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
中文字幕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歌剧创作历程概述追求独创性艺术人格的瓦格纳以他卓越的乐剧成为浪漫主义高潮和衰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
本文将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按创作顺序进行介绍,以对其歌剧的创作历程做出简要概述。
纪念瓦格纳主题:1、从《漂泊的荷兰人》学习瓦格纳作曲技法;2、关于瓦格纳的“乐剧”及“主导动机”;
3、杨燕迪丨瓦格纳的叔本华;
4、瓦格纳对音乐做了哪些大胆改革丨带你了解瓦格纳乐剧的特点;
5、瓦格纳的艺术道路丨纪念理查·瓦格纳逝世一百周年;
6、瓦格纳导论丨其人其事在德意志最高声望的艺术节——拜罗伊特艺术节上盛演着理查德·瓦格纳这位天才艺术家毕生的歌剧理想。
瓦格纳深刻而复杂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曲折迂回的歌剧创作道路,从初期的继承德国浪漫歌剧传统到以古希腊艺术形态为导向的“乐剧”革新,再到最终的回归于宗教向往,这位德国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翻云覆雨的19世纪以超然激进的革命思想精神谱写出恢弘磅礴、独树一帜的艺术历程。
他的革新引起了艺术与哲学界的轩然大波,更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
瓦格纳共创作有十部歌剧,终其一生的奋斗是为了乐剧艺术理想的实现。
切利比达克指挥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一、沿承传统瓦格纳1833年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仙女》,完成于1834年。
这部歌剧依照德国浪漫歌剧风格写作而成且在当时并无影响,瓦格纳去世后该剧才得以上演。
1836年由瓦格纳在马格德堡指挥首演的《恋禁》是他第一部上演的歌剧,内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一报还一报》,并明显带有意大利贝里尼式的优美旋律。
这两部歌剧作为瓦格纳初试牛刀的作品与他后期歌剧理念的革新相比显得并无深远意义,但这同时为引领瓦格纳日后走上“整体艺术”的道路做了最初的伏笔:正是有了依照主流的平庸才产生了打破传统的信念。
这时候瓦格纳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于1836年秋天与女高音演员明娜·普兰纳结婚。
接下来作曲家在德累斯顿宫廷上演的两部剧作为他赢来了最初的成功,这就是《黎恩济》与《漂泊的荷兰人》。
1839年,他与妻子前往法国巴黎。
对艰辛生活的痛楚、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恨、对霸占舞台的法国大歌剧的不满,这些都使瓦格纳对当下社会局势与艺术现状产生了抵触。
于是,革命与艺术革新的种子在作曲家的思想中散播开来。
《黎恩济——最后的护民官》是英国作家布维尔的作品,由瓦格纳本人撰写剧本,剧情以中世纪罗马为背景,是讲述一位人民英雄兴衰的大型悲剧歌剧。
从题材到风格依照法国大歌剧的模式:14世纪的历史性题材,五幕的庞大结构,群众性及舞蹈的豪华场面,段落清晰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或乐队的传统结构
以及合唱的气势与作用等,这部歌剧所体现的诸多大歌剧特征和影响直至瓦格纳的后期创作中还不时隐现。
1842年10月,《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的首演大获成功之后,瓦格纳担任了当时正值空缺的萨克森宫廷王室乐长一职。
而《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早在1839年瓦格纳与妻子普兰纳通过海路经伦敦去法国的海上冒险经历。
这部歌剧短小而情感强烈,表现出了瓦格纳超自然的追求情节,讲述荷兰人因魔鬼的诅咒而心神不宁、漂流无定,最后从美丽姑娘森塔的真诚爱情中得到解脱,这也就是德国浪漫派艺术家广泛喜于采用的北欧民间传说题材。
《黎恩济》上演三个月后《漂泊的荷兰人》同样在德累斯顿上演。
《黎恩济》与《漂泊的荷兰人》的传统分曲结构形式是瓦格纳在德国浪漫歌剧道路上的继续前行,而这两部作品的酝酿与创作过程使瓦格纳的社会观、艺术观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并逐渐趋向形成他独立的艺术理念。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英文字幕)丨莫斯特指挥苏黎世歌剧院
二、整体艺术的形成与乐剧理念的构建代表瓦格纳浪漫主义风格的歌剧在《汤豪赛》和《罗恩格林》中达到了巅峰,也是他作品风格发展的分水岭:这两部歌剧之前,瓦格纳在萌发变革思想的过程中沿承着传统套路的创作;这两部大型浪漫歌剧之后,是轰烈的瓦格纳自我式新浪潮的爆发。
1848年,瓦格纳卷入了革命运动,坚决站在了反叛者方面。
1849年,他逃往魏玛寻求李斯特的帮助,后又逃往瑞士,德国禁止他回国11年之久。
这时瓦格纳在风格上和思想意识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汤豪赛以及瓦尔堡的歌咏比赛》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德意志,主题是拯救,伊丽莎白圣洁的爱情与生命的牺牲战胜了肉欲。
此剧1845年在德累斯顿首演。
在这里,瓦格纳开始力图打破分曲的间隔去追求古希腊艺术精神中音乐、诗歌、戏剧的融合。
1850年,《罗恩格林》在魏玛由李斯特指挥首演,是关于中世纪“圣杯”骑士的故事,也以女人忠贞的爱情为中心。
《罗恩格林》中,绵延的“无终旋律”代替了以往的咏叹调,用“前奏曲”代替了“序曲”称谓,“主导动机”运用其中,这一系列的改变使“整体艺术”思想愈加明显。
由此可见,瓦格纳正走在形成自我独立艺术风格的道路上。
流亡期间的瓦格纳将自己之前的创作作以总结,在1849、1850和1851年分别诞生了代表他艺术思想观的理论著作《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和《歌剧与艺术》,这是他创作实践的理论结晶,反映着其独特思想观、艺术观的精髓。
“存在于歌剧这个品种中的错误就是,表现的手段(音乐)被当成了目的,而表现的目的(戏剧)却被当成了手段。
”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与艺术》中的这种主张表明了他反对莫扎特式的音乐在歌剧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他强调音乐只是戏剧这个综合艺术中的一种因素而已,决非歌剧的最终目的,即“戏剧第一,音乐第二”。
在这些著
作中瓦格纳影响整个西方音乐历史的乐剧理想已构建起来,这就开拓和发展了自格鲁克歌剧改革以来以烘托戏剧内容
为主的新风格。
于此同时,1848年,瓦格纳就开始了对《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构思。
三、实现理想的二部曲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是瓦格纳乐剧改革付诸实践的关键时期,同时,他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思想世界混乱,感情方面与他资助商的夫人玛蒂尔达·威森东克陷入私情,经济境况窘迫。
直到1862年,瓦格纳这位出逃的革命者才得以回国并有幸得到巴伐利亚国
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年轻的国王十分赏识瓦格纳的才华,给予经济上的赞助,这才给他日后能完成乐剧改革的理想提供了物质保障。
上面所提到的四联剧《指环》的创作历经21年,而代表瓦格纳乐剧理想实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
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横插其间,这两部歌剧分别在1865年和1868年由冯·彪罗指挥先后在巴伐利亚首
府慕尼黑的宫廷剧院首演。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在这两部作品上演之前,瓦格纳与彪罗夫人即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产生了恋情,这是陪伴他度过余生并与他一起为实现乐剧理想而奋斗的女人。
他们于1870年正式结为夫妻。
《特里斯坦
与伊索尔德》的写作始于1857年,受他与玛蒂尔达的私情
激发而作,展现了性爱主题,1859年完成,这是对瓦格纳
内心向往爱情的最直接写照。
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让当时比
较保守利用的半音体系自由出现,这种特殊旋律风格加强了戏剧的不稳定感,不协和的半音阶与解决表达出热烈的思念,上行中急切前进的音符推动着情节发展。
这里艰涩冗长的语言和管弦乐队对戏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近乎疯狂的表达
使它成为一部奇异的乐剧。
它是抒写情爱的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篇,就其风格、情绪和表现而论,可以说是一部几乎达到了奇迹般统一的作品。
《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1年,与之前的《特里斯坦》相比,《名歌手》并没有复杂的
和声世界,也没有匠心独运的主导动机。
它的特征是各个主题表现力的交织与愉快的音乐情绪,以及流畅的复调写法和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部歌剧不是瓦格纳最成功的作品,但他所表现的幽默和仁爱却是瓦格纳其他作品中所没有的。
四、乐剧的完满全盛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史上篇幅最大的作品,它的构思早在1848年就开始,1857年时瓦格纳中断了它去投入到《特里斯坦》与《名歌手》的创作,在历经21年后的1869年又继续谱写并最终完成。
四部分分别为“莱茵的黄金”(两个半小时)、“女武神”(五个小时)、“齐格弗里德”(五个小时)、“众神的黄昏”(六个小时)。
《指环》漫长的创作过程与演出时间使它戏剧的统一性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然而瓦格纳用他雄辩的交响乐技艺克服了散漫无章的重复,这就是随着戏剧展开而扩展的主导动机网。
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与和声方式表达;人声声部不再如
常规歌剧中那样是宣叙调或类似乐器的旋律,而是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提供一种“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之间联络和阐述的纽带”,从而予以纯器乐所无法达到的表达精确性。
1867年8月13日,拜罗伊特音乐剧院盛大开幕,《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庆典中首次连续上演。
瓦格纳对传统歌剧院的格局在这里作出了改革:将长期处于舞台前方的乐队请到了陷于舞台下面的乐池中,而乐池更大、更深以达到更饱满的音响效果,观众席也成为逐级上升式。
《指环》因它的规模巨大、内容广泛和高度的统一成为瓦格纳歌剧创作中的最高成就,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
它在某些方面触及到人类的每一种关系和无数的道德与哲学上的问题,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关于瓦格纳的伟大之处和他作品意义的所
有争论的焦点。
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是被他曾经的崇拜者尼采称为“为瓦格纳主义者们安排的基督教信仰”的《帕西法尔》,该剧于1877年开始创作,在1882年的拜罗伊特艺术节上首演。
这部作品描写了类似圣餐的活动,探讨了基督教背景下的拯救主题,而这正导致了尼采对瓦格纳致命的绝望。
尼采本以为他与瓦格纳共同理想着古希腊酒神式的悲剧艺术,但在这里瓦格纳变成了宗教之下的伪善使徒。
尼采在他《人性的,过分人性的》一文中对瓦格纳的创作进行了批判,他们的关系也从此决裂。
《帕西法尔》上演后的1883年2月,瓦格纳在威尼斯逝世,他本想在余生开始纯粹交响乐
的创作,但这一愿望没有实现。
乐剧理想的最终完满全盛在瓦格纳的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和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中完成,至此,他通过交响乐的织体将戏剧与音乐以一种连续不断的叙述调结合起来的理念在这里得以升华。
“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永恒的、无限的和理想的;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爱欲、郁闷,而是激情本身、爱欲本身和郁闷本身。
”纵观瓦格纳的歌剧创作道路,是以其思想精神的变化为核心导向、以不拘于传统的乐剧理想为奋斗目标的纷繁复杂艺术历程。
他是西方音乐进程中桀骜不驯的革新者,以开拓的姿态站在时代的前沿;他更是19世纪强大的思想家,他的艺术内容便是一部现世哲学的交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