过反对封建古文 、 提倡语体文的命令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太平 天国的语文改革 , 在我国近代文化启蒙运动 史上居于先导的地位 。
教育领域 。渴望民主与自由的新潮 白话文运动主要是文学界发起 、推 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 , 兼以启发其
知识分子 , 决不甘心让封建思想文 动而影响至国文教育的 , 国语统一 智德 。”②
化进行疯狂反扑 ,在“五四”运动前 运动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语言学
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于
后 , 重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白 界和文化教育界共同倡议和推行 1920 年 , 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继
6 2000 ·2 ·语文教学通讯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SHIJ IWOSHOU面 人 物 F EN GM IAN RENWU
栏目主持 山木
基本上都曾是他的学生 。这些高考榜上无名的青年 ,如今 不少已成为记者 、诗人 。
“创”,是孙汉洲教学追求的目标 。他在长期的教学实 践中摸索了一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 教学中 , 他鼓励学生鼓起想像的翅膀 , 破除迷信 , 敢于向 权威挑战 , 向书本挑战 。他还注重学生发散思维 、求异思 维 、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 。在他的倡导下 , 学生能够不惟 书本 , 并能发现教材中的微瑕 。如 : 人教社版教材第一册 《雨中登泰山》注释中的“磨崖”应为“摩崖”; 鲁迅《拿来主 义》一文的“几位‘大师’们”一语 ,“几位”与“们”表意重 复 。一次 ,他组织了题为“失街亭主要责任在谁”的讨论 。 学生们说“在马谡”,这是常规评价 。他却援引毛泽东的评 论 :“初战宜慎 , 诸葛亮轻率用人而失街亭 , 主要责任不可 推脱 。”由此 ,他又鼓励学生对传统的定论提出异议 ,学生 受到启发 , 提出了“有志者事未必成”、 “要标新立异”、 “不 想当元帅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等有见地的观点 。
了绝对优势 。此后 ,各大报的副刊 , 1919 年 3 月 , 在国语研究会的基
也差不多都以白话文为主了 。社会 础上又成立了一个“国语统一筹备
7 语文教学通讯 ·2000 ·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到了清末 , 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掀起了一 场白话文运动 , 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 所 以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被誉为 “诗界革 命”首领人物的黄遵宪 ,早在 1887 年就正式提 出了语言和文字合一的问题 , 认为言文分离 则通文者少 ,言文合一则通文者多 。他所提倡 的“我手写我口”的创作理论 ,影响很大 。梁启 超也是 “诗界革命”的重要鼓吹者和实践者 , 他的诗歌 、散文乃至政论 , 都能坚持用近于口 语的生动语言写作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晚清 白话文运动的真正主将和急先锋是裘廷梁 ,
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6 页 。
②转引自李杏保 、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 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7 页。
(作者系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心理系 教授 ,本刊 1997 年第 5 期“封面人物”)
色了 ; 而到 1919 年 ,白话文开始占 年 11 月 , 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
曹洪顺
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论白话文为 现实生活中“言文一致”的大趋势 , 会 ”, 作 为 教 育 部 的 一 个 附 属 机
维新之本》的文章 , 第一个明确地 “五四”时期白话文小说和其他文 关 。在召开第一次大会的时候 , 刘
提出了“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 ,深 学作品的崭露峥嵘 , 促使新文化在 复 、周作人 、胡适 、朱希祖 、钱玄同 、
①转引自顾黄初 、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
的 , 就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竞争 。 又再度注意到统一国语的问题 。 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 。”① 1916 年秋 , 在京各界人士发起成
事实正是如此 , 这次白话文运 立了国语研究会 , 大力鼓吹改“国 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以《新青年》 文”为“国语”的主张 。1917 年 10 杂志为例 , 它发表的文章 , 在创办 月 , 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 之初几乎全是文言文 ; 到 1918 年 , 了《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 并 白话文和文言文就差不多平分秋 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 。1918
子褒 , 认为要变法就要“开民智”, 种陈词滥调 。白话文的应用与推 用国语 ,不杂文言”的主张 ,同时提
而“开民智莫如改革文言”。这次白 广 , 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形式问题 , 出“高等小学酌加文言 , 仍以国语
话 文 运 动 一 直 持 续 到 了 民 国 初 也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 为主”和“别种科目的课本 ,也该一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 , 就是说 的是白话 ,写的 、读的却都是文言 。文言难学 , 所以文化教育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垄断 , 成为 少数人的 “专利”, 广大劳动人民也就只能处 于不会读 、不会写 、没有文化的愚昧状态 。直 到语文单独设科之初 , 称作 “词章”“中国文 学”和“国文”时 ,要求学生读的 、写的 ,仍然都 是文言文 。这种情况 ,很不利于培养服务于现 代社会的新一代国民 。因此 ,中国近现代进步 的思想家 、革命家 、教育家 , 从很早就提出了 “言文一致”的要求 , 主张要革新文言 , 倡导用 白话写诗作文 , 到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时 , 逐 渐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 , 反映在 文化教育方面 ,就是国语运动了 。
一筹备会的两个议决案 , 于 1920
古主义者 , 纷纷重登历史舞台 , 他
白话文与国语既有联系又有 年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 “国文”
们再弹“尊孔读经”的老调 , 一时 区别 。两者都注重言文一致 , 而前 改为“国语”, 并明确规定了国语要
间 , 古文 、文言文也随之充斥文化 者重在书面语 , 后者则重在口语 。 旨 :“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