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评《红楼梦》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角度,评述《红楼梦》在当代的意义。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清朝,讲述了贾家大院的兴衰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封建礼教和贵族生活方式,以及人性中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等普遍性的情感体验。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然而,虽然《红楼梦》是一部古代小说,但它所展现的贵族家庭的腐败、官僚主义和人性的黑暗面,却与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相似。
这些问题包括道德缺失、贪污腐败、物欲横流等。
《红楼梦》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揭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此外,《红楼梦》还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理解和刻画。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与古典文学理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张 哲 俊中国的学术从古典时期转向近代,是不能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分开的。
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之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便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应当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第一次以西方的美学理论研究《红楼梦》,以悲剧的美学概念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红楼梦》,使得《红楼梦》研究走向了近代。
然而现今学界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评价似有不妥之处。
一些学者认为王国维以西方的悲剧理论研究《红楼梦》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因为悲剧理论是西方的文学理论,可能适合于西方的文学,但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则不一定合适。
中国文学似应以中国文学理论加以研究。
另外尚有一些学者认为《红楼梦评论》在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方面,也显得较为生硬,似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即尚未把西方的悲剧理论完全融化,并加以运用和研究,因而并不一定是成熟的学术著作。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奠基性的著作,对此一著作的评价似应谨慎。
《红楼梦评论》的近代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一,在研究方法上,王国维有意识地批判了考据之学对作品研究的弊病。
他认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
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
”①王国维对考证之学的批评,正是出自于理论研究《红楼梦》的角度。
但不能由此认为王国维对考据之学完全是持以批判的态度,他本人在《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之中,进行戏曲史研究的时候,就是通过文献的考证研究方法,尽力去复原戏曲发展的历史事实,具有了很强的客观性。
二,《红楼梦评论》在批判考据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同时,又建立了理论研究的近代性方法。
《红楼梦评论》以理论作为研究作品的基础,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成为了研究的基本思维。
因而《红楼梦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由此理论研究也成为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中国近代学术的建立是和《红楼梦》研究分不开的。
文学批评视角从红楼梦到现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视角从红楼梦到现代文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文学批评视角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学批评逐渐崭露头角,拓展了批评视角,为我们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红楼梦与传统文学批评视角《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对象。
在红学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解读。
比如,魏源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书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小说所蕴含的深刻时代内涵。
而章太炎则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出发,对书中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这些传统文学批评视角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现代文学批评的新视角随着现代文学的兴起,文学批评视角逐渐多元化,并开始关注更广泛的话题和现象。
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情节和人物,而更加注重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内心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的文学批评学派逐渐兴起,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这些学派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工具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拓宽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三、新时代下的文学批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文学批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求,对于新兴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视角。
例如,对于网络文学和移动阅读的兴起,我们可以借鉴数字人文的研究方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互动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的作品进行解析和评价,它也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
文学批评家的意见和评价对于作家来说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他们改进创作技巧和加深作品内涵。
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启示。
红楼梦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碰撞
红楼梦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碰撞《红楼梦》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碰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载体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碰撞成为了一种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作为文化传统与现代思潮相互交融的现象。
一、《红楼梦》的文化传统《红楼梦》以清代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下高贵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作品中呈现出的婚姻、家庭、宗法等传统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至今仍在。
首先,在《红楼梦》中,婚姻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作品中各色人物的婚姻命运被安排得如同一场棋局,上至贵族、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制于婚姻的重要性。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将婚姻视为家族延续、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密切相关。
其次,家庭观念在《红楼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贾府众多人物的亲情关系可以看出,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家族的重要性、亲情的力量等,贯穿全书。
这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尊重家族的传统家庭价值观。
最后,宗法制度在作品中也有着明显的呈现。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大家族,父系血统和家族传承被强调。
家族的利益、地位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宗法制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红楼梦》与现代思潮的冲突虽然《红楼梦》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也遇到了一些与传统价值观相冲突的现代思潮。
首先,女性地位的改变是一个显著的现代思潮。
在《红楼梦》中,女性地位普遍较低,她们受制于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无法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权益倡导等现代思潮已经使得女性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
其次,个人自由与家族责任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现代思潮。
在《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被牢牢地束缚在先祖的宗族责任上。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由、争取个体权利的思潮兴起,许多人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渐渐远离与家族、传统责任的捆绑。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论文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成就了他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卓越地位。
作品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以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的角度出发,以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支撑,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方式,为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论文关键词:叔本华;悲剧;批评方法;学术话语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是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而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开启了我现代文学批评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教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专论。
这篇沦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打破了我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本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
因此,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以探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在王维之前的小说批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其中的“道”既不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现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是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封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者。
这种功利性的文论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和更广阔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一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域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一)融汇西方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评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思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历,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人他的作品当中。
王维研究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想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密相关的。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旧面临着的是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
指责王国维误读了叔本华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中曾对王国维《红楼梦评 论》提出批评,指出:“王氏(指王国维)於叔本华著作,口沫手胝,《红楼梦评论》中反复称 述,据其说以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贾母惩黛玉之孤僻而信金玉之邪说也;王夫 人亲于薛氏、风姐而嫉黛玉之才慧也;袭人虑不容於寡妻也;宝玉畏不得於大母也;由此种 种原因,而木石遂不得不离也。洵持之有故矣。然似於叔本华之道未尽,於其理未彻也。 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 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 嚼蜡。”②在钱钟书看来,王国维虽然看到了《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通常关系造成了宝黛 二人的悲剧,因而断定《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是持之有故的,但却并不符合叔本 华的原意,按照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应该让宝黛二人成婚,然后“好逑渐至寇仇,‘冤家’终 为怨耦,方是‘悲剧之悲剧’。”③由此出发,钱钟书认为王国维引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评论 《红楼梦》,不免削足适履,作法自弊。他说:“夫《红楼梦》,佳作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 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④ 反对的意见中更有代表性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虽 然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却认为它有一个“根本的缺 点”,那就是“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是采用叔本华哲学对“宝玉”之名加以附会,认为“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的错误;第二 点错误是完全以“生活之欲”之“痛苦”与“示人以解脱之道”作为批评《红楼梦》一书之依 据,与《红楼梦》原书的主旨有许多不尽相和之处。对于这两点错误,叶嘉莹先生采用了比 较研究方法,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做了平行比较,指出叔本华哲学 虽然曾受东方佛教哲学之影响,可是因为东西方心性之不同,所以叔本华哲学仍然与佛教 有着本质的差别,东方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有可以成佛的灵性,这是人的本性,而欲望烦恼 则是后天的一种污染,而叔本华将人的本性甚至世界本性都归于意志。在叶嘉莹看来, “宝玉”可以解释成“本可成佛的灵明的本性”,却不可以理解为“意志之欲”,《红楼梦》的主 旨有“愧悔追怀”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解脱证悟”、“示人以解脱之道”⑤,结论自然是王国 维生搬硬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红楼梦》做了误读。 对于钱钟书、叶嘉莹先生的这种意见,自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用西方理论来阐 释中国文本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看到像钱先生、叶先生所批评的那些现象:不愿意花工夫
红楼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红楼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风格而深受读者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红楼梦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并分析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体现在红楼梦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首先,在价值观方面,红楼梦所传递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个性化的价值观存在冲突。
红楼梦中,男尊女卑、婚姻大于爱情等观念与当代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观念相悖。
其次,在生活方式上,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封建王朝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红楼梦中,人们以诗词歌赋为乐,崇尚闲适的生活,而现代社会注重高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科技手段来享受娱乐。
最后,在审美观念上,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精致的构思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消费品的多样化,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然而,尽管红楼梦与现代社会存在冲突,它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红楼梦中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性以及对权力、财富和美色的追求等主题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共鸣。
其次,红楼梦中所刻画的丰富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此外,红楼梦的经典地位也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肯定。
它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国内,红楼梦也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桥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面临着挑战,但它的经典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我们应该既尊重红楼梦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创新的方式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使其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
红楼梦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仅让我们思考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更是对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启示。
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也 。 [ ( 5 又如他 们 生 活 、 苦 与 欲 三 位 一 体 ” ] 1) P9 痛 的论 调 :然 则人 生之 所欲 , “ 既无 以逾 于 生活 , 而
生 活之 性质 又不 外 乎苦痛 , 故欲 与生 活 与苦 痛 ,
三 者一 而 已矣 。 [ ( 5 这些 都是 十 分 消极 的悲 ” ]1) P9
应证 , 取长 补 短 ; 另一 方 面也制 约 了文 、 、 史 哲各
自的理 论 体 系建 设 , 而 影 响 了他 们 独 立 发展 从
并走 上具 有各 自理论 特 色的道 路 。王 国维认 识 到 了这 一 点 , 认 为 艺 术 独 立 非 常 必 要 , 出 他 提 “ 术之发 达 , 乎 其 独立 而 已” ( ) 学 存 [ 的原 则 。 ] 《 红楼 梦) 论》 ( 评 就是独 立站 在 为学 术而 学术 的 立 场而作 的。 同 时 , 篇 论 文 的每 一 个 观 点 都 这 有 着坚 实 的哲学 、 美学 和文 理论 基 础作 为支 撑 , 体 现 了鲜 明的学 院派理 论 特色 和 现代 文论 的思
观 厌世 情 绪 的写 照 。还 有 , 想 以叔 本 华 一 家 他
之 哲学 概 括《 楼 梦》 本 旷世 奇作 中所 有 的美 红 这
学 价 值 和 伦 理学 价 值 , 这一 做 法 显 然 是 有 欠 公 允 和不 恰 当 的 。更 何 况其 中难 免 有牵 强 附会 之
辩 特 点。 全文共 分五 章 , 一 章《 生及 美术 之 第 人
的叔本 华 悲 观 学 色 彩 。如 把 人 生 比喻 成 钟 摆 , 认 为 人 生 “ 往 复 于 苦 痛 与 倦 厌 之 问 者 实
一
中 国古 代 的文学 批评 一 向是 文 、 、 融为 史 哲
文学批评视角从红楼梦到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视角从红楼梦到当代文学从红楼梦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一直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重要角度。
在不同的时代,文学批评视角也随之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学批评方法。
本文将从红楼梦作为经典之作开始,探讨文学批评视角的演变,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被公认为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精细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文学批评的视角下,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批评者从小说的结构和风格入手,分析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手法。
他们讨论了红楼梦独特的双重结构,通过《贾谊传》和《文官子》揭示了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对作品整体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深入的阐释。
其次,文学批评观点也从红楼梦的思想表达角度进行了研究。
他们关注了作品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女性地位的反思,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同时,他们也从红楼梦中探讨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曹雪芹的写作意图进行了深入的推测。
此外,文学批评视角还深入研究了红楼梦的文化背景和儿童教育意义。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文学批评家从其中寻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痕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小说中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独特见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文学的题材和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视角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首先,当代文学批评视角更关注文学作品表达的多元化以及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作品内外部关联的分析,文学批评家试图揭示作品背后隐藏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探索作品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其次,当代文学批评视角也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身份政治的探索。
文学批评者通过关注作品中的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揭示了作品与身份政治的关联,同时也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视野。
此外,当代文学批评视角还关注了文学作品的形式创新和实验。
《〈红楼梦〉评论》与现代红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黄晖 :《 ( 红楼梦 ) 评论》 与现代红学研究范式 的转换
最 后 也 陷 入 困境 , 新 的研究范式应运 而生 , 即 把
轻易 地忽 略 了 。 二、 王 国维对 索 隐派 和考证 派 的批评
《 红楼梦》 视为一部小说 而非一种历史文件 , 把红 学研究的重心放 在《 红楼 梦》 这部小说 的创作意
楼梦> 评 论》 就是 这 一 时期 的代 表 作 。文 章 发 表于 1 9 0 4年 的《 教 育世 界 》 , 该文 长 达 一万 三 千七百多字 , 由于篇 幅较 长 , 所 以分 四期 刊登 。
中 国文 学 批 评 一 向缺 乏分 析 的 态 度 与 体 系 的 建
构, 而这正是西方哲学 之所长 , 所 以《 ( 红楼梦 )
评论》 从 悲 剧 的 美 学 观 点 与 寻 求 解 脱 的 伦 理 学 观 点 出发 , 双 管 齐下 , 挖 掘 出《 红 楼 梦 》属 于 世 界 文 学 的性 质 , 在 研 究 的 方 法 与 体 系 的 建 构 上
树 立 了一 种 典 范 。 此 文 的 发 表 对 后 来 的 小 说 理
回和 后 四十 回 的关 系并 不 明 朗 时 , 我 们 究 竟 要 以
前 八 十 回的 内 在结 构 , 还 是 以全 部 一 百 二 十 回 的 情 节来 探 究 作 者 的 “ 原义” 或“ 本 义” 呢 ?这 种 所
时代使 命 密切相 关 。
关键词 :《 红楼 梦 》 ; 王国维; 叔本华; 悲剧
中 图分 类 号 :I 2 4 6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分 类 号 :1 6 7 4 — 7 0 8 9 ( 2 0 1 3 ) 0 2 - 0 1 2 6 - 0 5
_红楼梦_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红楼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妥建清内容提要:《红楼梦》作为经典其来已久。
本文从思想意蕴和叙事技巧层面,揭示其现代性因子,进而探寻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小说在家族兴亡的颓废的内容中表现着以情为本的思想主题,从现实主义美学来看,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无论是曹雪芹想像的大观园,还是有关“淫”的两层指涉,都指认了这一点。
小说的说话圈套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说书叙事寻求真实的动机,凸现了革新的趋势,而小说的预叙之法则表明不断向古代传统寻找原动力的努力,体现着回归的倾向。
启蒙与颓废的两重维度,革新与回归的相异运动,都表现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红楼梦》 现代性 启蒙与颓废 革新与继承有关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探讨,业已成为热烈的话题。
尽管论者往往以“五四”为依归,将那时的新文学树立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令人不免有独沽一味的感叹,但随着晚清现代性等说法的提出,此类探讨却也是众声喧哗。
单以提出 《红楼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243 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王德威先生而言,他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中,引领我们从晚清小说的蛛丝马迹中探寻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对我而言,中国作家将文学现代化的努力,未尝较西方为迟。
这股跃跃欲试的冲动不始自‘五四’,而发端于晚清。
”①实际上,李欧梵等人曾有中国现代文学应向晚明追溯的说法。
②诚然,晚明小说中确有对个性解放的诉求,如《珍珠衫》中,明显的可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那个崭新浪漫的自我并未受到知识和道德上的肯定。
故此,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应追溯至《红楼梦》。
一自明朝中叶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文艺思想更多的具有了人的发现的特征。
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呼唤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体现出一定近代特征。
在个性解放的主题下,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皆是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情理观,是人的发现的重要一环,已然表现出近代人文主义思想。
到了康乾盛世,在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人文思潮又在中国大地复苏。
《2024年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范文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篇一一、引言自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以来,这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历经多个世纪的发展与传播,特别是进入20世纪,随着学术研究逐渐深化,对于《红楼梦》的文学批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及影响。
二、20世纪初至中期的《红楼梦》文学批评在20世纪初至中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文学批评逐渐从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
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开始从传统的解读转向更为深入的文本分析。
这一时期的批评家们主要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
他们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此外,对于《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作者研究也开始兴起。
三、主要批评观点与学派在20世纪的《红楼梦》文学批评中,出现了多个学派和主要观点。
例如,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批评学派,他们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探讨了作品中的反封建、反传统主题。
此外,还有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学派,他们注重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学派和观点的提出,为《红楼梦》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四、重要批评家及其影响在20世纪的《红楼梦》文学批评中,许多重要批评家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茅盾、朱光潜、周汝昌等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茅盾的《〈红楼梦〉的艺术世界》等著作,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朱光潜则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探讨了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周汝昌则通过深入考证作者生平及版本流变,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批评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五、后现代视角下的《红楼梦》文学批评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对于《红楼梦》的文学批评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后现代视角下的《红楼梦》文学批评更加注重文本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强调作品中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和非线性叙事等特点。
红楼梦与现代文化观后感经典传承时代共鸣
红楼梦与现代文化观后感经典传承时代共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文化观中引发了无尽的共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与现代文化观之间的经典传承与时代共鸣。
首先,红楼梦作为一部古代小说,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
在现代文化观中,人们追求着更加真实和立体的艺术作品,红楼梦的呈现方式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它不拘泥于线性的故事进程,而是通过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展现了人性的种种迷茫、纷争和欲望。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使得红楼梦在现代文化观中依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其次,红楼梦在传承中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现代文化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尽管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但其中所反映的人性、家族关系、欲望等主题却具有普世性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纷争,对于权力、名利的追求依然存在着深刻的渴望。
红楼梦正是以其精准的刻画和丰富的内涵,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追求相呼应,使得这部古代小说在现代文化观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情感经历和内心的矛盾与现代人的生活和内心体验产生了共鸣。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成为了现代文艺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现代作家和艺术家都借鉴了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和形象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使得红楼梦的影响力延伸至当代文化领域。
此外,红楼梦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影响了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红楼梦中,作者以“情”为核心,强调人性情感的真实与纯粹。
这种审美观念与现代人们对于情感和美的追求不谋而合。
红楼梦对于爱情、友谊、亲情等各种情感关系的描写,使得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之现代转换路径
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之现代转换路径◎何建委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
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通过“中西打通”“以我为主”融汇中西理论资源,在“寻求中西共同诗心”的过程中,强调平等对话,推进了中国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向“契合而非相授受”,建构了中西“文论共同体”。
这既是对过去的阶段性反思,又是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因此,考察钱锺书对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换的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 钱锺书 中国传统文论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现代转换〔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7-0077-08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论,若要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真正回答“中国传统文论在哪里”,以实现自我革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势必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实质上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百年来,中国美学文论学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断扩张中,艰难地生产着自己的文化和美学新思维,在欧风美雨中不断吐纳吸收的同时变更着自己的美学文艺学立场。
”②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自王国维开始,已历经百年,且成果丰硕。
无疑,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换,增进了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传统文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例如,王国维尝试阐发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生根本问题”;③胡适将社会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文学研究;闻一多借鉴西方神话学研究中国文学;王元化参照西方文论阐释中国文艺的普遍规律。
文学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从《红楼梦》到当代网络文学
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 学创作将更加注重传统 与现代的结合,创造出 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 现代审美的作品。
多元化发展:文学创作 将更加多元化,各种文 学流派、风格、题材都 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 展。
科技与文学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 学创作将更多地与科 技相结合,创造出全 新的文学形式和体验。
传统文学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传统文学的现代解读:以现代审 美视角解读传统文学,挖掘其现 代价值
传统文学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传 统文学与现代审美的冲突与融合, 激发新的文学灵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将 现代审美元素融入传统文学创作 中,形成新的文学风格
传统文学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传 统文学与现代审美的相互影响和 渗透,形成独特的文学景观
读者参与:网络文学的 读者可以通过评论、投 票等方式参与作品的创 作和修改,提高了作品 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传播迅速:网络文学可 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 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作 品的影响力和、科幻、 言情、历史、军事等 多种题材,满足了不 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网络文学中的美学观念
如何在对话中提升创作水平
阅读经典作品, 理解文学传统
关注现代审美 趋势,把握时
代脉搏
积极参与文学 批评,倾听他
人意见
在对话中反思 自己的创作, 不断改进和创
新
如何在对话中培养审美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作 品,理解文学传
统
关注现代审美趋 势,了解当代艺
术
参加文学批评活 动,学习批评方
法
实践创作,锻炼 审美能力
传统文学的局限性
语言表达:文言文晦涩难懂,不易于现代读者理解
《红楼梦》与现代文论
《红楼梦》与现代文论
王蒙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4)002
【摘要】<红楼梦>表现了时间的多重性,小说向读者展视了女娲纪元、石头纪元以及贾府纪元三重时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腻地刻画了一些主要角色的性心理,其深刻之处可以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媲美.<红楼梦>对人生提出的种种质疑与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想中透漏出的颓废气息不谋而合.<红楼梦>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与重组不断提供着从新视角来理解<红楼梦>的可能性.
【总页数】5页(P5-9)
【作者】王蒙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1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J], 莫其逊;李凡
2.中国文论研究的历史问题与当前对策——评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J], 韩书堂
3.文论创新的“现代”资源——对中国现代人文主义文论的一种期望 [J], 刘锋杰;
4.俄国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评庄桂成的《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 [J], 陈国恩
5.俄国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评庄桂成的《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 [J], 陈国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生 既 不 能 摆 脱 欲 望, 也无法脱离
苦 痛, “ 故 欲 与 生 活 与 苦 痛,三 者 一 而 已
[!] ( "!#$) 矣。 ” 而要超越这一切利害关 系 则 只有 用
莫其逊, 李 凡
#(%""()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 广西 桂林
[摘
要] 虽然 《红楼梦评论》 浸染了过多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色彩, 主观唯心 思 想 浓 厚, 但却是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分析本国作品 的 批 评 著 作, 它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 做出了贡献, 其理论构思和框架是全新的, 反映了中 国 古 典 文 论 向 现 代 文 论 的 转 变, 代表着当时中国文 论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王国维; 《 ? 红楼梦 @ 评论》 ; 文论转向 [中图分类号] 5" $ "! [文献标识码] 0
“大团圆” 痕迹 (如 它 把 贾 府 的 结 局 写 成 了 家 道 复初之象) , 但其总特征依然是普通人的悲欢离 合。 “彼示人 生 最 大 之 不 幸, 非 例 外 之 事, 而人
[!] ( "!%&) 生之所固有。 ” 并由于根本的 问题人 欲之
解脱不 能 实 现 (宝 玉、 惜 春、 紫 鹃 除 外) , 所 以, “ 《红 楼 梦》 一 书, 与 一 切 喜 剧 相 反, 彻头彻尾之
显然是站不 住 脚 的。 因 此, 无论是把贾宝玉比 作纳兰性德, 或把贾宝玉比作曹雪芹自己, 这些 都 不 重 要, 关键在于曹雪芹塑造了贾宝玉这个 具有 全 人 类 性 质 的 生 命 个 体 和 艺 术 符 号, 代表 了 《红楼梦》 所 特 有 的 美 学 价 值。 “故 《红 楼 梦》 之主人 公, 谓 之 贾 宝 玉 可, 谓之子虚乌有先生 可, 即 谓 之 纳 兰 容 若、 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
二、 批评观念的转向
中国古代文论主张 “文 以 载 道” 、 “文 以 明 道” 。这个 “道” 既不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变 发展规律, 也不重在表现人的自觉独立意识, 而 是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封建伦常道 德体系中的积极向 “善” 者。这种用功利性的文 论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论向更高的思维层 次和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展开。再加上长期的闭 万方数据 关自守, 缺乏强有力的声音介入, 中国古代文论
心 来 观 物 以 得 到 美 的 享 受, “ 故 美 术 之 为 物, 欲 者不观, 观者不欲; 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 美者, 全存于 使 人 易 忘 物 我 之 关 系 也。 ” 接着他 又提出了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的观照美的方式 以及他们的对立面 “眩感” 。这种细致的分类和 比较, 不仅有学理上的依据, 而且使说理显得极 其透彻, 层次更为分明。于是, 以此两种标准来 探讨既为人生又为艺术的 《红楼梦》 就是顺理成 章了。第二章 《 〈红楼梦〉 精神》 由大人生观具体 分析 《红楼梦》 的 人 生 观, 以为其精神实质在于 欲之解脱。第 三、 四章分别论述 《红 楼 梦》 的美 学和理论学价 值, 第五章 《学 论》 重点提出考试 之要求; 不重在本事考证, 而重在其美学与伦理 学上的价值。这是方法上的意义。 可见, 《 〈红 楼 梦〉 评 论》 的批评体系是十分 严密的, 层 次 与 组 织 也 是 十 分 合 理 和 清 晰 的。 在此之前的古代文论著作中能有自己的理论体 系的恐怕只有刘勰的 《文心雕龙》 了。其他的大 部分著作往往是随感而发式的主观的经验批 评, 虽然也留下了不少经典的评语和独立的见 解, 但总让人觉 得 是 “大 珠 小 珠 落 玉 盘” 地散落 着, 形不成 一 串 串 美 丽 夺 目 的 珍 珠 项 链。 而 王 国维通过这篇文章彻底扭转了几十年来的中国 文论不成体系的问题。它批评的完整性和系统 性使我们第一次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光注 视观赏自己民 族 的 艺 术 珍 宝 《红 楼 梦》 , 这是前 无古人的创举。
对 中 国 之 艺 术 并 无 厚 此 薄 彼 之 秀, 因为他们都 是 写 人 生 为 人 生 的 艺 术, 所以就都是应该受人 尊重的。当然, 这也同王国维的个人喜好有关。 李长之在批评该文就说: “ 王国维把 《红楼梦》 看 作 是 好 作 品, 便比常人所以为的那样好法还更 好起来。 ”
[%] ( "$$%)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 +,-./01 ,2 30.45/ -/567.859:
6;< = !* /;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从 《 〈红楼梦〉 评论》 看中国古代文论 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 ( A!B) 的 原 则。 “学术之发达, 存 乎 其 独 立 而 已”
又如他 们 生 活、 痛苦与欲三位一体
的论调: “ 然则人生之所欲, 既无以逾于生活, 而 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 故欲与生活与苦痛,
[%] ( A%#’) 三者一而已矣。 ” 这些都是十 分 消极 的 悲
《 〈红楼梦〉 评论》 就是独立站在为学术而学术的 立场而作的。同 时, 这篇论文的每一个观点都 有着坚实的哲学、 美学和文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体现了鲜明的学院派理论特色和现代文论的思 辩特点。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人生及美术之
万方数据
第&期
莫其逊, 李
凡: 从 《 ) 红楼梦 * 评论》 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
概论》 从人生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表达了作者对 这两者的根本看法。依据叔本华的欲望说和痛 苦 说,他 认 为 生 活 的 本 质 为“ ‘ 欲 ’而 已 矣”
[!] ( "!#$)
就 一 直 是 处 于 温 文 而 雅, 不紧不慢的发展态势 之中, 更谈不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了。 王国维是处于 “西学东渐” 风气下成长起来 的文 论 家, 他的研究既立足于文化传统又融合 西方的学术思 想, 达到了 “东 西 合 壁” 的治学境 界。在 《 〈红 楼 梦〉 评 论》 中, 他引入了叔本华悲 剧、 苦痛的概 念、 范 畴, 意在打破文学批评观念 中强调的和谐、 “ 中庸” 之美。如在第三章他说: “由叔本华之说, 悲剧之中, 又有三种之别: 第一 种之悲剧, 由 极 恶 之 人, 极 其 所 有 之 能 力, 以交 构之者。第二 种, 由 于 盲 目 的 运 命 者。 第 三 种 之 悲 剧, 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 不然者, 非必 有 蛇 蝎 之 性 质, 与 意 外 之 变 故 也, 但由普 通 之 人 物、 普 通 之 境 遇 逼 之, 不得不如 是; 彼等明知 其 害, 交 施 之 而 交 受 之, 各加以力 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 甚 …… 若《 红 楼 梦 》 ,则 正 第 三 种 之 悲 剧
[%] ( A%#’)
处。但不管 怎 样, 《 〈红 楼 梦〉 评 论》 毕竟是中国 文学 批 评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为中国古代文论向 现代文论的转向指明了前进道路。
一、 批评体系的转向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一向是文、 史、 哲融为 一体, 不分彼此的。 这一方面有 利 于 文 史 哲 的 互 相 补 充, 互相 应证, 取长补短; 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文、 史、 哲各 自 的 理 论 体 系 建 设, 从而影响了他们独立发展 并走上具有各自理论特色的道路。王国维认识 到了这 一 点, 他 认 为 艺 术 独 立 非 常 必 要, 提出
刊载于 《教 育 丛 书》 中的 《 〈红 楼 %’"( 年, 梦〉 评论》 是王国维最早的一篇以西方哲学和美 学思想为基础阐释东方文学经典之作的评论性 文章。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评 论 的 兴 起, 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开始被理论 性更强、 体系更完善的西方文论所取代。 王国维在 写 这 篇 《 〈红 楼 梦〉 评 论》 期 间, 正 苦读叔本华的著作, 所以, 该文体现出了极浓重 的叔本华 悲 观 学 色 彩。如 把 人 生 比 喻 成 钟 摆, 认 为 人 生“ 实 往 复 于 苦 痛 与 倦 厌 之 问 者 也。 ”
[%] ( "%(%) 界、 如 此 之 人 生 中, 始 有 价 值 耳。 ” 既然
只重视本事、 考证和索隐的旧格局, 转而从大处 着 眼, 对 《 红 楼 梦》 中 最 深 层 的 理 念 进 行 探 讨。 他还 引 用 了 叔 本 华 的 艺 术 创 作 观 点, 认为艺术 家需要先天之预想加以后天之经验辅助才会创 作成功。批评家只须把精力放在研究 《红楼梦》 的精 神 与 美 学、 伦 理 学 价 值 之 上, 其他诸如 “作 者之姓名, 与其著书之年月, 固当为惟一考证之
三、 批评对象的转向
尽管 《红 楼 梦》 艺 术 价 值 无 与 伦 比, 但就文 学形式上说它毕竟是属于小说。小说在当时被 人 们 认 为 是 艺 术 之 末 流, 与处于文学正宗的诗 歌相比, 两 者 可 谓 天 壤 之 别。 王 国 维 不 顾 学 人 们的鄙视, 毅然决然投入到对于所谓 “艺术之风 流” 的小说 和 戏 曲 的 研 究 中。如 他 以 学 人 们 不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年
屑一 顾 或 很 少 加 以 研 究 的 宋 元 戏 曲 为 对 象, 写 了有名的 《宋 元 戏 曲 史》 , 郭沫若认为王国维是 “新史学的 开 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