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
泰顺县
泰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与方向选择2008年4月3日——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思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省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市委“第三次跨越”和县委“三个泰顺”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泰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把握态势、谋划对策、明确思路、推进发展,我们对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从“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中认识泰顺发展趋势。
(一)在“相对性”变动中把握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表现良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快速平稳增长、结构优化以及各项收入增长均较快的局面;社会和谐进步事业得到新的推进。
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新型产业结构未形成,引进产业见效滞后、主导产业难形成,特色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项目要素制约压力大,供地难,重点年度项目不平衡,项目对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市场价格波动大,政策调控手段措施缺乏,节能减排任务重等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破解长期累积的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增长方式不适应形势变化以及小农文化影响等局面深层次问题,任重道远。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判断。
今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宏观调控下的经济运行环境,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力求突破,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稳健快速。
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趋优、质量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纵向比较:全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1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2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亿元,增长15%。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预计实现农业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3%。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县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30%;区域特色产业不断做强,小水电、竹木制品及玩具、绿色食品加工业等占全县工业产值1/3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橡胶塑料制品业和不锈钢行业发展迅速,预计全年分别实现产值1.4亿元、2.8亿元。
(发展战略)泰顺新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泰顺新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泰顺新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二○○年八月目录前言1第壹章产业带发展现状分析4 1.1 产业带基本概况41.2 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51.3 发展机遇和挑战8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0 2.1 指导思想102.2 功能定位102.3 发展原则112.4 发展目标12第三章总体空间布局15 3.1 壹轴153.2 壹核153.3 三区16第四章产业发展及重点区块建设17 4.1 高效农业174.2 生态工业224.3 特色旅游业254.4 景观大道建设28第五章产业带的区域协调315.1“九峰-泗溪-雅阳”旅游协调带315.2“三魁-筱村”农业协调带325.3“罗阳-司前”城镇和工业互动协调带33第六章城镇体系构建346.1 城镇体系构架356.2 中心城镇建设356.3 重点城镇建设376.4 特色乡镇建设38第七章支撑体系407.1 交通支撑407.2 供电支撑417.3 给排水支撑43第八章保障机制458.1 加快体制创新,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内生机制458.2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动力机制458.3 加强要素集聚,建立人才和资金的支撑机制468.4 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产业发展的援助机制478.5 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协调机制47前言1.编制背景“十壹五”以来,全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2007年12月,新58省道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泰顺和温州市区的时距,使其融入温州俩小时交通圈,破解了长期制约泰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充分发挥新58省道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点、线、面联动发展的新58省道产业带,特编制《泰顺新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泰顺新58省道沿线开发的指导性规划。
2.规划范围新58省道产业带是泰顺县的战略发展轴,是泰顺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聚发展带,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交通网络的拓展性,本规划在空间范围上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
泰顺白溪蔬菜基地规划-初稿
1项目提要1.1基地名称白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2基地建设单位及负责人基地建设单位:泰顺县罗阳镇政府负责人:1.3基地技术依托单位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温州市农科院是综合性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现有农业专业科技人才100多名;拥有省"151"人才、市"551"人才、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45名。
先后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数十项,曾受到国务院嘉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和国家发明奖2项。
现有在研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00多项,在粮食、果蔬育种、植物保护及各类先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科研基础较为雄厚,为温州农业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4基地建设规模白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位于泰顺县罗阳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亩,一期建设规划??亩,建成单体8米大棚??亩,6米普通大棚??亩以及??亩塑料连栋温室,??亩的喷滴灌系统,4个管理用房、仓库、工具间。
1.5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基地总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各功能区的项目建设,总投资为??万元。
资金以建设单位自行筹措为主,各级部门资助为辅。
计划通过自筹、公司合作、市补助、县级配套、社会集资入股等方式筹集。
1.6效益分析项目通过对白溪蔬菜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综合采用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等新技术以及新品种、新设施的推广应用,同时结合先进栽培技术的集中化、经常性培训,必定能整体提高菜农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另外,通过本区的规模化生产效益,无公害生产的品牌建设与认定、宣传,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产品竞争力肯定会得以提高,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
通过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效益明显,为泰顺的设施蔬菜高效生产作出示范样板。
2基地概况2.1基地建设背景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6.03•【字号】温政发〔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温政发〔2003〕20号泰顺县人民政府:你县关于要求审批《泰顺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的请示悉,经研究,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
现将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泰顺县城城市性质为泰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以开发和利用山区资源和发展旅游、贸易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泰顺县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规模。
同意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6.1万人,远期(2020年)12.8万人;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
城市建设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三、根据泰顺山城的用地现状,县城用地发展方向可以向四面拓展,以充分利用缓坡与平台地,近期宜以东、南方向为主。
原则同意城市采用一城三组团、协同发展的组团式结构,在建设中要注意组团的有机联系,要有利于县城整体功能的发挥。
四、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县域交通状况,提高县城对外交通道路等级。
水、电、通讯、防灾等设施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五、进一步深化落实城镇生态建设规划。
建设县城绿化景观系统,落实环境卫生保护各项措施,完善县域生态旅游规划。
城镇建设要适应自然景观环境,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的山城特色。
请你县将上述意见在该《规划》实施中加以落实。
县城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按该《规划》进行,同时要抓紧制定相应的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确保总体规划依法实施。
要尽快编制完成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和各片详细规划,促进城镇加快建设。
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要严格按法定程序报批。
转型困局:一个生态县的思索——转型期泰顺经济发展出路
转型困局:一个生态县的思索——转型期泰顺经济发展出路王存沐【摘要】@@ "十一五"规划进入收官之年.从过去的四年看,期间尽管经历了从收缩性调控约束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是泰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围绕"生态小康县"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大多数主要指标已提前一年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发展起步晚,跟不上急速变化的经济步伐,机遇把握滞后,后发优势发挥不理想,经济发展仍然未能摆脱脆弱乏力的困局,如何在战略性挑战中把握机遇,破解困局,完善经济架构,寻找发展出路,就成为泰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期刊名称】《浙江经济》【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2页(P54-55)【作者】王存沐【作者单位】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正文语种】中文如果说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好的发展,但生态不能当饭吃,一方山水如何养一方人?生态优势怎样变成经济优势,生态效益如何体现为经济效益?“十的一四五年”看规,划期进间入尽收管官经之历年了。
从收从过缩去性调控约束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是泰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围绕“生态小康县”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大多数主要指标已提前一年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发展起步晚,跟不上急速变化的经济步伐,机遇把握滞后,后发优势发挥不理想,经济发展仍然未能摆脱脆弱乏力的困局,如何在战略性挑战中把握机遇,破解困局,完善经济架构,寻找发展出路,就成为泰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展中的三大困局政策趋动中的困局。
一是空间的边缘化。
主要是投资的边缘化,不论从政策导向还是从区域基础实力看,投资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产业布局的边缘化,从生态或主体功能区看还是从交通区位看,产业布局也倾斜于沿海发达地区;要素流向的边缘化,这是投资与产业边缘化的结果。
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摘要】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
本文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泰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泰顺旅游产业概况分析中,我们发现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SWOT分析中,揭示了泰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和机会。
优势包括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劣势则是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而机会则来自于政府扶持政策和市场需求增长等方面。
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策略建议,总结了泰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能够为泰顺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泰顺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发展策略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背景介绍、概况分析、总结回顾1. 引言1.1 背景介绍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一个以生态优美、山川秀丽著称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泰顺县的旅游产业也日益兴旺。
随之而来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涌现。
为了更好地把握泰顺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拟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泰顺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泰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泰顺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是一个极具旅游价值的地方。
泰顺县境内有大片的山林、清澈见底的河流和风景如画的乡村田园,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泰顺县人民勤劳好客,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接待和服务保障。
泰顺县的旅游产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等,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泰顺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深入探讨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泰顺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1.2 研究目的泰顺县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泰顺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1. 基本情况泰顺在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与福建省毗邻。
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格局。
境内山峦叠嶂,涧谷纵横,山高林茂,云雾弥漫,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无污染,被誉为“世外桃源”,是国家生态示范区。
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
境内保存完好的30余座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可谓“清明上河图”虹桥再现,蜚声海内外。
茶叶是泰顺县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
”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
清代,泰顺“黄汤”、“白毫银针”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作为主要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
解放后,泰顺主要生产绿茶,系“温绿”主产区、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和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
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
“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
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9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2万亩,良种覆盖率44%,被评为“二OO 二年度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6〕89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6.06.22施行日期2016.06.22文号浙政函〔2016〕89号主题类别土地资源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泰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6〕89号温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要求审批泰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温政〔2015〕95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调整完善后的《泰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泰顺县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
到2020年,泰顺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4287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9687公顷,标准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487公顷。
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原则同意到2020年泰顺县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323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500公顷以内。
原则同意泰顺县中心城区(罗阳镇)规划范围为43032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范围为896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8公顷以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28公顷以内。
四、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泰顺县土地利用要以调整、改造、挖潜为主,建设用地扩展应优先利用闲置地、空闲地及未利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探索以增量撬动存量新机制。
泰顺茶产业发展趋势
泰顺茶产业发展趋势泰顺县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县。
该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被誉为“福建茶乡浙江门户”。
近年来,泰顺县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将详细分析泰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泰顺茶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泰顺茶产业起源于唐代,到了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茶叶以绿茶为主,品质优良,曾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茶叶比赛的奖项。
目前,泰顺县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0多亩,年产量超过5000吨,年产值超过亿元人民币。
泰顺茶主要有泰顺毛尖、泰顺瓜片、泰顺碧螺春等品种,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二、泰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1. 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泰顺茶产业在品质上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提升。
农民们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注重有机栽培,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健康。
此外,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新的加工方法和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2. 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泰顺茶产业已经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一些茶企和茶农开始注意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设计独特的包装和制作专业的宣传资料来吸引消费者。
此外,通过参加各类茶叶展览、销售推广活动等,提高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
3. 目标市场的拓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泰顺茶产业将目标市场逐渐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泰顺的茶叶已经开始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未来,泰顺茶产业有望进一步开拓欧美等国际市场,提高茶叶的出口量和附加值。
4. 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泰顺茶产业的发展还将伴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
一方面,茶农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提供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等体验式旅游活动,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茶叶加工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新产品,如茶叶粉末、茶叶饮品,拓展茶叶的使用领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泰顺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东南部,地处浙闽交界处,属于丽水市。
泰顺县地处丽水的东南部,南临三明市,北接缙云县、青田县,东临瑞安市,西连丽水市区。
泰顺县地形多山,蜿蜒曲折,河流交错,山林茂密,风景秀丽。
泰顺县是中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浙江省科技示范县。
泰顺县旅游资源丰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风情而著称。
泰顺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是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泰顺旅游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泰顺旅游产业进行SWOT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潜在问题,为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一、泰顺旅游产业的优势1. 自然风光优美:泰顺县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明水秀,风景如画。
莲都画廊、大龙湫、六鳌游览区等自然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古建筑、古村落、古道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体验。
3. 优越的地理位置:泰顺县位于浙闽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通过公路、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快速到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 丰富的民族风情:泰顺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1.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泰顺县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酒店、餐饮、交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
2. 旅游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薄弱,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再次选择率。
3. 旅游业态单一:泰顺县的旅游业态相对单一,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主,景点单一,产品差异化不足,影响了旅游业的吸引力。
4.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泰顺县的旅游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和产品创新力度。
泰顺新五年:定位三个高地突出五大重点
泰顺新五年:定位三个高地突出五大重点董旭斌【期刊名称】《浙江经济》【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54-55)【作者】董旭斌【作者单位】泰顺县人民政府【正文语种】中文“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泰顺县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一系列改革试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红利、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将加快释放。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泰顺要结合自身实际,牢牢把握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加快“廊桥国家公园”建设,致力打造“生态高地、旅游胜地、养生福地”,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的发展新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全国生态高地。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前列”的要求,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创新生态制度,努力把泰顺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推动泰顺在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浙闽旅游胜地。
坚持“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思路,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景区”理念,以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做大中国吉祥地品牌,推动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迈进,把泰顺打造成浙南闽北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休闲养生福地。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氡泉等资源优势,抢抓国家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机遇,以打造中国长寿名县为目标,加快养老养生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体育健身、健康理疗、休闲度假、民宿经济和美丽经济,构建养老养生产业体系。
坚持以交通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旅游主业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绿色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城带乡,打造山区最美县城;坚持教育优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作者:赖圣化朱柳玲林月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7期摘要简述了泰顺县茶产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对今后泰顺县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泰顺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转型升级;对策;浙江泰顺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33-02泰顺县是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之一,是浙南最南端的边界小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和革命老区县,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纯净的美丽风景线”和“浙南的净土”。
泰顺县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线上,气候条件适于南北动植物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开展“优、特、奇、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厚潜力,特别是茶叶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利于泰顺县茶产业的发展。
1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1.1 发展历程泰顺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清朝嘉庆十五年编纂的《中国名茶志》就已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列入其中。
197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1984年被列入“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近10余年来,以创建“浙江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立足“科技兴茶”战略,以改造基地、创新加工、打响品牌为重点,深入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全县茶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已成为绿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1/3以上。
1.2 发展现状截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5 133.33 hm2,总产量3 049 t,产值3.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9%。
茶叶品种约20种,且大多为本地品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红茶、黄茶等茶类消费有所增加。
泰顺县雅阳镇茶产业背景
泰顺县雅阳镇茶产业背景“泰顺茶产业要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必须抓住关键点、使出关键招。
”8月11日上午,《泰顺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暨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专题会召开,泰顺县委、泰顺县政府、泰顺县人大、泰顺县政协四套班子领导亲临现场为泰顺茶转型升级谋篇支招,泰顺县委书记陈永光一语中的。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产业作为泰顺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下定最大决心来抓。
近年来,泰顺县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五个一、五个十”计划,通过品牌化打造、智能化升级、大众化推广、定制化供给、差异化发展、多元化辐射,“六化”发力全面振兴茶产业。
去年泰顺县茶园面积8.6万亩,茶叶总产量3800吨,总产值4亿元,综合产值达10亿元。
边听边记边思考,从泰顺茶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到现阶段的破题之法,陈永光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为这片致富大山的神奇叶子“出招赋能”——“茶”路相逢“勇”者胜,要想在高手云集、名茶遍布的茶产业发展大军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就要闯出销路、找到出路、杀出血路,就要使出人无我有“杀手锏”、人有我优“特色招”。
“泰顺茶产业的‘杀手锏’在哪儿?要在市场中占哪一席?”“产业的规模目标定多少?到底到怎么样的程度是最优?”“泰顺茶产业发展关键还要靠企业、企业家,过去政府拉着企业走,现在企业要推着政府走”……听了规划编制团队、相关部门负责人、茶企代表发言后,陈永光接连发问、妙语话产业。
特别是针对规划中涉及的泰顺茶产业规模和目标的问题、市场定位的问题、品牌打造的问题、龙头企业培育的问题,以及政府扶持的问题与参会人员深入探讨交流,聚焦聚力“高”字领引定目标、“准”字发力谋市场、“特”字为要打品牌、“大”字出招育企业、“实”字托底强保障,对规划编制和下步工作提出新期望、新期许。
纵观“泰顺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暨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茶产业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各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泰顺县的茶产区被划分为核心产茶区、重点产茶区和一般产茶区,正在加速构建“2310”——“两廊三区十村”的茶产业发展布局,拓展延伸茶产业链条,加速茶文旅康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力争“第一个三年”过后,泰顺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三生融合,幸福泰顺”
“三生融合,幸福泰顺”王存沐;周文辉【摘要】泰顺是欠发达县,更是生态县,要立足优势促进特色发展,敢于超前谋划跨越发展,更要统筹兼顾保障和谐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建"幸福泰顺"是泰顺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泰顺县情决定的必然结果,更是泰顺人民必然期盼。
——抓平台,促投资,夯实发展后【期刊名称】《浙江经济》【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幸福;欠发达县;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县【作者】王存沐;周文辉【作者单位】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泰顺是欠发达县,更是生态县,要立足优势促进特色发展,敢于超前谋划跨越发展,更要统筹兼顾保障和谐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建“幸福泰顺”是泰顺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泰顺县情决定的必然结果,更是泰顺人民必然期盼。
——抓平台,促投资,夯实发展后劲。
重大建设项目、重要产业平台是增强发展实力的有力保证,是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泰顺”建设的物质支撑,没有好的重大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平台就没有发展。
一是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关键在项目谋划上下功夫,要深入调查分析,做好发展课题研究,做到课题研究出思路、思路出项目、项目出投资;形成项目储备滚动机制,不断更新发展项目库。
重点要围绕生态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构建重大支撑项目,关键是坚持“十二五”项目规划不动摇,并不断滚动更新优化;坚持“十大建设工程”举措不动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载体。
注重项目前期工作,围绕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加快项目前期,加强项目前期责任机制与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加强项目可研设计与申报审批机遇把握、加强项目选址用地论证与土地政策处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扎实的前提条件。
二是抓好重要发展平台建设,关键加快“2+2+4”功能区建设,即农业两区(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旅游两区(廊—氡生态休闲旅游渡假区、乌—飞森林湖泊旅游渡假区)、生态工业四区(彭月生态工业园区、泰顺石生态工业园区、大安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司前竹木生态工业园区)的平台建设,发挥好产业平台与中心镇的互促互动发展,通过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的培育,发挥对县域产业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
泰顺县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思考
泰顺县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思考吴辉江【期刊名称】《浙江经济》【年(卷),期】2016(000)016【总页数】2页(P60-61)【作者】吴辉江【作者单位】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正文语种】中文重大项目是推动投资合理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的主要力量,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需求、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泰顺县注重重大项目谋划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生态化、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城乡一体化和设施网络化。
五年来,全县安排“十大建设工程”项目87个,计划总投资531.51亿元;“十二五”规划项目计划投资179.28亿元,已完成投资100亿元;列入省、市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176亿元,已完成投资48亿元;省“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项目10个,已完成投资26.1亿元。
项目个数、年度计划投资、当年实际完成投资均呈逐年增多趋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县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8.3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3.59亿元,年均增长8.8%;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20.3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8.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6.1亿元,年均增长38.4%。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二五”期间,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累计完成投入72.9亿元,建成一批交通、能源、信息、公共设施项目,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五年来,完成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4.15亿元、电力工程项目投资4.18亿元、“五水共治”项目投资10.8亿元。
项目前期不断深化。
率全省之先成立泰顺县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委员会,每年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000万元,深化重大项目前期,溧宁高速文成至泰顺段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预工可审查,樟嫩梓水库及供水工程项目可研编制全面启动,235国道县城过境段工可报省发改委待批,文祥湖水库完成初设审批,龟湖水电站、洋溪水电站、甲家渡水电站等交溪流域水电开发项目前期取得重大突破。
泰顺县新城分区规划和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泰顺新城规划道路一览表道路等级 原规划道路名称 拟调整道路名称起点 终点 备注 高速公路 龙丽温高速连接线罗阳路 新城大道 省道 云寿公路 泰寿路 毛竹下五路 保留现名称 新城大道 云寿公路 外环路 保留现名称 交通性主干路南外环路 新城大道 新城大道 保留现名称 生活性主干路泰分路 南山路 新城大道 保留现名称鹤东路琴桥大道 泰寿路 环翠路 寿分路 廊桥大道 南山路 外环路 南山路 文祥大道泰分路 外环路 鹤月大道 环翠路 高速公路 保留现名称城市次干路泰寿路 南山路 新分路 新分路 乌岩岭路 泰寿路 经三路 经三路 氡泉大道鹤月大道 外环路 鹤南路泰分路 三号支路 环翠路 鹤月大道 泰分路 新府路 天关山路湖滨北路 一号次干道 祥居二路 新府路 罗阳路新城南路 一号次干道 经三路 需调整,征集名称川山羊一路 泰分路 外环路 川山垟二路 鹤月大道 新城大道 一号次干道 寿分路 新城大道 城市支路文祥一路 新城大道 文祥二路 文祥二路 新分路 南山路经一路 新分路 新城大道 需调整,征集名称 经二路 新分路 新城大道 需调整,征集名称金都路 新分路 新城大道 交垟路 鹤南路 三号支路 一号支路 新分路 新城南路 二号支路 交垟路 三号支路 三号支路 鹤南路 泰分路 四号支路 三号支路川山垟二路五号支路 - - 六号支路 五号支路 - 七号支路 新城大道 川山垟三路 川山垟三路 外环路 外环路 毛竹下一路 云寿公路 工业东路 毛竹下三路 外环路 毛竹下一路 毛竹下四路毛竹下一路 外环路 毛竹下五路 云寿公路 云寿公路 工业东路 毛竹下一路 云寿公路 湖滨北路北段 文祥一路 南山路 湖滨北路南段 新城大道 寿分路 麻子见路 新城大道 湖滨北路 麻子见支路 麻子见路 寿分路 栗子山路 新府路 栗子山二路 栗子山二路 栗子山路 新府路 祥居一路 新府路 新府路 罗阳路 祥居二路 龙丽温高速 月山下路 月山下一路 月山下三路 月山下一路 月山下三路 外环路 月山下三路 外环路 外环路 长通路 经三路 环翠路 繁荣路 经三路 泰分路 鹤月大道北段 - 鹤月大道 鹤月大道南段 鹤月大道 鹤月大道 八号支路 泰分路 鹤月大道 九号支路经三路 八号支路 公路西交路外环路龙丽温高速。
【深规院】浙江泰顺新城规划
需求一:中心城市服务能级提升方面的需求 重点体现在旅游服务和商业服务功能方面
城市视角的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功能体系需要完善
传统:依山筑城,合水而建
现代:自然约束条件下的缓慢增长
未来:双组团格局下城市功能组织有待优化
工作思路
基于上述理解与判断,我们确定了项目工作的整体思路。
【工作要点】
解题
【工作框图】
找坐标
随着区域化合作的推进,城市彼此之间的依存度越来 越高,城市、城市重要片区的发展必须要在更大的范 围内寻找发展坐标。 区域视角的发 展机遇 城市视角的发 展需求 发展条件综合评估 新城目标定位 基地资源的发 展潜力
•水域
指规划区内保留的河流、水库和 睡眠。规划面积为23公顷。
用地布局规划
总城市建设用 地870.69公顷, 其中居住用地 246公顷,公 共设施用地 134公顷,产 业仓储用地 100公顷。
环境约束条件下形成的弱中心格局是导致整体经济不活跃的结构性因素, 为谋求更大发展,泰顺必须在空间格局上作出突破。“小县大城关”战 略无疑实现突破的重要举措。
项目缘起
范围 使命 诉求
泰顺新城位于县城东南部,新城分区规划用地 面积约1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调整后与分区 规划相同。 把泰顺新城拓展区建设成为城市谋求突破的重 要战略支点和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核心空间载体。 从土地使用、交通支撑能力、空间形象、配套 标准等各系统层面提供务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新城开 发构建清晰合理的框架。
小结
区域视角的
3
大机遇
(1)持续走强的区域环境为泰顺旅游休闲产业揭开了新篇章; (2)交通条件改善为泰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会; (3)区域协作进程的推进为泰顺提供了新坐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2005-2020年)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二OO五年八月目录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条件1(一)发展现状1(二)环境机遇3二、产业布局总体思路4(一)指导思想4(二)规划原则5(三)总体目标6(四)阶段目标7三、三次产业布局总体框架8(一)培育一个综合中心8(二)推进两条产业发展轴8(三)构筑三大特色产业区9四、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12(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12(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12五、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15(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15(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15六、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18(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18(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18七、产业布局规划保障措施21(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宏观调控21(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22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快产业发展22(四)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23 附图:泰顺县产业布局总体框架示意图前言“十一五”时期是泰顺县实现经济快速起飞、建设总体小康,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顺应经济起飞阶段产业发展和合理布局规律,立足泰顺资源区位条件,为更好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编制《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了泰顺县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原则,并着重对主要产业发展和布局进行了初步规划,力求加快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进程,谋求资源产业效益最大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规划基准年为2004年,近期2010年,展望2020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条件(一)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我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75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5115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9元。
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看,主要呈现以下两大新的格局。
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01-2004年间,分别年均增长12.0%、11.8%,分别比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1.9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增加值分别达到6.13亿元、8.68亿元,工业经济增长尤为显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达到3.6亿元,明显高出“十五”预期目标,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增加值年均增长2.7%,达到2.95亿元,未实现“十五”预期目标,农业总产值基本保持稳定,仅达到3.8亿元。
另一方面,从空间分布看,沿52、58省道的部分乡镇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空间分布呈“东南强、西北弱”和沿交通干道集中的特点,仕阳、三魁、雅阳、彭溪、龟湖、南院等东南部乡镇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县65%以上,沿52、58省道乡镇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县72%以上,且空间集中趋势日趋明显。
“十五”时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三农”问题较为严重。
2004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115元,仅相当于省、市平均水平的22.3%和27.8%,人均工业产值不到3000元,仅相当于省、市平均水平的 5.8%和6.7%,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49元,其中60%的乡镇低于2500元,农民增收渠道十分狭窄。
二是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亟待培育新增长点。
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部分支柱产业已经面临资源瓶颈,产值扩张速度将逐步放慢,还没有出现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农业增长缓慢,支柱产业市场规模扩张不快;服务业主要满足县域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带动力强的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较为滞后。
三是空间结构有待优化,亟待培育经济重镇。
沿52、58省道已经成为全县经济、人口集聚中心,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仍然过于分散,各乡镇综合实力没有显著性差别,理论和实践证明,经济强镇和经济重镇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亟待培育以经济重镇为中心的经济高地,带动辐射全县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我县公共财政实力薄弱,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特别是骨干交通网络和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环境改善,同时,体制机制不顺、人文素质较低等软环境也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较弱,综合环境也难以达到大规模引进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要求,无法形成大发展格局。
(二)环境机遇今后一、二十年,长三角处于人均GDP4000-10000美元阶段,将顺利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过渡,以上海为龙头的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竞争力将更为强大。
浙江省提出以环杭州湾地区为龙头,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形成“一域四核三带两翼”的空间发展架构,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速度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温州市提出发展“活力温州”、建设“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拉开城市框架,构建温州大都市区,市内各县(市、区)主动调整功能定位,明确发展重点,主动融入到温州城市经济圈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中。
今后一、二十年,我县仍然处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有望于2020年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分析国内外及区域环境,泰顺县有三大加快发展的机遇。
一是发展生态产业机遇期。
人均GDP1000美元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启动点,人均3000美元是生态产业发展的爆发式增长期,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性食品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消费主流,生态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绿色农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绿色农产品出口前景看好,我县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多样化的小气候环境及丰富的生物资源,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发展面临更好机遇。
二是应接外部产业机遇期。
“十一五”时期,温州市区及周边较发达的县(市)产业发展模式将加速转变,逐步实现从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向城市经济模式转变,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产品将面临更大的转移压力,依托城市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成为主要调整方向之一。
我县58省道改造将在“十一五”初期完工,纳入全省骨干交通网络的高速公路也将启动建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时空距离将大为缩小,有利于我县应接外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但在国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县应接外部产业转移也面临较大挑战。
三是融入区域发展机遇期。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将成为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十一五”是全市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期和挑战期,鳌江流域以及内陆山区半山区面临较好的加快发展机遇期,利用周边县市加快发展契机,主动衔接周边地区发展,以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培育为重点,主动融入区域协作分工体系,更快更好地推动泰顺发展。
二、产业布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紧扣“一县四基地”建设战略目标,抓住58省道改建契机,树立空间梯度开发理念,集聚利用要素资源,推动中心城市及特色强镇优先发展,成为全县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适当开发周边优势特色资源,形成以重点城镇为中心的资源综合开发体系;立足资源区位特色,主动融入区域协作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和合作交流功能,逐步构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并重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全县迅速起飞发展,增强“生态小康县”的产业支撑能力。
(二)规划原则1、区域协作原则。
立足浙南闽北,强化交流与合作,与沿海发达地区优势互补、协作发展,融入周边县(市)区产业组织体系,构筑范围很大、特色更强、规模更大的生态产业区。
2、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协调原则。
一方面要强化生产要素往重点乡镇集聚利用,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增强重点镇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下山脱贫需要,合理安排人口的空间配置。
3、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原则。
一方面要强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保护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强化交通区位及经济基础较好,且不属于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地区加快发展。
4、品牌战略原则。
充分利用全县“生态品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产业规模发展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区域、产品、企业等多层次品牌,推动全县产业从低层次、数量型的向深层次、效益型转变。
5、有效调控原则。
在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整合、资源保护与开发、时序统筹、招商引资等全局和战略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引导全县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
(三)总体目标加快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资源开发机制体制环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交流工作,进一步强化接受外部产业转移能力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能力,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推进劳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休闲旅游业为先导、传统资源型工业和应接型产业为支柱、绿色农业为基础、劳务经济为补充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1、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发挥旅游先导作用。
突出旅游资源优势,立足浙南闽北,面向华东沿海,树立旅游精品名牌,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半径,构建与周边县(市)协调的旅游网络,快速提升泰顺县生态旅游业形象和影响力,成为温州、浙闽乃至更大范围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旅游先导作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在成为先导产业的基础上成为主导产业。
——建设“产业转移应接基地”,培育发展主导动力。
发挥52、58省道及复线交通区位优势,切实做好产业应接基地水、电、路、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产业应接平台,努力应接外部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扶持重点乡镇“两头在外”工业发展,把应接外部产业转移培育成全县加快发展的主导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基地”,提升传统产业层次。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组织培育、社会化服务平台构建为抓手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外部先进资源壮大提升改造竹木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和小水电等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
2、扩大县外影响能力。
大力提升“劳务经济”为“业主经济”,努力壮大在外泰顺人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同时强化在外泰顺人回乡创业政策引导作用,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发展异地产业经济。
(四)阶段目标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为主线,以52、58省道沿线重点乡镇为载体,加快产业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层次分明、主导产业突出、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体系。
本规划实施各阶段的主要发展指标见下表:主要指标2004年(亿元)“十五”前四年年增长(%)2010年预测值(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生产总值17.75 11.9 37 132、第一产业增加值2.95 2.4 3.5 33、第二产业增加值6.13 13.9 15 16.24、工业增加值 3.6 15.7 10 195、建筑业增加值 2.53 7.9 5 11.56、第三产业增加值8.68 14.7 18.5 13.27、三次产业结构16.6:34.5:48.9 9.5:40.5:508、工业总产值10.3 14.5 31 209、农业总产值 4 2.5 5.1 4三、三次产业布局总体框架泰顺县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呈“一心两轴三区”格局:以罗阳为中心,形成县域综合经济中心,分阶段推进52、58省道及复线发展主轴、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段)发展次轴建设,以县域交通干道为纽带,以重点镇为中心的区域性交通网络为支撑的三大特色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