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
浅谈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浅谈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
这就是说,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双重的,既要培养人才,又要为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做贡献,并且这里并没有“普通”和“重点”之分。
因此普通高校不能仅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必须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学科体系,发展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学科,这样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为了做到这一点,也为了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许多高校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龙头,十分重视。
1.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的、带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而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自然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中发现新事实、新规则,其结果常常是发现新的科学基本原理,并形成学科基础理论,用于指导科学技术和生产以及社会的发展。
因此科学研究工作在学科建设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在于科学研究,在于用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源充实教学工作知识传播流和产业化知识应用流。
综观一流大学的新学科发展,无论是由于国防的需要还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学科杂交的需要还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需要,他们普遍的做法是:先从科研着手,以科研积蓄实力和提高学术水平,或先建立横向的跨学科机构联合承接科研项目,通过科研进行学科杂交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工科院校因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需要发展文科,一般请名教授先开设课程同时带研究生,待学科发展到一定实力后再考虑或设置本科专业或不设置专业。
一流大学以科学研究促学科建设,以课程教学带动学科建设,坚持以学术水平为目标,对本科专业设置从严把关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新建本科院校借鉴的。
2.科学研究活动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高校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层次。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处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
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加快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履行职能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不仅决定于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它所具有的重点学科的数量、特色和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
据此,自1988年起,我校经上级批准,分三批(分别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对22个上海市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前两批15个学科已完成建设计划,第三批7个学科正在进行之中),有2个学科在建设中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加快了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提高了科研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强化了研究基地建设和促进了课题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校在各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而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全面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拟简要阐明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加快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和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作用的重要基础。
重点学科建设的中心就是学科梯队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
我校重在点学科建设中,落实了学科带头人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加速了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从而加快了学术梯队建设。
⒈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
浅论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论文
浅论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论文•相关推荐浅论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论文【摘要】在普通高校尤其是教学科研型的普通高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应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科研对教师授课有重要的促进促进作用,它能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能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素养,能保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还能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科研对学生学习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是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教学对科研也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教学科研促进作用高等院校的职能被定位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其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科研以发现知识为主,社会服务以应用知识为主。
那么,就教学和科研而言,二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总体而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关系。
1 教学的中心地位在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中,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普遍被接受的观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
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心,是第一位的工作,在教学和科研这两大基本任务中,教学是应该优先考虑和着重抓好的方而;二是高校的科研工作应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而展开,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服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的高校,原则上不应提倡与教学完全无关的“纯科研”。
因此,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目标,也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职责。
而教学质量由教师教授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组成,其中,教师教授质量又由教授方式方法和教授内容质量组成,对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或态度对教学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从大学的历史看大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从大学的历史看大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摘要:从大学的历史来看,大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大学是科学进步的产物,科学的发展要依靠大学的发展。
高等教育又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它对于区域经济品牌、服务和信息等方面的作用,能大大加快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量培养高级人才,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字:科学发展大学历史作用意义大学做为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旨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是知识、技术创新的主体。
其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一直是高等教育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从古代的上痒、太学、书院到近代的学堂及现在的大学、大学科技园,大学的发展对应的都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对科学的发展的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中国大学古代中国做为著名的四大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中国有着让世人为之骄傲的科技成果,这一切和当时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
作为具高等教育职能的大学在古代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五帝时期,五帝时期有成均、上庠,到汉朝时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有郡学、州学、府学、县学,隋唐以后中央设国子监,同时地方出现书院,代表的书院有:白鹭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
古代中国的传统高等学校是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教育以儒学人文为主。
在古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还存在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教育机构更多的行使的是一种社会管理功能,并在古代中国一系列的成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南朝时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唐朝时国监下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清代时设工部,管理全国的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并统一度量衡和主管部分金融货币;此外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医学馆、史学馆、天文馆等。
大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获得突破
大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获得突破科研是大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平台。
在科研项目中获得突破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术成就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获得突破的方法和经验。
一、选择适合的科研项目首先,大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获得突破的前提是选择适合的科研项目。
选择适合的科研项目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热情,激发兴趣,并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时,适合的科研项目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是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大学生应该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并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
科学的研究计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研究的效率,降低研究的风险,并为实现突破提供指导。
三、深入研究和广泛掌握文献资料在科研项目中,深入研究和广泛掌握相关文献资料是获得突破的基础。
通过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科研的热点和难点,并能够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
同时,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大学生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突破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在团队合作中,大学生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相互协作,互帮互助,从而提高科研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分享,大学生还可以从他人的研究经验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勇于尝试和坚持不懈在科研项目中,大学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科研项目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勇于面对并坚持下去,才能最终获得突破。
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毅力和耐心,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及时总结和反思科研项目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大学生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
通过总结和反思,大学生可以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高等教育学_多选题
【多选题】与高等教育终身化相关的概念包括( ) 【A】终身教育【B】学会生存【C】终身学习【D】学会生活【答案】AC【多选题】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 ) 【A】自由化【B】终身化【C】国际化【D】行政化【答案】BC【多选题】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代大学包括( ) 【A】太学【B】书院【C】京师大学堂(北大的前身)【D】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答案】CD【多选题】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 )【A】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B】全面推行教育产业化【C】促进国际化【D】加强行政化【答案】AC【多选题】下列属于事业激励法的行为有( ) 【A】学校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专业成长的各类培训【B】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C】给年轻教师定目标、压担子【D】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E】主动听取教师的意见【答案】ACD【多选题】激励应遵循的原则有( )【A】多样性原则【B】物质性原则【C】多多益善原则【D】递进性原则【E】协调性原则【答案】ADE【多选题】从历史上看, 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分别源自( ) 【A】意大利、法国和英国【B】中世纪西欧、德国和美国【C】英国、德国和美国【D】中世纪大学、柏林大学和美国“赠地学院”【答案】BD【多选题】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 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是( )【A】教学者角色【B】研究者角色【C】管理者角色【D】服务者角色【E】创业者角色【答案】ABD【多选题】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C】学习目标【D】学习材料【答案】AB【多选题】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有哪些? ( )【A】想象力【B】兴趣【C】学习目标【D】学习材料【答案】CD【多选题】高校培养目标的评价作用包括( )【A】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起着一种制约作用【B】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C】高校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D】高校培养目标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价值标准【答案】CD【多选题】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答案】AD【多选题】专才教育以往多见诸于( )【A】市场经济国家【B】计划经济国家【C】发展中国家【D】美国【E】前苏联【答案】BE【多选题】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 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 )【A】高等教育【B】专业教育【C】职业教育【D】基础教育【答案】AB【多选题】科学主义课程思潮对大学课程带来的变化有( )【A】促使大学内容学问化【B】促进大学课程向结构化转变【C】促进大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D】促进大学课程更加专门化【E】促使大学课程注重经典【答案】ABD【多选题】教学计划目标的确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 )【A】教学反思【B】培养方向【C】使用规格【D】规范和要求【E】重点难点【答案】BCD【多选题】我国高校课程表现出的基本形式有(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方案【E】课程目标【答案】ABC【多选题】课程内容的"横向结构"是指课程要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 主要表现在( )【A】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性【B】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C】学科与教师之间的关联性【D】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关联性【E】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性【答案】ABD【多选题】关于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共同性背景和动因,正确的说法是( )【A】大学生的不满【B】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C】知识经济与高教大众化的影响【D】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E】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答案】BCD【多选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模式( )【A】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B】牛津模式【C】哈佛模式【D】筑波模式【E】剑桥模式【答案】ABD【多选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性质职业化的趋势,实现途径主要为( )【A】开设选修课【B】增设职业性课程或专业【C】重视实际工作经验, 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D】开设自由研究课程【E】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能力培养.【答案】BCE【多选题】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应着重抓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 )【A】优化校园物质环境【B】大量开设选修课【C】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开发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隐性课程【D】培养富有特色的、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E】增设职业性课程或专业【答案】ACD【多选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趋势,实现途径主要为( )【A】增设职业性课程或专业【B】开设大量选修课, 或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C】运用新信息技术, 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D】开设自由研究课程, 使课程形式多样化【E】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答案】BCD【多选题】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学可使科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B】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 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C】高等学校教师的研究局限于教学研究【D】教学与科研很难两全其美【答案】AB【多选题】柏林大学主要的办学特色是( )【A】开门办学【B】学术自由【C】服务社会【D】教研结合【答案】BD【多选题】按研究的性质和功能分, 教育研究有(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发展研究【D】实验研究【E】理论研究【答案】ABC【多选题】高等学校的科研性服务的主要形式有( )【A】广开渠道培训社会各类人才【B】送教上门提高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C】开发基础科研成果【D】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E】参与科技市场建设,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答案】CDE【多选题】高校规章制度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协调与规范功能【B】在思想与行动相互转化中具有中介功能【C】有助于促进高校科学管理【D】有利于高校领导发挥个人才能【E】有助于发扬学校民主【答案】ABC【多选题】高校教师培养的形式主要是( )【A】在职培养【B】脱产研修【C】特殊培养【D】合作培养【E】终身学习【答案】ABC【多选题】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核心是( )【A】按需设岗【B】公开招聘【C】平等竞争【D】择优聘用【E】合同管理【答案】ADE【多选题】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B】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C】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镇【D】经济发展速度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答案】BC【多选题】《高等教育法》对高校领导体制内涵的规定, 包括( ) 【A】党委集体领导【B】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校长负责【D】民主管理和监督【答案】ACD【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内涵是指( )【A】培养实用型人才【B】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C】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D】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答案】BCD【多选题】中世纪大学具有的重要特征包括( ) 【A】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B】宗教性和国际性【C】科研性和服务性【D】专业性和学术性【答案】ABD【多选题】中世纪大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 【A】讲授法【B】辩论法【C】练习法【D】自学法【答案】ABC【多选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于( )【A】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B】开设双语课程【C】学生出国留学【D】吸引国外留学生【答案】BCD【多选题】高等教育民主化表现在( )【A】入学机会均等【B】教职员工参与院校管理【C】开设选修课程【D】学生参与院校管理【答案】ABD【多选题】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 )【A】高等教育的现象【B】高等教育的问题【C】高等教育的矛盾【D】高等教育的规律【答案】ABC【多选题】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 【A】使受教育者政治化【B】培养政治精英和政法人才【D】促进政治民主化【答案】ABD【多选题】依据基本职能定位, 高等院校可划分为( )【A】综合性院校【B】研究型大学【C】教学型院校【D】教学兼研究型院校【答案】BCD【多选题】按学科门类覆盖面, 高等院校的类型可分为( )【A】研究性大学【B】单科性院校【C】多科性院校【D】综合性大学【答案】BCD【多选题】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包括( )【A】停止高等教育大众化【B】继续逐步扩大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总体发展规模【C】提升博士教育质量【D】培育专科教育特色【答案】BCD【多选题】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包括( )【A】合理分类和定位明确【B】适度综合化【C】特色化发展【D】以民办院校为主导【答案】ABC【多选题】在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 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A】集中型【B】分散型【C】复合型【D】配置型【答案】ABC【多选题】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调节力量是( )【B】市场调节【C】国家宏观调控【D】高校自主办学【答案】BCD【多选题】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 )【A】高职教育【B】专科教育【C】本科教育【D】研究生教育【答案】BCD【多选题】从西方中世纪起就已存在的古老专业是( )【A】医师【B】教师【C】律师【D】牧师【E】工程师【答案】ABCD【多选题】大多数社会学家认同专业的三个属性是( )【A】专业应该是正式的全日制职业【B】专业应该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C】专业应该向它的客户和公众提供高质量、无私的服务【D】专业应该由行业外部制定规范标准【答案】ABC【多选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共同遵从的行为规范体系, 一般包括( ) 【A】专业意识【B】专业态度【C】专业品质【D】专业技术【答案】ABC【多选题】专业属性或标准可概括为( )【A】专门性与高深性【B】服务性与伦理性【C】教育性与组织性【D】合法性与自主性【E】他律性与发展性【答案】ABCD【多选题】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是( )【A】角色多样性【B】工作神圣性【C】劳动创造性【D】成效滞后性【E】发展渐进性【答案】ABCD【多选题】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 )【A】普通文化知识【B】学科专业知识【C】教育专业知识【D】相关学科知识【E】经营管理知识【答案】ABCD【多选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具体表现在( )【A】知识更新与建构【B】情感策略管理【C】行为规范的修炼【D】同伴互助合作【答案】ABC【多选题】哈佛大学心理学斯登伯格(Sternberg)认为, 优秀的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以下哪些判别特征( )【A】知识的差别【B】效率的差别【C】态度的差别【D】洞察力的差别【答案】ABD【多选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有( )【A】终身学习【B】教研结合【C】创新实践【D】反思经验【E】教学相长【答案】ABCD【多选题】心理发展阶段论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 )【A】自我保护期【B】墨守成规期【C】尽责期【D】自治期【E】自觉期【答案】ABCD【多选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有( )【A】多读书, 读好书【B】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C】做中学【D】为人师表【答案】ABC【多选题】下面属于侵犯大学生知识产权的行为有( )【A】大学教师借学生完成作业之名占有学生收集的资料或实验数据【B】将学生的实验成果或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C】没有参与合作创作的事实, 却在学生的作品上署名【D】在教材之外强行向学生“推荐”自己主编、参编、撰写的书籍【答案】ABC【多选题】大学生的人格权包括( )【A】身份权【B】生命权【C】身体权【D】名誉权【答案】BCD【多选题】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 )【A】自主性【B】受动性【C】主动性【D】创造性【答案】ACD【多选题】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有( )【A】学习的主体【B】交往的主体【C】自我发展的主体【D】独立的个体【答案】ABC【多选题】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应该( )【A】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B】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C】加强学校的严格管理【D】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答案】ABD【多选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对教师来说, 可以采用哪些策略?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理解和尊重学生【C】对学生放任管理【D】提高自我修养, 健全自身人格。
高校科研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特点(一)学科齐全,适宜进行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
根据统计,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时也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
生师比为17.28∶1。
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
在以上这群庞大的队伍中,很多人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国家将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设置在高等学校,以充分利用好人才,增强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设备既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
对于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比较容易,研究任务结束后,或回原单位,或作为新专业的基础,比较灵活。
(三)研究主体是教师、学生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输出知识”,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之重要力量。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43万多名研究生。
其中,约25%的从事理科研究,包括物理、数学、化学、航天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15.3%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和农业学;32%的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等;27%左右的从事工程研究。
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校获奖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现逐步增长势头。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大学生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培养科学研究意识要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这包括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研讲座、阅读科研相关书籍和文献等方式,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积极关注前沿科技动态,培养对科研问题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从而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是大学生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主动申请加入或与老师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科研环境,学习和熟悉科研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科研项目的参与也可以使大学生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关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主动寻求科研机会除了参与科研项目外,大学生还可以主动寻求其他科研机会。
如申请科研实习,参加学术会议等。
科研实习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科研工作,学习实践中的科研技能,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参加学术会议则可以拓宽学术视野,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创新。
四、广泛阅读与学习想要提高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广泛的阅读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科研领域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学习。
此外,还可以关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为科学研究提供启示和灵感。
五、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也是大学生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作者:李萍贾天军郑文芝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5期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而且是开发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园地。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是现阶段高校生存的根本需要,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长远目标。
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二者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才能体现出高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和人才兴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一)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科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创造活动,不仅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也是激发教师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独立思考、科学洞察、逻辑推理与决策力形成的桥梁。
这些科学创造的关键要素,正是成为创新型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条件。
此外,随着全国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出现了生源竞争、就职岗位竞争的严峻局面。
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悠久的办学历史、抢手的学科专业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为重要,而拥有一批较高学术造诣的名师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开发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深化专业领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强化基础、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提高技能、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欲望的过程。
所以,广泛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应该是新时代高校造就创新型师资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自觉把教学工作纳入研究轨道,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并选择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课题及方法进行探索,在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的同时强化研究意识,进而形成科学智慧和创造能力,造就一支高质量创新型师资队伍。
(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通过教学工作来完成,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
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中国高等教育》2003-12-31科研与教学、学科及队伍建设的关系新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应对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计划”,希望通过重点建设,形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
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应该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如何建设?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办现代高等教育?如何认识现代高等教育办学功能?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创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必要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
一、科研与人才培养过去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社会服务是指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服务社会,包括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国外大学,特别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知识创造;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
在欧美发达国家,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工作。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应当改变过时的传统思维。
过去,我们把大学的人才培养简单等同于教学工作,教学又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致于有的高校提出“教学是立校之本”。
现代高等学校应该提“育人是立校之本,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协调发展”。
现代大学,科研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育人方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
据有关专家估计,课堂教学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大概是30%左右。
当前,不仅仅是科研工作,包括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都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渠道,而且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还应当强调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分析高校科研创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析高校科研创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科研创新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方向之一,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校科研创新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现状与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我国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高校科研创新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仍有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虽然我国高校负责了70%以上的科研任务,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却不够理想。
个别大学的转化率甚至不到10%。
2. 研究方向单一。
高校科研发展还存在研究方向单一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只注重技术发展,而不注重对于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
3. 学生参与度不够高。
高校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大多数学生只注重课业和考试,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4. 缺乏前沿技术人才。
高校科研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术水平低下、思想陈旧等问题,缺乏拥有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的优秀人才。
二、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改进高校科研创新现状,提高高校科研创新的质量和水平,未来高校科研发展将有以下几个趋势:1. 强化科研和产业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应该与产业紧密合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增加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研究,开展合作研发。
2. 拓宽研究方向,加大科研投资高校科研发展需要拓宽研究方向,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关注,也应该注重围绕国家战略进行研究。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科研的资金支持。
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大力引进拥有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养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科研创新发展是当前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校科研创新正处于变革和升级的重要时期。
大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大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大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是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从明确目标、培养科研能力、提供指导和鼓励创新等方面探讨大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一、明确研究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学教师首先需要与学生一起明确研究目标。
通过明确研究目标,学生能够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从而更好地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证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和设定明确的研究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
二、培养科研能力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论文写作等方面。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科研方法课程、组织学术研讨会和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大学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亲自动手进行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提供指导和支持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学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大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定期开展讨论,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解决困惑。
同时,大学教师还应该提供学术导师和研究团队支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研究资源,并帮助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等。
四、鼓励创新和合作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合作。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激发他们的研究潜力。
同时,大学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培养科研能力,提供指导和支持,并鼓励学生创新和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大学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单选题(共30题)1、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
A.蒋梦麟B.竺可桢C.蔡元培D.胡适【答案】 C2、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开创高等教育新纪元是在()。
A.1810年B.1862年C.1898年D.1957年【答案】 A3、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是()。
A.柏林大学B.约翰普金斯大学C.威斯康星大学D.弗吉尼亚大学【答案】 A4、关于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差异,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学年制重过程管理,学分制重目标管理B.学年制的教学计划较为固定,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C.学年制强调共同性,学分制强调个体性D.学年制采用导师制,学分制则采用班主任的管理方法【答案】 D5、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A.生产劳动B.参观考察C.智力扶贫D.社会调查【答案】 A6、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是()。
A.柏林大学B.约翰普金斯大学C.威斯康星大学D.弗吉尼亚大学【答案】 A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学士、硕士、博士三级B.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C.协士、学士、硕士三级D.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答案】 A8、教学计划管理包括()。
A.教学计划的制订、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B.教学计划的监督C.教学计划的监督与评估D.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与评估【答案】 A9、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始于()。
A.18世纪末B.19世纪初C.19世纪末D.20世纪初【答案】 B10、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下列哪几种类型()。
A.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D.大、中、小、微型课程【答案】 B11、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
高校科研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特点(一)学科齐全,适宜进行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
根据统计,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时也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
生师比为17.28∶1。
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
在以上这群庞大的队伍中,很多人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国家将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设置在高等学校,以充分利用好人才,增强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设备既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
对于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比较容易,研究任务结束后,或回原单位,或作为新专业的基础,比较灵活。
(三)研究主体是教师、学生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输出知识”,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之重要力量。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43万多名研究生。
其中,约25%的从事理科研究,包括物理、数学、化学、航天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15.3%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和农业学;32%的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等;27%左右的从事工程研究。
试论科研工作在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试论科研工作在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本文从提升院校教学质量、创新发展理论、推动院校建设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师资队伍等方面探讨了科研工作在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标签: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地位作用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不仅是提高教员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高等院校科研必须明确创新思路,不断发展,努力提高科研质量。
一、高等院校科研工作是提升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互补互动的整体,教学发展离不开科研。
在一定意义上,科研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
事实证明,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学研究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活水源头”,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源于源源不断的科学研究成果。
只有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才能持续不断地创新成果充实教学,为教学提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
不善于搞科学研究,不善于创新,是不可能有高质量课堂教学的。
因此,科学研究是促进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不竭源泉,高等院校要善于“引科研之水,灌教学之田”,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互动促进与共同提升。
二、高等院校科研工作是创新发展理论的主要途径新形势下做好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对高等院校全面履行办学职能,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世人都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根据是什么?除了能培养出国际公认的优秀人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成就。
创新发展理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根本途径,就是基于实践的科研,就是要努力加强科研工作,加大创新力度。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人类以往以力量取得的战争胜利,将被以知识、技术、信息取胜的战争代替。
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而且是开发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园地。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是现阶段高校生存的根本需要,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长远目标。
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二者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才能体现出高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和人才兴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一)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科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创造活动,不仅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也是激发教师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独立思考、科学洞察、逻辑推理与决策力形成的桥梁。
这些科学创造的关键要素,正是成为创新型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条件。
此外,随着全国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出现了生源竞争、就职岗位竞争的严峻局面。
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悠久的办学历史、抢手的学科专业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为重要,而拥有一批较高学术造诣的名师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开发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深化专业领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强化基础、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提高技能、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欲望的过程。
所以,广泛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应该是新时代高校造就创新型师资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自觉把教学工作纳入研究轨道,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并选择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课题及方法进行探索,在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的同时强化研究意识,进而形成科学智慧和创造能力,造就一支高质量创新型师资队伍。
(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通过教学工作来完成,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12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12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1、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答案】【解析】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具有的人才、学科及研究条件的优势,有责任也有条件担负起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重任。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在我国重大科技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科学创新与基础研究基地、国家关键技术攻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基地,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高等学校要追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摇篮。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高水平师资成长的基本条件现代科学的发展向大学教师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本学科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从事科学研究是教师占领科学前沿的唯惟一途径。
教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动向,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尤其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必须要有研究型的教师,优秀的科研人才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脱颖而出和逐步成长起来,因此,优秀教师的培养,必须通过科研实践来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新学科产生的基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在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诞生出众多的新学科,当今涌现的一批新学科、新专业,往往首先是在大学不同学科教师协作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且在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不少高新技术产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培养在当代社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良好的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可以使大学生在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学术研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术研究,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学术研究都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
其次,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学术研究还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人脉资源和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大学生可以结识同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二、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学术研究的意识。
大学生要意识到学术研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学术研究态度。
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学术前沿、读书写作并参与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其次,加强科研方法和技能的学习。
大学生应该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和技能,例如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验室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再次,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他们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最后,多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
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他人交流,从中获得反馈和启发。
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科研的整个过程,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科研的现状与问题
“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科研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优质教学和科研,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科研作为其重要的支撑力量,也面临着一些现状与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一、现状1.科研投入逐渐增加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实施,高校对科研的投入逐渐增加。
不少“双一流”大学通过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引进优秀科研团队、购置先进科研设备等方式,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条件和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双一流”大学建设加大了对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海外优秀科研人才、加强对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和激励等措施,逐步增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科研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层次逐渐得到优化,为高水平科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双一流”大学积极鼓励教师科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和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
一些“双一流”大学在领域内的科研水平和声誉逐渐提升,为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问题1.科研投入效益不高尽管“双一流”大学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一些高校的科研投入效益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不当,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一些重要科研成果难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2.科研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在一些“双一流”大学中,科研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制约了科研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科研项目的审批流程繁琐,项目经费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一些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性探索时受到了一定的束缚。
科研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
3.科研工作与教学任务脱节一些“双一流”大学存在科研工作与教学任务脱节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许多高校在科研、教学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以下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1.1 地区差异明显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在师资力量、科研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则相对薄弱。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利于全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1.2 学校间资源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顶尖高校拥有大量资源和经费,而普通高校则在争取资源和发展机会方面处于劣势。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2. 教学质量亟待提升2.1 应试教育痕迹明显我国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包括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一些教师科研任务繁重,难以兼顾教学工作,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此外,师资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研究创新能力有待加强3.1 科研资源集中目前,我国的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在科研经费和资源方面相对不足,导致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距扩大。
这种局面不利于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
3.2 创新文化缺乏部分高校在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上仍然存在较为传统和保守的观念,过于强调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的短期效应,忽视了科研的长期性和创新性。
这种文化氛围不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 学生就业压力大4.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特殊重要地位《中国高等教育》2003-12-31科研与教学、学科及队伍建设的关系新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应对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计划”,希望通过重点建设,形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
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应该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如何建设?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办现代高等教育?如何认识现代高等教育办学功能?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创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必要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
一、科研与人才培养过去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社会服务是指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服务社会,包括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国外大学,特别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知识创造;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
在欧美发达国家,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工作。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科研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应当改变过时的传统思维。
过去,我们把大学的人才培养简单等同于教学工作,教学又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以致于有的高校提出“教学是立校之本”。
现代高等学校应该提“育人是立校之本,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协调发展”。
现代大学,科研已经成为很重要的育人方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
据有关专家估计,课堂教学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大概是30%左右。
当前,不仅仅是科研工作,包括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都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渠道,而且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还应当强调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剑桥大学校长在谈到本科生创造力的培养时指出,应当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尽早进入实验室工作,感受创新环境,了解创新工作,逐步跟随导师做课题。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课堂教学。
研究生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培养质量是很难提高的。
研究生教育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研究生招生数应当考虑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支撑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大学教师自己没有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所以,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学术水平,只有通过科研实践。
科技创新既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同时,科研育人也应当是当前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强调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大学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已经采取措施让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及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与教学为了加强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下发了加强教学工作的4号文件。
对此文件,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反响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
有的高校从事科研管理的同志提出能否再发一个加强科研的文件。
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第一,教授应当上教学第一线教授课程。
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这是教授天经地义的职责。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大学,这根本不是问题,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必须系统地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我国高校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当了教授后就不再授课,至少是不再给本科生授课。
1986年国家进行职称改革时,就提出改变“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
直到现在,教授不教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下发加强教学工作的4号文件主要是解决防止大学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
今后新的教师职务条例将规定高校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教授、副教授承担。
高校设置教授和副教授岗位,主要以教学工作量为依据,规定岗位必须承担的教学工作量。
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正确看待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关系。
很多教授不愿意讲课,把教学当成负担,认为承担教学任务耽误了科研时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学教师应当转变观念。
实践证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相长.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很可能学生所问的难题就是教师的下一个研究课题,成为新的创新点;另一方面,教授讲授课程效果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终身,有的学生可能因此而找到了终身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当前解决教学质量滑坡首先要解决高水平教授到教学第一线的问题。
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不是科研冲击了教学,而是教学政策执行不到位。
对教授去第一线上课必须采取强制政策和措施。
第二,名师出高徒,但大学名师主要不是靠讲出来的。
大学教授应当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但大学教师又不能成为“教书匠”。
必须反对放松科研工作的想法。
任何高等学校放弃或放松科研就等于放弃学校现有的学术地位。
中山大学黄达仁校长认为4号文件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如果科研工作不重要,就没有必要强调教授和副教授去给本科生上课。
要求教授上教学第一线,是因为教授的学术水平高、学术功底厚。
大学教师授课质量问题绝对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是学术功底是否深厚的问题。
学术功底源于充分的科研实践,只有这样,大学教师才能成为名师。
科研工作对于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当前大学教师教学存在着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学生不愿上课,授课教师只好采取打考勤的办法,“逼”学生来听课;另一类现象是学生为了听好课,很早就去占好座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效果完全不一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第三,高等教育不能沿用基础教育的思路和做法。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能沿用基础教育的评价模式,要有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高校基础课教学很重要,学校应当制定政策鼓励名教授系统讲授基础课。
表彰基础课教师也应当表彰系统讲授基础课的名教授,这是政策导向问题。
固定一些教师长期主要讲授基础课的做法应当逐步改变。
名教授讲授基础课与长期主要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授课效果完全不一样。
过去有的教师讲授基础课,学生记一大摞笔记,考前辛苦背笔记,考完就忘,不能融会贯通,并末真正掌握。
名教授讲授基础课,能把厚厚的教材压薄后传授给学生,学生容易掌握并能做到融会贯通。
当然,我们不能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咎于长年累月辛苦讲授基础课的老师,教师的辛勤劳动还是要肯定,但高校今后应当逐步改变这种不科学也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做法。
第四,大学应当改革教师任用办法。
过去提出青年教师要过三关。
首先是道教学关,其实这种规定不科学。
高等教育强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自己都没有参加创新实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符合教育规律,这一政策规定值得反思。
在欧美的大学,青年教师首先要过科研关,厚实学术功底。
青年时期正好是人的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青年教师应该在教授的指导下努力做科研,提高自身学术能力。
等升了副教授以后,科研中大量的具体事情可以让学生、助手去做,科研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找课题、找经费和指导学生,这个时候副教授既有时间也有能力讲授好有关课程了。
大学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和方法问题.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做支撑。
所以,现在应该强调青年教师首先过科研关、学术功底关,升到副教授以后必须去授课。
在欧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高校当老师,必须玩命地做科研,否则五年时间升不上助理教授就得走人,淘汰将近一半。
如果在不是很有名的学校五年升不上助理教授,在大学就很难立足,只好到其它行业去了。
助理教授主要也是从事学术研究,五年升不上副教授,也得走人。
在美国大多数学校,教师必须升到副教授才能取得终身职位。
像哈佛、MIT这样的著名大学,必须升到教授才能取得终身职位。
美国、欧洲高等学校的老师首先是为获得终身职位而奋斗,很多的成果都是在取得终身职位之前拼命干出来的。
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其它国家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机制,调整相关政策,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育人和科学用人。
我国大学长期主要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由于承担大量课程教学任务,以致于没有科研工作成果,晋升副教授或教授时只好对这些老师实行所谓的政策倾斜,结果出现许多没有论文或科研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这些教授或副教授参加学术会议都不敢发言。
这种恶性循环的用人制度应当调整,尽量避免固定人员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大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应当紧密结合。
许多年来,大学的学科建设主要是体现在口号上,没有抓手,没有载体,没有具体内涵。
我认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应当是一国事。
现在很多学校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学科建设处,实际上那些负责学科建设的部门主要是负责重点学科最后的申报、评审环节,很少考虑建设问题。
真正的建设过程和从事学科建设工作的部门却没有得到重视。
一些学校申报重点学科(包括申报博士点)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建设上,而是把功夫主要花在材料包装和找关系上,以致于一些学校重点学科、博士点增加了,但科研水平并没有上去。
现在我们把一些指标炒作得太过,如院士人数,高校上报的统计数字远远超过实际的院士人数。
主要原因是有些院士受聘于多所学校,多校统计。
高校内部风气浮躁,指标上过于追求数量,搞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聘任”,忽视实际效果。
教育部强调“211工程”二期建设要出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因此,在学科建设方面,应当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凝炼学科方向。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学科建设一抓人才,二抓基地,现在则明确提出首先要凝炼学科方向。
高校要根据学校学科特色、优势以及自身实力,确定今后突破的学科领域和方向,凝炼学科方向,强调科研特色和学术实力,因校制宜,突破常规。
2.汇聚学科队伍。
学科上水平关键是人才。
首先是学科带头人,既要有学术大师,还要有优秀创新团队。
现在大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
科研队伍没有形成一定的团队.只能小打小闹,难以做大做强。
例如高校虽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数的77%,但人均项目数不高,更应引起重视的是高校应该努力提高获得重大与重点项目的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队伍人数比中国科学院多得多,但获得的“973”项目等重大项目仅与中科院大体持平。
近几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依托高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不很理想,被摘牌子的已有好几家,究其原因也在于规模过小,力量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好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