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年
屑一 顾 或 很 少 加 以 研 究 的 宋 元 戏 曲 为 对 象, 写 了有名的 《宋 元 戏 曲 史》 , 郭沫若认为王国维是 “新史学的 开 山 ” 。
[!] ( "!#$)
联系, 就下断 言; 此 事 即 某 事, 此 人 即 某 人。 这 种 含 沙 射 影、 牵强附会似地批评是不符合艺术 作品蕴含的 特 质 的。它 表 面 上 字 正 腔 圆, 有理 有据, 实际上 是 逐 本 求 末、 缘 木 求 鱼 的 笨 办 法。 他举 《水浒传》 和 《三国演义》 为例说: “ 如谓书中 种种境遇, 种种人物, 非局中人不能道, 则是 《水 浒传》 之作者, 必为大盗, 《 三国演义》 之作家, 必
二、 批评观念的转向
中国古代文论主张 “文 以 载 道” 、 “文 以 明 道” 。这个 “道” 既不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变 发展规律, 也不重在表现人的自觉独立意识, 而 是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封建伦常道 德体系中的积极向 “善” 者。这种用功利性的文 论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论向更高的思维层 次和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展开。再加上长期的闭 万方数据 关自守, 缺乏强有力的声音介入, 中国古代文论
[%] ( "%(*) 为兵家, 此 又 大 不 然 之 说 也。 ” 这种论证
又将小说 《红楼梦》 作
为批评文本写了这篇 《 〈红楼梦〉 评论》 。 在第一章最 后 说 “而 美 术 中 以 诗 歌 戏 曲 小 说为其顶点, 以 其 目 的 在 描 写 人 生。 故 吾 人 于
[%] ( "%&’) 是得一 绝 大 著 作 曰 《红 楼 梦 》 。 ” 可 见, 其
刊载于 《教 育 丛 书》 中的 《 〈红 楼 %’"( 年, 梦〉 评论》 是王国维最早的一篇以西方哲学和美 学思想为基础阐释东方文学经典之作的评论性 文章。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评 论 的 兴 起, 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开始被理论 性更强、 体系更完善的西方文论所取代。 王国维在 写 这 篇 《 〈红 楼 梦〉 评 论》 期 间, 正 苦读叔本华的著作, 所以, 该文体现出了极浓重 的叔本华 悲 观 学 色 彩。如 把 人 生 比 喻 成 钟 摆, 认 为 人 生“ 实 往 复 于 苦 痛 与 倦 厌 之 问 者 也。 ”
观厌世情绪 的 写 照。还 有, 他想以叔本华一家 之哲学概括 《红楼梦》 这本旷世奇作中所有的美 学 价 值 和 伦 理 学 价 值, 这一做法显然是有欠公 允和不恰当的。更何况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莫其逊 (%’&( $ ) , 男, 广西灵川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马列文论、 西方 文 论 研 究; 李 凡 ( %’)! $ ) , 男, 广西桂林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三、 批评对象的转向
尽管 《红 楼 梦》 艺 术 价 值 无 与 伦 比, 但就文 学形式上说它毕竟是属于小说。小说在当时被 人 们 认 为 是 艺 术 之 末 流, 与处于文学正宗的诗 歌相比, 两 者 可 谓 天 壤 之 别。 王 国 维 不 顾 学 人 们的鄙视, 毅然决然投入到对于所谓 “艺术之风 流” 的小说 和 戏 曲 的 研 究 中。如 他 以 学 人 们 不
心 来 观 物 以 得 到 美 的 享 受, “ 故 美 术 之 为 物, 欲 者不观, 观者不欲; 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 美者, 全存于 使 人 易 忘 物 我 之 关 系 也。 ” 接着他 又提出了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的观照美的方式 以及他们的对立面 “眩感” 。这种细致的分类和 比较, 不仅有学理上的依据, 而且使说理显得极 其透彻, 层次更为分明。于是, 以此两种标准来 探讨既为人生又为艺术的 《红楼梦》 就是顺理成 章了。第二章 《 〈红楼梦〉 精神》 由大人生观具体 分析 《红楼梦》 的 人 生 观, 以为其精神实质在于 欲之解脱。第 三、 四章分别论述 《红 楼 梦》 的美 学和理论学价 值, 第五章 《学 论》 重点提出考试 之要求; 不重在本事考证, 而重在其美学与伦理 学上的价值。这是方法上的意义。 可见, 《 〈红 楼 梦〉 评 论》 的批评体系是十分 严密的, 层 次 与 组 织 也 是 十 分 合 理 和 清 晰 的。 在此之前的古代文论著作中能有自己的理论体 系的恐怕只有刘勰的 《文心雕龙》 了。其他的大 部分著作往往是随感而发式的主观的经验批 评, 虽然也留下了不少经典的评语和独立的见 解, 但总让人觉 得 是 “大 珠 小 珠 落 玉 盘” 地散落 着, 形不成 一 串 串 美 丽 夺 目 的 珍 珠 项 链。 而 王 国维通过这篇文章彻底扭转了几十年来的中国 文论不成体系的问题。它批评的完整性和系统 性使我们第一次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光注 视观赏自己民 族 的 艺 术 珍 宝 《红 楼 梦》 , 这是前 无古人的创举。
“大团圆” 痕迹 (如 它 把 贾 府 的 结 局 写 成 了 家 道 复初之象) , 但其总特征依然是普通人的悲欢离 合。 “彼示人 生 最 大 之 不 幸, 非 例 外 之 事, 而人
[!] ( "!%&) 生之所固有。 ” 并由于根本的 问题人 欲之
解脱不 能 实 现 (宝 玉、 惜 春、 紫 鹃 除 外) , 所 以, “ 《红 楼 梦》 一 书, 与 一 切 喜 剧 相 反, 彻头彻尾之
[%] ( "%()) 也。 ” 可见王国维力图打破中国 古文 论中
不过, 最根本的 原因 在 于, 诗歌
小说等作为艺术作品都能够使人脱离生活之欲 而 进 入 理 想 的 境 界, 而此理想之境界正是人类 追求的终 极 价 值。他 说: “ 美 术 之 价 值, 对现在 之世界人生 而 起 者, 非 有 绝 对 的 价 值 也。 其 材 料取诸人生, 其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仄, 而趋 于其反对之 方 面。如 此 之 美 术, 唯于如此之世
[!] ( "!%&) 也。 ” 认 为 它“ 可 谓 悲 剧 中 之 悲 剧 [!] ( "!%’) 也。 ” 《红 楼 梦 》 的结局虽然带有稍许的
, 人生 既 不 能 摆 脱 欲 望, 也无法脱离
苦 痛, “ 故 欲 与 生 活 与 苦 痛,三 者 一 而 已
[!] ( "!#$) 矣。 ” 而要超越这一切利害关 系 则 只有 用
莫其逊, 李 凡
#(%""()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 广西 桂林
[摘
要] 虽然 《红楼梦评论》 浸染了过多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色彩, 主观唯心 思 想 浓 厚, 但却是中
国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分析本国作品 的 批 评 著 作, 它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 做出了贡献, 其理论构思和框架是全新的, 反映了中 国 古 典 文 论 向 现 代 文 论 的 转 变, 代表着当时中国文 论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王国维; 《 ? 红楼梦 @ 评论》 ; 文论转向 [中图分类号] 5" $ "! [文献标识码] 0
[!] ( A!B) 的 原 则。 “学术之发达, 存 乎 其 独 立 而 已”
又如他 们 生 活、 痛苦与欲三位一体
的论调: “ 然则人生之所欲, 既无以逾于生活, 而 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 故欲与生活与苦痛,
[%] ( A%#’) 三者一而已矣。 ” 这些都是十 分 消极 的 悲
《 〈红楼梦〉 评论》 就是独立站在为学术而学术的 立场而作的。同 时, 这篇论文的每一个观点都 有着坚实的哲学、 美学和文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体现了鲜明的学院派理论特色和现代文论的思 辩特点。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人生及美术之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 +,-./01 ,2 30.45/ -/567.859:
6;< = !* /;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从 《 〈红楼梦〉 评论》 看中国古代文论 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 ( "%(%) 界、 如 此 之 人 生 中, 始 有 价 值 耳。 ” 既然
只重视本事、 考证和索隐的旧格局, 转而从大处 着 眼, 对 《 红 楼 梦》 中 最 深 层 的 理 念 进 行 探 讨。 他还 引 用 了 叔 本 华 的 艺 术 创 作 观 点, 认为艺术 家需要先天之预想加以后天之经验辅助才会创 作成功。批评家只须把精力放在研究 《红楼梦》 的精 神 与 美 学、 伦 理 学 价 值 之 上, 其他诸如 “作 者之姓名, 与其著书之年月, 固当为惟一考证之
万方数据
第&期
莫其逊, 李
凡: 从 《 ) 红楼梦 * 评论》 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
概论》 从人生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表达了作者对 这两者的根本看法。依据叔本华的欲望说和痛 苦 说,他 认 为 生 活 的 本 质 为“ ‘ 欲 ’而 已 矣”
[!] ( "!#$)
就 一 直 是 处 于 温 文 而 雅, 不紧不慢的发展态势 之中, 更谈不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了。 王国维是处于 “西学东渐” 风气下成长起来 的文 论 家, 他的研究既立足于文化传统又融合 西方的学术思 想, 达到了 “东 西 合 壁” 的治学境 界。在 《 〈红 楼 梦〉 评 论》 中, 他引入了叔本华悲 剧、 苦痛的概 念、 范 畴, 意在打破文学批评观念 中强调的和谐、 “ 中庸” 之美。如在第三章他说: “由叔本华之说, 悲剧之中, 又有三种之别: 第一 种之悲剧, 由 极 恶 之 人, 极 其 所 有 之 能 力, 以交 构之者。第二 种, 由 于 盲 目 的 运 命 者。 第 三 种 之 悲 剧, 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 不然者, 非必 有 蛇 蝎 之 性 质, 与 意 外 之 变 故 也, 但由普 通 之 人 物、 普 通 之 境 遇 逼 之, 不得不如 是; 彼等明知 其 害, 交 施 之 而 交 受 之, 各加以力 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 甚 …… 若《 红 楼 梦 》 ,则 正 第 三 种 之 悲 剧
[%] ( A%#’)
处。但不管 怎 样, 《 〈红 楼 梦〉 评 论》 毕竟是中国 文学 批 评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为中国古代文论向 现代文论的转向指明了前进道路。
一、 批评体系的转向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一向是文、 史、 哲融为 一体, 不分彼此的。 这一方面有 利 于 文 史 哲 的 互 相 补 充, 互相 应证, 取长补短; 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文、 史、 哲各 自 的 理 论 体 系 建 设, 从而影响了他们独立发展 并走上具有各自理论特色的道路。王国维认识 到了这 一 点, 他 认 为 艺 术 独 立 非 常 必 要, 提出
对 中 国 之 艺 术 并 无 厚 此 薄 彼 之 秀, 因为他们都 是 写 人 生 为 人 生 的 艺 术, 所以就都是应该受人 尊重的。当然, 这也同王国维的个人喜好有关。 李长之在批评该文就说: “ 王国维把 《红楼梦》 看 作 是 好 作 品, 便比常人所以为的那样好法还更 好起来。 ”
[%] ( "$$%)
wenku.baidu.com
显然是站不 住 脚 的。 因 此, 无论是把贾宝玉比 作纳兰性德, 或把贾宝玉比作曹雪芹自己, 这些 都 不 重 要, 关键在于曹雪芹塑造了贾宝玉这个 具有 全 人 类 性 质 的 生 命 个 体 和 艺 术 符 号, 代表 了 《红楼梦》 所 特 有 的 美 学 价 值。 “故 《红 楼 梦》 之主人 公, 谓 之 贾 宝 玉 可, 谓之子虚乌有先生 可, 即 谓 之 纳 兰 容 若、 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
[!] ( "!%%) 悲剧也。 ”
由此观, 王国维强调 《红 楼 梦》 的悲剧因素 和不完满特征不仅冲决了古代 “温柔敦厚” 的诗 教, 也动摇了古代 “以道衡文” 的批评观念, 让人 们 第 一 次 在 矛 盾、 对抗和苦痛中完成对 《红 楼 梦》 艺术价值的体验。在这之后, 中国文论对现 实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关注才得以加强并更重视 人生价值 的 自 我 实 现 和 超 越 了。可 以 说, 《 〈红 楼梦〉 评论》 为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开启 了思想观念上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