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病中医治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以人为本、以整体为重"的理念,注重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治疗。
在内科常见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独具优势,可以发挥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医药中被归为“风寒”、“风热”等类型。
中医治疗感冒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同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胃炎以调整胃的“脾胃”功能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等。
三、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与肝火上升、气虚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从调节肝火、补益气血入手。
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养心安神汤等。
另外,中医也会推荐适当的运动和调整饮食,以控制血压。
四、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浓度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肾虚、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以调理脾肾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医还会尽量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并建议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五、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心脏病是一类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心脏病主要与心火旺盛、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大青龙汤、通心络胶囊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适当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心脏康复。
六、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炎是一类以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肝炎主要与肝郁、湿热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肝炎主要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调胆汤、柴胡疏肝汤等。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种专科,研究针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被广泛运用。
一、诊断技术1. 四诊合参法: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核心是四诊合参法,即望、闻、问、切。
医生望病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征,闻病时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病征,问病时会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病时会通过按压特定的部位来判断病情。
2. 脉诊:中医内科非常重视脉象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常用的脉象有滑脉、涩脉、缓脉等。
医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 舌诊:舌诊在中医内科中也是常见的诊断技术。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舌色等来了解病情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能代表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代表热盛等。
二、治疗技术1. 草药治疗:中医内科常通过使用草药来治疗常见病。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通宣理肺汤、理气宽中丸等。
草药治疗以其疗效温和、副作用少而受到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针刺、艾灸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疗法。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常将推拿按摩用于治疗一些病因属于气滞或血瘀的疾病,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4.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强调对健康的养护。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给出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合理的饮食安排、适量的运动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包括四诊合参法、脉诊、舌诊等,治疗技术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技术结合个体化的调理,能够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常见病,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同时,中医内科也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融合了一些先进的医疗科技,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25
寒凝心脉证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
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
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紧或沉细
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3g) 瓜蒌一枚,捣 (12g))合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
【中成药
19
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
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
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
3
时行感冒
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
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汤颗粒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了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与治疗。
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一些常见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内科学。
1. 心脏病:心脏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例如,丹参、山楂和郁金等草药被广泛用于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心脏功能。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等并发症。
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和调整饮食习惯。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降低血压,中药如黄芪、天麻和山楂则可以帮助稳定血压。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盐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调整饮食习惯。
中药如五味子、苦瓜和黄芪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水平。
针灸可以刺激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糖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控制糖尿病也很重要。
4. 肺病:中医内科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肺病常用的方法是中药治疗和推拿按摩。
中药如杏仁、百合和连翘等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肺部功能和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推拿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肺经、活血化痰来改善呼吸系统状况。
5.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胆结石等常见且困扰人们的问题。
中医内科治疗这些疾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穴位按摩。
中药如陈皮、山楂和白扁豆被广泛用于改善胃部炎症和消化问题。
穴位按摩则可以刺激胃脾经、调节胃肠功能。
以上只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它疾病需要相应的治疗。
中医内科在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草药组合或针灸技术。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药来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等进行辨证论治,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疾病。
内科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脘痛、便秘、失眠等,虽然症状各异,但都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恢复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感冒为例,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常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
治疗时通常会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则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紫苏叶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这些中药相互配合,可以驱散风寒之邪,缓解感冒症状。
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咳嗽等。
治疗时多选用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金银花和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它们共同作用,能清除风热之邪,使身体恢复健康。
咳嗽也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
对于外感咳嗽中的风寒咳嗽,常用中药有杏仁、桔梗、紫菀等。
杏仁能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而对于肺热咳嗽,可能会用到黄芩、鱼腥草、桑白皮等中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通过合理搭配这些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白术、干姜、附子等。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以人为本,综合治疗,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感冒初期,中医推荐使用葱姜,生姜煮酒,“葱姜酒”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寒热症状。
同时,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多喝温热的汤水,如生姜红糖水,石榴皮水等,有助于疏风散寒,缓解症状。
另外,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粥等。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半夏、白术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节,推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胃的康复。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调理,减少发作次数和损害。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推荐降低盐分的摄入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注重血液流通畅通。
中医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天花粉、蒲公英、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此外,中医还主张运动,推荐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强调脾胃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推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苦瓜、金钱草、黑豆等,这些药物有清热燥湿、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二、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用小青龙汤;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三、头痛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2、风热证: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3、风湿证: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2、肾虚证:补肾养阴;方用大补元煎;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通窍活血汤;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辩证施治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牯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辩证施治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或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3、燥邪伤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方用桑杏汤加减;4、痰热壅肺,清泄痰热:方用桑白皮汤加味;5、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方用泻白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6、肺阴亏虚,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7、痰湿薀肺:化痰行湿,肃肺止咳,方用清肺饮加减;8、肺气亏虚:补益肺气,止咳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三、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千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证候分类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辩证施治①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补气养血,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补肾益阴,六味地黄丸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变;。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精)
(2)阴虚感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症状: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 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 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 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2)阴虚感冒
症状: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 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 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 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3.病性: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或以邪实 为主。
4.病势:
外感咳嗽初起病位在肺,日久损伤正气, 可由肺及脾至肾,病势由上而下。 内伤咳嗽表现不一,既可由肺及脾至肾, 又可由脾肾及肺。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 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 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气喘为咳嗽证的兼症,不是必具症状。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使肺气不 清,肃降失常而致喘,临床多表现为气促、 气急。 内伤咳嗽,多因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或痰 壅气道,肺失肃降而致喘,临床多表现为气 短,或喘憋。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 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 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 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 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 舌红干少津,脉数。
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 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 腻,脉滑数。 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 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 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与外科是中医学中两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内部器官的疾病,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而中医外科则主要关注治疗外伤、肿瘤和手术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行业内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内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科目之一,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在中医内科中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常见手段,如采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来缓解感冒症状,或者使用桑菊感冒颗粒来改善咳嗽等症状。
此外,针灸疗法也能有效缓解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刺激相关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
2. 中医治疗循环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治疗各种循环系统疾病方面也具有独到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主要手段,如使用丹参片来改善心绞痛症状,或者使用五灵脂软胶囊来降低血脂。
此外,推拿按摩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3.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在中医内科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如使用保和丸来改善胃肠不适,或者使用香砂六君子丸来缓解消化不良。
另外,中医对于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通常会结合中药饮食疗法来调理。
4. 中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也可通过中医内科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治疗包括使用五苓散来改善频尿症状,或者使用石韦来溶解肾结石。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外伤、损伤和手术等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创伤和骨折对于创伤和骨折的治疗,中医外科通常会采用传统的推拿、拔罐和敷药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例如,对于扭伤、挫伤和骨折,中医师可能会采用草药热敷、拔罐和按摩等疗法来改善症状。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与中医辅助治疗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与中医辅助治疗神经内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和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疾病。
常见病症如脑卒中、癫痫、头痛、神经病变等在中医中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并介绍中医辅助治疗的方法。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异常、组织损伤的一类重要疾病。
根据病因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中医辅助治疗脑卒中主要依靠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的作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组织损伤。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功能状态,使脑部神经恢复正常,改善病情。
二、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
癫痫的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短暂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
中医注重对整体的调理,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以及舒缓情绪,改善机体的整体状态。
常用的中药治疗癫痫的方剂有逍遥散、安宫牛黄丸等,通过抑制脑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的强度。
三、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与颅内血管扩张或收缩、颅内脑膜炎症等疾病相关。
头痛的表现形式各异,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
中医治疗头痛侧重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茶酊、薄荷油等,具有舒展经络、活血祛风的作用。
四、神经病变神经病变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的病理改变。
常见的神经病变包括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中医针对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恢复与修复。
总结起来,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与中医辅助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内科疾病以及中医治疗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
针灸能够刺激身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降压的效果;中药则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高血压的症状;饮食调节方面,应避免食用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适当的运动。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患者血糖水平过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失调、气血运行异常引起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和气血,降低血糖水平;中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利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的食物,适量摄入粗粮、蔬菜和低脂肪食品。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常表现为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积所致。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
中药可以温中健脾、祛湿化痰,改善胃部环境,缓解胃炎症状;饮食方面,慢性胃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品,定时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肝气血不足、痰湿阻滞所致。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
针灸可以活血化瘀,增强心脏功能;中药则可以调理心肝气血,消除痰湿,舒缓心脏症状;饮食方面,冠心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脂、高盐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保持适度的运动。
以上仅为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示例,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疾病类型和个体情况来确定。
中医内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中医内科作为中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治常见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内科所涵盖的疾病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感冒、咳嗽、胃脘痛、失眠、眩晕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内科是如何诊治这些常见疾病的。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则是通过对疾病症状、体征等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感冒为例,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引起,但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的不同,又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
对于风寒感冒,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等症状。
中医治疗多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等。
而风热感冒的患者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黄等症状。
治疗上会选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
咳嗽也是常见的病症之一。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
比如,外感风寒咳嗽,常伴有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若是内伤咳嗽中的肺阴亏耗证,患者往往会有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咽燥等表现,治疗则需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是常用的方剂。
胃脘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痛,在中医内科中也较为常见。
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
常见的证型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
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常伴有呕吐清水、恶寒肢冷等症状,治疗应以温胃散寒为主,良附丸是常用的方剂。
饮食伤胃型则多因暴饮暴食引起,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等,治疗宜消食导滞,保和丸可作为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内科常见病针灸治疗第一节流行性感冒配方一:合谷、印堂、大椎方法:合谷直刺0.8-1寸,边提插边观察(问、手摸)至患者前额出汗止。
头痛加印堂;高热大椎拔罐。
或大椎微斜向上斜刺1-1.5寸,缓慢进针,小幅度捻转,10次每分,并用力提针,患者先觉后背沉重,继而针感沿督脉下传至大腿和上臂,立即出针,患者手掌湿润,15分钟后周身汗出,体温下降,一般一次即愈。
另直刺身柱1寸,留针20分钟对高热不退者多1次见效。
配方二:少商、中商、老商方法:“三商一心”0.5寸毫针针尖略向上刺入穴位大幅捻转几次后出针,挤出鲜血数滴,或三棱针刺血。
头痛配印堂,恶心呕吐配足三里,咳嗽配尺泽,鼻塞流涕加迎香,身热加大椎、身柱,均强刺激,要求针后全身微汗,症状减轻后出针。
多2-3日痊愈。
配方三:风门、陶道方法:提起皮肤,三棱针放血。
\呃逆(膈肌痉挛)指针法1取穴:涌泉、止呃(攒竹与睛明连线的眶上缘处)、少商。
2方法:先取涌泉。
患者仰卧,医者用细小圆钝物体(如棉签等)用力按压单侧涌泉,以能耐受为度,按压1~2分钟。
如不止,则按压止呃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穴位,同时令病人做一次深吸气,屏住呼吸,时间越长越好,再慢慢出气,1次不止再做两次。
亦可用拇指紧掐病人左手少商穴,使酸胀感持续半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不止者可用上法每日治疗两次。
针刺法1取穴:翳风。
2方法:取双侧翳风穴。
患者仰卧或坐位,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咽喉部刺入1寸,捻转手法,得气后大幅捻转5~6次,同时嘱患者屏气。
时间越长越好,如1次未止,则可用同法操作2~3遍,留针30分钟。
主治:呃逆(膈肌痉挛)。
取穴:平承山穴外开腓肠骨边缘,一侧取穴,左右均可。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直刺一寸五分深,使有酸麻感停止后出针,一般一次即愈。
主治:呃逆取穴:内关(男左女右)手法:用毫针。
吸气时进针,太指向前进针五分,提出三分;然后再令患者吸气。
进针五分。
共进退三次;留针十至十五分钟。
取穴:阴郁中腔手法:用毫针直刺中脘穴五分、阴郁穴三分,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一至二小时。
连刺一至三次,每日一次。
我在临床上发现,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疗效确实,一些按压攒竹无效的患者,按压翳风穴即可取效。
现在我治疗呃逆,按压翳风穴已是首选之法。
至于获效机理,呃逆总由气机逆乱所致,三焦是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三焦经又主气所生病,故按。
【取穴】合谷,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中点。
见图46.【刺法】取4寸毫针,针合谷透后溪,针入约半分钟,呃止。
此时患者有头晕感,嘱闭目静卧,随即取针,3分钟后头晕好转。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2):20.1983.{取穴}攒竹(双)。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操作】患者取正坐仰靠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对面或右侧,用双手大拇指尖的桡侧缘,着力切陷指针双侧攒竹穴,边切边揉,使前额部产生酸麻、沉、胀,其呃自止。
【来源】《针灸治疗百病荟萃》,1989,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取穴】列缺穴。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见图1.【刺法】针尖向肘部斜刺2——5分,强刺激,直至取效。
【来源】江西中医药,920:36,1986.胃疼主治:各种胃痛。
取穴:中脘内关(双)公孙(双)手法:用毫针直刺中脘、内关、公孙穴各一寸。
用捻转提查泄法(紧提慢按),留针三十分钟。
隔日针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对爆发性的,多数一次可愈。
主治:胃心疼。
取穴:?俞手法:用毫针在?俞穴沿皮向下肘关节处进针,一呼一吸进一寸,呼吸三次,进针三寸,留针。
在留针时间,并在第四、五胸椎之间拔火罐,待疼痛消失后,去针与火罐。
主治:胃口疼。
取穴:鸠尾手法:用毫针直刺,捻入进针三分;让患者咳嗽,乘吸气时,捻针直刺一寸五分至二寸,有感应时用平补平泻(让患者吸气)手法,留针一小时。
针一、二次可愈。
主治:上腹部阵发性疼痛、腹部有胀感。
取穴:外膝眼(男左女右)手法:用银针捻转刺入,止有酸麻感觉为止。
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三至五分钟,留针二至三小时。
主治:胃神经疼。
取穴:内关(双)公孙(双)手法:用毫针先刺内关,向外关直刺,捻转进针五分深;再刺公孙,向里直刺三至五分。
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三十分钟。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贲门痉挛)(上腹部刺痛,按之疼痛减轻,局部不发热,发作时间长短不定)。
取穴:中脘(双)足三里(双)手法:用毫针直刺中脘穴五分,足三里一寸二分。
重刺激,留捻十五分钟,以痛止为度。
每日针一次。
尺胃是我国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胃痛和胃病的一个穴位,位于右侧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一寸处。
我自己换胃痛,在此处压痛非常明显,之后在临床中发现,凡是胃痛和胃病的病人,都可以在此处找到压痛或条索状物等反应点。
Z因为这个穴位位于中医的“尺肤”部位,对应于胃部,可以治疗胃病,故名之曰“尺胃”。
【取穴】梁丘。
屈膝,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二寸。
见图22.{刺法}快速刺入,捻转提插,深度以得气为度,要求针感上达髋和腹部,留针15——30分钟。
胃痛的方法:让患者趴下,找到至阳穴,穴在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图5-3),按压时患者会感到很痛,两手拇指重叠,用拇指指腹向下按压至患者感觉胃中央发热即可。
我学到此指压至阳治疗胃脘疼痛,一般五分钟内见效。
(1)指压至阳:患者俯卧,医者双拇指压至阳穴,并向腹侧按至胃里发热时,疼痛就消失了。
(2)内关、公孙(左右各一、上下相配)。
针内关时,配合深呼吸,吸气到上腹部,吸气深长细匀慢。
(3)针合谷:先泻后补,或快频率、多捻转。
(4)内关、中脘、足三里。
先针刺远端穴位内关、足三里,使病邪有出路,然后再针中脘。
妇科乳腺增生主治:乳房肿痛。
取穴:大陵(双)手法:用毫针直刺大陵穴三分,按天、地、人三部进针。
先徐徐捻转进针,至一分时稍停,捻转三次;再徐徐捻转进针,至二分时又稍停,复捻转三次;最后徐徐捻进至三分。
留针一小时,徐徐退出。
1993年春天在西域医院针灸理疗科治疗乳腺增生疗效突出,李文荣主任大力支持并准备做科研项目,系统观察了有记载的23例门诊患者,其中最好的一次即愈。
取穴:患侧内关、肩井、天宗为主。
(图8-5)手法及机理:徐入徐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
吸气时用补法,往里压针,意念想着补进真气,待气至病所后,真气环绕包块,气攻病所,因为包块是气滞血瘀造成,气为血肿,气行则血行,气血互生,有形之淤血可化作氤氲之浊气,循经随针而出至穴,这时就可以用泄法,在其呼气时用抽拉法将病邪拉出穴外。
得病时无形变有形,从经穴排出体外。
治疗要领:(1)手法,导气法,即《内经》:“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泄无形,谓之同精。
”(2)意念,气化理论。
(3)边针边检查,患者自己先触摸,然后让一女医生当助手,和患者一样,去感知部位、大小、压痛程度、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助手应为女医生。
再就是换手也很重要,就在两人换手之间,包块的大小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医看到此就明白了,而西医还是觉得莫名其妙,李主任就想出一个办法,找各科室的主任,大多是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的教授,每天轮换一位,治疗前、中、后做触诊检查。
正在学习班讲课的金教授是我国第一个理疗学博士,看完治疗后,在讲到医学论文设立对照组时说,像这种治疗方法,就可以不用设对照组,将红外线扫描的对比即可,“不设对照组,胜过对照组”。
于是就在治疗中用摄像机全程摄录,但还是看不出门道来,最后就在针刺期间用红外线扫描观察乳房局部的变化,发现主要有二:(1)皮温升高、汗出,有的患者全身发热、汗出。
(2)血管扩张变粗、局部血液循环加速。
结论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使乳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变粗,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了增生物的代谢和吸收。
在治疗乳腺增生期间,还治疗过其他乳房包块的疾病,如乳腺纤维腺瘤、乳头导管增生和两例男性乳腺增生,其中一位是唱旦角的演员,不过疗效都不好。
郭老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发病部位及主要病机,以舒肝理气,畅阳明经气而选用两组有效穴位,进行施洽,胸组取屋翳、膻中、合谷;背组取肩井、天宗、肝俞。
肝火加刺太冲;阴虚去合谷加太溪;气血虚去合谷加足三里、脾俞;月经不调加三阴交。
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日一次,用提插捻转手法,虚补实泻,也可接G6805型治疗机,电量以患者耐受为限,留针20——30分钟,十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休息3——4天,继续第二疗程,经期停针。
屋翳乃位于乳上,膻中处于乳旁,两穴可疏通乳部经气而活血、肩井、肝俞疏调肝经之气,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疏导上下阳明经之经气,天宗通经活络,治乳疾功著,并随症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调理阳明,通络活血,达到消肿止痛散结的目的。
从临床观察,郭老针刺治疗乳癖近远期疗效均较满意,近期治愈率达63%,总有效率为97%,并与中西药组对照,其效最优,具有止痛快、疗程短、经济等特点,这一治疗法则已被选录于全国统编教材《针灸治疗学》中。
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常因乳汁淤结或乳头裂伤而使细菌侵入乳腺和乳管组织,而引起的乳房感染。
祖国医学称为“吹乳”、“乳痈”,认为由吮乳吹气,或热毒蕴结,或气滞血凝,致乳络不通、湿热瘀毒相结成痈。
【症状】乳房局部皮肤发红、发烫,肿胀,有明显压痛。
炎症发展可发生化脓乃至破溃,常伴高热、寒战,患侧乳房肿大胀痛或有搏动性疼痛。
{取穴}曲池。
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头,见图27.{刺法}屈肘,曲池常规消毒,以2.5寸毫针准确刺入曲池穴,进针1.5——2寸,快速捻转提插交替,强刺激约一分钟,出针时以左手托起患侧肘关节,右手拇指有规律的按摩曲池穴。
{来源}中国针灸,(5):55.1987.针刺法1.取穴:背部对应点、内关。
2..方法:先找准乳中穴在背部的对应点,即第四胸椎下向患侧旁开3横指处取穴,约在厥阴俞与膏盲俞2穴之中点。
针前先用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如此时乳腺疼痛消失,取穴即准确。
用30号1寸毫针斜刺0.5~0.8寸,捻转进针,得气后乳房胀痛即可缓解,留针40~6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用强刺激手法,针后也可加拔火罐10分钟;内关用毫针快速刺入,捻转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同时按住穴位下方,使针感上传胸部。
全身症状明显者多用强刺激,留针时间相对短些,每五分钟运针一次;病程长或全身症状轻者用中等刺激,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十分钟运针一次,边行针边嘱患者轻轻按压肿块。
{主穴}乳根。
{备用穴}内关、后溪。
{治法}乳根要沿皮向外横刺。
{取穴}梁丘。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刺法}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取穴}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横指(中指)。
见图14.{刺法}泻法进针1.5---2寸,针尖略向上,中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十分钟捻转一次,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