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入门课程,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其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诞生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人类思想史、哲学史、经济学史和政治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推动的,并且,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崩溃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等内容。

其中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内在矛盾和其崩溃的不可避免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在资产阶级文明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自觉地、创造地地从现实出发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和原则性的社会理想;二是发展共产主义事业的总体科学规划和战略、战术。

本着与现实相符合的原则,人民所学到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是无可开交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必修的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创立背景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创新成就3. 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内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唯物主义的理论倾向和基本原则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结论4.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2.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周期性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4. 当代中国经济的阶级状况和发展趋势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派与范畴2. 社会主义政治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原则和方法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架构和国家建设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相关知识点和每章的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

第三章1、唯心史观及其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意义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8、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行规律及意义▲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概复习重点2024

马概复习重点2024

马概复习重点(二)引言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马概的重点知识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相关课程中取得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依次从实践、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五个大点阐述马概的复习重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正文内容:一、实践1.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认识和改造人的基础。

2.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3.实践的特点是相对独立性、目的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4.实践的规律包括实践的多样性、实践的基础性、实践的主体性和实践的检验性。

二、认识论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反映的过程,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3.认识的特点包括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革命性。

4.认识的方法包括实践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

三、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辩证法本质上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

3.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

4.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转化质变、否定之否定和包容性。

四、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3.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五、历史唯心主义1.历史唯心主义是历史哲学中的一派思想,强调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意识决定存在、人的创造性和历史的主观能动性等。

3.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上与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明显的差异。

4.历史唯心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武装的思想武器,掌握其重点知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最新最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完整版)

最新最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完整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进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40 岁月中期;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供应了坚决的自然科学基础;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状》;《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其次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如何正确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殊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公平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需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样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规律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处于核心位置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完全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动身点和归宿;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第三节学习,运用和进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把握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我国今日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需反对体会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主义片面夸大感性体会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体会当作普遍真理,处处搬用;轻视感性体会一切从本本动身,把理论当成万古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学问的作用,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进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其次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近代哲维能否熟悉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行以熟悉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熟悉论问题;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打算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进展的,进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事物的内部冲突;形而上学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存在;5,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6,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体会,“心”等)夸大为唯独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确定精神,天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7,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进展,经受了三种基本形状: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状;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位置的原子论为依据,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性, 2 形而上学性, 3 直观性,4 不完全性;古代朴把原子看成是1 机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状,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其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进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状的局限性;(二)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的唯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熟悉的,同不行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见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肯定条件下,肯定范畴内处于临时稳固和平稳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固性;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懂得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其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熟悉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懂得确定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连续性,次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进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具有不行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实践主体是处于肯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才能的人;实践主体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2,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的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分化,即分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化为悠闲自然和人化自然;其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制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进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打算性环节;其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其次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进展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定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2,进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进展前途;3,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进展的辩证本性打算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进展前途,而旧事物就不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丢失了其存在的必定性;其次,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制造力的人们制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它必定战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胜旧事物;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进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其次,进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冲突和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5,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状态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就揭示了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趋势和道路;物联系和进展的基本环节;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由于: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进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懂得它们的钥匙;第三,冲突分析法是最根本的熟悉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7,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冲突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冲突,冲突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进展;(2 )冲突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打算了冲突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冲突的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冲突双方相互依存;这是冲突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冲突的一方必需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冲突双方相互贯穿;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冲突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冲突双方在肯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等等,无不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冲突的斗争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 )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结的;①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冲突运动中所处的位置冲突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是不同的;冲突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冲突的斗争性是确定的;条件性;冲突斗争性的确定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②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行分别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8,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冲突的同一性在事物进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冲突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固性,为事物的存在和进展供应必要的前提;(2 )冲突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进展;(3 )冲突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进展的基本趋势;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冲突;(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进展变化的依据,是第一位的缘由;事物进展变化的根本缘由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其次,外因是事物进展变化的条件,是其次位的缘由;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进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第一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富强强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化进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特别亲密,在这种情形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行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需从我国的实际动身,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10,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冲突的普遍性是指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进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进展过程的始终;冲突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冲突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冲突在不同进展过程和进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位置和作用;冲突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冲突以及每一冲突的不分析冲突的特殊性就是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一方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确熟悉事物的基础;确解决冲突的关键;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另一方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冲突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其次,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分的;第三,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冲突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1,冲突进展的不平稳性冲突进展的不平稳主要表现为:方面的不平稳;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不平稳;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关系是: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冲突转化为次要冲突,次要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12,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畴,幅度),它表达着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对于熟悉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熟悉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留意打算质的数量限度,才能精确地熟悉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就,坚持适度原就,防止“过”或“不及”;13,事物的进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辩证的否定,由确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进展经过两次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进展表现为螺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进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进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进展的详细道路是曲折的;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布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旗帜,主义道路;坚决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2,要预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预备;14,缘由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缘由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缘由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缘由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缘由和结果相互依存;其次,缘由和结果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缘由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意义:第一,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缘由,才能熟悉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后的行动;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体会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15,必定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定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必定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进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其次,必定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定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创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定性;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匿着必定性并受其支配,三,必定性和偶然性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次,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没有脱离必定性的纯粹偶然性;第必定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打算论和唯心主义的非打算论的错误观点;意义:①由于偶然性是受必定性支配的,必定性打算着事物进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需通过科学讨论发觉必定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按必定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困惑;②由于必定性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供应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匿的必定性;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③偶然性对事物的进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6,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冲突以及由这些冲突所打算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进展的趋势等的总和;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17,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分,相互对立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2 )意义: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化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进展过程中本质的,必定的,稳固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其次,普遍性;2,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打算性的作用;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进展到人类意识的打算性力气;3,意识的本质包括:(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4,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打算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其次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打算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打算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确定物质对意识的打算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5,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 3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肯定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需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能动性;其次,熟悉和利用规律又必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义:(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需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忱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制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2)既要充分发3)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我们既要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章熟悉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熟悉的产生及本质1,实践是熟悉的基础:(1)实践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是熟悉进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独标准;(4)实践是熟悉的目的;2,熟悉主体是指熟悉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肯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详细的人;熟悉主体的突出特点是:熟悉主体具有能动性;熟悉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熟悉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熟悉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熟悉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详细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其次,主体和客体的熟悉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熟悉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3,熟悉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熟悉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熟悉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其次,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立;哲学上的不行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行熟悉或不能完全熟悉的哲学熟悉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行知论的典型代表;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在熟悉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其次节熟悉的辩证运动1,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熟悉,感性熟悉是熟悉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详细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熟悉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熟悉包括概念,判定和推理三种形式;。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3.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小知识点:1.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3.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7.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1直接的理论依据: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自然科学前提: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3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章1.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3. 存在和思维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另加: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2.动静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互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另加: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6.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P29,本质看一下7.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3,主要表现看一下8. 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9.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0.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1.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1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内容:两个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大规律: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⑵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问题,体现了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⑶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和道路的问题,体现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五对范畴:⑴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⑵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⑶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⑷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⑸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哲学依据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和度概念P44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第二章1. 实践的概念: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⑵实践具有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产生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4.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名解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原理.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一方面,向绝对性辩证转化.(2)2联系实际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主要说明: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也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其一般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必须坚持;同时,实践是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范围里获得的个别结论,应该结合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简略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就此而言,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动力.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 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存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7.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8.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9.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有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10.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1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是把双刃剑,要正确把握科学社会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2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改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章商品经济P151-P155以及绝对和相对价值P176部分请自行补充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它的作用表现: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3阻碍技术的进步.6.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7.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8.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9.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料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划分的意义:⑴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⑵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88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概念具体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2.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3.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其他:1.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3.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验.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说,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三、什么是运动?为什么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划分依据---世界本源、历史观
2.真理和谬论的界限—主观是否于客观符合
3.商品的本质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价值规律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过剩
6.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宪法
7.货币为什么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8.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
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是客观的反应
11.什么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
1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根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15.正确评价历史的方法有什么---历史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
16.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价值原则
17.生厂商的劳动二重性指什么---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马概重点

马概重点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具有矛盾性和规律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远景等重要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等。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集合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集合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集合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的一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主要特征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践的本质和作用等。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等。

3、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基础,它包括:矛盾、对立、否定、转化等概念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主要包括:阶级的概念、阶级关系的性质、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等。

5、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方法等。

三、重点章节概述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等。

它是理解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

2、第二章唯物论本章主要阐述了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理解和掌握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

3、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主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包括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等方面。

4、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本章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基础,理解和掌握它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造等。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并在中国经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作用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概复习重点(5篇)

马概复习重点(5篇)

马概复习重点(5篇)第一篇:马概复习重点一、简述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答: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吧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二、简述马克思的物质观及意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三、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四、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五、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六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的继承,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六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表现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马概重点知识整理

马概重点知识整理

马概重点问题1.马克思主义及其鲜明特征P2.P10-1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及其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其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性:马克思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三大理论来源P2.P5(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二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4.物质概念及其意义P22(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5.意识的本质及作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P21.25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作用(能动作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开始探索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

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和客观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剩余价值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实质。

6.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解放全人类的阶级。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并对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第二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思想本章主要讲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哲学观点,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三章:辩证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并对辩证法的本质、方法、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

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以及历史上的革命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等方面,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六章:阶级斗争学说本章主要涉及了阶级的概念、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的来源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意义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方向等。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论、革命论、革命策略与手段、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

5.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取解放和幸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不断运用它们指导我们的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第一章的重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概重点整理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一章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物万事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5.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7. 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8.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9.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可服其消极因素又保持其积极因素。

10.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食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章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实践观点14. 什么是实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15.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第三章18.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 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两者的辩证关系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0.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1. 在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什么?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22.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24.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儿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5. 什么是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什么?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得路线。

第四章26. 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7. 商品的价值量有什么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8.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29.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30. 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得枢纽?劳动二重性(选择题)3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2. 什么是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是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表明剩余价值不是与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可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4.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什么?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5. 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6. 理解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选择题)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了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表现了资本的技术构成,两者的概括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37.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生产材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具体表现在: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8. 什么是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第五章39. 什么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如何左右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①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②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③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益,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