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女性作家,深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有着传奇且又悲惨凄凉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正是在那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体会到了自己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这个纷繁交织的世界中对于人性的彷徨,“失落”与“悲哀”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她把浓厚的悲剧意识深层次地融入到作品里,可谓独具匠心,为读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那些她所创作的文章中,主要还是以女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都是如此,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那些生动的故事。
针对这些特征,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要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分析她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并解释她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她的创作的价值做进一步探索,以揭示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
一、引言
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各种女性的不同境遇。
尽管这些角色中没有一个是英雄一样的人,还是会深深触动人们的情绪[1]。
她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出一个个悲剧人物,揭示出她们千疮百孔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张爱玲是在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内心,烘托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凄凉地位。
另一方面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中分析,不难发现她们是形色各异,每个人的悲剧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的。
有些女性丑陋荒诞,有些爱慕虚荣、尖酸刻薄,有些则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命运多舛[2]。
笔者认为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不仅能很好地揣摩到人物身上所具备的悲剧意识,还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张爱玲内心的悲凉,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启发读者关注到悲剧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发展,以探索出女性悲剧的意义与价值。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
当我们观赏到一幅美丽的图画、聆听到一曲动听的旋律、甚至是接触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是陶醉在其中的,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不禁发问,它们的“美”为何能这么成功的吸引到我们呢?想必要追溯到创作者的身上了,是他的真知灼见以及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才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产物,供我们享受了吧。
由此我们得知,要想了解一个东西的本质,首先要揣摩到这个创作者的灵魂深处。
就好比我们想要来探索一下,在张爱玲作品中所塑造出的一个个悲剧人物的时候,究其根本,不得不先从创作者本身凄凉、失落的成长经历以及生不逢时的生活环境入手了。
(一)童年的影响
童年生活作为开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冥冥之中还会给人的一生奠定一种底色。
当代作家余华曾用这样一段话感慨道:“一个人的童年是可以决定他一生的,正是这个时间段,世界所赐予我们的最初图像悄然出现了。
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一样,童年伴随其左右,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
虽然在他长大之后可能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无论他做什么,之前所形成的世界图像是难以更改的,最多也只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
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些许落差罢了,有些人会多一点,有些人少一点而已,说回来,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了[3]。
”可见,童年生活对于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出身名门贵族,她的前几辈长辈中曾出现过好几个重要的人物,其中就有李鸿章,这个著名官员,母亲黄逸梵也谈得上是名门闺秀,这样的家庭背景足以不凡,会让人觉得张爱玲儿时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理应是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但现实总是很残酷,让人难以接受。
一方面,她的父亲是个整天不求上进、不务正业、一直用长辈留下的家业维持生活。
并且娶了好几个老婆,还染上了各种坏习惯,整个人颓废不堪,并逐渐走向堕落[4]。
结婚十余载,张爱玲的母亲实在难以忍受,便抛夫弃女,奔赴海外留学了。
这时张爱玲只好跟随父亲一同生活,母亲的缺席,让她过早的遗失母爱,只看到了继母的恶毒嘴脸。
可以说在她父母的关系破碎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张爱玲童年的灰暗,让她缺失了父母所能给予的温暖亲情,这是不幸的。
另一方面,她的母亲虽然出身望族,思想观念却不保守,敢于追求新式生活,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新式女性的独特风采。
正是这种新观念,母亲极力想把张爱玲培养成西方式的进步女子,但她只关心女儿是否具备了淑女风范,却往往忽略到孩子的自尊心方面,在训练张爱玲失败之后,还时常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失望和不满[5]。
总的来说,一个残缺的家庭,势必会导致孩子形成孤独、自卑的性格,同时也会给她日后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吧。
(二)婚姻的影响
在婚姻中,张爱玲的婚姻道路是不平坦的,她曾有过两次婚姻。
两任丈夫,一个是她倾其所有深爱着的男人胡兰成,另一个是她移居到美国后认识的赖雅。
张爱玲的第一次婚姻是与政客才子胡兰成结婚。
胡兰成外表清瘦且
长相俊俏,不光有着成年男人的城府,也有着如父亲般的才华,让她既倾慕也仰视。
并且她也是哪种特别重视男性才华的人,所以见到这个男人之后就被他的才华所折服,让她似乎觉得在文学上找到了知己,他能够读懂自己文章中所渗透出来的孤独,同样张爱玲也能在他的懂得里找到了对自己的认同感,久而久之,张爱玲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甚至可以倾其一生去爱他[6]。
可能正因为这是她的第一段感情,所以会倍加珍惜,为了爱情她甚至会将自己的摆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就算是像一颗尘土一样卑微,她的心里也非常愉悦。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胡兰成却让这份爱扑了空,他出卖了与张爱玲的爱情与婚姻。
张爱玲不得不结束这场痛彻心扉的爱恋,以至于成了她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痛。
之后她在美国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他是一个美国人,而且也是一个作家,为了寻求他的帮助,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并迅速走入婚姻,尽管两人年纪相差很大。
然而这次的婚姻也是不幸的,两人结婚还没多长时间,她的丈夫就得了重病,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说,我认为她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在这两段婚姻中,她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获得更多的是在痛苦中追逐着自己的爱情,爱的卑微且悲凉,同时也给张爱玲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三)时代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的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
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战争的迷雾中崭露头角,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使得西学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有了它的一席之位[7]。
在五四运动结束后的第二年,张爱玲降生在上海,此刻的上海正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冲突地杂糅着,而张爱玲又是生活在那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大都市里,使她不得不变成了这种冲突下的“深层产物”[8]。
中西方文化之间最为激烈的冲突,给张爱玲带来的是对于中国文化的领悟和对西方文化的向往[9]。
张爱玲打小深受传统家族的浸染,有着天资过人的文化学识,另又受到母亲新式思想的影响,对西方文化的自由文明十分向往,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出国深造的信念。
但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她只好留在国内,为了寻得一片可以安心读书的净土,选择去了香港。
张爱玲本想着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却没想在香港的陷落中也失去了最后的一点点自由的希望,彻底摧毁了她的出国梦。
她还没有毕业便返回了上海,与姑妈同住在静安寺的一幢公寓里。
之后选择考上海的大学,然而还是以失败告终,她的学生生涯也就再此结束了。
这些打击让她慢慢变得自闭,活在了隔绝于政治之外的真空中,整天呆在家里,以写作来打发时间,用她独具的慧眼发现了人们对于信仰、目标的盲目和缺失,并用作品把它们形象具体的展现出来,带给读者无尽的深思[10]。
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还处在这样的年代,让她慢
慢转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她之后的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张爱玲小说中悲剧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张爱玲的小说以及参考了众多的参考文献后,从三部小说里精心挑选出三位悲剧女性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出她们的悲剧,以引出人们对于那个时代女性的思考。
(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金锁记》是她的一个经典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曹七巧遭遇的一系列变故,来展现她内心的改变。
她的出身很卑微,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没有自主权,甚至连反抗的能力也没有。
她的哥哥又是一个为了钱什么都能做出来的人,为了得到金钱,不顾妹妹的感受,让她和一个有严重先天病的富家少爷。
实际上这段婚姻是名存实亡的,她只能整日守着一个病恹恹的丈夫,她的心灵也在逐渐走向空虚,甚至她想把生命中的所有情感都埋葬了。
可以说这场婚姻直接导致了七巧的人生以悲剧收场的命运。
其实曹七巧在结婚之前,还在乡下的时候,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健康的姑娘,自从嫁进姜家后,因出身卑微,她受尽了姜公馆上下的百般嘲讽、排挤与凌辱[11]。
到后来她爱上了自家的小叔姜季泽,但被小叔拒绝,致使她在感情上备受摧残,性格也开始慢慢转变,变得越来越刁钻刻薄。
曹七巧觉得自己的感情无处寄托,所以就把注意力放在儿子身上。
她有着严重的恋子情结,让儿子陪她吸食鸦片;探听儿子的闺中秘事,并把它公诸于世,以此来羞辱儿媳获得她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后来儿媳不幸患病后又被七巧活活气死,接着又逼儿子纳妾,让一个收房丫头吞生鸦片死去。
同时,她的女儿长安也难逃厄运。
冷酷无情的七巧似乎是把女儿看作成自己的提线木偶,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兴致,就把女儿玩弄于股掌之间。
逼迫13岁的长安裹脚,在她疼的死去活来、哭的鬼哭狼嚎之时,身为母亲的七巧却是冷眼旁观、一语不发,毫无怜惜女儿之感。
后来又因为与姜家人较劲,将长安送进女中读书,期间又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跑去闹学,导致女儿不得不退了学。
当长安该谈婚论嫁之时,七巧却想让女儿变成第二个自己。
她不仅让女儿吸食鸦片,还故意在女儿的男友面前说长安的坏话,硬生生的拆散了这段美好姻缘,断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12]。
她眼中只有金钱,变得狠毒残忍,几近丧心病狂,不但自己命运悲惨,儿子女儿的命运也被她影响的悲剧化。
(二)《半生缘》中的顾曼桢
《半生缘》则是其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作品的篇幅很长。
描述的是民国中期的男女情感故事,故事发生在上海滩,主人公是顾曼桢和沈世钧,并以此为素材。
讲述了多个情感事件[13]。
顾曼桢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因父亲早逝,所以正值青春妙龄的姐姐顾曼璐不得不挑起家里的重担,退掉了与青梅竹马的婚事,不惜出卖身体跑去风月场所当了舞女,养活着一家老小。
乖巧懂事的曼桢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就赶紧上班赚钱了,以其贴补家用。
在工作方面,她很幸运的找到了一份在纺织厂写字间担任文书的工作,也是这时,她邂逅了同事沈世钧。
在当时的上海,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是较低的,日子自然过得也很艰苦。
而青年男女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承受着来自外界的非议以及生活上的压力。
所以曼桢还兼职了一份家教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繁重的压力让顾曼桢喘不过气来,导致硬朗的身体状况也在逐渐下降。
但,因为有沈世钧的出现,所以她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她本身又是一个性格很优秀的女孩,给男主也带来了很多的欣慰,在不断的交往中两人产生了感情。
随后的日子里,两人的感情也在迅速升温,之后男主勇敢的向女主表白,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爱情的滋润中,曼桢对生活渐渐充满了希望,并对未来产生了期待。
但是,命运对顾曼桢却是不公的,诸多残酷的现实让顾曼桢这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不得不认命,使她明白自己与恋人始终是无法走到一起的。
一方面是在与沈世均交往的过程中,曼桢总是没有办法完全逃出作为女孩子与生俱来的多心与猜疑,再加上二人的个性都太过要强,有时谈论问题常常硬碰硬,久而久之在感情上就产生了裂痕,也为今后两人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姐姐顾曼璐,她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下,摸爬滚打了多年,不再年轻的她也开始走下坡路。
虽已找到祝鸿才这个归属,但过起日子来却不怎么幸福,掺杂了太多的辛酸苦楚。
而这时的顾曼桢正当妙年,难免会让姐姐心生妒忌,后来又因为姐姐得知了先前与自己有婚约的张豫谨也开始追求曼桢时,姐姐认为曼桢夺取了她心里的最后一点美好,态度上由最初对曼桢的呵护到现在的嫉妒、猜忌、甚至是毁灭,由此顾曼桢的不幸拉开了序幕。
曼璐因为之前从事舞女工作,导致无法生育,所以她和祝鸿才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试图利用曼桢的纯良与对她的感恩,迫使曼桢被姐夫强暴,为其开枝散叶。
使得顾曼桢的生活轨迹从此发生巨大改变,曼桢不得不开始妥协,向她的身世、命运妥协,最终导致了她和世钧有缘无分的不幸,从此给曼桢的幸福人生画上了句点。
(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倾城之恋》则是她的早期作品。
主要描述了两个家室都很好的男
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经历的一系列波折。
白流苏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并且结过一次婚。
然而,她并没有感受到婚姻的美好,因为他的丈夫对她态度极其恶劣,并且对她拳打脚踢,让白流苏深恶痛绝,使她真正的意识到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是多么的可怕与失败,偌想得到美好的爱情更是天方夜谭了,所以白流苏为了摆脱这样的现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婚。
但是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离婚不久后她的前夫就因为疾病去世,当这个消息传到白家之后,那些人又产生了贪婪的想法,这些人又想让她去认领自己的儿子,并为她的前夫守孝,这样就能得到他家的钱财。
这样自私的做法可以说是没有亲情可言的[14]。
不管是她的母亲还是亲生兄妹,都逼着她去这样做,在这个家里她感受不到任何的温暖和关爱,那些人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只想着满足自己的贪欲。
所白流苏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也是可怜可悲的。
就在这样需要扭转乾坤的关键时刻,范柳原忽然出现在白流苏的面前,让她重燃了希望。
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发展爱情。
女主想依靠自己的外貌赢得男主的真心。
她愿意放下一切跟着男主去漂泊,想从范柳原身上获得安全感、甚至憧憬到范柳原能否给自己未来。
但现实却很残酷,由于二人在经济地位上的悬殊,白流苏在与范柳原相处时,内心难免会感到屈辱,但流苏必须得小心翼翼地生活,因为她生怕失去这根救命稻草,怕一不小心着了对方的道,在这个过程里是让人感到无尽悲凉的。
总的来说,尽管她远离了那些冷漠的家人,但是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真正的婚姻,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有的只是时代的推动下产生的结果[15]。
生活上虽然获得了满足,但也要永远守着这空虚的精神世界,她始终是卑微低贱的。
四、张爱玲小说中悲剧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对生命本真的探索
张爱玲对于人性以及生命本真的探索是其他女作家难以达到的。
在小说中,有多种不同的性格,包括曹七巧的那种病态心理,还有顾曼桢的天真烂漫,也有着白流苏式的软弱无助,在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中,张爱玲将人性的本真与扭曲、畸形与软弱无限倍的放大,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不仅仅为我们揭示出人性的弱点,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本真进行了深入性地探索。
当然,她的作品里,对这些悲剧的叙述并不是肆无忌惮的。
许多著名的文化大师都曾经提及过国民性的缺陷,并对这些病态的现象提出了批评,用文字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从他们的文字中能深深的感受到他们想要改变这个现状的激情。
张爱玲也是其中的一员,
尽管她描述的都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且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不像其他作家那些描述战争和时代的变革,她将男女之间的恋爱看作是最纯粹的感情,以此映射国民性的缺失。
他就是通过这种普通、真实的人性作为突破口,来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极易让人产生共鸣。
所以在她的小说中常常呈现出的只有同情、冷漠,以及那些交错杂乱的情感和无法说出口的爱恋。
她所说的探索人生,就是要看清人生中的阴暗面。
这些东西不仅无法让人从中得到满足,也不能让自己的现状有所改变。
而是让人感觉到有一丝丝绝望和无助。
所以在她的作品中都是些没有色彩的悲剧[16]。
(二)对女性命运的影响
她本身作为一名女性,就有足够的条件以这种角度来看待问题,以自身的处境为参考,来探索女性的现状,她的观点总是那么的鲜明且独到,使得她能够在当时的文坛上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知名的女作家。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笔下所描绘出来的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无疑是悲剧的,在她们的身上仿佛是被施了魔法一般,时时透露着悲凉之感。
可能是因为张爱玲喜欢结合自身的人生体会,把这些人物放入到那空灵、浮沉的社会之中,让她们开始背负起命运的枷锁。
她们卑微地来到那黑漆漆的地方独自挣扎着、徘徊着,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空里,慢慢消磨着自己的青春、血泪与尊严。
她们的悲剧或许在那样的年代是不受重视的,男权主义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压制让她们不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正是因为她们如此的真实,才让我们感到心痛,足以引起我们对于时代女性的共鸣。
张爱玲用她手中锋利的武器来为我们揭开爱情的面纱,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那些血淋淋的真相,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这一现象,张爱玲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方式,把那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表达出她对女性悲剧的同情。
张爱玲利用大量时间,描绘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可歌可泣的传奇女性,诉说着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悲剧,虽然这只能算是一种文字上的陈述形式,并不能给现实中的生活给与多大的帮助,更不能就此改变社会生活中的不美好,但是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一步认识到这种命运的悲剧性,明白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生活悲剧与无可奈何。
(三)独特的文化意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促使下,使众多女性开始在自我意识上觉醒。
她们为了摆脱封建观念让她们产生的约束感,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才让女性小说出现了新的灵感、给予了他们活的灵魂。
然而这种背景下的作品中,还是有很多不足,大多数作品内容
都不够丰富,大家的创作形式也基本相同,但是随着这种氛围的不断变化,更多的形式被无意识的发掘出来,学者们极力把女性的体验推崇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利用描写的各种女性解释生命的意义,并将描写的悲剧提升成人类存在的这种箫肃的氛围中,使她的小说有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苍凉风格,而这种苍凉是直击人心、震撼人心的,能让人在阅读中直面剖析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与升华。
除此之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也表达了非常明确的批判,比如她笔下的曹七巧,一开始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女孩最终成为一个心理扭曲的恶魔,这些都是因为时代的摧残,那个年代的落后思想造就了这么一个时代的悲剧。
于清也同意她的这种想法,通过对这些罪恶的批判。
丰富民族文化的底蕴[17]。
从她的这些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透漏着对封建社会的不满,用女性的角度来展现民族的心理状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看出,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悲剧结尾,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描写的各种悲惨形象展现她的意识。
本文仔细分析了她的三个经典作品,从三个性格不同的女主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个性虽然迥异,遭遇也不尽相同,但都具有悲剧色彩。
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生活世界都是在痛苦中受尽折磨。
张爱玲用以其苍凉的笔调,让我们感受到在那个时代中赋予女性角色的悲剧,深刻地揭示出女性的生存的现状,让读者体会到女性在男权制度与封建思想并存下遭遇的不幸,引人思考。
参考文献
[1] 洪福建.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 1,(02):67-71.
[2] 何宗龙.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8-119.
[3] 张莹莹.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0,(23):180.
[4] 于婧.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D].兰州:兰州大学,2011.
[5] 齐蔚霞.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安:西北大学,2001.
[6] 肖寒玥.论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7] 金晖.说不尽的苍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独特性探析[J].浙江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67-71.
[8] 程秋莹.女性生存悲剧的透视与书写: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