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敢”、“或”、“肯”都是助动词,“莫”是无指代词。

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是那么严格,先秦汉语中已有不少后置的例子。例如:

(10)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黍离》)

(11)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管燮初先生指出,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先置的例外情况在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周光午先生对先秦16部著作的调查,提供了否定句代词宾语后置的大量资料。据何乐士先生统计,《左传》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数为57,后置的句数为34,分别占62.6%和37.4%。汉代前置的例子明显减少。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代词宾语由前置转为后置的发展过程已在口语中完成了。但是后代仿古的文言文却仍然采用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例:

(12)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1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14)未之敢从也。(黄宗羲《原臣》)

这样,古籍中宾语前置的现象显得很普遍,庶几成为常例,而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显然是特殊的语序,是异例。

二、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句,包括反问句,当疑问代词“谁”、“孰”、“安”、“焉”、“何”、“奚”、“胡”、“曷”、“恶”等作宾语时,以宾语置于述语之前为常。例如: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5)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

(6)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7)弗虑胡获,弗为胡成?(《尚书•太甲下》)

(8)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9)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以上各例,疑问代词作宾语,皆居述语前,例(1)、(2)、(8)的“天”、“文王”、“泰山河海”是名词,则置述语之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述语之前有助动词,那么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一般还得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10)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此例若误以宾语“谁”为主语,则与文意相去远矣!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还要严格,罕有例外,但后置的结构形式,先秦时已经萌芽。例如:

(11)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12)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如何”是“何如”的倒言,两者在先秦已经是凝固结构,意思是“怎么样”,如例(12),或“怎么了”,它们都不是“像什么”的意思,实际上已经不能拆开来分析。汉代以后,疑问句代词宾语逐渐出现后置的趋势。例如:

(13)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汉乐府•涉江采芙蓉》)

(14)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

但是后代的仿古文言作品中,疑问代词宾语往往还是前置的。例如:

(15)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三、介宾结构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的,通常位于述语之前作状语,或位于述语之后当补语,如“〔夜•以〕继日”之与“继日〈•以夜〉”。由于大多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宾结构的内部语法关系与述宾结构大体相同。但介宾结构的宾语是对介词而言,而不是对整个句子来说的。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及偏正词组等。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例如:

(1)〔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3)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4)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6)〔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7)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左传•隐公三年》)

例(6)之“一言”、例(7)之“何辞”为偏正词组,其余以词充当介词的宾语。其中的“何以”逐渐成为凝固结构,古文常用,现代书面语沿用之,只限于询问原因,“为什么”的意思,而不是“用什么”或“凭什么”的意思。

虽然古代汉语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但先秦开始也有少数后置的用例:

(8)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白驹》)

(9)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史记•晋世家》)

(10)〔·以何〕验之?(王充《论衡•无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