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合集下载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潜在危险或不确定性因素。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一份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方案:一、医疗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全院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并学习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

3.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设备故障和事故对患者的损害。

4.优化医疗流程:医院应对医疗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二、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和应急响应:1.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管理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及时调查和处理医疗风险事件,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开展医疗风险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医院应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强化应急响应能力: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三、医疗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管理: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分析和管理医疗风险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医疗风险情况,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医院应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

3.健全医疗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医疗风险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增强患者和公众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

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概述:医疗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危害或损失,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误诊等。

为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对于医疗行业尤为重要。

方案目的:1.保障患者的安全权利,提高医疗质量。

2.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的发生。

3.提高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和医生的责任意识,为其提供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持。

4.增强医疗机构与社会公众的互信与理解。

方案实施:1.制定医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专业团队负责医疗风险评估。

2.建立医疗事件通报、报告和调查制度,实现事件的辨别、及时通报和积极解决。

3.建立并维护医疗风险事件信息库,根据数据库建立系统性医疗风险排查和分析体系。

4.组建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责任清单、风险防控计划等,明确各自责任职责。

5.开展全员培训,加强医疗人员对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6.加强与合作医疗机构、监管机构、保险公司等的联动与协作。

7.建立医疗风险管理考核体系,对于医疗事件的处理结果、预警通报及时性,风险事件压缩的成效进行监督与考核。

预警机制:1.建立医疗风险事件定性、等级分类的标准规范,确定医疗风险预警的等级。

2.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数据监控的基础上制定医疗风险预警阈值。

3.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实现自动化运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判别和预测。

4.对于潜在的高风险事件,促使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和预防。

方案优势:1.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患者遭受损失的概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建立医疗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等级分类标准,对医疗机构的风险评估具有指导性作用。

3.理顺医疗机构与患者、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

4.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具有开放性、协同性、科学性,可以更好地为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医疗质量改进提供支持和保障。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策略,以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和意外情况,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误诊等。

一、医疗风险评估与监测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2.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风险。

二、医疗质量管理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医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等。

2.制定医疗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

三、医疗人员培训与管理1.加强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建立医疗人员培训体系,对医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四、医疗设备管理1.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五、医疗过程管理1.建立医疗过程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服务的流程和规范、医疗记录的管理等。

2.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质量。

六、医疗纠纷处理1.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包括纠纷的调查、协调和解决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及时解决纠纷,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七、医疗事故应急管理1.建立医疗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包括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及时处理事故,减少损失和伤害。

八、医疗风险信息公开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医疗风险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2.加强对医疗风险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为医疗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和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介绍医疗风险管理的四个关键方面,包括医疗设备管理、医疗人员培训、医疗过程规范和医疗事故应急处理。

一、医疗设备管理:1.1 设备采购与验收:医疗机构在采购设备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

在设备到货后,应进行验收,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并进行性能测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1.2 设备维护与保养: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校准,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 设备故障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及时响应设备故障报警,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设备故障记录和分析制度,总结故障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二、医疗人员培训:2.1 专业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医疗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和操作规范等,以确保医疗人员具备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2.2 沟通与团队合作培训:医疗人员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培训,培养医疗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协作效率和减少误操作的风险。

2.3 专业道德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专业道德培训,强调医疗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医疗过程规范:3.1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的诊疗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责任人。

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减少医疗操作的随意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2 手术安全管理:手术是医疗过程中高风险的环节,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和手术后的病情观察等。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不良结果,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立全面、系统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2. 原则:a. 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是医疗风险管理的核心。

b. 预防为主:注重事前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减少患者风险的发生。

c. 全员参与: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患者应共同参与医疗风险管理,形成合力。

d. 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 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a. 制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医疗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

b.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活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等。

c.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改进,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2. 事件报告与分析:a. 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和意外事件。

b. 对报告的事件进行及时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和责任主体,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c. 根据事件分析结果,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信息化支持:a.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风险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b. 通过信息系统对医疗过程进行记录和追踪,提供数据支持,为风险评估和改进提供依据。

4. 患者参与与沟通:a. 加强患者的风险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b. 建立患者投诉和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需求。

c.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四、实施步骤和措施1.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2.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团队,包括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质控专家等。

3. 开展医疗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计划。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医疗风险。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通过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为医疗机构提供有力支持。

二、医疗风险识别1. 诊断风险:误诊、漏诊、延误诊断等。

2. 治疗风险:手术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治疗不当等。

3. 护理风险:护理差错、坠床、跌倒、压疮等。

4. 感染风险:医院感染、交叉感染、药物耐药等。

5. 医疗设备风险: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维修不当等。

6. 医疗文书风险:病历书写不规范、篡改病历、丢失病历等。

7. 医患沟通风险: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知情同意不充分等。

8. 法律法规风险:违反医疗法规、医疗纠纷处理不当等。

三、医疗风险评估1.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排查,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

2. 运用风险矩阵、故障树分析、危害分析等工具,对医疗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3. 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医疗风险预防与控制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2. 制定完善医疗规章制度,确保医疗活动合规、有序开展。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4. 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

5. 强化医疗文书管理,确保病历书写规范、保存完整。

6. 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确保使用安全、有效。

7. 开展医疗安全监测,对高风险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8. 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9.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10.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五、医疗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1. 建立医疗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反馈风险信息。

2. 对高风险环节和部门进行重点监控,确保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医疗机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风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医疗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性和质量水平。

二、风险识别1. 患者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以确定患者的风险程度。

2. 医疗过程风险评估: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手术风险、药物治疗风险、医疗器械使用风险等。

3. 医疗环境风险评估:对医疗机构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设备维护、消毒措施、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风险。

三、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工具:建立风险评估工具,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评估,如事件树分析、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等。

2. 风险评估指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用于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1. 患者安全教育: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医疗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加强对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如手术安全核查、药物治疗过程控制等。

3. 医疗环境控制:加强医疗环境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措施的有效实施。

4. 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

五、风险监测与反馈1. 风险监测系统: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2. 不良事件报告: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不良事件进行积极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3. 风险反馈机制:建立风险反馈机制,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风险应急处理1. 应急预案:制定医疗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医疗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协作水平。

3. 事后处理:对风险事件进行事后处理,包括患者赔偿、责任追究等,以减少风险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最新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最新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最新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指医疗机构为了预防、减少和控制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的发生并保障患者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系统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下面是最新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督五个方面。

一、识别阶段:1.建立风险识别的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的统筹工作。

2.建立风险识别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识别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和识别能力。

3.实施患者安全意识的提升:开展患者安全教育活动,增强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和知情权。

二、评估阶段:1.建立评估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一套系统的评估指标,对医疗活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2.进行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评估:定期对医疗设备和技术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进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评估:将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纳入评估范畴,做到医务人员和技术装备匹配。

三、分析阶段:1.建立和完善事件报告系统:建立事件报告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对医疗事件的快速报告和信息共享。

2.进行医疗事故的原因分析:采用鱼骨图、因果分析等方法对医疗事故进行溯源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

3.建立数据分析的系统: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医疗风险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应对策略。

四、处理阶段:1.建立处理风险的机制:建立医疗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应急处理流程。

2.组织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医疗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3.加强危机公关管理:做好与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减少事故对医疗机构的负面影响。

五、监督阶段:1.建立监督机制:设立医疗风险监督机构,负责对医疗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2.加强外部监管:鼓励社会各界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3.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医疗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和纪律管理。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医院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提高医疗质量:通过风险管理的手段,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加强医疗安全:预防医疗差错,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3.提升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水平。

4.优化医疗流程:完善医疗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医疗风险。

三、原则1.预防为主:在医疗活动中,预见潜在风险,采取措施提前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

2.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3.全员参与: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医疗风险管理,形成合力。

4.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水平和效果。

四、医疗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识别潜在风险。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3.风险处理: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加强监测、完善医疗设施等。

4.风险评价:对风险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优化管理策略。

五、具体措施1.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医疗管理制度,如诊疗规范、用药指南、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

3.提高医疗设施设备水平:更新和完善医疗设施设备,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4.加强医疗监测:对高风险患者、手术、药物使用等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医疗风险管控方案

医疗风险管控方案

医疗风险管控方案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医疗风险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也会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医疗风险管控方案至关重要。

一、医疗风险的定义与分类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患者遭受损害或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医疗技术风险这主要包括医疗操作失误、手术并发症、诊断错误等。

例如,医生在手术中误伤重要组织或器官,或者由于诊断不准确导致治疗方案错误。

2、医疗管理风险包括医疗流程不合理、医疗资源配置不当、医疗质量管理不善等。

比如,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医疗设备维护不及时影响使用。

3、医疗伦理风险如医患沟通不畅、患者隐私泄露、医疗决策违背伦理原则等。

例如,医生未充分告知患者治疗方案的风险和收益,导致患者做出错误的选择。

4、医疗法律风险涉及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处理不当、违反医疗法律法规等。

比如,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导致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二、医疗风险的成因1、人为因素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责任心、工作压力等都会影响医疗质量,从而导致医疗风险。

例如,医生疲劳工作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增加操作失误的风险。

2、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尽管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和不确定性。

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尚不完善,这也会带来风险。

3、医疗机构管理不善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都会引发医疗风险。

4、患者因素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复杂程度、依从性等也可能导致医疗风险。

例如,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改变治疗方案。

三、医疗风险管控的目标1、保障患者安全这是医疗风险管控的首要目标,确保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2、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减少风险,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整体医疗质量。

3、维护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稳定运营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保障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以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本文将针对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风险评估与识别1.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医疗风险评估的标准和指标,明确风险等级划分,建立风险评估的流程和方法。

2.风险识别:通过定期的风险识别工作,采集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手术风险、药物风险、感染风险等。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1.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2.风险评估: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对各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优先级和处理方案。

四、风险控制与预防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操作规范、加强培训、提供安全设施等。

2.风险预防:通过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管理,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如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临床路径、强化医疗技术培训等。

五、风险应急与处理1.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各类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流程。

2.风险处理: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跟进,包括事故调查、责任追究、赔偿处理等。

六、风险监测与改进1.风险监测: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定期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2.持续改进: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七、培训与宣传1.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成果,提高患者和社会公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认知。

八、数据分析与报告1.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医疗风险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方案。

2.报告与反馈:定期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告医疗风险管理的情况和改进措施,形成闭环管理。

医疗风险管控方案

医疗风险管控方案

医疗风险管控方案一、医疗风险的分类和来源医疗风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医疗感染、医疗纠纷、医疗设备故障等。

这些风险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1、人为因素医务人员的疏忽、疲劳、专业知识不足、沟通不畅等都可能导致医疗风险的发生。

例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遗漏重要的症状或体征,护士在给药时出现错误等。

2、系统因素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流程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等系统问题也会增加医疗风险。

例如,医院的排班制度不合理导致医务人员过度疲劳,医疗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不及时等。

3、患者因素患者自身的病情复杂性、不配合治疗、隐瞒病史等也可能引发医疗风险。

例如,患者在手术后不遵守医嘱,擅自活动导致伤口裂开。

4、外部环境因素自然灾害、传染病爆发、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医疗服务产生影响,从而带来风险。

二、医疗风险的识别要有效地管控医疗风险,首先需要准确地识别风险。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病历审查定期审查患者的病历,查找可能存在的医疗差错和潜在的风险因素。

2、事件报告建立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机制,鼓励他们及时报告在工作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

3、患者反馈重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

4、同行评议组织同行专家对医疗过程进行评议,发现潜在的风险和不足之处。

三、医疗风险的评估在识别出医疗风险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风险的严重程度根据对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影响程度,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例如,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残疾的风险为高级别,导致患者轻度伤害的风险为中级别,对患者影响较小的风险为低级别。

2、风险的可能性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例如,经常发生的风险可能性较高,偶尔发生的风险可能性较低。

3、风险的可预防性分析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发生的难易程度,可预防性高的风险应优先处理。

四、医疗风险的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类型和评估结果的医疗风险,应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 .doc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 .doc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范文一: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因其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医疗质量有密切联系,故医院制定本制度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疗管理方面1、因医院内部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客观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故医院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进行专业准入规范,各临床科室均须严格按照收治范围诊疗患者。

2、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并由医院统一按照规划分配名额,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

特别在ICU、门急诊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医院部署开展诊疗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3、医院统一医疗、护理流程,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强化环节控制。

4、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培养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来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施问题1、抢救设备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

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五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五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分析、评估、处理和监控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医疗安全。

依据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办法。

一、医疗风险识别与监测范围(一)临床⒈推诿、延误救治;⒉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⒊重点病人管理不到位;⒋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病人;⒌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⒍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____讨论诊疗方案;⒎各种医疗意外;⒏非计划再次手术;⒐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⒑病人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⒒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⒓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⒔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⒕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

(二)医院感染⒈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⒉多重或广泛耐药菌株感染;⒊消毒、隔离、预防违规。

(三)医技部门⒈“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⒉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⒊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四)药剂⒈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⒊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五)仪器、设备、器械⒈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⒉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⒊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六)医患矛盾⒈医疗损害争议;⒉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⒊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⒋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七)后期保障⒈供电、供气、供水故障;⒉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⒊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⒋其它不良事件。

二、医疗风险报告与分析评估(一)风险报告医疗风险信息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等方面。

各科室、各岗位对发现存在的医疗风险情况,应通过局域网“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或电话,即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或/和分管领导,夜间、节假日先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根据情况与相应部门联系。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标题: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机构为降低医疗事故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

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1.1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操作步骤。

1.2 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处理医疗事故。

1.3 开展医疗风险评估: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二、加强医疗人员培训和教育2.1 提高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使其能够识别和应对医疗风险。

2.2 推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鼓励医疗人员及时报告医疗事故,以便及时处理和总结经验。

2.3 进行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3.1 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的购买、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3.2 强化药品管理:加强药品的采购、存储和使用管理,避免药品误用和过期。

3.3 定期进行医疗设备和药品的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医疗设备和药品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四、加强患者安全管理4.1 提高患者知情权:加强患者知情权的保护,让患者充分了解医疗过程和风险。

4.2 加强患者投诉处理: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投诉,改进医疗服务。

4.3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加强患者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五、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5.1 制定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医疗事故处理的程序和责任分工。

5.2 进行医疗事故演练:定期组织医疗事故演练,提高医疗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

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特制甘洛县人民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组织机构l.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l.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制定重点院感监测项目的sop。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及预警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及预警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及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风险也日益增多,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

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

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 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 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 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

5. 医院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用于医疗风险事件的处理、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医疗风险预警制度1. 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

2. 设立医疗风险监测机构,对医疗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

3. 建立医疗风险报告制度,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及时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 建立医疗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对已经发生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减少医疗风险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影响。

四、医疗风险管理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2. 建立完善的医疗流程管理,减少医疗流程中的漏洞和缺陷。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医疗风险,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二、目标1.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环节。

2.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4.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原则1.全面性:医疗风险管理应涵盖所有医疗活动,包括诊疗、护理、药品、设备、感染控制等各个环节。

2.预防性:医务人员应具有预见性,提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

3.及时性:对医疗风险应进行及时识别、评估、控制和报告,确保患者安全。

4.持续性:医疗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评估和反馈,提高医疗质量。

四、医疗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式,发现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医务人员应关注医疗流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事件。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评估工具可以采用量表、评分系统等。

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措施包括改进医疗流程、加强监测、提高医务人员技能等。

4.风险监测: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调整风险控制策略。

5.风险沟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同时,医务人员之间也应加强沟通,分享风险管理经验。

五、具体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2.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手册,明确医疗风险管理的要求、流程和责任。

医疗风险防控应急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应急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应急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技术操作、医疗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和损失。

二、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1.建立风险管理团队,包括医院管理层、医疗质控部门负责人、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等,定期召开会议,制定风险防控计划。

2.制定医疗风险评估指标和标准,对医疗机构内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高风险区域和岗位。

3.建立医疗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病例回顾等方法,及时发现和分析潜在的医疗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明确的责权利体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操作规范。

6.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

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及时修理和更换老化设备。

7.加强药品储藏和使用管理,确保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应急管理与应对措施1.建立医疗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明确应急指挥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应急预案。

2.加强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各个环节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建立应急资源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充足性和及时性。

4.建立应急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应急信息的及时传达和发布,避免虚假信息传播。

5.建立与其他机构的应急合作机制,联合协调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加强应急抢救和转运能力。

6.建立应急评估与追责机制,对医疗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追究责任。

四、持续监测与改进1.建立风险监测和反馈机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改进和优化相关方案。

2.加强对医疗事故的调查研究,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加强对医疗事故的溯源和追踪,追究相关责任,并进行经验总结,加强风险防控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宣传,提高医疗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传递医疗风险相关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医疗机构的信誉度。

科室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科室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科室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前言。

咱科室就像一艘在医疗大海里航行的船,医疗风险就像海里的暗礁和风暴,一不小心就可能让咱这船“触礁”或者“翻船”。

所以啊,得制定个风险管理方案,让咱科室稳稳当当的,给患者提供最靠谱的医疗服务。

二、目标。

1. 减少医疗差错。

咱得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小心翼翼,尽量把医疗过程中的小失误、小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

就好比你做饭,盐放多放少都不行,医疗也是,每个环节都得恰到好处。

2. 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就是咱的“上帝”,让他们满意了,就像顾客给饭馆打五星好评一样,咱科室的名声就会越来越好。

要做到让患者觉得在咱这儿看病放心、舒心、顺心。

三、风险识别。

# (一)人员方面。

1. 医生。

有时候医生忙起来就像个不停转的陀螺,可能会出现诊断失误。

就像你在雾里看花,没看清楚就下结论,这可不行。

还有手术操作,那可是个精细活儿,就像在米粒上雕刻一样,手一抖可能就出问题了。

2. 护士。

护士妹子(或者兄弟)们有时候要同时照顾好几个患者,就像一个人要同时耍好几个球一样,可能会在给药、打针这些环节出岔子。

比如说把药给错了患者,这就像把张三的快递给了李四,麻烦可就大了。

# (二)设备方面。

1. 那些医疗设备就像战士的武器,如果设备老化或者出现故障,就像战士拿着生锈的枪上战场,肯定会影响医疗效果。

比如说X光机突然坏了,患者还等着检查呢,这就会耽误病情。

2. 新设备刚买回来的时候,就像新手机刚到手,大家可能还不太会用,操作不熟练也容易出问题。

# (三)医疗流程方面。

1. 挂号、就诊、检查、缴费、拿药这一套流程如果不顺畅,就像堵车一样,患者心里肯定堵得慌。

比如说患者在各个科室之间跑来跑去,浪费了很多时间,容易引发不满情绪。

2. 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接如果没做好,就像接力赛的时候交接棒没接好,容易出现信息遗漏或者误解,影响患者的治疗。

四、风险评估。

# (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 医生诊断失误这种情况,虽然大家都很小心,但偶尔还是可能发生的,大概有10%的可能性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

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

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
整治活动,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时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医务科或大病区。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院长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

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8、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主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三、医疗风险预警标准(以下情况应当预警)
1、危重病人抢救及高风险诊疗活动。

2、急、重、危病人应做特殊检查和处理的,转诊病人具有一定风险的。

3、麻醉、输血、输液、药物使用异常反应的。

4、界于多学科之间、又一时难以确诊的重症患者,在执行首诊负责制后,存在一定风险的。

5、对于自知或他人的提示下,有违反规章或操作规程,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

6、对诊疗效果不满意,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院内感染以及对操作较复杂,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及治疗效果难以准确判断的。

7、对相关检查不健全,各项指征与相关检查不一致、报告单不准确、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

8、对新技术、新开展的诊疗项目以及临床实验性治疗,在做好技术保障的前提下,仍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的。

9、对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药品材料、仪器设备使用前和使用中发现存在隐患的。

10、因玩忽职守、无故拖延急诊、会诊及抢救或因操作失当(粗暴),不负责任,擅自做主,可能造成风险的。

11、对患方认为服务态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恰当解释病情等引发激烈争议的。

四、医疗风险识别方法
(一)医疗风险分类
1、管理风险
①诊疗衔接管理制度不完善。

如病人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无应对措施或相应专家会诊,职能不清。

②执行新政策法规不熟悉,门诊医生不够熟悉地方相关法规政策,如医保、公费医疗报销范围,开药天数。

③开展新技术(项目)风险。

2、诊疗风险
诊疗风险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错误诊断②延误诊断③遗漏诊断④颠倒主次诊断⑤以症状体征代替诊断或不写诊断。

2、检查治疗风险
(1)选择的治疗方案或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失误。

(致治疗失败或肝、肾、造血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等)
(2)各种穿刺操作损伤及并发症。

(出血、感染、气胸,心包填塞等)
(3)输液反应。

(热原反应、配伍禁忌、液体污染、滴速过快、药物反应)
(4)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
(5)滥施辅助检查。

(不必要、昂贵、重复的仪器检查不能报销或引发不满,孕妇行X线检查等)
1、医护人员自身风险
①常门诊量。

②门诊普遍存在三级检诊不落实,业务工作缺乏上级医生把关。

③助理医师或未经授权医师承担高风险治疗或放射、心电图、超声检查操作及出报告。

④知识更新。

门诊医护人员一人一个椅位工作点,不能及时参加院内业务学习、医学继续教育不落实,知识老化。

⑤人身安全保障。

有的病人、家属、陪护及酗酒者掏刀子、摔椅子、砸砖头。

(二)规避风险的措施
1、增强风险意识,立足防范为主
①岗位培训及安全教育。

所有医务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均需进行带教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②会诊及转科诊治制度。

凡三次门诊不能确诊者,接诊医师应联系门诊部提出及时会诊。

凡住院患者有疑问需转科、转院治疗需向医务科或大病区上报。

④医疗文件书写规定。

要求内容详实,字迹清楚、书写及时、保存证据。

凡特殊治疗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门诊带苯二氮卓类药品均需签字留底封存。

2、监控环节质量,侧重风险点
(1)风险监控组织完整。

由各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持风险点跟班。

诊疗重点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输液、过敏试验及预防接种。

(3)及时处理纠纷。

对病人或家属不满及投诉,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协调处理,常可免除诉讼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急救药品齐备,人员设备在位,状态良好
(三)环节质量监控。

抽查病历,注意应用医院管理部门考评结果和调查数据以弥补监控人力不足。

五、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对于可能发生的一般医疗风险,由科内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预先收集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较高医疗风险,科内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通过书面或电话报医务科或大病区备案,必要时报主管院长。

对因医疗风险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关科室及时报医务科或大病区。

六、医疗风险预警响应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内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适时做出适当的评估。

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分析,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并适时发生预警信号。

七、医疗风险预警处理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依照分析原因,确定控制、预防的措施,予以控制。

对于可能涉及医疗争议的,向患方履行好告知义务,办理书面告知及知情同意手续。

对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医疗风险,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积极做出妥善处理,并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