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语句翻译第一册1、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原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原文: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原文: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翻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中考状元文言文翻译

中考状元文言文翻译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思也。

吾尝思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习也。

盖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习也。

夫学至于习,则无厌。

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习也。

盖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习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我曾经努力学习,却不如片刻思考的有收获;我曾经思考问题,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实际;我曾经学习知识,却不如片刻实践来得深刻。

大概是我曾经学习知识,却不如片刻实践来得深刻。

学问到了实践这一步,就没有满足的时候。

我曾经学习知识,却不如片刻实践来得深刻。

大概是我曾经学习知识,却不如片刻实践来得深刻。

这段文言文出自《荀子·劝学》,作者荀子通过这段话告诫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积累和体会。

下面是对这段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和解读。

首先,作者通过三个“不如”的排比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远眺,努力学习不如片刻思考,思考问题不如片刻学习,学习知识不如片刻实践。

这些对比都说明了实践在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其次,作者提出了“盖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习也”的观点,即学习到了实践这一步,就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改进。

再次,作者再次强调“盖吾尝学之,不如须臾之所习也”,进一步阐述了实践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里的“习”不仅指学习,更包含了实践、运用和体验等多个层面。

最后,这段文言文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成长。

作为中考状元,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这段文言文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实践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中考文言文《巫山·巫峡》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巫山·巫峡》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巫山·巫峡》全文详细翻译巫山· 巫峡选自《水经注》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

”丹山西就是巫山。

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

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

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

”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

’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

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

’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历年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及古诗鉴赏

历年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及古诗鉴赏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温习资料(精选)一、《论语》十二章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必然的时刻去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要紧谈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天天多次检讨自己:替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极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老实呢,教师教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需重视道德修养)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他人说话就能够是非分明真假,七十岁能够为所欲为,又不超出规矩”(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进程)4.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觉,如此的人是能够当教师的."(段解:讲学习方式,强调温故而知新)5.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翻译:孔子说:"只念书却不试探,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念书,就会有害.(段解:讲学习方式,论述学习和试探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 “颜回的道德何等高贵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他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勤学的乐趣。

“颜回的道德何等高贵啊”(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范例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范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于我亦然,则亦何怨?夫君子必自反也,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易》曰:‘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与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修养。

君子内心充满了仁爱,充满了礼仪。

仁爱的人爱人,有礼仪的人尊敬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如果这里有个人,他对我态度粗暴无礼,那么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我一定是不仁,一定是不讲礼仪,这样的东西怎么会到我身上呢?如果自我反省后发现自己既仁又礼,那么对于他也是这样的,那么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君子必须自我反省,然后才能自我加强。

所以说:‘自我反省后感到真诚,这是最大的快乐。

’《易经》说:‘君子以宽厚的德行承载万物。

’这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主要阐述了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内心的修养。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仁爱和礼仪。

仁爱的人能够爱人,有礼仪的人能够尊敬人。

如果别人对待自己粗暴无礼,君子会自我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怨恨别人。

君子通过自我反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从而达到自我加强的目的。

在翻译这段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

例如,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这句话中,“孟子曰”是文言文的标志,表示说话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是主语从句,表示君子之所以与一般人不同;“以其存心也”是原因状语从句,表示原因。

2. 注意实词的翻译。

例如,“存心”可以翻译为“内心的修养”,“爱人”可以翻译为“爱别人”,“敬人”可以翻译为“尊敬人”。

3. 注意虚词的翻译。

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

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人们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他们的本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他们的良知。

小孩子,没有一个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他们长大了,没有一个不知道尊敬他们的兄长的。

爱父母,这是仁;尊敬兄长,这是义。

没有别的,这是通用于天下的道理。

”解析:这段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关于人性与道德教育的论述。

以下是逐句的详细翻译和解析:1.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说:“人们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他们的本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他们的良知。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本性中存在某些无需学习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本能反应,以及某些无需思考就能自然认知的道理,如良知。

2.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小孩子,没有一个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这里的“孩提之童”指的是年幼的孩子,“爱其亲者”指的是爱他们的父母。

3.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等到他们长大了,没有一个不知道尊敬他们的兄长的。

这句话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亲人的情感会从爱父母扩展到尊敬兄长。

4.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爱父母,这是仁;尊敬兄长,这是义。

这句话提出了仁和义的概念,认为爱父母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

5. 无他,达之天下也。

没有别的,这是通用于天下的道理。

这句话强调了仁和义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原则。

通过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和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以及他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爱父母和尊敬兄长的本能和良知,这是仁和义的基础,而仁义又是通用于天下的普遍道德原则。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详细解析】1. 学而时习之:“学而”是连词,表示“然后”,“时习之”中的“时”是副词,表示“按时”,“习”是动词,表示“复习”。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

2. 不亦说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说”通“悦”,是动词,表示“愉快”。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有朋自远方来:“有”是动词,表示“有”,“朋”是名词,表示“朋友”,“自远方来”是介词短语,表示“从远方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乐”是形容词,表示“快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快乐吗?”5. 人不知而不愠:“人”是名词,表示“别人”,“不知”是动词短语,表示“不了解”,“而不愠”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愠”是动词,表示“生气”。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君子”是名词,表示“品德高尚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总结】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品质。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能带来快乐;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 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 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 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 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 便以为学全了驾船 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 胆,桨坠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 .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 妻善织缟②, 而欲徙于越。

“何也? ”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 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老婆善于织缟,想移民到越国 去。

有人对他说:“您必然会穷的。

”鲁国人说:“为什么?” 说:“屦是用来穿的, 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 使用的国家,想让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 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

中考语文版文言文翻译

中考语文版文言文翻译

子曰:“君子不器。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让于少;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之学也,为人也深,为irds也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子曰:“君子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贫,患不安。

不患鳏,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独知其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知德者,恒善之;不知德者,恒恶之。

中考文言文《肴之战》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肴之战》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殽之战》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殽之战》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殽之战选自《左传》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

决胜中考课外文言文翻译

决胜中考课外文言文翻译

(一)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每天前进则必然每天后退。

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缠,还应当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终究不能对社会有好处。

(二)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

”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听了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

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三)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

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四)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

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

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五)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也可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还可作动词,表示“去、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3.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相当于“来、因为、用”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 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6.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当于“在、因为”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8. 故:表示原因、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9. 与:表示并列、联合,相当于“和、跟”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
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四、《伤仲永》1.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3、4、泯然众人矣!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五、《孙权劝学》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有志气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4.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六、《三峡》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竖子,不足与谋。
小子,不值得和你共商大计。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调 整 词 序
调 整 语 序 。 文

: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省主语
, 。
遇 有 省 略
语 , 省 介 词
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省数量词
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
行文省略的内容
补 充 整 齐
语 ,
式 : 单 音 节 词
汉 语 。 基 本 模
词 汇 换 成 现 代
翻 译 时 把 古 代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1、忌不自信。 。 宾语前置 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
倒 装 句 式

范 调 整 语 序
3、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代 汉 语 的 语 法 等 , 要 按 照 现 置 、 主 谓 倒 装 后 置 、 状 语 后 语 前 置 、 定 语 殊 句 式 如 宾 言 文 中 一 些 特
见 的 省 略 内 容
显 得 通 顺 。 常
语 句 , 使 译 文
的 省 略 成 分 或
补 出 文 言 文 中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修 辞 用 典
译 出
借代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借代 活 、 贯 通 地
辅 以 意 译
修 辞 的 ( 比 喻 指 文 言 句 中 带
根 据 上 下 文 灵
2、这则寓言的内容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什 么?常用来比喻什么样的人?这个故事给我们哪些 启示?
惊弓之鸟 形容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的人 示例一: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这样 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示例二:如果失败了,应尽快摆脱余悸,找出对策,以避免 再次受害。(意对即可
3、你认为更羸是怎样的一个人?
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聪明智慧
参考译文
• 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 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 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 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 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 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 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 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 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 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飞 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 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 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 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 中掉了下来。
我给你的
你要做的
试一试,翻译下列句子。
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汝州(河南临汝)去。
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走。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 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 意译: 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基本方法 :直译和意译
7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留、补、删、 换、调、贯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朝代 年号 地名 人名 官名 人名
事 的 地 方 , 要
说 法 , 用 典 用
婉 说 等 手 法 )
互 文 、 借 代 、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热身练习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 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 “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 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 “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 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
号 、 人 名 、

六字翻译法方法指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假字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今异义 3、策之不以其道。 词类活用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单音变双 词 类 活 用 词 字 古 今 异 义

单 音 词 语
换 成 现 代 汉 语
双 音 换 替
通 假 字 换 成 本
换 成 双 音 词 ,
指点迷津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
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 不遗漏、不增译。
达: 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
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 语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 得体、生动、优美。
6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 直译:
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3、根据你的积累,由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 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这个 故事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
1、未放箭而飞鸟落下的原因是什么 ?
鸟的体内有伤,且长久失群 ,听见箭声就害怕,马上向上飞, 但是伤口崩裂,所以跌落。
2014年中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句子翻译
学习目标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明确的要求 和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
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段的语 句。
热身练习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 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 “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 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 “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 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
对…说 (告诉)
(2)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 下 鸟
使…落下 (射下来)
(3) 有间 ,雁从东方来
过了一会儿
• 2、给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C) • A、给、落下 B、替、掉下 C、替、使落下 D、让、使……飞下 ②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A) A、凭、代“此孽也” B、能、代“这件事” C、用、呢 D、用来、它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 A、然则射可以至此乎 B、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然审视殊无所见 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C、闻弦音引而高飞 D、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闻崖上有声甚厉 久之,蛇竟死
4、翻译下列句子。
• 1)、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译文: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 • 2)、然则射可至此乎?”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 • 3)、先生何以知之?” 译文:先生,你是凭什么知道这种情况的? 4)、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译文:;飞得缓慢,是旧伤疼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 5)、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译文:听到弓弦声响后,就拼命往高处飞。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
地名
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国 年 官 地
年号 时间 人名
3.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官名
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和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变化的词
保 留 不 译
凡 朝 代 、 年
不 词 语 动 , 也 。 皆 通 保 用 留 的
词 或 现 代 汉
职 等 专 有 名
器 物 名 、 官
地 名 、 书 名
参考注释
①更羸(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 ②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下鸟——使鸟落下。 ③有间(jiàn)——过一段时间。
④孽(niè)——病。
⑤徐——缓慢。 ⑥故疮——旧伤。 ⑦引——伸,展。这里指伸展翅膀。 ⑧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词。
(1)更羸 谓 魏王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