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祛痰剂

祛痰法,是对由痰产生的各种证候而设。痰的生成都由湿邪所化,积水成饮,饮凝为痰,故有无湿不生痰的说法,痰从湿生,而湿从脾化。祛痰法属于“八法”中的消法,“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为立法依据。

一、含义

凡是以祛痰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掩除或消解痰涎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二、作用

具有祛湿化痰,渗湿和中,祛风化痰,清热化痰等作用。

产生痰的原因很多,外感表证,内伤杂病均能导致痰。有因热而成者,有因气而成者,有风而成者,有因寒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故古人称“百病皆生于痰,痰为百病之母”之说。由于痰的产生原因很多,所以祛痰剂的作用亦就很广,就本章方剂而言,大体有以几种作……。

三、运用

主要用于痰饮咳嗽,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瘰疬痰核,风痰头晕等证,尽管形成痰的原因很多,但痰的生成总离不开水湿所化,积水成饮,饮凝为痰,祖国医学有无湿不生痰之说。脾土主湿,湿从脾化,脾不健运,水湿内停,凝聚为痰,所以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可见痰与脾肺关系密切,现代医学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及植物神经介质的测定,脾虚型病人,胆碱神经功能偏亢,胆碱神经功能偏亢,可致支气管腺体增生,分泌亢进,这就为脾为生痰之源之说,从现代医学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痰的生成与肾的关系也很密切。

“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本源于肾,痰之成贮于肺”。

上海通过对六种病与中医所称肾的关系探讨,发现肾虚病人,经X线检查,肺血管纹理改变及肺气肿程度轻肺虚,脾虚病人为重,痰的生成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外,除此以外,亦与肝胆等脏器有关,肝胆化火生风,可影响肺脾,即肝克土或木火型金。而形成风痰、热痰、燥痰、湿痰等。

(痰是病变过程中的一种产物,是病之标,不是本),不同情况。因此祛痰剂用于痰饮咳嗽,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瘰疬痰核,风痰头晕等证。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辨其生痰之源。

痰是病变过程中的一种产物,是病之标,不是病之本,有外感有内脏病变,所以《景岳全书》曰“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说明治病必求其本。

2.运用祛痰剂应根据情况适当加入理气品。

气滞易生痰,痰湿又能阻滞气机,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加理气之品,调畅气机,气顺则痰消,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3.注意灵活配伍。

肺热熏蒸生痰者宜清热降炎则痰可除,肾虚水泛为痰者,温肾则痰消。燥伤肺阴为痰者,清燥润肺痰自去根据痰的不同兼加证,应适当的配伍。

4.使用宜忌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祛痰剂,外感咳嗽,麻疹咳嗽不宜单用祛痰剂,药为行消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五、类型

痰为病之标,非病之本,根据祛痰剂的作用及痰性质,本章分为:一、燥湿化痰;二、清热化痰;三、润燥化痰;四、温化寒痰;五、治风化痰。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剂,具有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湿痰证,湿痰产生于脾湿不运,“脾为生痰之源”,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停留,凝聚为痰,痰浊上壅于肺,肺生肃降,证见苔白滑而腻,胸痞恶心,肢体困倦,咳嗽痰多等证。

湿痰来源于脾,湿者燥之,故宋用苦温燥湿健脾或渗湿健脾之法,杜绝生痰之源。 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等。

代表方剂:二陈汤。

二陈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燥湿健脾,理气化痰。

主治湿痰证,证见胸满呕恶,咳嗽痰多。病在脾肺。

因陈皮、半夏二味贵在陈久则温中而燥散之性弱,故名二陈。

二、病理

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剂,凡治湿痰方剂多从本方衍化。湿痰产生于脾,或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劳倦久病失治误治,致使脾阳不振,健运失常,中虚失运,水湿不化,湿聚为痰,痰湿停留,胃失和降,反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浊阴凝聚,清阳不升,头晕目眩,痰饮犯肺,咳嗽痰多,痰饮凌心,心悸不眠,痰阴气机,胸膈胀满,这些证,临床多见于呼吸道或消化道病变,尤咳喘多为常见。

中虚生痰是病之本,咳嗽痰多是病之标。

总之,本病病变在脾,表现在肺,病邪为湿痰,病机是脾虚。

三、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中虚生湿,湿聚成痰,因痰而发病,非燥湿则脾不健而痰不除,非化痰,则痰不去而病不解,故应燥湿化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佐以理气和中。

四、方药

湿痰为病,宜温,宜散,宜降,则湿痰可除,病可解,辛主散,苦主降,故选用苦辛温燥药物以达到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目的。

脾为生痰之源,喜温燥而恶湿,半夏温燥为脾之所喜,入脾燥湿健脾,胃为安谷之脏,以降为顺,以升为逆,痰饮蕴积胃中,阻碍胃气,下降而上逆,半夏入胃除痰湿而和胃降逆。

中虚生湿,湿聚为痰 中虚不运 中湿生痰 脾湿生痰——舌苔白润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痰壅于肺——咳嗽痰多 湿阻清阳——头晕目眩 痰阻气机——胸膈胀满 痰饮凌心——心悸不眠 化生痰湿属脾 咳嗽痰多属肺 半夏辛温燥归经脾胃肺 燥湿健脾,和胃降逆——以治生痰之源 入肺祛痰止咳平喘——以利贮痰之器

燥湿化痰止咳为主

肺主肃降而司呼吸,痰饮犯肺咳喘痰多。半夏入肺祛痰止咳。

现在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抑制呕吐作用,有祛痰及镇静呼吸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

陈皮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要药。

然“脾无留湿不生痰”,今既有湿痰

性质和平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

脾虚湿盛,必不可缺之药,渗湿健脾,使湿从小便而去则湿无所聚。

炙草甘温为使,补中扶正,调和诸药。

上药共组成燥湿健脾,理气和中,化痰止咳之剂。

用法中加生姜片,降逆化痰,助陈夏消痰,加乌梅一个收敛肺气,使全方散中有收,痰祛而肺气不伤。 乌梅配甘草,酸甘合化为阴,可制陈夏燥散之性。

半夏陈皮——化痰

半夏茯苓——祛痰

陈皮茯苓——健脾祛湿

五、运用

1. 本方为化痰和胃的常用方,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辨证要点,临床常在本方的基

础上灵活加减变化,广泛治疗各种痰证。

风痰加南星、白附子、天麻等祛风化痰。

寒痰加干姜、细辛(温化寒痰)

火痰加石膏、青黛、桑白皮、瓜蒌等清热化痰。

食痰加焦三仙。

顽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软坚化痰。

2. 胆虚痰热上扰加竹茹、枳实、大枣名温胆汤。加枳壳、胆星名导痰汤,治痰厥证头晕目眩。 加当归、熟地名金水六君煎,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

加杏仁、紫苏名杏苏二陈汤,治风寒外感 痰多者。

3. 本方加麻黄、杏仁名三子养亲汤,治肺气肿,慢支发作证见咳嗽痰多者。

4. 本方合苓桂术甘汤治痰湿型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5. 对老年性肺气肿加紫菀、冬花、砂仁、五味子等。

6. 加党参、桂枝、牡蛎治妇女寒湿性白带证。

7. 本方偏辛燥有痰而渴,应适当加减,对肺阴虚所致的燥痰,血痰忌用本方。

陈皮辛苦温芳香入脾肺 芳香醒脾理气和中——气顺则痰消 苦温燥湿,降肺化痰——气降则痰降 理气和中,化痰为辅 茯苓甘淡入脾胃心肺 甘补淡渗健脾宁心——健脾利湿 益肺健胃,以降为顺——渗湿和胃

渗湿健脾和胃为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