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合导线计算
任务名称:
当矿区有两个立井,且两井之间在定向水平上有巷道相通并能进行测量时,就要采用两井定向。
任务描述:
两井定向就是在两井筒中各挂一根垂球线(见图),通过地面和井下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把地面坐标系统中的平面坐标和方向传递到井下。
两井定向的外业测量与一井定
向类似。也包括投点、地面和井
下连接测量,只是两井定向时每
个井筒只悬挂一根钢丝,这使投
点工作更为方便且缩短了占用井筒的时间。同时,两井定向与一井定向相比,两钢丝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使投向误差明显减小。这是两井定向的最大优点。
由于两井定向时,两根钢丝间不能直接通视,而是通过导线连接起来。因此,在连接测量时必须测出井上、井下导线各边的边长及其连接水平角,在内业计算时必须采用假定坐标系。
两井定向的数学公式及计算方法
两井定向是在两个井筒内各投下一个点,它们的坐标是通过地面连接导线测设后计算出来的。而到了井下,它们之间是不能通视的,这样井下连接导线A ′—1—2—3—4—B ′就形成一条定向符合导线。具体计算如下:
1)根据地面连接测量的成果,按照导线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地面两钢丝点A 、B 的平面坐标(x A ,y A )、(x B ,y B )。
2)计算两钢丝点A 、B 的连线在地面坐标系统中的方位角和边长: tan y y x x αB A AB B A
-=- 22AB D x y =∆±∆ 3)以井下导线起始边A ′1为x ′轴,A 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假定坐标系,计算井下导线各连接点在此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设B ′点的假定坐标为(x B ′,y B ′)。
4)计算AB 连线在假定坐标系中的方位角αAB ′''''arctan '''B A B AB B A B
y y y x x x α-==- 5)计算井下起始边在地面坐标系统系统中的方位角'1'AB AB αααA =-
6)然后根据'1αA 和A 点的地面坐标计算出井下导线各点在地面坐标系
统中的坐标和方位角,最后算得悬线垂线B 的坐标。
两井定向的EXCEL 编程思路
如图:
N6:输入已知观测左角度分秒数值,S5:输入起始点到1号点的导线边长,X3、Y3为已知终点坐标,X4、Y4为已知起始点坐标。
黄色区域为输出1号点坐标结果。
A列---L列为假定坐标系下的计算过程,如图
两井定向EXCEL编程
表一
N列绿色区域为输入观测左角度分秒数值
N17:=TEXT(P17/24,"[h] mm ss ")
N18:=P18-B18
O7:=IF(P5-180+C6>=360,P5-180+C6-360,P5-180+C6)
O9:=IF(P7-180+C8>=360,P7-180+C8-360,P7-180+C8)
O11:=IF(P9-180+C10>=360,P9-180+C10-360,P9-180+C10)
O13:=IF(P11-180+C12>=360,P11-180+C12-360,P11-180+C12)
O15:=IF(P13-180+C14>=360,P13-180+C14-360,P13-180+C14)
P5:=IF(N18<0,N18+360,N18)
P7:=IF(O7<0,O7+360,O7)
P9:=IF(O9<0,O9+360,O9)
P11:=IF(O11<0,O11+360,O11)
P13:=IF(O13<0,O13+360,O13)
P15:=IF(O15<0,O15+360,O15)
P17:=IF(R18*180/PI()<0,R18*180/PI()+360,R18*180/PI())
P18:=SUBSTITUTE(SUBSTITUTE(SUBSTITUTE(N17," ",":")," ",":")," ",)*24
Q5:=TEXT(P5/24,"[h] mm ss ")
Q7:=TEXT(P7/24,"[h] mm ss ")
Q9:=TEXT(P9/24,"[h] mm ss ")
Q11:=TEXT(P11/24,"[h] mm ss ")
Q13:=TEXT(P13/24,"[h] mm ss ")
Q15:=TEXT(P15/24,"[h] mm ss ")
R5:=P5*PI()/180
R7:=P7*PI()/180
R9:=P9*PI()/180
R11:=P11*PI()/180
R13:=P13*PI()/180
R15:=P15*PI()/180
R18:=ATAN2(X3-X4,Y3-Y4)
S3:=SUM(S4:S16)
S列中绿色区域为已测边长
T3:=SUM(T4:T16) T5:=S5*COS(R5) T7:=S7*COS(R7) T9:=S9*COS(R9) T11:=S11*COS(R11) T13:=S13*COS(R13) T15:=S15*COS(R15) T17:=T3-X3+X4 T18:=V3-Y3+Y4
U3:=SUM(U4:U16)
U5:=-$T$17/$S$3*S5
U7:=-$T$17/$S$3*S7
U9:=-$T$17/$S$3*S9
U11:=-$T$17/$S$3*S11
U13:=-$T$17/$S$3*S13
U15:=-$T$17/$S$3*S15
V3:=SUM(V4:V16)
V5:=S5*SIN(R5)
V7:=S7*SIN(R7)
V9:=S9*SIN(R9)
V11:=S11*SIN(R11)
V13:=S13*SIN(R13)
V15:=S15*SIN(R15)
V17:=(T17^2+T18^2)^0.5
V18:=S3/V17
W3:=SUM(W5:W15)
W5:=-$T$18/$S$3*S5
W7:=-$T$18/$S$3*S7
W9:=-$T$18/$S$3*S9
W11:=-$T$18/$S$3*S11
W13:=-$T$18/$S$3*S13
W15:=-$T$18/$S$3*S15
X3、Y3,为输入已知终点坐标;X4、Y4,为输入已知起点坐标。
X6:=X4+T5+U5
X8:=X6+T7+U7
X10:=X8+T9+U9
X12:=X10+T11+U11
X14:=X12+T13+U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