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法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的价值系统2.政策性原则3.法关系主体4.法律责任二、简答题(1×10=10分)1.简述法产生的标志。

三、论述题(1×20=20分)1.论述社会主义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法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的价值系统【分析】难点:回答不全面。

这个名词在近些年的初试中并未考查过。

这是属于法的价值一章的考点,在这一章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什么是法的价值(06年考过名词解释);法的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什么是法的价值体系;法和正义、自由、平等、秩序之间是什么关系;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10年简答)。

简化理解:法的价值系统实质上就是为什么要有法+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答:法的价值系统是指法律的各种价值要素基于法律的公正性和确定性追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价值目标和价值属性两个子系统。

法的价值目标往往涉及各种因素的考量,其中最常见的有自由、平等、安全和幸福等。

法的价值属性也涉及法律的方方面面,如法律的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公开性、协调性、完整性等。

2.政策性原则【分析】这是属于法的原则一章的考点。

难点:该知识点在近年来的初试中也未考查过。

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会遗漏——政策性原则的举例:例如宪法中规定的“依法治国”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婚姻法中实行“计划生育”原则。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经》2.凌迟3.都察院4.监察院二、简答题(1×10=10分)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特点。

三、论述题(1×20=20分)1.论述西汉时期的文景刑罚制度改革。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经》【分析】这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一章的内容,此章节中最重要的三个知识点: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法经》、商鞅变法。

该题是基本考点,属于送分题(01年名词解释、08年简答)。

复习过程中将《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作为一个简答题来掌握,此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联知识点,即简答《法经》具律到隋唐“名例律”的演变。

答:《法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它是公元前5世纪,魏国李悝总结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法经》共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从总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封建法典,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变法就是在《法经》的基础上进行的。

2.凌迟【分析】这属于宋代刑罚制度变化中的考点,此题难度较小,也是送分题。

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凌迟被清末《大清现行刑律》废除”。

复习的过程中同时还需要把握宋代刑罚制度中折杖法、配役和管制。

答:凌迟又称网眼刑,是一种碎而割之,使被刑者极端痛苦,慢慢致人死亡的酷刑。

作为死刑的一种,凌迟始于五代时的西辽。

仁宗时使用凌迟刑,神宗熙宁以后成为常刑。

至南宋,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作为法定死刑的一种。

此后,凌迟刑一直被各朝广泛地使用。

清律之中,凌迟也被当作最重的刑罚,适用于谋反、大逆等重罪。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第一部分法理学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的价值系统2.政策性原则3.法关系主体4.法律责任二、简答题(1×10=10分)1.简述法产生的标志。

三、论述题(1×20=20分)1.论述社会主义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法制史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经》2.凌迟3.都察院4.监察院二、简答题(1×10=10分)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特点。

三、论述题(1×20=20分)1.论述西汉时期的文景刑罚制度改革。

第三部分宪法学一、名词解释(4×5=20分)1.宪法渊源2.行政区域划分3.人身特别保护权4.自治条例二、简答题(1×10=10分)1.简述人大代表的罢免制度。

三、论述题(1×20=20分)1.论我国宪法文本“人权条款”的含义和意义。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考试科目:623理论法学第一部分法理学一、名词解释(4×5=20分)1.法的价值系统【分析】难点:回答不全面。

这个名词在近些年的初试中并未考查过。

这是属于法的价值一章的考点,在这一章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什么是法的价值(06年考过名词解释);法的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什么是法的价值体系;法和正义、自由、平等、秩序之间是什么关系;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10年简答)。

简化理解:法的价值系统实质上就是为什么要有法+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仅供参考)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5)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6)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7)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9)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 (10)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1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12)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14)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原著) (15)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16)考试科目:宗教学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17)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18)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19)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20)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2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4)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25)考试科目:宗教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26)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27)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恩美学原著) (27)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28)考试科目:外国美术史 (30)考试科目:创作或设计 (31)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 (31)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2)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33)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35)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36)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含原著) (36)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38)考试科目:中西哲学史 (39)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40)考试科目:宗教学基础知识 (40)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原著) (4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2)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43)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45)考试科目:中外美术史 (4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试题:一、解释下列范围:(每题5分,共20分)1、物质与运动2、个性与共性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4、社会结构二、指出下面这段话出自何人何著作,并谈谈你队这段话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20分)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开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624中外哲学史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任选10题,每题8分,共80分)1.与命与仁答: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

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

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2.齐物论答:《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

“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3.贵无论答:“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

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頠《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诠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的观点。

4.四法界答:“四法界”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的观点。

该派认为全宇宙系统都在于人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之,可以把法界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

这四种法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事法界是指普遍的现象世界,这是凡夫的认识;后三种属于佛智,理法界是无差别的宇宙真理,理事无碍法界是说事理相互依存,而只有达到了事事无碍法界,即各种事物之间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70分)
1.河西四郡
2.交子
3.三法司
4.校邠庐抗议
5.中日台事专条
6.博古
7.制宪国大
二、材料分析(60分)
1.第一个问台阁和计吏的意思,以及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第二个是劝学篇里的一段,分析作者的思想以及进行评述。

三、论述(四选三,120分)
1.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

2.清末立宪派。

3.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4.评价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四、古汉语翻译(50分)
古汉有四句加点词翻译并翻译全句,两段古文翻译。

2013年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3年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名词解释:万物的原则就是数学的原则(赫拉赫利特);十范畴(亚里士多德);单子(莱布尼兹);直观与演绎(笛卡尔);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简答题:①简述笛卡尔的我思,上帝,和物质实体;②简述柏拉图的美与美的事物不同的原因论述题:①试论为什么康德的知性范畴只能做经验应用而不能做纯粹应用②试论柏拉图的共相实体与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③试比较笛卡尔的我思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名词解释费尔巴哈的人本说奥康剃刀理念论生机论简答康德实践哲学认识你自己休谟怀疑论亚里士多德中道学说四假象论述经验论主要哲学家哲学思想以及经验论总体特点黑格尔精神哲学你的评价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名词解释:柏拉图的“知识”和“意见”古代怀疑论亚里斯多德的实践智慧莱布尼兹的“自然从不飞跃”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后结构主义论述题:笛卡尔的第一原理和上帝存在的证明康德的先验演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2013年深圳大学91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深圳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无效)考试科目代码:911考试科目名称:西方哲学史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一、简答题:(共六题,每题10分,共6分)1.简述智者派“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2.简述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三重区分。

3.简述斯多亚派关于“世界城邦”和自然律的思想。

4.简述奥古斯丁“光照说”的主要内容。

5.简述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6.简述斯宾诺莎的“属性”和“样式”概念。

二、论述题:(四题中任选三题,每题30分,共90分)1.概述柏拉图关于两个领域之区分的思想,并予以评论。

2.概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论。

3.概述康德“先验感性论”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论。

4.概述黑格尔关于主奴关系的思想,并予以评论。

2013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名词解释:原子与虚空阿派朗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印象与观念何谓启蒙简答题: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康德:把人当做目的,永远不要把人当做手段论述题:唯理论的实体学德国观念论(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的主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结合上述言论,论述朱熹哲学中的“理”。

3.简评禅宗的“自性”说。

答:“自性”是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体性或体相。

在佛教哲学中,“自性”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正性质。

(1)禅宗从实相角度论述“自性”,认为“自性”就是不二的实性。

禅宗紧扣众生成佛问题,直接将实性归结为众生的自性、本心或本性。

从哲学上看,禅宗所表示的是把本体归于主体,把主体回落于众生个体的路向。

(2)禅宗主张“本然自性天真佛”,是指众生的自性本然具足佛身和净土,自性自然具足无相、无念和无住品格。

众生需要修习“无念”禅观,就是指佛教的“戒”、“定”、“慧”功夫,又称“三学”。

4.简评戴震关于“理”与“欲”的理论。

答:戴震提出以“血气心知”为基础,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伦理观。

虽然他并未摆脱儒家传统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但却把朴素唯物论的宇宙论落实到伦理学之中。

(1)戴震从语言学角度揭示“理”的二重意义:一是指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易之则”;二是指对这种不易之则的把握,人能通过理性之光去照察外在事物之理。

戴震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戴震认为人之“欲”本身是血气所生,并无善恶好坏之分,他把彻底的“无欲”、“欲之失”称为“私”。

(3)戴震明确反对宋明儒者把理欲截然二分的观点,认为理在天地万物为自然之理,在人伦为人伦之理,自然之理存在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人伦之理归之于血气心知,欲生于血气。

去蔽求知,去私存欲,因欲求理。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
1.请根据《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的谓述原则,阐明第一实体为什么是终极主词和终极主体。

2.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线段理论并分析其认识论内涵。

答:四线段理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重要理论。

(1)四线段理论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他认为“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其中,部分代表可感和可
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


(2)四线段理论的认识论内涵:
①柏拉图把认识分为知识、意见和无知三种,可感世界对应的是意见,可知世界对应的是知识,知识以及与之对应的存在领域是绝对的、完满的状态,意见以及与之对应的可感事物处于既是又不是、半真半假、有无之间的状态。

按照比例分割出来的四线段用长度的计量比喻性质的程度,即事物以及与之对应认识的真实性程度,勾勒出世界和认识的等级图式。

②柏拉图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将可感领域分为影像和自然物,将可知领域分为数学型向和本原,影像对应幻想,自然物对应信念,二者都属于意见;数学型向对应数学知识,本原对应理性知识,二者属于知识。

a.幻想
幻想是指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影像是指一个可感对象向每个人的显现可能各不相同,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

b.信念
信念是指对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因为与信念相对应的可感事物是个别的、变化的。

c.数学知识
柏拉图认为数学知识是低级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其中介作用表现在:
第一,数学研究的数量和形状虽然是普遍的、不变的性质和关系,但却借助可感的图形和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数的规定性。

第二,数学方法的特点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公理和定义,它们想当然地被当作自明的原则,但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d.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属于纯粹的知识,代表知识是哲学。

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由假设上升到原则。

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个定义,最后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

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请试从这一角度评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答: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这一问题,后来遭到近代哲学家们的批判。

(1)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证明的实质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尔谟在《上帝存在论》一文中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具体的论述,这个证明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段论推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2)康德对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①康德认为理性神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前两种证明是试图从经验世界中通过对原因或目的的不断追溯而引出一个在世界之外的上帝来,本体论证明实质上不要任何经验事实,通过概念推出存在。

②康德指出这种证明诚然可以把“存在”与“上帝”联系起来,但“存在”并不是实在的谓词,在形式逻辑中它只是一个系词,只是表示主词在时空和经验现象中作出相应的规定。

一切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3)评价
①在安瑟尔谟作出这个证明之前,上帝的存在一直被当作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信仰本身
来确保,根本无须进行理性的论证。

安瑟尔谟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来证明以往一直靠信仰来保证的神学命题。

安瑟尔谟开创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②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明,它不过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

它的大前提是“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只是就人们所“设想”的上帝概念而言,小前提是从这概念中分析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实际上存在”,结论却试图把这个始终存在于概念中的意思偷换成概念之外的客观实在性。

这使辩证法成为一种诡辩。

③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中不断沿用,在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中,它曾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出现。

另一方面,它也遭到高尼罗、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猛烈批判。

4.什么是“休谟问题”?并请简述休谟的因果观。

答:“休谟问题”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首先提出,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1)内容
①因果问题
休谟认为“各观念间的联系原则似乎只有三种,就是相似关系,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和原因或结果。

”休谟认为人类正是依据这三条原则,通过联想的作用而把各种观念联结起来,因果原则是人类运用最多、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涉及人类对实际事情的判断。

②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一切人类的思考活动分为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

前者涉及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为了避免受到任何未知的实际真相或过去经验未被察觉的事实的影响,人类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