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

一、干旱现象

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青海省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青海干旱的频发性和普遍性。

二、干旱特征

(一)降水特征

青海省深居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易入侵,导致降水量少,是北半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境内降水的地区分布:全省各地平均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776.1毫米(果洛州久治县)逐渐减至16.7毫米(海西州冷湖镇),青南地区东南部是青海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一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北部、湟中、化隆一带是降水量次多地区,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黄河、湟水谷地年降水量较少,在260—4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降水量是青海降水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盆地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160—180毫米左右;省内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上述降水地区分布表明:青南高寒牧业区年降水量较多,干旱发生频率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只能发展灌溉农业;而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是青海的粮仓。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干旱频频发生。

降水的时间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青海降水的时间分布呈典型的内陆高原降水特征,表现在:一是降水时间集中,雨季开始一般在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持续约5个月时间,而10月至次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为旱季。二是降水量集中,5—9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94%,全省平均占85%;而关系到农田底墒和春播季节的降水量(即10月至次年4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这就是青海“春旱年年有”的重要原因。青海东部有“安苗三分田”之说,所谓安苗,就是从播种到出苗,一般为3—5月,此时有否降水是安苗的关键。(二)蒸发特征

青海省处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带,蒸发量大。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相反,由境内东南向西北递增,从1,118.4毫米(果洛州中心站)逐渐增至3536. 2毫米(海西州察尔汗)。青南地区东南部(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一线以南地区)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湟中、化隆一带是年蒸发量最少的地区,年蒸发量在1400毫米以下。黄河、湟水谷地在1700—22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在2,600—3,500毫米,是境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其余地区在1,600—2,600毫米之间。

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可以表征一个地区的干燥程度。据统计,全省平均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为4.8∶1,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8倍。最大值在冷湖,为194.5∶1,最小值在久治,为1.5∶1。

三、干旱类型

(一)按干旱成因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大气干旱是指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低,导致作物体内水分平衡被破坏而发生凋萎的一种干旱现象。

土壤干旱是指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一种干旱现象。久晴不雨或降水持续偏少导致大气干旱,长期大气干旱是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

造成青海省干旱的原因,多是这两种干旱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大旱年更是如此。

(二)按干旱发生季节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和季节连旱

春旱是指3—5月发生的干旱

3—5月是青海省农业区大田作物播种、出苗、分蘖的季节,也是牧区牧草返青的季节,如该时期降水量稀少,加之入春后气温迅速回升,风力增大,土壤蒸发加剧,水分供不应求,春旱即会发生。春旱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和分蘖,贻误农时,酿成歉收;推迟牧草返青,造成畜群觅食饮水困难,体质下降,疫病蔓延。

青海发生春旱的降水指标:3—5月是青藏高原旱季向雨季过渡的前期,此期间的降水量年变率较大。若雨季推迟至5月中旬以后出现,3—5月降水量偏少,则可能发生春旱。一般情况下,东部农业区3—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即某时段降水量与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差值百分率)在80%以下,环湖地区在75%以下,青南牧区在65%以下,会发生春旱;东部农业区3—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在60%以下,环湖地区在55%以下,青南牧区在45%以下,会发生中度以上的春旱。决定春旱是否发生的另一重要因子是土壤封冻前(9—11月)的降水量,若9—11月降水多,底墒好,即使翌年3—5月降水偏少,也不会发生严重春旱。

夏旱是指6—8月发生的干旱

青海省6—8月是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旺盛时期,需水量最多。全省此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在54%—72%之间,若降水均衡,是可以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发育需求的。若此期间降水量偏少或有较长连续无降水的晴好高温天气,则会发生夏旱。夏旱会影响农业区大田作物的孕穗、灌浆和乳熟,使产量和质量下降;影响牧草生长发育或提早枯萎,加剧草原病虫鼠害的发生和蔓延。青海发生夏旱的降水指标:一般而言,6—8月降水量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在历年同期平均值的80%以下,青南牧区在75%以下,可能造成夏旱;此期间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降水量在历年同期平均值的60%以下,青南牧区在55%以下时,可能会发生中度以上的夏旱。

秋旱和冬旱发生在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的干旱。此期间青海省一般无农事活动,故没有灾害。秋、冬季长时间的降水持续偏少会给来年春季干旱的发生产生潜在影响。

季节连旱是指相邻季节连续发生干旱的现象。青海境内通常发生春夏连旱、秋冬春三季连旱,个别年份发生四季连旱。

春夏连旱的降水指标就是发生春旱和夏旱的降水指标。

秋冬春连旱是指从头年秋季(9—11月)至次年春季(3—5月,有的年份可能会延至6月)持续发生的干旱,开始时间有时推迟,终止时间有时提前,其发生的降水指标即为各季发生干旱的降水指标。

四、干旱的演变趋势

对青海湖流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近600年来大约有5个相对温暖期和4个相对寒冷期,目前正处于相对温暖期;近800年来大体可分为3个相对湿润期和4个相对干燥期,目前正处于相对干燥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气象记录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达到40多年来的空前水平。降水在经历了80年代的湿润期以后,90年代又进入干旱时期,全省年降水量之少也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可以认为,无论是百年时间尺度还是十年时间尺度,青海省目前都处在一个相对暖干的时期。

青海省20世纪60—80年代,,农业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干旱严重程度均呈现减少和减弱的势头。受干旱灾害农田每年超过100万亩的年数,60、70、80年代分别为5、4、4年,且受灾面积均在300万亩以下;进入90年代,干旱的年份明显增多,达到7年,其中有4年的受灾面积超过300万亩。

五、干旱的危害

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干旱的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1949—2000年的52年间,全省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112.5万亩,其中:1949—1993年的45年间农田干旱累计面积为3,866.83万亩,平均每年86万亩;1994—2000年的7年间农田受旱面积累计为1,983.2万亩,平均每年283万亩。 1999年全省有120万人,820万头牲畜饮水出现困难。有1 .6亿亩草场(约占全省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受灾严重,旱情最突出的海南州成灾面积达全州草原面积的50%,造成牲畜大量死亡。

(二)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由于近百年来青海处于一个相对温暖期和相对干燥期,进入90年代后,这种暖干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对青海本来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

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从1908年到1996年的89年间,水位下降了11.12米,现在仍以每年12.5厘米的速度下降。玛多县境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