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鼻衄
[证见]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
l、针刺疗法
(1)实证鼻衄:主穴取合谷、上星。配穴,心火亢盛者取后溪;肺经热盛者取尺泽,并刺少商出血;胃热炽盛者取上巨虚;肝火亢逆者取太冲、丘墟。毫针刺用泻法。
(2)虚证鼻衄:取上星、三阴交。方法:患者取半坐卧位,先针上星,再针三阴交,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上星穴针后不灸,三阴交针后可灸3—5壮。
,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
l、主方:归脾
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自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2)水中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l—2包,每日3次。
(3)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疑有休克时,可取平卧低头位)。嘱病人将流入口中之血液尽量吐出,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4)禁忌饮食辛燥刺激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
(5)要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天气干燥时,应饮服清凉饮料。在情志调节方面,尤忌暴怒。且要去除挖鼻习惯,避免损伤鼻部。
鼻科病证:鼻衄的诊疗
鼻科病证:鼻蝇的诊疗鼻蝴,即鼻出血。
鼻蚓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古代尚有“鼻红”、“红汗”等名称。
鼻出血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蚓。
[历史沿革]《内经》最早论述鼻蜘,始称“蚓”,所述原文达40余条。
称鼻Iffi者,当始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历代有关鼻蚓的论述颇多,现简介如下。
关于鼻蚓的分类。
主要有按导致鼻蜘的疾病而分,如《诸病源候论》有虚劳蚓、热病蚓、温病蚓、伤寒蚓、时气蝴等名称;又按鼻蚓的久暂或量的多少而分,如鼻久蚓、鼻大蝴等;后世亦有按病因病理分,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外因蚓血、内因蚓血、酒食I1!、折伤蜘等名称,后世亦有肝火鼻蝴、心火鼻蚓等等名称。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既按导致鼻蚓的疾病,又按病因病理分为鼻伤蚓血、经行蝴血、火热鼻蜘、虚损鼻蚓等四类。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蝴血。
”可说是鼻蚓的病理基础,其病因病理,主要有八个方面。
L肝火。
《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佃。
”尔后,巢元方所论种种Iffi血,常认为与肝有关。
如《诸病源候论》卷八说:“心主于血,肝藏血,热邪干于心肝,故蚓血也。
”后世将郁怒引起的鼻蜘多归之肝火或肝气上逆。
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说:“积怒伤肝……皆能动血……发为鼻蚓。
"清•费伯雄《医醇腾义》卷二说:“鼻Iffi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此即肝火上炎,迫血妄行所致鼻蚓。
2.肺热。
《素问•示从容论》说:伤肺者,不蚓则呕。
汉•华氏《中藏经》有“肺病吐蚓血”之说。
《诸病源候论》非常重视肺病与鼻蜘的关系,所论蝴血11条,其中9条与肺有关。
如卷九“热病蚓候”指出:“心主血,肺主气,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则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则有“治肺热喘息,鼻蚓血方”。
肺病致蚓,以肺热居多,如明•楼英《医学纲目》:“鼻蚓血者……乃肺金受相火所制然也。
鼻衄的护理查房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 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预防鼻出 血
复诊与随诊计划
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复诊计划,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复诊 一次
随诊计划:根据病情,制定随诊计划,如病情稳定后,每半年或每年进行 一次随诊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鼻衄的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提高 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素养
01
02
03
04
04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 免刺激性气味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 免紧张和焦虑
保持患者饮食清淡,避 免刺激性食物
保持患者用药安全,避 免误服和过量
保持与患者家属沟通, 共同做好护理工作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 免过冷或过热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 免剧烈活动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避 免感染和炎症
保持鼻腔湿润, 可以使用生理盐 水或鼻腔喷雾剂。
就医与饮食建议
01
及时就医:出现鼻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避免延误病情
02
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或鼻腔喷雾剂保 持鼻腔湿润,减少出血风险
03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免加重鼻出血症状
04
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改善鼻出血症状
03
全身性鼻衄症状:除鼻腔出血外, 还可能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贫 血、发热、乏力等。
局部鼻衄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 或双侧鼻腔出血,出血量可大可 小,出血部位多位于鼻中隔前部。
02
鼻衄原因:鼻腔黏膜损伤、鼻腔 炎症、鼻腔肿瘤、高血压、血液 病等均可引起鼻衄。
04
鼻衄治疗原则
01 止血:压迫止血、冷敷、
鼻衄的院前处理 ppt课件
ppt课件
仁德为本 精诚待民
(1)前鼻腔填塞法
适应症
内镜检查出血部位不明; 无内镜诊疗条件的应急止血; 全身疾病引起的弥漫性出血患者;
注意事项 填塞期间酌情使用抗菌药物,填塞物于
1~2d取出
ppt课件
仁德为本 精诚待民
填塞材料
无菌凡士林纱条 高分子膨胀海绵 气囊、水球囊 可吸收止血材料
ppt课件
鼻衄:又称鼻出血,常由鼻、鼻窦及其邻近部位病变、颅 面外伤,以及某些影响鼻腔血管状态和凝血机制的 全身性疾病引起。
ppt课件
仁德为本 精诚待民
鼻腔血供应用解剖
鼻腔血供
劲外动脉
颈内动脉
上颌动脉
蝶腭动脉 及分支
面动脉 上唇动脉
眼动脉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ppt课件
仁德为本 精诚待民
发病率
• 鼻出血的概率:60%的人 群会发生出血
• 发病率:7%~14%
易发年龄
• 10岁以下的群体 • 40岁以上的群体
概况
性别差异
• 男性多于女性 • (吸烟、酗酒、雌激素
水平相关)
好发季节 • 秋、冬季节
ppt课件
仁德为本 精诚待民
临床表现
• 多为单侧鼻腔出血,偶有双侧出血
1
• 出血剧烈或鼻腔后部的出血常表现
2
为抠鼻同时出血
• 血块会大量凝聚于鼻腔会出现鼻塞
3
的症状
ppt课件
仁德为本 精诚待民
• 咽入大量血液会出现恶心、呕吐,
4
需要与咯血、呕血进行鉴别
• 成人急性出血超过500ml时,会出
5
现头晕,口渴等症状
• 失血量达到1000ml时,会出现血
鼻衄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鼻衄的中医辨证与施治作者:吴长欣来源:《老友》2016年第01期“鼻衄”即鼻内流血,日常生活中常见,且青少年、老年人偏多,该证常以热证居多。
需提醒的是,一旦发生鼻衄,患者应取坐位,以免血流入咽喉,头部不能前倾过低而应保持笔直后仰,解开衣领、腰带,进行填塞、挤压止血治疗。
常用如下措施进行治疗:1.用药棉蘸些白醋,塞入鼻衄之孔;2.用手指适宜力度挤压患侧鼻翼5~7分钟:3.冷敷鼻翼部及印堂穴;4.患者举起鼻衄对侧手臂,也可用布条扎其中指根部:或坐椅上用热水泡双脚,或用力挤按鼻衄对侧足的昆仑、太溪二穴;5.大蒜头去衣捣成泥,敷鼻衄对侧足的涌泉穴;6.用干净纸巾卷成小筒装入云南白药、田七粉、马勃三药中的一种,吹入鼻衄之孔:7.空心菜半斤洗净捣烂加白糖10克,冲入沸水,凉后饮用;8.鲜生地、白茅根适量煎汤服:9.黄芩15克水煎取汁和白芨粉10克调成糊,涂抹于鼻根部,干后再涂,保留2小时后洗去;10.石榴若干洗净取皮榨汁饮用,每次200毫升,每日2次;11.黄芩、生白芍、藕节、丹皮冷水浸泡后水煎取汁服。
若采用上述措施效果不佳者。
应找中医及时辨证施治。
1.如见于风温等外感证者,即在辛凉清解方内加上丹皮、白茅根、白茅花:2.肺素有热迫血上溢者用鸡苏散(薄荷、黄芪、生地、阿胶、茅根、麦冬、蒲黄、贝母、双皮、桔梗、甘草);3.烟酒过度或辛辣等引起者热在阳明当用玉女煎(生地、生石膏、玄参、知母、牛膝)加芦根、茅根;4.因肝火偏旺,多伴有烦躁头胀者,该用清衄汤(生地、赤芍、当归、香附、黄芩、山栀子、侧柏叶、黄连、赤苓、甘草、藕节);5.有阴虚虚火,稍有劳动即出鼻血者,或在洗脸时鼻易出血且久久不愈者,当用玉女煎去生石膏加玄参、阿胶、天冬、藕节;6.若是出血多而不止,出现昏晕者,急救方可用百草霜6克,糯米汤调服(百草霜即是烧茅草附于鍋底的黑色烟灰.现难找到了,也可用生藕汁、生地黄汁、大蓟汁加入蜂蜜调服.加外用如上的外治法);7.伤寒证当汗不汗热盛迫血为衄者,一般可随衄而解,称为“红汗”而愈,若不见愈,须尽快慎重处理。
鼻衄
鼻衄文章目录*一、鼻衄的概述*二、鼻衄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鼻衄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鼻衄的危害*五、鼻衄的防治方法鼻衄的概述1、定义鼻衄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鼻出血。
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
鼻出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可导致贫血。
2、症状部位鼻3、症状科室耳鼻喉科4、常见病因因鼻腔病变或全身疾病引起鼻衄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多由肺热胃火、肝阳上亢、虚火上炎等,致血热妄行而发为鼻衄。
现代医学认为可由全身疾病如高热、高血压、血液病等引起,也可由局部因素如鼻内炎症、肿瘤、外伤等造成。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
”《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
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
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
”鼻衄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鼻衄的检查方法确定出血部位,结合前鼻镜、鼻内镜及/或CT、MRI检查,判断出现部位。
血常规检查,对于出血量较大及怀疑为血液病的患者必不可少。
对应用抗凝药物及怀疑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检查出凝血功能。
2、鼻衄的诊断鉴别方法 2.1、咯血为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出血后,血液经口腔咯出,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及心脏病导致的肺淤血等。
可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鉴别。
2.2、呕血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当大量呕血时,血液可从口腔及鼻腔涌出,常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症状,全身查体可有阳性体征,可予以鉴别。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鼻衄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鼻衄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鼻衄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鼻衄简介:鼻衄又称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
部位:鼻科室:耳鼻喉检查:鼻腔内镜检查耳鼻咽喉CT检查 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
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
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
过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剧,可行后鼻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
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
除了寻找出血点外,并作必要的全身检查(测量血压、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
有时尚须与有关科室共同会诊,寻找病因。
病因: 原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局部原因1.外伤。
2.气压性损伤。
3.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
4.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
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易致鼻出血。
5.肿瘤。
6.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
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二)全身原因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
②凝血机制的异常。
2.急性传染病。
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
②静脉压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
鼻衄病的症状及饮食
鼻衄病的症状及饮食鼻衄属中医学中的衄血证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孔流血不止,或动辄鼻中出血,反复发作等。
中医认为,鼻衄可分为肺热型、胃热型、肝火型3种。
各自症状表现为:肺热型鼻燥而衄、口干、咳少痰、舌红;胃热型口渴喜饮、欲饮冷水、鼻燥口臭、烦躁、舌红苔黄;肝火型头痛眩晕、口苦易怒、目赤有眵、舌红。
中医认为,鼻衄是由肺热、胃热、肝火等引起的。
所以在治疗上应个别对待:肺火旺者宜吃具有泄肺清热作用的食物;胃火盛者宜吃具有清胃凉血作用的食物;肝火旺者宜吃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食物。
所有类型的鼻衄患者都要忌食辛辣刺激性、温热助火性、煎炸爆炒类以及海腥发物的食物与烟酒。
患有鼻衄病症的人适宜食用下列食物。
1.西瓜:性寒,味甘,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效。
鼻衄者宜多吃西瓜,尤其是胃热鼻衄者最宜。
《丹溪心法》云:“治口疮甚者,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
”《滇南本草》还说:“西瓜治一切热症。
”这是因为西瓜性属大凉,所以,肺热肝热而鼻衄者亦宜食西瓜。
2.马兰头:性凉,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
《日华子本草》载:马兰“止鼻衄,吐血”。
《本草正义》中还说:“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
”《福建民间草药》曾介绍:“治衄血不止:鲜马兰一握,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净,捣烂取自然汁,调等量冬蜜加温内服。
”3.韭菜:据《丹溪心法》记载:“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
”《方脉正宗》还介绍,“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主要是用“韭菜十斤,捣汁”饮用。
4.藕节:藕的节疤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是中医最为常用的止血之品,可用于多种衄血病症。
《药性论》云:“藕节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本草纲目》中就介绍:“治鼻衄不止:藕节捣汁饮。
”5.米醋:具有散淤、止血之功效,凡鼻衄者皆宜,孙思邈《千金方》中早有用食醋“治鼻血出不止”的记载。
6.胖大海:性凉,味甘淡,具有清热、泻肺火、利咽喉之功效,肺热鼻衄者宜之。
鼻衄
鼻出血鼻出血局部原因如外伤、新生物,全身原因如高血压、血液病等。
据统计,多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易出血区,或下鼻道后部近下鼻甲后端鼻咽静脉丛区。
轻者在滴数滴血后即可自行停止,严重者可以呈凶猛的致死性出血。
所以处理时,除积极止血外,还应找到出血的原因及部位。
【诊断】一、现代医学首先,不要将上消化道及下呼吸道出血误诊为鼻出血。
确诊为鼻出血后,就应进一步找到出血的部位及原因,特别是全身因素,如特异或特异性感染、高血压、血液病、尿毒症、磷、砷、汞中毒、内分泌疾病、某种维生素缺乏、遗传病、如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等病人应进行相关的全面检查。
二、中医学鼻出血属中医“鼻衄”范畴,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1.病因病机:鼻衄的产生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
其原因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虑为阴虚、气虚;实为血热、气逆。
(1)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犯肺,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溢鼻中,而致鼻衄。
(2)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脉外,而为鼻衄。
(3)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鼻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
(4)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术,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溢鼻窍,而成鼻衄。
(5)久病不愈,优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不统血,气失摄纳,血不循经,渗溢脉外,而致鼻衄。
2.辨证依据:鼻中出血量的多少,色泽的红淡以及全身其他症状。
3.临床分型(1)肺热型: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
鼻干口燥,呼气烘热,或咳嗽痰黄,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2)胃热型:鼻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燥口干或口臭,烦渴引饮,或胃脘不舒,嘈杂胀满,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3)肝火型:鼻血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胀满,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型:鼻血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质嫩红或绛而少津,苔少,脉细数。
鼻衄的名词解释
鼻衄的名词解释鼻衄,又称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或血管破裂导致鼻腔内血液外流的情况。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平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尤其在干燥的季节。
鼻衄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干燥、鼻腔感染、鼻腔内破坏、外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气候干燥所导致的鼻腔黏膜干燥破裂。
鼻衄一般分为前部鼻衄和后部鼻衄两种。
前部鼻衄是指出血点位于鼻腔前庭,血液通常从鼻孔流出,见到较为明显。
而后部鼻衄则是指出血点位于鼻腔内部后方如鼻后障、鼻后足等处,血液往往向后咽下,不易观察到。
鼻衄的治疗方法根据鼻衄的原因和情况而定。
首先,对于鼻腔黏膜的干燥引起的鼻衄,平时要保持室内湿度适宜,并注意饮水补充。
此外,鼻腔内的保湿剂也是一种缓解鼻衄的有效方法。
对于鼻腔感染所致的鼻衄,需要抗生素治疗,并加强局部抗感染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鼻孔的清洁过度,以免刺激引起鼻腔局部损伤。
而对于外伤引起的鼻衄,首先要保持鼻腔通畅,切忌用力鼻擤或鼻挖,以免加重出血情况。
同时,如果是出血量较大或无法控制的情况,应及时就医,以免出血过多影响正常呼吸。
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和自我措施来减少鼻衄的发生。
例如,避免低头过久,尽量保持正常的鼻腔通畅,注意饮食,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和限制酒精的摄入也是有益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反复发作的鼻衄、鼻衄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出血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等。
这些情况可能暗示着潜在的疾病或病理性鼻衄。
总之,鼻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且多发,但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我处理的。
对于情况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鼻衄,及时就医是必要的。
通过了解鼻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鼻衄,减少其对生活的影响。
同时,合理的鼻部护理和防护措施也能起到预防鼻衄的作用,保持鼻腔的健康。
鼻衄诊断详述
鼻衄诊断详述*导读:鼻衄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
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
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
过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剧,可行后鼻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
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
除了寻找出血点外,并作必要的全身检查(测量血压、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
有时尚须与有关科室共同会诊,寻找病因。
(1)单侧鼻衄一侧鼻孔出血,见于外伤、鼻腔感染、局部血管损伤、鼻咽癌、鼻中隔偏曲。
(2)双侧鼻衄多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如某些发热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高血压、肝脾疾患,维生素C或K缺乏等。
2.不同年龄鼻衄辨病(1)小儿小儿一侧鼻孔流脓血涕,且有恶臭,要考虑到鼻腔异物。
因某些小儿有将黄豆、花生米、钮扣等异物纳入鼻腔的习惯。
(2)青年期青春期女性周期性鼻衄,应考虑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即中医的倒经(月经表现为鼻流血形式)。
青年期大量鼻衄,要虑及鼻咽纤维瘤。
(3)中年以上中年以上鼻衄,不能忘记鼻咽癌。
(4)老年人老年人的鼻衄多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有关。
老年人在血压急速升高时会发生鼻衄,可视为发生脑血管意外(中风)的信号。
鼻衄在日常生活中正因为其常见,所以往往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于出血不止的鼻衄,人们往往因出血太多而会去医院就诊。
而对于出血不多或鼻涕中带血丝者,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以为“上火”,而不予理睬,或自服清热祛火药。
其实对于血性鼻涕尤其要警惕鼻咽癌的可能性。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
华人罹患鼻咽癌的机会是白人的5倍。
此病多发生于成年人,其发病原因与遗传、病毒、环境等因素有关。
鼻咽癌早期症状为:吸涕带血或擤鼻涕出血,特别是早晨起床第一次鼻涕中带血丝或小血块,颈侧肿块、耳鸣、听力减退、头痛。
鼻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鼻衄的中医诊治鼻衄即鼻出血,是内、外(伤)、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
鼻出血的原因很多。
全身性因素者,凡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以及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等等,均可诱发鼻出血。
局部因素者,如鼻和鼻窦的外伤、异物、急慢性炎症、鼻中隔病变、鼻腔或鼻窦肿瘤等。
临床上,严重的鼻腔出血往往由内科转诊而来,尤其多见于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
鼻衄之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而以《内经》最早论述鼻衄。
《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鼻衄病因病理的论述甚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1、太阳病衄血: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清·唐容川《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鼻又为肺之窍,欲治太阳之衄者,必以治肺为主......治肺即治太阳矣。
法宜清肺火,疏利肺气。
”2、肝火:《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鼻衄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3、肺热:《素问·示从容论》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
”历代对肺经受热致衄论述频多。
4、心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
《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深。
5、阳明胃热:《素问·厥论》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伤寒论》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衄鼻衄: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
是常见的一种病症。
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
鼻衄亦称为衄。
鼻衄量多时,又称为鼻洪或鼻大衄。
也就是常见的出鼻血。
概述鼻衄,症名。
指鼻出血。
《内经》对此有丰富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千金要方》卷六。
《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
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
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
”鼻衄,食少体倦,而赤,神情恍惚者,宜茜草丸、伏龙肝汤施治;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汤。
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矾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温水浸足法。
阴虚衄血者,宜用大剂量生地煎服。
此证可见于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参见衄、衄血条。
病因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
《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
《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
《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
《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
”《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1]西医解释概述鼻出血亦称鼻衄颇为常见,一般可分为两类,由鼻局部原因所致的鼻衄和作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之症状性鼻衄。
尤以症状性鼻衄更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前者的2倍。
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为单侧性,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部富于毛细血管前动脉的部位。
此处组织弹性较低、遭受刺激时(如挖鼻、干燥、粉尘等),粘膜血管容易破裂,导致出血。
鼻粘膜溃疡、鼻息肉和鼻腔恶性肿瘤更是引起出血的原因。
症状性鼻衄可见于血管和肾疾病(如血管壁损害、尿毒症等)。
出血素质和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伤寒等)。
遗传性出血性末梢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血管壁先天性薄弱,稍有扩张则可破裂出血。
病因一、局部原因1、原发性:临床上很多病人的鼻出血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多见小儿或青少年,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李氏区,多易自止。
2、外伤性:挖鼻时损伤鼻粘膜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3、鼻中隔偏曲及穿孔。
4、鼻部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
5、肿瘤: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引起鼻出血。
6、环境因素:如空气干燥、气压低,容易引起鼻出血,在空调房间因空气干燥也可引起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1、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2、静脉压升高。
3、全身出血性疾病:如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异常或毛细血管病变。
4、内分泌紊乱[2]。
诊断要点1.血从鼻孔流出,即可诊断为鼻衄。
鼻衄轻者,仅涕中带血丝;严重者,血从口鼻涌出。
2.鼻衄甚者,血可溢从口出,或因大量血液被咽下,片刻后呕吐。
因此,鼻衄应与吐血、咯血相鉴别。
咯血是肺络受伤所引起的病证,其血必经气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丝,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吐血,亦称呕血,其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甚则倾盆盈碗,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
3.检查:鼻腔前段出血,一般较容易发现出血点。
鼻衄不剧者,可用1%~3%麻黄素溶液棉片收缩鼻粘膜后,从首先出血的一侧鼻腔寻找出血点。
此时,应仔细检查鼻腔,特别是鼻中隔前下方的血管丛区,注意粘膜表面有无充血、静脉曲张、糜烂、溃疡、血痂等。
鼻腔后段出血,常迅速流人咽部,并从口吐出,鼻前孔镜多不能发现出血部位,须行鼻后孔镜检查,以寻找出血点。
除寻找出血点外,尚需找出鼻衄的原因,因此在作止血处理后,还要进一步作必要的全身检查。
辨证分析鼻衄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实证者,多因肺、胃、肝之火热为主,火性上炎,循经上蒸鼻之脉络而为衄;虚证者,多见于肝肾阴虚,虚火上越,灼伤脉络而致衄,或因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为衄。
在辨证治疗方面,鼻衄主要依据病情的缓急,出血量的多少,血色的深浅,以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实证鼻衄,治疗上以清热降火为主;虚证鼻衄,若肝肾阴虚者,宜滋阴降火为主;若脾气虚弱者,则应补脾摄血止血。
治疗方法辨证治疗肺经热盛型【证见】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掀热感。
或兼见咳嗽痰少,口干身热。
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栀子炭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2.中成药(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胃热炽盛型【证见】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治法】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2.中成药(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一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肝火上逆型【证见】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
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
口干甚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l~2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4)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证见】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
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
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加减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熔化)。
水煎服。
2.中成药(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脾不统血型【证见】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
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
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归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兼证除按以上五型辨证治疗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鼻衄,若出血多者,出现血虚之证,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宜配合和营养血之法,可适当加入黄精、何首乌、桑椹子、生地黄等养血之品;若阴血耗伤,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鼻衄的外治法对鼻出血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
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1.冷敷法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
2.压迫法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有引热下行,协助止血的功效。
4.滴鼻法用香墨研浓汁,滴人鼻中,也可用滴鼻灵或1%~3%麻黄素液等滴鼻。
5.吹鼻法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三七末、云南白药等药末吹人鼻腔,也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
6.鼻腔填塞法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法。
鼻衄的其他疗法1.针刺疗法(1)实证鼻衄:主穴取合谷、上星。
配穴,心火亢盛者取后溪;肺经热盛者取尺泽,并刺少商出血;胃热炽盛者取上巨虚;肝火亢逆者取太冲、丘墟。
毫针刺用泻法。
(2)虚证鼻衄:取上星、三阴交。
方法:患者取半坐卧位,先针上星,再针三阴交,轻刺激,留针20一30分钟;上星穴针后不灸,三阴交针后可灸3—5壮。
2.饮食疗法(1)藕汁蜜糖露:鲜藕适量洗净,榨汁100。
150毫升,加入蜂蜜15~30克,调匀内服。
每日1次,连服数日。
(2)茅根竹蔗水:白茅根60~120克,竹蔗100~300克,煎水代茶饮。
(3)韭菜根90克,捣汁,用童便或冷开水冲服。
(4)鲜韭菜一小把,洗净切碎,置干净研钵中捣烂,用布包裹后拧取其汁,放于开水内炖热,每次服1酒杯。
(5)乌豆圆肉大枣汤:乌豆50克,龙眼肉15克,大枣50克,加清水3碗煎至2碗,早晚分服。
(6)岗稔果煲瘦猪肉:鲜岗稔果60克(干品用15克),猪瘦肉60克,加清水3-4碗煎至l碗,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